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陶瓷电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


背景技术:



2.多层陶瓷电容器(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简称mlcc)是应用最广泛的电子元件之一。常规的多层陶瓷电容器一般包括多个陶瓷介电层及与多个内电极层交替层叠的陶瓷本体,多层陶瓷电容器一般还包括两个外电极,两个外电极分别电连接交替层叠的内电极层。
3.根据mlcc的电容值公式:(其中,ε为材料介电常数,ε0为真空下的介电常数,a为每层内电极的有效重叠面积,ne为有效介电层的层数,d为电介质厚度)可知,在层叠过程中,如果相对的两个内电极大小或宽度相同,若其中一个内电极在宽度方向上位置有偏差,则会影响上述参数a,进而影响容值,造成容值偏差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用于减小或避免mlcc在层叠过程中由于内电极的层叠位置偏移造成的容值偏差。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包括:
6.陶瓷本体,所述陶瓷本体包括在层叠方向上层叠的多个介电层以及交替层叠并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在层叠方向彼此相对置,所述第一内电极包括相连的第一有效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内电极包括相连的第二有效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有效部与所述第二有效部相对置形成电容,所述第一有效部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有效部的长度,所述第二有效部在所述介电层所在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有效部在所述介电层所在平面上的投影面积,沿长度方向所有所述第一有效部的中心线和所有所述第二有效部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共面设置;
7.第一外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
8.第二外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
9.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有效部的宽度保持一致,且所述第一有效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有效部的宽度。
10.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有效部包括宽度不同的第一段部及第二段部,所述第一段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段部的宽度,所述第二段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有效部的宽度。
11.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沿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有效部的中心线、所述第二有效部的中心线及所述介电层的中心线共面设置并且位于沿层叠方向的同一竖直平面。
12.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所述陶瓷本体具有在层叠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主面、在长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端面、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面;
13.所述第一外电极设置在一所述端面,所述第二外电极设置在另一所述端面;
14.所述陶瓷本体还包括: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所述第一支撑体与所述第一内电极同层设置且位于所述介电层上未被第一内电极覆盖的区域,所述第一支撑体靠近或位于所述介电层远离所述第一内电极的侧边,所述第二支撑体与所述第二内电极同层设置且位于所述介电层上未被第二内电极覆盖的区域,所述第二支撑体靠近或位于所述介电层远离所述第二内电极的侧边。
15.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内电极包括第一电极本体和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电极本体包括第一有效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本体并用于填充相邻两个所述介电层之间的部分间隙;
16.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内电极包括第二电极本体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电极本体包括第二有效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二电极本体并用于填充相邻两个所述介电层之间的部分间隙。
17.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第一宽度延伸段和第一长度延伸段,所述第一宽度延伸段自所述第一电极本体的侧边沿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长度延伸段连接所述第一宽度延伸段并沿长度方向延伸;
18.所述第二延伸部包括第二宽度延伸段和第二长度延伸段,所述第二宽度延伸段自所述第二电极本体的侧边沿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长度延伸段连接所述第二宽度延伸段并沿长度方向延伸。
19.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长度延伸段从所述陶瓷本体的端面及侧面露出,所述第一外电极包覆并电连接从所述陶瓷本体露出的所述第一长度延伸段;
