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

黄冈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
第一章  总论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提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把握新的发展机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黄冈”的关键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湖北省环境保护局、黄冈市人民政府有关文件要求,编制本规划,指导全市环境保护工作。
一、编制依据
湖北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黄冈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基本思路(讨论稿)》
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十一五”规划编制技术规范》
黄冈市人民政府《黄冈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黄政办函〔2005〕17号《关于认真做好“十一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黄冈市环境保护局《“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黄冈市环境保护局《“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基本思路》
黄冈市规划局《黄冈市城市总体规划》
黄冈市国土资源局《黄冈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标准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小康社会中心任务,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行清洁生产为主线,深化工业污染防治;以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以城市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大力改善水环境质量;以生态功能区划为依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创建优美乡镇为载体,推进农村环境保护;以提高环境监管能力为核心,强化环保自身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编制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资源节约优化经济发展,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众健康,保障生态系统安全,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从黄冈市区域整体的角度,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规划、布局城镇和产业。兼顾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恢复,优先安
排城市、农村环境保护两有利项目。实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城镇环境与农村环境之间协调、有序、健康发展。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工业污染防治与节约资源、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充分考虑市情及发展阶段特征,充分考虑地区差距和县市区特点,考虑市及地方的经济和科技支撑能力,从环保工作基础和现实条件出发,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和指标。
5、注重衔接,加强协调。《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要与我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相关专项规划以及重点领域的环保专项规划相协调,有关目标指标要与上一级环保规划相衔接。
四、规划目标、范围及年限
规划目标:到2010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2005年水平,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城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全市环境监管能力显著提高,初步建立起循环经济社会。
规划范围:黄冈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7446平方公里。
规划年限:本规划现状基准年为2005年,规划目标年为2010年,规划年限为2006-2010年。
五、规划重点
依照总体目标,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大工程,使环保规划真正解决一些人民众切实关注的环境问题,争取把环保目标较好地纳入全市总体发展规划。纳入的重点:
1、“十一五”环保目标,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方向,也是开展环境治理和建设的依据。
2、计划指标,用以落实环境安全重大战略和基本任务,引导各方面树立科学正确的发展观,考核和评价环保工作。
3、确定一些重点流域和区域,为总体规划确定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提供依据。
4、重点项目和投资,这是实现规划的基本保证。
六、规划的指标体系
规划的计划指标分环境质量、总量控制、污染防治、环境管理能力和环保投入五大类指标,并分解细化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环保规划指标体系。
表1                  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
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类型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描述
环境质量 环境空气质量 二氧化硫、总悬浮微粒、二氧化氮
水环境质量 COD、BOD5、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
声环境质量 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干线噪声
生态环境 自然保护区建设
重要生态功能区面积
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水土流失治理指标
辐射环境 本底调查及辐射水平涨落
总量控制 水污染控制 工业废水排
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
COD(工业、生活)排放量、削减量
NH3(工业、生活)排放量、削减量
大气污染控制 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
二氧化硫排放量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氮氧化物排放量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工业固废排放量
工业固废处理处置量、综合利用量
危险废物排放量
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处置量
污染防治 城市管理类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
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
工业污染防治类 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
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环境管理能力 能力标准化建设 机构与人员
监察、监测、信息、宣教能力标准化水平
空气自动监测 市级及重点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网络
信息、应急系统 市县二级信息、应急系统
重点污染源管理 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
重点污染源企业环境报告制度
环保投入 环境保护投资 投资总量
环保投资占GDP比例
政府环保投资
第二章 “十五”期间环境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一、“十五”期间环保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遏制,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环境管理力度不断加大, 环保投入逐步增加,众环境意识普遍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市当前环境状况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环境历史欠帐较多,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二、“十五”期间环境质量状况
1. 环境空气质量及污染源
1.1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十五”期间,我市环境空气监测水平逐步提高。城区现设有一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实行24小时自动连续监测,并向社会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日报。按照《黄冈市区环境空气功能区适用标准》(黄政发[2001]28号文),我市城区环境空气功能区分为二类,分别执行一至二级标准。
2005年,我市城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日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日均值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限值,主要是由于10至12月间的浮尘天气导致空气中的颗粒物超标。虽然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但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66%,主要污染物PM10的污染指数(API)年平均值为90,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
2005年我市城区降尘量与上年相比略有上升,五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城区降水年均pH值为5.00,酸雨检出频率为43.9%,与2004年相比降水pH值及酸雨频率均有所下降,酸雨污染呈减轻趋势。
1.2 空气污染源
①工业污染源
2005年,全市工业煤炭消费
量86.58万吨,其中燃料煤消费量61.50万吨,原料煤消费量25.08万吨。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169.8亿标立方米,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9964.4吨,工业烟尘排放量4460.8吨,工业粉尘排放量10103.9吨。
