揭开知识风险公司的神秘面纱(转载)

揭开知识风险公司的神秘⾯纱(转载)
⼀位⽕箭科学家、⼀位数学家、⼀位脑外科医⽣以及⼀位律师鱼贯步⼊房间。这听起来像是⼀个笑话的开场⽩,但在知识风险公司(Intellectual Ventures),这却是件⾮常严肃的事,它代表了⼀种商业模式。知识风险公司的交易对象只有⼀样东西——创新。6⽉17⽇,公司邀请全美最杰出的10位医⽣和科学家参加了为期⼀天的集思⼴益会议,地点选在华盛顿州贝尔维尤市公司总部⼀幢紧临着⼀⽚沼泽地的普通办公楼内。这个跨学科⼩组的成员团团围坐在会议桌旁,他们中有来⾃劳伦斯-利弗摩尔国家实验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ies)的物理学家,也有来⾃⼏家⼤型医疗中⼼的医⽣以及⼀位斯坦福⼤学⽣物⼯程专业的博⼠后,他们⽤⼀整天的时间来考虑⼀个复杂的问题:如何提⾼⼿术质量?
当这些专家滔滔不绝地各抒⼰见时,知识风险公司的专利律师(他们中的许多⼈都获得了⾃然科学专业的博⼠学位)在⼀旁认真聆听了这⼀专业性极强的交流过程,他们⼀边做会议笔记,⼀边利⽤从屋顶垂下来的两个麦克风录制对话过程,并且把⽩板上的绘图拍摄下来。会议室内没有窗户,家具陈设极为简单,与会者的穿着也很随意。他们不断⽤咖啡、⽜⾁⼲和坚果来提神。会议讨论期间,随着会场⽓氛的不断变化,⼀位坐在计算机前的知识风险公司员⼯时不时地从电脑中调出相关的⽂章或专利⽂件,并借助于投影仪供⼤家参阅。知识风险公司⾸席执⾏官兼共同创始⼈内森·⽶尔沃德是这次会议的主持⼈,当与会者否定掉⼀个概念时,他热情洋溢地说:“太好了!这实在太棒了!”
这就是美国创新的未来吗?47岁的⽶尔沃德对此深信不疑。⽆论是在商界、政界还是学术界,很少有⼈愿意花费如此巨额的资⾦和漫长的时间去培育基础创新。随着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与⽇俱增,设法为知识产权投资将逐渐成为⼀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尽管竞争不可避免,但⽶尔沃德希望为之设⽴标准。他的宏伟⽬标是在全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些⾏业中掌握下⼀代⾰新技术。近3年来,知识风险公司已经召开了近70次集思⼴益会议。结果,公司提交了500项专利申请,它们涵盖了光学、⽣物技术、机器⼈技术、电⼦商务和移动⽹络等诸多领域。“我们认为,如果能专⼼致志从事创新,我们能够⽐那些以此为副业的⼈做得更好,”⽶尔沃德说。
苦苦寻觅
如果这句豪⾔壮语不是⽶尔沃德所说,⼈们会⽴即予以驳斥。但是换作⽶尔沃德,你就必须认真对待。这位天资聪颖的数理物理学家以资深科学家的⾝份在微软公司⼯作了14年,并且积累了⼀⼤笔财富,他兴味盎然地参与各种话题的讨论,从烹饪(他在⼀家法国烹饪学校上过学)、宇宙天体学(他曾师从剑桥⼤学的史蒂芬·霍⾦学习相对弯曲时空)到古⽣物学(他曾出资赞助恐龙挖掘⼯作),⼏乎⽆所不包。⽶尔沃德也许是全世界惟⼀⼀位既有⾜够的科研知名度、⼜有⼴泛商业关系⽹的⼈,他不但为知识风险公司吸引来全明星阵容的发明家,⽽且还邀请到微软、英特尔、苹果电脑、索尼和诺基亚等许多绩优股公司做投资⽅。
⽣性活泼的⽶尔沃德⾯⾊红润,⼀头卷曲的⾦发,外表看上去⾮常天真。但并⾮所有⼈都把⽶尔沃德看作天使,在⼀些⼈眼中,他远配不上这个⽐喻。原因是,知识风险公司不仅仅是把著名的思想家召集在⼀起的思想库,它还有另外⼀个充满争议的业务——收购专利。事实上,后者在公司业务中具有举⾜轻重的作⽤。知识风险公司通过空壳公司和保密协议来保守机密,它经常以迅雷不及掩⽿的速度落实交易,⽬前它已经挖掘到数千项专利,⽽且还在四处寻觅更多的收购⽬标。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知识风险公司让技术领域的许多⼈感到忧⼼忡忡。