20.所述第二长度延伸段从所述陶瓷本体的端面及侧面露出,所述第二外电极包覆并电连接从所述陶瓷本体露出的所述第二长度延伸段。
21.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长度延伸段与所述第一电极本体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二长度延伸段与所述第二电极本体之间存在间隙。
22.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内电极包括分别位于第一电极本体两侧的两个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内电极包括分别位于第二电极本体两侧的两个第二延伸部;
23.位于同一所述介电层上的所述第一支撑体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电极本体的上表面齐平,位于同一所述介电层上的所述第二支撑体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电极本体的上表面齐平。
24.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第一电极本体延伸至所述陶瓷本体的侧面并露出,所述第一外电极包覆并电连接从所述陶瓷本体露出的所述第一延伸部;
25.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第二电极本体延伸至所述陶瓷本体的侧面并露出,所述第二外电极包覆并电连接从所述陶瓷本体露出的所述第二延伸部。
26.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内电极同层设置靠近一端面的多个并排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一支撑体,每个所述第一支撑体沿宽度方向延伸;
27.所述第二内电极同层设置靠近另一端面的多个并排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二支撑体,每个所述第二支撑体沿宽度方向延伸。
28.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多个所述第一支撑体的宽度相同且按所述陶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多个所述第二支撑体的宽度相同且沿所述陶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或者,
29.多个所述第一支撑体的宽度不同并沿所述陶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支撑体延伸至陶瓷本体远离所述第一内电极的端面并延伸至陶瓷本体的两个侧面以与所述第二外电极连接,多个所述第二支撑体的宽度不同并沿所述陶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支撑体延伸至陶瓷本体远离所述第二内电极的端面并延伸至陶瓷本体的两个侧面以与所述第一外电极连接。
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31.该多层陶瓷电容器通过将沿长度方向所有所述第一有效部的中心线和所有所述第二有效部的中心线共面设置,以及第二有效部的平面投影面积大于第一有效部的平面投影面积,在层叠过程中无论内电极的位置如何偏移,都能够确保每对内电极之间的有效面积,进而防止影响容值,减少甚至避免容值偏差。
附图说明
32.图1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1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俯视图。
34.图2是图1b沿a-a线的剖视图。
35.图3是图1b沿b-b线的剖视图。
36.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种结构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一内电极和第一支撑体设置在同一介电层上的结构示意图。
37.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种结构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二内电极和第二支撑体设置在同一介电层上的结构示意图。
38.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种结构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一内电极和第一支撑体设置在同一介电层上的结构示意图。
39.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种结构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二内电极和第二支撑体设置在同一介电层上的结构示意图。
40.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种结构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一内电极和第一支撑体设置在同一介电层上的结构示意图。
41.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种结构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二内电极和第二支撑体设置在同一介电层上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四种结构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一内电极和第一支撑体设置在同一介电层上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四种结构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二内电极和第二支撑体设置在同一介电层上的结构示意图。
44.图中:1、陶瓷本体,2、第一外电极,3、第二外电极,4、第一内电极,41、第一电极本体,411、第一有效部,4111、第一段部,4112、第二段部,412、第一连接部,42、第一延伸部,421、第一宽度延伸段,422、第一长度延伸段,5、第二内电极,51、第二电极本体,511、第二有效部,512、第二连接部,52、第二延伸部,521、第二宽度延伸段,522、第二长度延伸段,6、介电层,7、第一支撑体,8、第二支撑体。
