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18世纪中后期“浪荡小说”中教会人士的形象

法国18世纪中后期“浪荡小说”中
教会人士的形象
张茜茹
摘要:18世纪的法国小说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便包括“浪荡小说”。它们数量众多,不容忽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不少“浪荡小说”
中竟出现神父、僧侣、修女这样的教会人士。本文选取法国18世纪中后期的16部“浪荡小说”,对其中教会人士的形象进行简要的描述和分析,并比较18世纪的“浪荡小说”和之前的文学作品,考察其中的教会人士形象有何异同,从而解释18世纪小说家为何会塑造出这样的人物形象,其动机何在,他们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这些人物的,又在社会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关键词:18世纪 法国小说 浪荡小说 形象研究 教会
18世纪的法国小说有了长足的发展,种类繁多,其中有一类小说数量众多,20世纪的研究者称之为“浪荡小说”(le roman libertin)。顾名思义,它们都以主角对的浪荡追逐为主题。这些小说的主角可以是贵族,也可以是平民;它们对于的描写有时使用含蓄、暗示的语言,有时采用直白而不淫秽的方式,有时则露骨而情。颇为讽刺的是,不少浪荡小说中竟会出现神父、僧侣、修女这样的教会人士。
身为上帝之仆,他们本该不染俗事、清心寡欲、洁身自好;可这些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把他们塑造成好之徒。
172
自20世纪70年代起,18世纪“浪荡小说”成了西方学界尤其是法国学界的研究热点,研究的视角也十分多元。在形象研究方面,学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纨绔子弟”或“浪荡者”(le petit maître et le roué)的形象a以及的形象b上,而对教会人士的形象,仅有个别研究者在其专著或论文中一笔带过。本文选取法国18世纪中后期的16部“浪荡小说”,对其中教会人士的形象做简要的描述和分析,并试图解释18世纪的法国小说家为何会塑造出这样的人物形象,其动机何在,他们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这些人物的。最后,本文将简单比较18世纪的“浪荡小说”和之前的文学作品,考察其中纵欲的教会人士形象有何异同,从而更好地分析这样的形象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 近乎刻板的形象
《吕塞特》开篇,尚为少女的吕塞特被驻村神父叫到家中。以为自己触犯了教条的吕塞特战战兢兢,而神父却别有企图,不仅用好话哄骗,还对她又亲又摸。看他不慌不忙的样子,显然是勾引年轻姑娘的老手。《菲丽西娅》的女主角寄住在巴黎的姑姑家,发现姑姑的忏悔神父经常来访,而且一来就把所有人都支开。好奇心促使她前去偷窥,结果发现神父与姑姑正在亲密接触,所谓的“忏悔”不过是借口。
《流落风尘的村姑》借让娜的一封信让我们看到了某某神父好而虚伪的嘴脸,他玩弄了女人,便要溜之大吉。根据《茜宗》女主角的自述,她也是在威逼利诱之下,失身于神父,还不巧怀孕。在《放浪的上午》中,伯爵夫人一上午在床帏之间“鏖战”三场,对手之一便是油嘴滑舌、圆滑世故的圣隆然神父,他根本与花花公子无异,伯爵夫人
a 此处仅举几本相关专著:Colette Cazenobe, Le système du libertinage de Crébillon à Laclos, Cambridge: Voltaire Foundation, 1991, Vol. 282; Michel Delon, Le savoir-vivre libertin, Paris: Hachette, 2000; Philippe Laroch, Petits-maîtres et roués: évolution de la notion du libertinage dans le roman français du XVIII e siècle, Québec: Presses de l’université Laval, 1979; Ludovic Michel, La mort du libertin: agonie d’une identité romanesque, Paris: Découvrir, 1993; Jacques Rustin, Le vice à la mode. Etudes sur le roman français du XVIII e siècle, de Manon Lescaut à l’apparition de La Nouvelle Héloïse (1731—1761), Paris: Editions Ophrys, 1979。