专利有何可怕?专利是配以趣味性图解的⾼深莫测的⽂件,作为回报,专利可以让发明⼈独享使⽤专利的权利。但是,许多被⼤家轻蔑地称为“地痞”的⼩公司之所以下海经商,就是为了能够拥有若⼲项专利。随后它们会四处出击,起诉那些它们认为窃取了这些发明的公司并且从中牟利,有时甚⾄还能获取暴利。NTP公司诉BlackBerry掌上电脑的⽣产商Research in Motion公司的案件就曾让⼤型公司倍感恐慌,今年3⽉RIM公司⽀付了6.12亿美元才了结此案。
拥有⼤批专利在⼿的知识风险公司有可能成为全世界最⼤的“专利地痞”。⾄少就理论⽽⾔,它有能⼒对众多美国公司提起诉讼,从⽽成为桎梏创新⽽不是培育创新的⼒量。“对于他们⼿中的所有专利以及他们将如何处置这些专利,⼈们还抱有很多疑问,”惠普公司发⾔⼈克⾥斯蒂娜·施奈德在对硅⾕中盛传的担⼼⾔论做出回应时如是说。
当然,⽶尔沃德要努⼒消除⼈们的担⼼。他说⾃⼰反对专利诉讼的做法。有⼈指责⽶尔沃德是个掠夺者,但他却把⾃⼰形容为创业⾦融家,⼀个为创新寻求新的融资⽅法的⼈。他把⾃⼰与第⼀代风险资本家以及私募股权投资⼈相提并论,这些⼈同样遭受过舆论的⼴泛抨击。⽶尔沃德认为,⼈们正以⼀种全新的态度对待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知识产权正被视为公司和个⼈均能投资的资产,就像投资股票或房地产⼀样。⽶尔沃德认为,最终创新将从中受益,就如同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让美国经济和创新获得长⾜发展⼀样。“我是第⼀位创新资本家”,他说。
当然,做开拓者就要⾯对危险,⽽⾏进道路上的悬崖峭壁便是其中之⼀。⽶尔沃德和知识风险公司的⾼级经理设想出的商业模式⾮常宏伟,但从未经过验证。它是否能够源源不断地创造营业收⼊⽬前还不清楚。知识风险公司开业已经6年,距离创建第⼀⽀融资基⾦也有4年时间,但投资者要想获得回报,似乎还要再等待若⼲年。
⽶尔沃德⽣长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市⼀个简朴的单亲家庭,他形容⾃⼰是在偶然的机会中出⼈头地的。在剑桥⼤学学习宇宙天体学时,他请假为朋友的⼀个软件项⽬帮忙,1984年他领导创建了⼀家名为动⼒系统(Dynamical Systems)的新兴公司。两年后,微软收购了动⼒系统,⽽⽶尔沃德则成为微软公司第⼀位⾸席技术官,不仅如此,他还成为⽐尔·盖茨的⼼腹幕僚。技术⾏业中的部分⼈⼠轻蔑地把⽶尔沃德⽐作知识领域的绣花枕头,他在出风头⽅⾯技⾼⼀筹,但却从未帮助微软公司实现任何重要的创新。不过,这些批评丝毫没有让⽶尔沃德黯然失⾊。现在,他乘坐私⼈飞机旅⾏,与沃伦·巴菲特、迈克
尔·布隆伯格、史蒂⽂·斯⽪尔伯格和赫布·艾伦亲切交谈。
分散风险
2000年,⽶尔沃德与微软公司的另⼀位著名科学家爱德华·荣格共同创建了知识风险公司,⽽⽶尔沃德在微软的经历则为他憧憬公司的未来埋下了伏笔。⽶尔沃德在创建微软研究院时所扮演的⾓⾊对他的成长经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现在微软研究院的研究⼈员已超过700⼈。⽶尔沃德说,在开发研究院的业务时他得出了⼀个重要的认识,预测哪项创新将会获得成功充满风险,⽽降低这种风险的惟⼀办法就是在⼴阔的范围内开展创新。因此,与股票基⾦经理采取多种策略分散投资⼀样,知识风险公司的⽬标就是形成多样化的专利组合。