具体实施方式
45.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46.本实用新型中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均是以附图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做出改变,所做改变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47.参见图1a-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包括:陶瓷本体1、第一外电极2和第二外电极3。
48.陶瓷本体1包括在层叠方向(z方向)上层叠的多个介电层6以及交替层叠的第一内电极4和第二内电极5,第一内电极4和第二内电极5的材料例如是镍、银、铜或其他导电材料或者组合,所述第一内电极4和所述第二内电极5在层叠方向彼此相对置,第一内电极4和第二内电极5之间设置有一个介电层6,介电层6的材料可以是具有高介电常数的陶瓷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钛酸钡、钛酸锶,陶瓷本体1最上层和最下层为介电层6层叠形成的上、下保护层。
49.第一内电极4包括相连的第一有效部411和第一连接部412,第二内电极5包括相连的第二有效部511和第二连接部512,第一有效部411与第二有效部511相对置形成电容,第一有效部411的长度与第二有效部511的长度相同,第二有效部511在介电层6所在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一有效部411在介电层6所在平面上的投影面积,沿长度方向所有第一有效部411的中心线和所有第二有效部511中心线共面设置。
50.第一外电极2,电连接第一连接部412;第二外电极3,电连接第二连接部512。
51.上述第一内电极4和第二内电极5在结构上,单个第一内电极4的整体宽度保持一致,或者,单个第一内电极4与第一外电极2连接的一端的宽度可以大于另一端的宽度,即第一有效部411的宽度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连接部412的宽度;同样,单个第二内电极5的整体宽度保持一致,或者,单个第二内电极5与第二外电极3连接的一端的宽度可以大于另一端的宽度。
52.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内电极4的第一有效部411的宽度保持一致(图未示),第二内电极5的第二有效部511的宽度也可保持一致,且所述第一有效部411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有效部512的宽度。在多层陶瓷电容器中,沿长度方向所有所述第一有效部411的中心线和所有所述第二有效部511的中心线共面设置,且第二有效部511在介电层6所在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一有效部411在介电层6所在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即第二有效部511的平面投影始终覆盖第一有效部411的平面投影,因此,在层叠过程中无论第一内电极4和/或第二内电极5的层叠位置如何偏移,都能够确保上下层内电极相对时的有效重叠面积,即保证了电容值公式中的参数a不变,进而防止影响容值,基本可以避免了容值偏差。
53.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有效部411部分的宽度小于第二有效部511的宽度。如图4-5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内电极4的第一有效部411包括宽度不同的第一段部4111及第二段部4112,所述第一段部411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段部的宽度4112,第二内电极5的第二
有效部511的宽度可保持一致,第二段部4112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有效部511的宽度。由于沿长度方向所有所述第一有效部411的中心线和所有所述第二有效部511的中心线共面设置,因此,只要第一有效部411至少部分的宽度小于第二有效部511的宽度,无论第一内电极4和/或第二内电极5层叠时位置如何偏移,都可使第二有效部511的平面投影最大程度覆盖第一有效部411的平面投影,从而尽量确保每对内电极之间的有效面积,减少容值偏差。
54.如图3-5所示,沿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有效部411的中心线、所述第二有效部511的中心线及所述介电层6的中心线共面设置,即所述第一有效部411、第二有效部511均位于所述介电层6的中心位置,保证了整个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结构平衡性,进而减小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变形。
55.如图1a、图4-11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陶瓷本体1具有在层叠方向(z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主面、在与层叠方向正交的长度方向(x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端面(具体为左端面和右端面)、以及在与层叠方向及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y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面(具体为前侧面和后侧面)。第一外电极2设置在左端面,第二外电极3设置在右端面。陶瓷本体1还包括:第一支撑体7和第二支撑体8,第一支撑体7与第一内电极4同层设置且位于介电层6上未被第一内电极4覆盖的区域,第一支撑体7靠近或位于所述介电层6远离所述第一内电极4的侧边,第二支撑体8与第二内电极5同层设置且位于介电层6上未被第二内电极5覆盖的区域,第二支撑体8靠近或位于所述介电层6远离所述第二内电极5的侧边。