b 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这本专著:Mathilde Cortey, L’invention de la courtisane au XVIII e siècle dans les romans-mémoires des «filles du monde» de Madame Meheust à Sade (1732—1797), Paris: Editions Arguments, 2001。
173
显然不是他唯一的。
如果说前文提到的几位放纵神父只是龙套角,到了《教士的桂冠》和《风流修士》,贪慕女的神父则成了主角。《教士的桂冠》里的“我”成为神父之后,罔视清规戒律,过上了花天酒地的快乐生活,四处寻花访柳。《风流修士》里的贝纳丹在巴黎包养了一个,与数名女子发生关系,还因为争风吃醋与人决斗。两个主角不但不以自己的放纵为耻,反倒引以为荣,把他们经历过的男女之事以炫耀的口吻和盘托出,写成“回忆录”。
更让读者吃惊的是,在某些小说里,整所教会学校、整座修院都风气不正,所有人沆瀣一气,集体。在《菲丽西娅》里,一个英国男孩叙述了自己寄宿在教会学校、遭同学勾引又险些被主课神父强暴的悲惨经历。多亏校长和主课神父争风吃醋,他才逃过一劫,并借机逃跑。《好家伙修士》的主角进入修院后,发现僧侣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为所欲为,把修院变成了淫乐窝。他们不仅有同性性行为,更在地下室豢养,个别修士竟把亲侄女也包养起来,让她成为众人寻欢作乐的对象。最后,好家伙修士得知,他正是这种集体享乐的产物—他的父亲就是这些僧侣中的某一个。萨德在《美德的不幸》中插入了类似的情节。流离失所的朱斯蒂娜本想去郊外的修院寻求庇护,却不想误入淫乐窝,和另一个年轻姑娘一起成为僧侣欲望的受害人。
相比之下,修女对性快乐的渴求绝不比神父、僧侣少。a《加尔默罗会修女》的主角阿涅丝身世不明,
其母虽是修女,却与多位神父及园丁发生关系,生下不知其父的阿涅丝。阿涅丝对淫乐的气氛耳濡目染,早早就追求起了性快乐,竟在修院中堕胎两次。《开明的修女》中,阿涅丝和安吉利克总是对修女与神父、僧侣之间的各种男女绯闻、性丑闻津津乐道,她们两人也经常相互亲吻抚摸。到了《时代风情录》,寄宿在修院里的贵族少女闷得发慌,只能谈论修女的秘事聊以消遣,其中就包括管事嬷嬷靠杖打年轻修女的屁股发泄性欲。实际上,充满性意味的打屁股正是“浪荡小说”的“经典”场景之一。米拉波让《我的改宗》的男主角进入女修院,让无数修女臣服于
a 关于的修女这一主题,可参见文选:Nonnes lubriques: dans les écrits libertins du XVII e au XIX e siècle, textes par marquis de Sade, Denis Diderot, Piron Alexis, abbé du Prat, abbé du Laurens, Alfred de Musset, P aris: Éditions Dominique Leroy, 2011。
174
他的性魅力。无论是年长的修女,还是刚发愿的新修女,都心甘情愿投入他的怀抱。《赫拉克勒斯之子》的男主角是个,靠出卖相过活,连老修女也成了他的顾客。
在上文这些“浪荡小说”中,神父、僧侣、修女的形象如出一辙,近乎刻板,读者在他们身上只能看到贪得无厌、永不满足的性欲。在小说家的笔下,他们既没有个性,也没有心理活动,更没有思想。他们或是被冠以大同小异的名字,或是干脆没有名字,小说里也鲜有对他们外貌的描写。他们从一出场就
被性欲驱使,对性快乐的追求似乎是他们行为处事的唯一原则和动机,其所作所为不过是床笫之欢,读起来让人有千篇一律之感。简而言之,他们不是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倒更像一个空洞的符号。
在《角先生的传奇故事》里,这种符号性得到了直接的体现。不同于上述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这个故事一开篇就明确告诉读者,他们即将读到一个完全子虚乌有的奇谈:名叫“孕育”的修女,与修士交合,生下一个。这个象征性的故事恰恰暗示出教会人士在“浪荡小说”中往往只是性欲的符号。
二、 抹黑式的攻击