创新会议正是这个战略的⼀部分。⽶尔沃德认为,⾏业中的专业知识向来是以筒仓的形式垂直发展,很少相互交流,⽽他们则⽤⾏业中罕见的⽅式把由跨学科专家组提出的见解融为⼀体,因此他们能够让知识风险公司提出具有突破性的思想。以6⽉17⽇的会议为例,曾经设计出核武器的物理学家洛威尔·伍德、来⾃南加州⼤学的胸外科⼿术医⽣迈克尔·史密斯以及⽣物⼒学⼯程师爱德华·博伊登与许多⼈⼀起围坐在会议桌旁,当神经外科医⽣丹尼斯·⾥维特起⾝⾛向⽩⾊写字板时,⼤家的⽬光都集中到了他的⾝上。
时值正午,会议室的空⽓越来越闷,咖啡早就喝光了,但是与会者的精神和注意⼒却始终⾼涨。⾥维特
开始介绍他在动脉瘤⽅⾯遇到的难题。他拿起⼀⽀荧光笔,在⿊板上画了⼀幅⾎管图,上⾯有⼀个圆球状的恶性凸起。
“这是个很常见的问题?”⽶尔沃德问道,对于腔内⾎管外科⼿术的技术细节他很在⾏。“没错,”⾥维特回答说,“这正是我业余时间⼀直在思索的问题。”⽶尔沃德的眼睛⼀亮,与此同时房间内⽴即热闹起来,⼈们纷纷建⾔献策。知识风险公司的专利律师在疯狂地做着记录,会后他们将从这些会议记录中挖掘专利思想。
要从这些想法中获得回报可能要等待很长时间。申请并且最终获得专利⾄少要⽤3年。⽽接下来才是最艰巨的任务:⼈将专利商品化。由于知识风险公司只负责挖掘点⼦,因此⽶尔沃德根本没兴趣⽣产新产品并为之开展市场营销。他的计划是把这些⼯作全部交给特许经营商。⽶尔沃德说,知识风险公司需要吸引“耐⼼资本”。公司会告诉投资者,它“⽆法保证5年后就⼀定能够获得利润”。
对发明家本⼈⽽⾔,如果他们的名字能够写⼊专利,他们就能从最终的盈利中分得⼀杯羹,但能否把名字写⼊专利的最终决定权掌握在⽶尔沃德⼿中。当然,知识风险公司也会为发明⼈花费的时间和开销提供补偿。但⾥维特说,这些钱只是吸引他们的因素之⼀。“对于这些科学家来说,知识风险公司具有双重吸引⼒:⼀⽅⾯是与来⾃各个领域的、纯粹以创新为⽬标的思想家取长补短的机会,另⼀⽅⾯则是知识风险公司将想象转化为知识资本的效率,”⾥维特说。
尽管知识风险公司⾃⼰的创新努⼒是⽶尔沃德最津津乐道的话题,但这并不是公司最重要的⼯作。事实上,这家公司把更多资⾦⽤于收购其他⼈想出的点⼦。据⽶尔沃德介绍,凭借着⾼达数⼗亿美元的专款,知识风险公司已经囤积了数千项专利,但他不愿透露具体数字。
“地痞克星”
2002年,当⽶尔沃德和荣格⾸次为知识风险公司融资时,他们的推销⼝号清晰⽽⼜明确:公司的专利组合将帮助⼤型技术公司保护⾃⼰不受知识产权侵权案的⼲扰。当时,由于互联⽹泡沫破裂,许多新兴公司相继破产,因此很多⼈担⼼专利官司会出现爆炸式的增长。反过来,这种局⾯⼜会迫使已然破产的公司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的专利,⽽且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也是上述公司仅有的资产。硅⾕的许多⾼级经理担⼼,机会主义地痞有可能会收购这些专利,随后再对侵犯其专利的公司提起诉讼。
于是,⽶尔沃德和荣格开始推动⼀连串著名的技术公司为他们所谓的“专利保护基⾦”(Patent Defense Fund)投资,实际上把这个基⾦称作“地痞克星”更恰当。据⼀些了解这⼀推销过程的⼈介绍,起初⽶尔沃德和荣格请每家公司投资5000万美元。按照计划,知识风险公司接下来将四处出击,收购那些闲置在市场上并且可能产⽣威胁的专利,⽽投资者则会获得整个专利组合的特许使⽤权,这样知识风险公司便可以帮助投资者有效地防范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骚扰。