56.具体地说,由于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属性特质,第一内电极4无法从陶瓷本体1的左端面延伸至右端面,第二内电极5也无法从从陶瓷本体1的右端面延伸至左端面,导致多个介电层6在堆叠时由于中间存在间隙,尤其当堆叠层数较多时,容易形成中间鼓、两头瘪的现象,进而增大mlcc的内应力,甚至会产生裂纹。
57.上述结构通过在靠近或位于所述介电层6远离所述第一内电极4的侧边设置第一支撑体7,在靠近或位于所述介电层6远离所述第二内电极5的侧边设置第二支撑体8,当层叠设置多个介电层6以及交替层叠设置第一内电极4和第二内电极5时,第一支撑体7和第二支撑体8弥补了上下相邻介电层6之间的部分间隙,避免介电层6弯曲变形,增强了多层陶瓷电容器靠近两端部的结构强度,在将多层陶瓷电容器焊接于基板上时,能够抵抗基板挠曲对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折弯性应力,加强了该电容器的抗弯折强度,并减少了内应力,尤其是在层叠数量较多时,该多层陶瓷电容器不易发生变形和产生裂纹。
58.作为四种结构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4-11所示,第一内电极4同层设置靠近右端面的多个并排间隔分布的第一支撑体7,第二内电极5同层设置靠近左端面的多个并排间隔分布的第二支撑体8,本实施例中不对第一支撑体7和第二支撑体8的数量具体限制,多个第一支撑体7和第二支撑体8的设置有效增加了支撑面积,从而弥补了上下相邻介电层6之间的空隙,加强了电容器的抗弯折强度,而为进一步弥补上下介电层6之间之间的空隙,每个第一支撑体7会沿宽度方向延伸,每个第二支撑体8会沿宽度方向延伸。
59.作为四种结构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进一步实施方式,还是如图4-11所示,至少一个第一内电极4包括第一电极本体41和第一延伸部42,至少一个第二内电极5包括第二电极本体51和第二延伸部52,具体地说,第一电极本体41包括第一有效部411和第一连接部412,第一延伸部42连接第一电极本体41并用于填充相邻两个介电层6之间的部分间隙,第二电极本体51包括第二有效部511和第二连接部512,第二延伸部52连接第二电极本体51并用于
填充相邻两个介电层6之间的部分间隙,通过第一延伸部42和第二延伸部52增加了上下相邻介电层6之间的支撑面积,从而加强了电容器的抗弯折强度,并减少了内应力,使得该多层陶瓷电容器不易发生变形和产生裂纹。
60.作为第三种、第四种结构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进一步实施方式,如图8-11所示,第一延伸部42包括第一宽度延伸段421和第一长度延伸段422,第二延伸部52包括第二宽度延伸段521和第二长度延伸段522,具体地说,第一宽度延伸段421自第一电极本体41的侧边(前侧边和/或后侧边)沿宽度方向延伸,第一长度延伸段422连接第一宽度延伸段421并沿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宽度延伸段521自第二电极本体51的侧边(前侧边和/或后侧边)沿宽度方向延伸,第二长度延伸段522连接第二宽度延伸段521并沿长度方向延伸。通过上述结构实现了上下相邻介电层6之间在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均具备有效的支撑力,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电容器的抗弯折强度,并减少了内应力,使得电容器不易发生变形和产生裂纹。
61.作为第三种、第四种结构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更进一步实施方式,如图2、图8-11所示,第一长度延伸段422从陶瓷本体1的左端面露出,第一长度延伸段422从陶瓷本体1的前侧面/或后侧面露出,第一外电极2包覆并电连接从陶瓷本体1露出的第一长度延伸段422。第二长度延伸段522从陶瓷本体1的右端面露出,第二长度延伸段522从陶瓷本体1的前侧面/或后侧面露出,第二外电极3包覆并电连接从陶瓷本体1露出的第二长度延伸段522。上述结构通过第一长度延伸段422增加了与第一外电极2的导电接触面积,也提高了第一内电极4与第一外电极2的结合力,通过第二长度延伸段522增加了与第二外电极3的导电接触面积,也提高了第二内电极5与第二外电极3的结合力。此外,由于第一内电极4与第一外电极2导电接触面积随之增加,第二内电极5与第二外电极3导电接触面积随之增加,进而提高了金属导电性能,使等效串联电阻降低,最终降低mlcc产品的能耗。
62.作为第三种、第四种结构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更进一步实施方式,还是如图8-11所示,第一长度延伸段422与第一电极本体41之间存在间隙,第二长度延伸段522与第二电极本体51之间存在间隙。上述结构通过设置间隙后可降低应力集中,起到分散应力的作用,进而减少了多层陶瓷电容器因应力集中而发生形变或产生裂纹的情况,提高了该多层陶瓷电容器的使用寿命。
63.继续参见图4-11所示,四种结构的多层陶瓷电容器中,第一内电极4包括分别位于第一电极本体41两侧的两个第一延伸部42,第二内电极5包括分别位于第二电极本体51两侧的两个第二延伸部52,通过在第一电极本体41的两侧设置第一延伸部42、在第二电极本体51的两侧设置第二延伸部52,可使得上下相邻介电层6之间的多个位置得到平衡支撑,且位于同一介电层6上的第一支撑体7的上表面、第一延伸部42的上表面与第一电极本体41的上表面齐平,位于同一介电层6上的第二支撑体8的上表面、第二支撑体8的上表面与第二电极本体51的上表面齐平,通过对第一支撑体7、第一延伸部42、第二支撑体8以及第二支撑体8端面高度的限制,可对介电层6实现稳定支撑,避免因支撑高度不均造成弯折或不稳定问题,尤其是在层叠数较多时,防止该多层陶瓷电容器出现支撑位鼓,未支撑位瘪的现象,从而避免产生裂纹。
64.作为四种结构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更进一步实施方式,如图2、图4-11所示,两个第一延伸部42自第一电极本体41延伸至陶瓷本体1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两个第二延伸部52自第二电极本体51延伸至陶瓷本体1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从而增加了在第一内电极4和第二