全市废气治理设施共165台套,其中脱硫设施25台套,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为323.1万标立方米/时,脱硫设施脱硫能力为0.26吨/时。工业废气排放量前三位行业依次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共占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87.3%;二氧化硫排放量前三位的行
业依次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工行业和医药制造业,三行业比重之和为75.5%;工业烟尘排放量前三位的行业依次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工业、医药制造业,比重之和为62.8%;工业粉尘排放的主要行业为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占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94.4%。按废气等标污染负荷计算,废气污染源排名前3位的均属水泥行业,共占全市废气污染负荷54.5%,水泥行业是我市大气污染的主要行业。
②生活污染源:
我市能源结构比较单一,目前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能源主要以燃煤为主,煤炭消耗占全市能源消耗的72.8%。2005年全市生活和其他煤炭消费量达28.67万吨,生活污染源排放二氧化硫11161吨、烟尘8385吨,占总排放量的比例分别达到52.8%、65.3%。
2.地表水环境质量及污染源
2.1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我市地表水主要包括流经市域的长江干流、5条长江支流及一些湖泊水库和内河水体(景观娱乐和排污、排灌河渠)。“十五”期间,我市地表水监测包括省控断面9个、市控断面7个及城市集中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湖北省环保局关于湖北省地表水环境功能类别的通知》(鄂政办发〔2000〕10号文)及《黄冈市区地面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适用
标准》(黄政发[1999]21号文),我市辖区内地表水按功能区分别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Ⅲ类标准。
“十五”期间,我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水质状况良好。全市长江支流各省控断面主要控制因子均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以上,除浠水杨树沟、兰溪大桥及巴河镇河等断面个别年份超过了Ⅱ类标准外,其余各断面水质总体平稳,满足其水体功能要求;省控水库的白莲河水库、浮桥河水库总磷项目均超标,未达到规定的Ⅱ类水体标准。
2.2地表水污染源
①工业污染源
2005年,全市工业用水总量9469.2万吨,其中新鲜水用量4926.2万吨,重复用水量4543万吨,重复用水率47.98% 。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820.4万吨,排放达标量3067万吨,
排放达标率80.28%。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8603.6吨,氨氮545.5吨。
全市共有工业废水治理设施116套,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13.4万吨/天。全市日废水排放量在1000吨以上的工业源共13个,排放量占全市80.0%。
工业废水排放量前三位的行业依次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纺织业,共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81.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前三位的行业依次为:化工业、食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三行业比重之和为65.9%;氨氮排放量前三位的行业依次为化工业、医药制造业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三者比重之和为95.2%。
按照废水等标污染负荷计算,排名前3位的均属化工行业,共占全市废水污染负荷53.7%,化工行业依然是全市工业废水排放的主要行业。
②生活污染源
2005年,全市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达9389万吨,占全市总排水量的71.1%,其中COD排放量为30681吨,占全市COD总排放量的78.1%。目前我市尚无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处于筹建规划之中),大量未达标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湖库,使大部分地表水体都受到生活污水的污染。近五年生活污水排放量及生活 COD、氨氮排放量均呈下降趋势,2005年与2001年相比,生活污水排放量下降8.5%,COD下降2.6%,氨氮下降2.5%。
3、声环境质量
按照《黄冈市区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标准》(黄政发[1999]61号文)的规定,我市城区分4类声功能区,分别执行1~4类标准。
“十五”期间,我市城区声环境质量较为稳定,变化不大。2005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为48.2dB(A),优于国家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1类区标准,交通干线昼间噪声平均值为69.3
dB(A),优于国家标准中的4类区标准。与去年相比,2005年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均有所下降。
4、固体废物
“十五”期间,我市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综合利用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工业固废贮存量呈下降趋势,且降幅较大。2005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1.9万吨,综合利用量71.9万吨,综合利用率100%,。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38吨,综合利用量8吨,处置量、排放量为零,均比往年有所减少。
2005年,全市生活垃圾产生量47.5万吨,清运率100%。垃圾处理仍以一般填埋和堆场方式进行处理,无害化处理率为零。
5、生态环境保护
2005年,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799.6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为4.6%。辖区内生物物种丰富,珍稀物种无灭绝,森林覆盖率为43%,耕地状况维持在上年度水平,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改善。
2005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0.6平方米,与上年度相比人
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了1.0平方米。
6、放射和电磁辐射环境状况
我市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属于正常本底范围之内,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陆地放射性水平接近;水体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同国内外正常水平均值处于同一水平,且远低于国家露天水源允许标准,大气中α放射性气溶胶浓度均在标准规定值以内。
全市电磁辐射相对较高场强区主要分布在广播发射台、电视发射台及主城区中通讯设备布置较多的地区,主要辐射源是以发射电磁波为目的的大功率广播、电视发射装置及移动通讯发射装置。本地区环境电磁辐射综合场强最高值亦低于GB9175-88《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中一级安全区标准限值。
7、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十五”期间,全市农药、化肥施用量达37万吨,其中高毒农药使用量3000吨。畜禽养殖污染呈上升趋势,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数123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期未存栏(笼)数392万头,年排污水量约200万吨,排放各类污染物约9800万吨。年产秸杆3300吨左右,秸杆综合利用率为95.6%,秸杆禁烧率为54%,秸杆综合利用率和禁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全市现有乡镇115个,乡镇环保机构比较健全,职责明确,使当地环境保护管理逐步得到了加强,环境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各地发展不平衡,满足不了乡镇日益发展的需要。总体来看,全市乡镇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随意倾到,严重污染了乡镇生产、生活环境,乡镇环保工作亟待加强。
三、污染物排放总量
“十五”期间,我市实施总量控制指标共有7项,其中4项指标控制在计划值之内,分别是烟尘、工业粉尘、工业固体废物、氨氮;3项指标超过目标值,即SO2、COD、六价铬。
1、水污染物排放总量
2005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820.4万吨,生活污水排放总量9389万吨。水污染物排放量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39284.8吨(其中工业COD排放量8603.6吨,生活COD排放量30681.2吨),超过目标值3084.8吨;氨氮排放量为3645.4吨(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545.5吨,生活氨氮排放量3099.9吨)。生活COD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78.1%,是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的主要来源。
2、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2005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69.8亿标立方米。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125.4吨(其中工业SO2排放量9964.4吨,生活SO2排放量11161吨),超过目标值1525.4吨;烟尘排放量128
45.8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4460.8吨,生活烟尘排放量8385吨),工业粉尘排放量10103.9吨。
3、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
2005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1.9万吨,综合利用量71.9吨,综合利用率100%,贮存量100吨,处置量30吨,排放量为零。其中危险废物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4:41: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943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环境   全市   发展   规划   环境保护   排放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