与此同时,法律的发展也为这个理念提供了部分有益的营销⽀持。2003年2⽉,陪审团给索尼公司当头
⼀棒,判索尼公司为多项专利权侵权⾏为赔偿2500万美元,⽽原告当初购买这些专利只花了6.5万美元。(索尼最终与原告达成和解并获得了特许权,但索尼并未透露具体的交易⾦额。)与英特尔公司⼀样,索尼也与知识风险公司签订了协议,如今微软、苹果、诺基亚、Google和eBay均为知识风险公司的签约客户。其中,有些公司⽀付了巨额资⾦,⽽有些公司投⼊的资⾦还不到5000万美元。知识风险公司拒绝确认投资者的名单,⽽其他公司要么是拒绝就此发表评论,要么就根本没有予以答复。因为知识风险公司要求投资者与之签署保密协议。
尽管从表⾯来看,专利保护基⾦的⽬的是保护它的投资⼤户,但是当知识风险公司介⼊其中时,部分⾼级经理从中看到了潜在的威胁。吉姆·休斯顿曾经在英特尔公司担任专利和特许授权部门⾼级经理,现在就职于南旧⾦⼭⼀家风险投资公司的⼦公司Blueprint Ventures,他称之为“绿票讹诈”。“如果你不投资,你就是我们的头号⽬标,”休斯顿说。换⾔之,⼈们担⼼,知识风险公司会利⽤收购来的专利对付那些将⾃⼰拒之门外的公司,向它们提起侵权诉讼。⽶尔沃德对这种指责嗤之以⿐,他指出,没有侵权⾏为的公司根本没必要担⼼,⽽且知识风险公司迄今为⽌还未打过⼀场侵权官司。
但是显⽽易见,⾯对⽶尔沃德的企业,许多知识风险公司投资⼈的内⼼充满⽭盾。例如,英特尔和苹果碰巧都是今年6⽉成⽴的⼀个名为“专利公平联盟”(Coalition for Patent Fairness)的成员。⽶尔沃德称专利公平联盟是“侵权者游说团”,因为它已经开始敦促美国国会做出改⾰,如提供更多⽅法来削弱专利的有效性,在⽶尔沃德看来这些改⾰会弱化对专利所有⼈的保护,相反,专利公平联盟期望为本⽂提供
信息及发⾔⼈,以说明知识风险公司是罪⼤恶极的。
旧⾦⼭电⼦边境基⾦会(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的律师杰森·舒尔茨是专利公平联盟的代⾔⼈,他批评了知识风险公司对投资者名单等许多事情严格保密的做法。“既然投⾝到这场关于专利地痞和专利改⾰的辩论中来,它们就已经多多少少将⾃⼰的信誉推到了危险的边缘,”舒尔茨说,“因此透明度⾄关重要。”
尽管⽶尔沃德的拥趸者中有⼀些全世界最⼤的技术公司,但很多时候他却对这些公司公开提出批评。⽶尔沃德在多次接受《商业周刊》的采访时不断提及这样⼀个话题,即技术巨擘在发明家那⾥“⾏窃”。他说,在许多⼤型计算机公司和互联⽹公司,故意侵犯专利权以及对潜在的侵权⾏为听之任之的企业⽂化由来已久。“你那⾥有⼀批习惯吃免费午餐的⼈,⽽且它们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公司,”他⼀边说,⼀边驾车穿过车流驶向他最喜欢的⼀家西雅图餐馆,此时他的声⾳中平添了许多愤慨。“当时我就在场。我出席了那些会议。这就是这个⾏业对它的看法。”在⽶尔沃德看来,这么多⼤型公司明⽬张胆侵犯知识产权的事实说明,他的专利组合还有进⼀步获利的空间。
尽管知识风险公司被种种⾮议所包围,但它的融资⼯作却进展神速。最近它刚刚完成第⼆轮融资,其中部分投资来⾃机构投资者。⽶尔沃德说,现在知识风险公司的股东中有退休⾦基⾦、风险投资公司以及腰缠万贯的个体投资者。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市的Charles River Ventures风险资本公司的合伙⼈伊扎·
