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文化传承过程中民间童话的审美教育功能——以《三只小猪》为例

浅论文化传承过程中民间童话
审美教育功能
———以《三只小猪》为例
冯玲萍,吴静之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520
【作者简介】冯玲萍(1993-),女,甘肃天水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吴静之(1987-),女,山东济南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摘要】民间童话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间文学的优秀代表,民间童话在审美教育的功能上
具有相当高的价值与意义,以广泛流传的英国民间童话《三只小猪》为例,体现了奇幻美、诗意美、游戏美等审美功能,具有陶冶性情、教化道德、增长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等教育功能。
【关键词】文化传承;民间童话;审美教育;《三只小猪》【中图分类号】
I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3036(2020)01-0061-02
民间童话是流传于民间的儿童故事,是以儿童为接受对象的口头叙事体裁。我国民间文学的研究专家刘守华教
授认为:“童话是幻想与生活真实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是凭借奇丽的想象,曲折地反映出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
表达出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愿望。”[1]
汤锐著作《童话应该这样读》中也指出:“作为一种文学体栽,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换句话说,幻想是童话的主体、核心、灵魂和生命,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2]
可以看出,幻想是民间童话最常用的叙事手法,情节发展方向也以歌颂劳动、同情被压迫者为主,在人物配置上,也多用形象鲜明的对照手法,譬如长相、品德相反的两妹、兄弟等。童话故事发展的结局,往往是正直、善良、朴实、被压迫的一方得到公平的待遇,而反方最后都惨遭失败,表现出人们对正能量的热情歌颂和对恶势力的尖锐批判。总之,反映出朴实的劳动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民间童话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内涵丰富而精深,在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天然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一、民间童话文化传承的强大生命力
民间童话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适应性。世易时移,民间童话仍以积极的姿态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不断汲取自然的养分,获取合理的作品式样,等待着继续传承下去。
譬如《三只小猪》的文字版本就在传承过程中经历了
多种改编,与1890年代约瑟夫·雅各布斯的版本相比较各有其特点。改编版有的遵循了民间故事的“三兄弟”型常规,对三只小猪赋予了大小的排行和性格的优劣;有的加强了现代儿童教育的各种理念。有
的甚至进行了颠覆,美国作家乔恩·谢斯卡在《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中就将狼正面化了。“事实的真相”由臭名昭著的狼来揭开,狼是一个为了给亲爱的奶奶做蛋糕,才跑去三只小猪借糖的无辜的受害者。这个从狼的嘴里讲述的“三只小猪”的故事,彻底颠覆了古典童话《三只小猪》,在这个故事中,狼显然变成了弱势体中的一员。[3]而出版于1997年的《三只小狼和大坏猪》则颠覆了角,这种颠覆比《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更彻底,直接让狼处于弱势,猪成了真正的强势体。出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考虑,目前最流行的版本基本上将狼吃猪、猪吃狼的情节删改,变成三只小猪用巧计赶走大野狼。
赵世林博士对文化传承进行了较为系统和详细的阐述,他指出:“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与主体结合的过程中受内在机制的支配而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要求,并
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呈现出再生的特性。”[4]
民间童话就是通
过自己独特的传承机制,延续着自己的文化生命,使得自身得以一代代传下来,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
黑河学刊Heihe Journal
2020年1月Jan.2020Serial No.247No.1
61··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4:25: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937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童话   民间   传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