内电极5前后两侧的支撑面积,进一步弥补了部分空隙,减少出现变形和产生裂纹的情况。此外,第一外电极2包覆部并电连接从陶瓷本体1露出的第一延伸部42,第二外电极3包覆并电连接从陶瓷本体1露出的第二延伸部52,上述结构增加了第一内电极4与第一外电极2的导电接触面积、第二内电极5与第二外电极3的导电接触面积,从而使第一内电极4与第一外电极2、第二内电极5与第二外电极3的结合力增强,同时也增强了金属导电性,降低了该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等效串联电阻,有效降低了能耗。
65.作为第一种、第三种结构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实施方式,如图4-5、图8-9所示,多个第一支撑体7的宽度相同且沿陶瓷本体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多个第二支撑体8的宽度相同且沿陶瓷本体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此结构使得第一支撑体7和第二支撑体8对于介电层6的支撑更为均衡。
66.作为第二种、第四种结构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实施方式,如图6-7、图10-11所示,多个第一支撑体7的宽度不同并沿陶瓷本体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且至少一个第一支撑体7延伸至陶瓷本体1远离所述第一内电极4的端面(即介电层6的右侧边)并延伸至陶瓷本体1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以与第二外电极3连接,提高了第二外电极3与陶瓷本体1的结合力,多个第二支撑体8的宽度不同并沿陶瓷本体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且至少一个第二支撑体8延伸至陶瓷本体1远离所述第二内电极5的端面(即介电层6的左侧边)并延伸至陶瓷本体1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以与第一外电极2连接,提高了第一外电极2与陶瓷本体1的结合力,此结构在有效平衡介电层6的基础上,进一步弥补了上下相邻介电层6之间的部分空隙,加强了该层陶瓷电容器的抗弯折强度。
67.需说明的是,第一种结构、第二种结构、第三种结构和第四种结构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一内电极4、第二内电极5、第一支撑体7、第二支撑体8的材质相同,优选地,材质为金属镍,第一内电极4、第二内电极5、第一支撑体7、第二支撑体8通过丝网印刷粘附在介电层6上,可以在第一内电极4、第二内电极5制作时,同步制作第一支撑体7和第二支撑体8,更方便操作,使得效率更高。
68.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所有的这些改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陶瓷本体,所述陶瓷本体包括在层叠方向上层叠的多个介电层以及交替层叠并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在层叠方向彼此相对置,所述第一内电极包括相连的第一有效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内电极包括相连的第二有效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有效部与所述第二有效部相对置形成电容,所述第一有效部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有效部的长度,所述第二有效部在所述介电层所在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有效部在所述介电层所在平面上的投影面积,沿长度方向所有所述第一有效部的中心线和所有所述第二有效部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共面设置;第一外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外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有效部的宽度保持一致,且所述第一有效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有效部的宽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有效部包括宽度不同的第一段部及第二段部,所述第一段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段部的宽度,所述第二段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有效部的宽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沿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有效部的中心线、所述第二有效部的中心线及所述介电层的中心线共面设置并且位于沿层叠方向的同一竖直平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本体具有在层叠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主面、在长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端面、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面;所述第一外电极设置在一所述端面,所述第二外电极设置在另一所述端面;所述陶瓷本体还包括: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所述第一支撑体与所述第一内电极同层设置且位于所述介电层上未被第一内电极覆盖的区域,所述第一支撑体靠近或位于所述介电层远离所述第一内电极的侧边,所述第二支撑体与所述第二内电极同层设置且位于所述介电层上未被第二内电极覆盖的区域,所述第二支撑体靠近或位于所述介电层远离所述第二内电极的侧边。