阿尔莫尼说:“我认为内森看透了某些确实很好⽽且很重要的问题。”他说,Charles River公司已经开始投资知识风险公司,因为“我们都认为(知识产权)是⼀种新的资产分类”。
随着知识风险公司的投资⼈不断扩⼤,战略前景不断完善,公司开始重新包装其产品。所有关于专利保护基⾦的资料全部撤下。现在,公司提供两种投资机会。投资者可以把资⾦注⼊知识风险公司⾃⼰的创新举措,但由此获得回报的时间期限会相当长;投资者也可以把资⾦转⼊专利收购基⾦,该基⾦则是以快速盈利为⽬的。尽管⽶尔沃德拒绝对知识风险公司的基⾦规模和结构发表评论,但他暗⽰为了满⾜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公司提供了多种投资渠道。
彼得·德特⾦说,知识风险公司如何到它希望购买的对象是“我们的经营诀窍之⼀”,2001年,当德特⾦还在英特尔担任内部律师时,提出了“专利地痞”⼀词。2002年,德特⾦加⼊知识风险公司,成为执⾏董事。⽬前,公司的内部收购团队正在市场上认真寻机遇,但知识风险公司同样也在依赖经纪⼈和猎⼿为其⽹罗交易。⾼校是知识风险公司获取发明的另⼀个源泉,截⾄⽬前,公司已经从50余所⾼校中收购了专利。
⾏如⿁魅
知识风险公司也有咄咄逼⼈的时候。《商业周刊》在今年2⽉刊登了⼀篇⽂章,介绍⼀家名为Ocean Tomo的公司计划举办⼀场公开的专利拍卖会,Ocean Tomo公司⾸席执⾏官詹姆斯·马拉科夫斯基说,⽂
章发表后,知识风险公司随即与⽂章中点到的⼏家计划提交⾃⼰的专利以供拍卖的公司取得了联系。知识风险公司劝说BellSouth公司从Ocean Tomo的拍卖会上撤⾛⾃⼰的拍卖品,随后知识风险公司买下这些专利,它们涵盖了⽆线服务和语⾳信息领域。(知识风险公司拒绝就此发表评论。)
秘密⾏动是知识风险公司的另⼀个重要特点,因为对许多公司来说,它们不希望向竞争对⼿透露它们正在购买哪种技术,再者如果它们被视为巨富投资商的话,专利价格就会被抬⾼。知识风险公司给⽤来收购专利的空壳公司起了⼀些稀奇古怪的名字,这些公司名称不是和⽂学有关的(如Steinbeck Cannery、Dickens Coal、Kipling Sahibs),就是带有⾊彩的(如Sky Blue Interchange、Steel Gray Server、Midnight Blue Remote Access)。
知识风险公司的收购范围⾮常⼴泛,涉及诸多技术领域。⽶尔沃德说,其⽬标是在5⾄10个领域中获得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够数量”。尽管知识风险公司不愿点明究竟是哪些领域,但很明显公司把注意⼒集中在了核⼼技术上,如芯⽚制造和设计以及电信。知识风险公司⾃⾝的创新努⼒则集中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产⽣回报的领域,如⽣物技术和光学以及其他⼀些较为深奥的领域,⽽针对这些领域孤注⼀掷具有极⾼的投机性,如超常介质(meta-materials)以及具有不寻常的电磁特性的⼯程合成材料。这些材料有可能应⽤于军⽅的隐形技术。
罗纳德·劳⾥在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的专利中介及咨询公司Inflexion Point Strategy⼯作,他称知
