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平均数教案 篇一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1、1号笔筒有( )支铅笔2号笔筒有( )支铅笔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5号笔筒有( )支铅笔
    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而课上尝试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四)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课上研究(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
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
    (五)班级展示提升
    1、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尝试研究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平均数的含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
    (六)挑战自我
    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
    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交流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第五组有7个人,第六组有8个人。
    教师提出:要比较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先计算两个组的平均体重,然后进行比较。
    接下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第五组同学平均体重:
    (34+36+42+44+46+50+42)÷7=42(千克)
    第六小组同学平均体重:
    (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
    提出“议一议”中问题“ 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完成比较哪一组平均体重重一些的问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受计算平均数的必要性,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七)巩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
    1、独立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二题;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设计意图】借助此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拓展延伸: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课后反思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二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求平均数。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评析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从现实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二、探究新知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先动手活动,
再互相说说法。小组活动讨论。汇报交流。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   相等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出示幻灯:身高情况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49.生2: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3,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平均数是149.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平均数”与“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这里又一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估计、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及时内化了各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三、拓展练习1.应用一。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交流反馈。师:看了两(三)组平均体重数据有何启发?[根据“平均数”可以对两(三)组体重进行比较]师:教师还收集了一组数据,发现我校第一季度用电情况如下表:1月2月3月800度1000度900度(1)说说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2)算一下我校第一季度平每月用电量。(3)预测4月份的用电量。(4)小组讨论,学生间交流。(5)指名汇报:你是根据什么来估计的?2.应用二。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6=84(分)。(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
法求平均数。3.应用三。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会 □不会 □可能会 □可能不会(1)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2)指名说说(3个)(3)学生评价。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厘米,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令“平均数”反映的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五、课外延伸 推荐作业:1、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决吗?这一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呼应开头,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会利用图形直观估计平均数,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小黑板 棋子
    一、设疑引欲,激趣导入
    同学们,有几个小朋友,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
    四个男生和四个女生比赛套圈,每人套15个,我们给他们当裁判,好吗?
    让我们看看他们分别投了多少个。
    (课件出示两组套中的成绩统计图)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男生一共投了多少个?女生呢?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二、激起矛盾,提出问题
    1、瞧,又来了一个女生!她也想参加女生队进行比赛。行不行?
    2、我们来看看这个女生投了多少个?现在女生的总数是多少?现在女生套圈的总数超过了男生,是不是女生就套得更准一些呢?
    3、看来人数不一样,我们就不能通过比较总数来评判谁套得准一些了。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判断谁套得准一些?
    同座位交流一下,讨论一下。
    三、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交流
    我们可以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a: 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移多补少
    谁能上来动动小手,让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为什么要这样移动?
    把移动多的补给少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33: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935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平均数   学生   交流   问题   方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