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的气功养生论

张锡纯的气功养生论
张氏认为,医者若能精于哲学,诊病之际,如饮上池之水,能洞鉴病源,毫无差谬。精于哲学,后天之思虑净尽,先天之灵明日开,凡事亦能未见而知。用他人先天之灵明谓之术,用一已先天之灵明谓之道,用道远胜于用术。
张氏于《易经》《丹经》《内经》《道藏》及释、儒各家之著,莫不深研。弱冠立志举业,后专心医学。气功养生之道,皆其自身体验而有得。
(一)心肾相交
1.元神交感元气
人之元神在心,元神藏于脑,而出于心。人之元气在肾,欲心肾相交,须于有意无意之间,运心中元神随呼吸之气息息下降,与肾中元气会合。即吸升呼降,于有意无意之中。若强意心中元神,随吸气下降,则失之自然,久之可致气分不顺。惟呼气外出之时,心中元神默默收敛,内气下降,与肾中元气会合浑融,不使随呼气外出,则息息归根,存之又存,而生命之根蒂自固。
此法,不惟心感肾,肾亦感心,使心肾互相交感。当呼气外出之时,肾中元气原自上升,此时,少加意力,使其上升之机渐大,即始与心中下降之元神欣欣相遇,互相交感,则一念在心,一念在肾,即《抱朴子》所谓“意双则和”之意。然此法功候不可太过,致火热炽盛,宜休息、断续行之。又须清心宽胸,戒谨欲,涵养真水,与真火相济,始能得效。
《丹经》以肾有两枚,皆属水,而肾系连于脊椎自下数七节之上,名命门穴,是生相火,一火介于二水之间,一阳隐于二阴之间,即象应坎卦,与心之体为离卦互相感应。丹家即取此坎离之精,以练成还丹。
道家以肾为婴儿,心为姹女,脾为黄婆。当呼气外出之时,肾气随呼气上升,是婴儿欲有求于姹女。当此之际,即借脾土镇静之力,引心气下降,与肾气相会,此即心肾相交,即道家所谓黄婆媒合婴儿姹女之理。
《抱朴子》有炼气之法,先自鼻间吸气满腹,行片时,又自鼻间吸气少许,遂即自鼻间徐徐呼出所吸之气,气出时愈慢愈好。此亦交心肾之功。
张氏以为人身之热力,方书多以相火为主,而不知君火之热力,较相火尤胜。生殖繁育以
相火为主,消化饮食以君火为主。君火发于心中,为阳中之火,其热下济,大能温暖脾胃,助其消化之力。此火一衰,脾胃消化之力顿减;若君火照而相火衰,其人仍能多饮食而享寿。是知君火之热力,于人身关系甚大。
张氏资禀素强壮,心火颇旺而相火少衰,饮食不忌寒凉,却畏坐凉处。后见道家书,有默运心火下行,与肾气互相交感之法,且引《崔公入药镜》“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四语为注解。后又以《抱朴子》“意双则和,和则增寿”之语,遂反复寻绎,有悟《内经》四气调神论所谓“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即此法。遂效而行之,数日觉下元温暖,神妙有不可言传者。
2.养生医疗
肾为先天,脾为后天,二脏不失职,诸脏皆和。然非君火之阳光普照,肾与脾无以伸其用,因肾中相火虽亦能熏蒸脾土,腐熟水谷,不过依君火之末光以成功。
有黎明泄泻,屡治不效,行张氏吸升呼降,以心温肾之法,初试之四五日间,觉丹田先暖,由斯工夫加密,泄泻遂愈。是以心为百体所从,令心所至气必至,以心气交肾气,即以心火温肾水,使水火即济而祛病。
天地交,而后阴阳和,万物生。人身一小天地,心肾常交而身始无病。有寒饮证,发则喘急,服药无效,间习道家运气之方,亦无大验,后行张氏吸升呼降之法。年余,觉丹田常暖,热力充于周身,而病遂愈。
又有路感风寒,鼻息热而痰涎郁胸,食梨一个,下焦觉凉,痰热如故,遂于车中试吸升呼降法,约行三十里,觉心爽体舒,外感顿解,余于临证,遇有外感、泄泻、食减诸证,常使患者行之,皆有速验。以人之心火,常与肾气交感,则元气充周,血脉流畅,新病即时可除,夙恙久将自愈。习得此术,既可保身于预,又可救患于猝,而无须用药,实养生保健,简而易行之宝。
3.先天与后天
人之先天之先天,为未出生之前;先天之后天,为初生至长成;后天之后天,为白昼之行为;后天之先天,为将睡未睡、将醒未醒、若有知若无知之时。此时,万虑皆空,神气归根,心肾相依,与道家凝神人气穴景况同。使昼间元气之消耗能有所补益。此时,有自后天返先天之机,实为重要时刻。
又呼吸之时,心降肾升,息息补助。道家谓“呼吸分明了却仙”之言,实呼吸升降之奥旨。顺呼吸之自然,而少加人意,使心降肾升之力息息相凝结,即延年益寿之法。
先天以脐呼吸,全身之生机皆在于下,故先天之君相二火在下;后天由肺呼吸,全身之功用多在于上,故后天之君相二火在上。
道家以丹田之火为君火,命门之火为相火。医家以心中之火为君火,或以命门之火为相火,在相火实为胆。道家以丹田为元阳之君火,乃因脐下气海,丹田之元阳即发生于其中。元阳充足,以人督任,命门即督脉人脊之门,是以所生之火与丹田一气贯通。
