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一.名词解释
1 学衡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1922年1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代表人物为当时南京东南大学的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鼓吹文言优于白话,诬蔑白话“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
2 国剧运动:1926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他们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新剧":在戏剧观念上,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纯粹艺术"的倾向;在戏剧表现上,提出要"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因而赞赏西方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进而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并预言"再过几十年大部分的中国戏剧,将要变成介于散文、诗歌之间的一种韵文的形式"。——他们的这一设想,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现,但作为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痕迹。
3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同时, “随感录”对后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也产生较大影响。
4问题小说问题小说的成因:一是“五四”思想启蒙造就了思考的一代,他们渴望用小说来提出和讨论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二是受易卜生等欧洲与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和文学思潮的影响,提倡为人生的创作。“问题小说”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问题小说”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
5 新感觉派: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中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是第二代海派。是20世纪我国第一个被引进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它的登场,清楚地表明西方现代文学在中国的引入,已然超过了初期,进而问鼎于独立的地位。对于海派自身来说,由于它与世界新潮文学携手,同步发展,也就终于冲出了旧文学,旧小说的
藩篱,让市民文学越过仅仅是通俗文学的界线,攀上某种先锋文学的位置。主要作家作品有施蜇存《梅雨之夕》,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穆时英的《公墓》。
6 东北作家:东北作家: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彩。“东北作家”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7 文协: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文协在全国组织了数十个分会及通讯处“文协”会刊《抗战文艺》,自1938年5月4日创办,至1946年5月终刊,先后出版71期,是贯通抗日战争时期的唯一的文艺刊物,对于开展抗日文艺活动、繁荣创作、培养青年作家等,都发挥了作用。“文协”的成立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由主义文学以及国民党名族主义文学等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惟一的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
8 中国新诗派:即“九叶派”,是指20世纪中国的一个现代诗流派。1948年成立,由于曹辛之与臧克家组成的“星”社在艺术观点上的分歧,他与辛笛,陈敬容,唐祈等人又创办了《中国新月刊》。之后,曹辛之等人又与已经从昆明西南联大回北京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联系,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中国新诗派”。“综合”是中国新诗派的诗歌观念中的一个基本观念。代表作有1981年出版的《九叶集》。
二.简单题
1 分析《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主要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开辟鸿荒的大我”,即“五四”时期人们心目中的觉醒,新生的中华民族形象(如《凤凰涅槃》中的凤凰,象征民族的新生)。所谓“大我”的情怀,是古老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种崭新的精神,也就是“五四”式的彻底不妥协战斗和雄强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还体现为对自由与个性的热烈追求,是
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种“天马行空”的心灵世界。二是诗人的个性与灵魂的真实袒露,“大我”与“小我”是统一的。从郭沫若诗中也会听到不和谐的声音,展现其骚动矛盾的内心,在表达进取时可能又有颓唐厌世。
2 简述田汉早期戏剧主题与艺术特
答:(1)田汉早期剧作的一个主题是“唯美主义”,献身于对“真艺术与真爱情”的追求,正是这一时期年轻的田汉的人生选择与艺术理想,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总的主题,人们不难从“人生艺术化”的理想中看到西方“唯美主义”的影响。代表作品有1920年发表的《梵峨嶙与蔷薇》 (2)田汉早期剧作的另一个主题是“美(爱情艺术)的幻灭与毁灭(摧残,扭曲)”,这一部分作品更具社会批判性。代表作品如《咖啡店之夜》,《苏州夜话》等。艺术特:田汉的早期剧作“诗人写剧”的浪漫主义特征是十分鲜明的。如《南归》这样的抒情剧。田汉早期的戏剧尤为重视“语言的艺术”,语言风格偏于华丽,或竭力炫耀彩的绚丽,或运用诡奇的比喻与联想。这样唯美主义的追求,大大增强了田汉剧作的文学性,对现代戏剧文学语言的创立,具有独特的贡献。
3 老舍作品中“京味”特形成的主要因素。
答: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把“京味”作为一种风格来理解与体味,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四个方面:一时取材充分体现北京地域文化特,包括风俗的描写。二是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如“官样”的体面排场气派和礼仪,追求懒散谦和温厚的生活等等。在《四世同堂》等作品中对“北京文化”批判表现出了情感上的矛盾以及“挽歌情调”;三是创造性的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四是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