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内电极包括第一电极本体和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电极本体包括第一有效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一电极本体并用于填充相邻两个所述介电层之间的部分间隙;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内电极包括第二电极本体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电极本体包括第二有效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二电极本体并用于填充相邻两个所述介电层之间的部分间隙。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第一宽度延伸段和第一长度延伸段,所述第一宽度延伸段自所述第一电极本体的侧边沿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长度延伸段连接所述第一宽度延伸段并沿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包括第二宽度延伸段和第二长度延伸段,所述第二宽度延伸段自所述第二电极本体的侧边沿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长度延伸段连接所述第二宽度延伸段并沿长度方向延伸。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长度延伸段从所述陶
瓷本体的端面及侧面露出,所述第一外电极包覆并电连接从所述陶瓷本体露出的所述第一长度延伸段;所述第二长度延伸段从所述陶瓷本体的端面及侧面露出,所述第二外电极包覆并电连接从所述陶瓷本体露出的所述第二长度延伸段。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长度延伸段与所述第一电极本体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二长度延伸段与所述第二电极本体之间存在间隙。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包括分别位于第一电极本体两侧的两个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内电极包括分别位于第二电极本体两侧的两个第二延伸部;位于同一所述介电层上的所述第一支撑体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电极本体的上表面齐平,位于同一所述介电层上的所述第二支撑体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电极本体的上表面齐平。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第一电极本体延伸至所述陶瓷本体的侧面并露出,所述第一外电极包覆并电连接从所述陶瓷本体露出的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第二电极本体延伸至所述陶瓷本体的侧面并露出,所述第二外电极包覆并电连接从所述陶瓷本体露出的所述第二延伸部。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同层设置靠近一端面的多个并排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一支撑体,每个所述第一支撑体沿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内电极同层设置靠近另一端面的多个并排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二支撑体,每个所述第二支撑体沿宽度方向延伸。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支撑体的宽度相同且按所述陶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多个所述第二支撑体的宽度相同且沿所述陶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或者,多个所述第一支撑体的宽度不同并沿所述陶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支撑体延伸至陶瓷本体远离所述第一内电极的端面并延伸至陶瓷本体的两个侧面以与所述第二外电极连接,多个所述第二支撑体的宽度不同并沿所述陶瓷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支撑体延伸至陶瓷本体远离所述第二内电极的端面并延伸至陶瓷本体的两个侧面以与所述第一外电极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包括:陶瓷本体,陶瓷本体包括在层叠方向上层叠的多个介电层以及交替层叠的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第一内电极包括相连的第一有效部和第一连接部,第二内电极包括相连的第二有效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有效部与第二有效部相对置形成电容,第二有效部在介电层所在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一有效部在介电层所在平面上的投影面积,沿长度方向所有所述第一有效部的中心线和所有所述第二有效部的中心线共面设置;第一外电极,电连接第一连接部;第二外电极,电连接第二连接部。该多层陶瓷电容器在层叠过程中无论内部电极的位置如何偏移,都能够确保每对内部电极之间的有效面积,减少甚至避免容值偏差。偏差。偏差。


技术研发人员:

ꢀ(74)专利代理机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池州昀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8

技术公布日:

2022/12/20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3:34: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427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电极   本体   陶瓷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