一味贪求欲的教会人士—“浪荡小说”的作者显然有意借此反讽的形象赚取噱头,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自己的书更卖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小说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许多文人对教会的不满。
法国18世纪中后期的“浪荡小说”对教会的攻击主要针对两点。第一是教会的堕落。教士属于第一等级,服务教会俸禄可观,许多男人进入教会不再是为了信仰,而是为了金钱。a有了钱,一些神父或修士还会过上享乐的生活。许多女子进入修院并非自愿,而是被迫,往往是经济原因使然,例如
a 《好家伙修士无行录》《教士的桂冠》《风流修士》中都说到了这一点。好家伙修士明确地说:“我生来就要与这些神圣的猪啰为伍,信徒的虔诚让他们过着富裕优渥的生活。”《教士的桂冠》里
的“我”是次子,没有遗产,为了让“我”也发家致富,家人决定让“我”剃发当神父。《风流修士》贝纳丹出家的动机与《教士的桂冠》中的“我”如出一辙:贝纳丹家中兄弟妹众多,他本想做神父,无奈没有成功;学法律,又不成器;于是便做了修士,竟一下发了财。
175
家里太穷,或是家人不愿让她继承财产,a这些女子在修院里身心都备受摧残折磨。第二是教会对性欲的压抑。小说家之所以把神父、僧侣、修女写成欲求不满之徒,显然是刻意为之,用反讽的手法批判严苛教条导致的性压抑;而这种写作手法又把他们推向了另一个极端:无限纵欲。相对而言,狄德罗的小说《修女》更接近真实的情况,能较为客观地反映修女普遍的孤独感及性苦闷,让—雅克 · 勒克于1794年创作的油画《我们也要做母亲》更是用图像呼应了《修女》的主旨。b有意思的是,狄德罗于1760年创作的《修女》还受到了“浪荡小说”《修道院的维纳斯》的启发。c
如果说伏尔泰的《哲学辞典》《论宽容》,爱尔维修的《论精神》,狄德罗的《达朗贝尔之梦》,霍尔巴赫的《卸去面纱的基督教》等论著是以深入分析、恳切说理的方式反对教会、反对教条对人性的摧残,“浪荡小说”则采取了与之不同的抹黑法,也就是以面具化、极端简化的方式把教会人士塑造成唯欲是图之流。这种手法倒更接近诽谤小册子,毫无理智和道理可言,全靠贬低侮辱抨击对象的人格和形象实现打击的目的。亚历山德里安指出,实际上,早在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就
在彼此攻讦的过程中用粗鄙的性描写诋毁过对方,以致当时最淫秽的文字多出自神学家和历史学家之手。d
某些“浪荡小说”还配有版画插图,在视觉上进一步给予读者刺激,让神父、僧侣、修女的放荡形象更加直观、逼真。神父、僧侣的教袍、圆帽,他们剃光的头顶,修女的黑裙、头巾,这些都是标识画中教会人士身份的关键元素。作画者为了让人一看便知他们是谁,从未把他们画成完全赤裸的样子,总是保留了他们的服饰,只让他们裸露一部分身体,有时甚至故意画上祈祷桌、圣像画、读经台等宗教用品。所有这些细节都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从而加大了抹黑和抨击的力度。
a 《开明的修女》里明确说“修院是穷人打发孩子的地方”。《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女主角曾叙述她母亲因为家里人付不起她的嫁妆、不想给她结婚的钱而被迫发愿。
b Jean-Jacques Lequeu, Et nous aussi nous serons meres; car ... !, 1794, 网址:gallica.bnf.fr/ark:/12148/ btv1b53166191z.
c 参见Jean Sgard, “Diderot et La Religieuse en chemise,” in Recherches sur Diderot et sur l’Encyclopédie, No.43, Varia (2008)。网址:/3492。
d [法]亚历山德里安:《西洋史》,赖守正译,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年,第215—220页。
176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36: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934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修女   神父   小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