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理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张培基英译郭沫若散文为例_百 ...

238
2018年30期总第418期
翻译研究
ENGLISH ON CAMPUS
的同时,感受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艺术的无穷魅力。
2.沙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呈现。在中国文化里,蝴蝶是
美丽自由、纯洁忠诚的象征,同时,在审美上又极富浪漫梦幻彩。所以会有典故“庄周化蝶”以及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等文化形式。因为蝴蝶与生俱来的美丽烂漫,人们便把蝴蝶的这些生活习性和特点加以美化,认为蝴蝶是美丽与自由的化身,借喻幸福、美好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在沙画的开始和结束部分,我们也可以看到蝴蝶的影像。用蝴蝶来暗喻人物,体现唯美的爱情故事,是符际翻译的创新性所在,也是新时代文化传播的需要。其次,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及核心价值,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孝道在《梁祝》中也有所体现,祝英台虽不愿嫁给马文才,但
苦于孝道的精神束缚,她还是服从了父亲的安排。虽然关于“孝”的准确定义,历史上并未明确记载,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孝字由两部分组成,上为“老”,下为“子”,因而《说文》一书中将“孝”论述为:善事父母者。而“老在上子在下”则被奉为长幼尊卑的礼节伦理。历朝统治者选择以“孝”作为主流价值观,将情感隐蔽化利用,“忠孝”与“孝廉”作为中国政治范畴的重要内涵一直传承至今。但是我们须知,尽孝并不意味着愚孝。历史犹如一面镜子,它既可以反映中国古代文化,也可以突出当下生活的真实意义。时至今日,中国官员依然被尊奉为“父母官”,君如父,官如母。孝文化无疑发挥着稳定社会的政治意义。
《梁祝》不仅为我们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其
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研究意义。在两种语符的转换中,符际翻译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符际翻译,苏大宝《梁祝》沙画摆脱了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枷锁,以其创新性诠释中国文化,改变了前人翻译的视角和所关注的对象,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推波助澜。其实,沙画并不是对梁祝故事情节的简单概括,而是一次文学艺术的再创作过程,是沙画演绎者与《梁祝》传说进行开放性对话和创造性阐释的结果。作为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梁祝文化走向世界,让全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让全人类共享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符际翻译具有一定的边缘性、复杂性和跨学科性,与语际翻译的研究相比,略显匮乏,国内学界对其研究仍在摸索中前进。因此,如何加强符际翻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更好地
传播文化,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Jakobson,R.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in Schulte, R.&Biguenet,J.(ed.),Theories of Translation: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C].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145.
[2]王晨爽,文军.电影改编的符际翻译研究——以《喜福会》的心理描写为例[J].中国外语,2016,13(2):105.
阐释学理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以张培基英译郭沫若散文为例
文/许娟娟
【摘要】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研究散文英译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该理论分析张培基英译郭沫若散文的过程中,如何通过信赖、侵入、吸收、补偿四步骤来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准确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再现原文风格,保持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四步骤;译者主体性;散文英译【作者简介】许娟娟,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郭沫若的散文多以独特而优美的语言来记述生活,表达真
情实感,篇幅短小却玲珑剔透,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美学价值。张培基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一、二辑中收录并翻译了若干篇郭沫若的散文,译文不仅准确达意,而且完美再现了原文的意境、风格和神韵。本文试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出发,分析张培基的英译文,以期更深入地理解张培基在英译散文
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二、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
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提出阐释学翻
译理论,倡导“翻译即理解”,认为所有的交流都得通过解释来达成,语际翻译的重点在于对双语的理解。斯坦纳将翻译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具体说来,译者在收”原文意义,
而为了保持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平衡,则有必要进行“补偿”。斯坦纳认为,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即“在翻译过程中体现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和创造意识”,以尽量达到原作与译作的对等。
三、张培基英译郭沫若散文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1.信赖。“信赖”是翻译的第一步,其中,译者的主体性体
现在文本的选择上。译者之所以选择一篇原文来进行翻译,主要是基于对原文价值与意义的认同。张培基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一、二辑中翻译了七篇郭沫若的散文,分别是《路畔的蔷薇》、《夕暮》、《白发》、《水墨画》、《墓》、《菩提树下》、《杜鹃》。张培基写道,郭沫若的散文“热情奔放,玲珑而富有诗意”·,“记述的是真情真事,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生
活的感情”。由此可见,张培基认为郭沫若的散文是优秀的中国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25: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941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翻译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