识风险公司是他所代表的卖家“最不愿看到的买家”。“你得不到最满意的价格,”劳⾥说,“但是你却能迅速成交。”知识风险公司与⼀个与电视有关的专利的发明⼈取得了联系,并且提出了不到5万美元的报价。这些发明⼈请来经纪⼈公司IPotential后,他们迫使知识风险公司把价格涨到了15万美元,但是发明⼈仍然坚持要求进⼀步提⾼售价。这项专利最终在去年以100万美元的价格被⼀家亚洲电⼦产品公司收⼊囊中。知识风险公司说,由于律师为这项专利设置了留置权,因此这项专利存在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前已经得到解决。
继续扩张
⽬前知识风险公司所⾯临的问题是如何利⽤它的专利组合为其投资者牟利?它会设计出风靡⼀时的新产品吗?或者它会接⼆连三地对所有并⾮发明⼈的⼤型技术公司提起专利诉讼吗?这家公司表⽰,公司⾄少再过⼀年才会执⾏所谓的“市场进⼊”战略。这主要是因为它还没有购买到⾜够多的专利。“数字蕴涵⼒量,”公司总经理德特⾦说,因为当相关的技术结合在⼀起时,专利的诱惑⼒会变得越来越⼤,从⽽使⽤户更⾃由地运作。
知识风险公司执⾏副总裁布伦特·弗赖负责管理市场进⼊计划,他说公司完全可以在不涉及法律诉讼的情况下出许多能够从公司资产中攫取价值的⽅法。知识风险公司有可能把专利出售给那些准备使之商品化的公司,或者组建合资公司,参与授予特许权的安排。这些想法都⾮常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并⾮所
有⼈都乐意与⽶尔沃德及其公司合作。当⽶尔沃德请部分公司交纳特许使⽤费时,如果它们拒绝接受,知识风险公司将别⽆选择,并不得不诉诸法律。⽶尔沃德坚决反对诉讼将成为公司业务的中流砥柱的说法。“诉讼等于极⼤的失败,”他说,它是“将专利货币化的最糟糕⽅法”。
⽽⽶尔沃德希望看到的是,他所说的侵权⽂化⾛向终点,⽽且公司会⾃愿为其使⽤的技术付费。他把这种现象⽐作餐厅的⽼主顾没有付账就离开餐厅以骗取餐费的⾏为。⽽⼤多数⼈不会吃完饭就急匆匆冲出⼤门,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担⼼如果这样做⾃⼰会被抓住并且承担相应的后果,⽽是因为⼤多数⼈完全明⽩,吃饭付费才是合情合理的。
⽶尔沃德指出,20年前软件开发商⾯临着同样的困境,它们想⽅设法督促市场尊重版权,如今他们中的有些⼈也对专利不屑⼀顾。他说,即使是⼤公司也会先购买⼀份电⼦数据表格程序,然后再予以复制。不过,通过教育、法律的完善以及⼀些强有⼒的执⾏过程,这种局⾯已经有了明显改观。⽶尔沃德知道,他也许还应该按⾃⼰的⽅式去做⼀些执⾏⼯作。他把诉讼称
为“灾难”,但没过多久他⼜补充说:“虽然有时会发⽣灾难,但你必须这样做。”
⽶尔沃德还有其他⼀些超越了知识风险公司业务范围的宏伟构想。“我要取得⾜够多的成功才能启动这个模式,”他说。这种模式需要建⽴⼀个为创新提供融资的公司⽹络。正如同30年前风险资本在硅⾕⽣根发芽⼀样,⽶尔沃德憧憬有朝⼀⽇建⽴⼀个⾏业能够资助产品开发周期的最初阶段。“在⼈们看来,今天的
创新是⼀个资⾦流动缓慢、前途未⼘、充满风险的领域,因此没⼈愿意为之投资,”他说,“这个世界已经向世⼈证明,如果你为渴求资本和专业知识的领域提供资本和专业知识,”那么“真正美好的事情就会发⽣”。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4:3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4302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公司   风险   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