(二)静坐功
静坐功原为哲学之起点,可以卫生,可以瀹沦性灵,益神智。医者乃生命所托,应有非常之聪明,而后能洞人身之精微,察天地之气化,辨药物之繁赜,临证疏方适合病机。张氏生平访道,幸遇良师益友指示法门。
1.元气
元气,在胚胎初结,乃先天资始之气,即气海中之元气。元气在先天,与督任之脉常通,以融贯全身,其功用在于“施”。元气在后天,保其所得,与督任之脉不通,而坐镇中宫气海,振百年寿命之根,其功用在于“敛”。
故元气纯属先天,为太极之朕兆,非后天一切有形迹之物所能补助。惟深于内典者,常存无念之意,若天道之光明下济,勿忘勿助,久之或可得真,是为补助元气之正气。一切补助气分之药,皆不能有益于元气。若遇元气之衰,宜保护以收涩之品,以助其吸摄之力,治元气将脱,可重用山茱萸肉。
欲补助元气于平时,当于静坐时,还虚凝神,常于精明之府,保此无念之意,如天道下济光明,仍然无心,久之元气自有充盛之候,此即内炼家初步工夫。
2.神明
脑为元神,心为识神。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识神者有思有虚,灵而不虚。
神明为人身纯阳之物。阳者性热,脑藏神明故脑不畏寒。心为神明发露之处,过用其心者,神明常由心发露,故恒发热,由此可悟养心之道。
人之享大年者,下元必常温暖,气血必常充足;人之神明固可由脑至心,更可以意导之而行于全身,是以内炼家有凝神入气穴之语。孟子谓志能帅气,即神能帅气;神明照临之处,即真气凝聚之地。神气充足,丹田温暖,寿命之根自然壮固。
3.通督任
道家有以气通督任之法,有以意通督任之法。气通督任者,纯凭先天内炼工夫,一毫不着后天迹象。迨至日积月累,元气充足,勃然而动,冲开督脉以通任脉,有水到渠成之妙。至此,则金丹基础已立,功候不易到也。《道出真诠》谓通督任之法,当默默凝神,常照气穴。迨至元气充满,自能冲开督脉,循脊上行至脑,复转而下行与任脉相能。行者当精勤内炼,以听督任之自通。
意通督任之法,必借呼吸之气以升降,朽道家至要至秘之处。约略言之,行其法者,当收视返听,一志凝神,使所吸之气下行归根。其吸气下行之时,即以意默运真气,转过尾闾,循夹脊而上贯脑部。略停,又乘气外出之机,以意送此气下归丹田。真气之升降,借助于呼吸之外气,而实与呼吸外气之升降,息息逆行,《丹经》所谓“异风倒吹”也。元气之通督脉,常在人不及防备之时,其气陡然起于虚危,过尾闾、透夹脊、循督贯脑。此时无
所谓借于呼吸,亦不暇用其呼吸。至积之又久,此气发动十余次,不能自通于任脉,反有蓄极不行之势,可知火候已到,默默静候,在其气又发动之时,即可助以呼吸之气,立定天心之主宰,借异风倒吹以默运,其气自能由督脉而达任脉。此乃随元气自然发动之机而默为相辅之法,非有所矫强于其间。由此深求之,自能得其精详。
4.静坐法
静坐,凝神人气穴,用脑中之元神,而不宜用心中之识神。用识神则工夫落于后天,不能返虚人浑,实有着迹象之弊。释家谓:“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又:“心不是佛,智不是道”。皆言不可用心中识神。
用元神,则工夫纯属先天,有光明下济,无心成化之妙。元神,脑中无念之正觉。《阴符经》云:“机在目。”以目连于脑,目与脑中之正觉融合,即为先天之性光。用此性光下照气穴,是以先天之元神助先天之元气,则元气自能生长。故佛经有“北斗星里看明星”之语。又《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菩萨二字,佛经恒借以喻气海元阳之气。柳华阳注云:“观乃我正觉中之灵光耳。菩萨即是慧命如来,大发慈悲,教大众时时刻刻观照此菩萨,菩萨得受此灵光之慧力,久则自然如梦觉,融融然如薰蒸,活活然如盆珠。”观此注文,益知静坐
时用元神之妙。
至静坐功深,元阳充足,征兆呈露,气机之动,又宜用采阳工夫。然阳之生,多在睡眠之际,偶然知觉,宜急披衣起坐,先急呼急吸数口,继徐呼气数口,又继则徐而且长,细细呼气数口。且当呼气外出之时,宜将心中识神意引下降,与肾气融合。呼气外出之时,肾气随呼气上升,自与下降之心神相遇,此道家异风倒吹之功,以收回元阳。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9:42: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934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元气   道家   相火   肾气   呼气   呼吸   下降   神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