4 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
答:《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自传性质长篇小说。小说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了本身就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生命体验。可以看出《呼兰河转》所表达出的文化内涵有:(1)对欢乐童年的回味;(2)悲悯意识作家主体精神的投射;(3)诗意美质富于独创性的边缘体小说的内核。《呼兰河传》的文体特主要表现在(1)超常规的文体语言;(2自传式的叙事方式,体现在自传性怀旧笔调和第一人称限制叙述;(3散文化的文体结构;(4)诗化的风格。
5 评何其芳《画梦录》的艺术特。
答:何其芳《画梦录》中散文常采用“独语”的调式,爱在黄昏的灯光下吟哦孤独与寂寞,探索内心的矛盾冲突。这种“独语”又多表现为一种感觉结构,将浸透着感觉汁液的朦胧的意向拼贴与组合,组成美丽的心灵的感验世界。作者不满社会,又不愿意画出现实的丑恶形体,便到艺术的形式美中去寻求颜图案梦幻暗示想象比喻典故,堆砌起思想和哲理的碎片。文字是绚丽缠绵的,集合了晚唐五代诗词及外国印象派的艺术之美。何其芳努力使散文成为精致的艺术品,力矫散漫浅露的流弊,但有时雕琢过分,有伤自然。抗战以后,走上革命道路的何其芳作品日趋朴素自然,却难再有《画梦录》那样富有艺术独创性的作品了。
6 评析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和主题。
答: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1)“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以及大地母亲的深沉的爱,爱国主义的主题,对劳动者的爱和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如《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
(2“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如《向太阳》《黎明的通知》。
艾青诗歌的主要主题有:“土地”意象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题农民主题。“太阳”意象所表现出的讴歌太阳光明春天生命与火焰的主题;歌颂创造性劳动民主自由博爱与革命的主题“歌颂抗日解放战争新时代里人们新的精神面貌的主题等。
三.论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答: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意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美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有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他对故乡的农民兵士终生漂泊的水手船工吊脚楼的下等娼妓,以及童养媳小店伙等等,都一律怀有不可言说的同情和关怀。他的目标仅仅专注于那些历经磨难而又倔强地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本性。他也有文化批判的倾向,是用“梦”与“真”构成的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相比较,让人们从这样的图景中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当他以乡下人的眼光,掉转过来观察商业化都市的时候,便不禁露出讽刺的尖刺来。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实际上对于沈从文并没
有完全独立的意义,它总是作为他整个乡村叙述体的一个陪衬物或一个补充而存在的。城市文明的侵入乡村,它再现了湘西社会在现代物质文明现代政治的侵入下,“这些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这“变”,即“农村社会所保存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从“边城”到“长河”,沈从文的小说经历了变化,但不构成大演变,总的来说,一个动态的乡村叙述体,以湘西的下层为主,以城市的上层为辅,再加上都市乡村的各人等,组成了他的文化意味浓厚的人生形式。
2结合具体作品,比较分析巴金前期与后期小说创作的异同。
答:巴金在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从1928年9月写《灭亡》起,到抗日战争爆发为前期;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为后期。(1)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前期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证明描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如长篇《灭亡》《新生》和《爱情三部曲》等;另一类是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代表。《家》很能代表巴金前期创作的风格: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
情感汪洋恣虐,语言行云流水,虽然有时少锤刻,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内心。(2)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40年代中期,是巴金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不过他的创作风格变了,他开始写没有英雄彩的小人小事,写社会重压下人们司空见惯的“委顿生命”,写“血和痰”,调子也变得悲剧、忧郁,有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揭示。巴金后期小说创作,从题材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继续顺着《家》的路子写旧家庭的没落的,除了《春》和《秋》外,还有《憩园》;另一类是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主要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友》和《寒夜》。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0:59: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939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艺术   小说   社会   文化   人生   中国   创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