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哈定—柯立芝繁荣”
美国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在国际影响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种种因素结合起来,造成了美国的巨大工业发展,从而提高了它的政治力量。这些因素包括:战时和战后20亿美元贷款的资本输出,这大大刺激了美国的生产和输出;从遭受战争摧毁的欧洲列强手上夺得了世界市场;大规模实行加快制度或工业的“合理化”;大量的分期付款购买制度的发展;汽车及各种奢侈品工业的扩充;美国南部的工业化等等。这些因素汇合起来,形成了美国雇主牟取巨利的乐园。美国雇主们成了全世界资产阶级妒羡的对象……这一疯狂牟取利润和反动的时期,在美国资本家的回忆中是一个黄金时代。在这时期,雇主们的中心目标无非是极紧张地加快工人的工作,让他们能吞食更多的利润。
──福斯特《福斯特自传》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解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一时期,恰巧在共和党总统哈定(1921—1923年8月在任)和柯立芝(1923—1929年在任)任期之内,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哈定—柯立芝繁荣”,有人也称之为“共和党的十年”。由于他们都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又称为“自由放任”的十年。二十年代的经济繁荣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的增长,其中以汽车工业、建筑工业和电气工业的巨大发展为支柱。到1929年,美国的工业总产量约占世界工业生产的一半,总产值达到694.17
亿美元,国民收入840亿美元。
导致柯立芝繁荣的因素有如下几点:1.因世界大战的刺激而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水平的军工生产技术战后纷纷转为民用,战争期间受到抑制的消费需求在战后发展起来,其中电气化和住宅建筑业的拉动最为明显。2.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各国经济的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3.资本家大力推行生产合理化运动,采用自动传送带装置,实行标准化生产,降低了成本和价格。4.美国利用欧洲各国战后经济尚未恢复以及它们财政上对美国的依赖,增加海外投资,夺取海外市场。5.商业界的赊销和分期付款,刺激了超前消费。6.柯立芝政府和垄断资本集团的主观努力构成了柯立芝繁荣的主观因素。柯立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刺激美国经济的发展,其中包括实行高额进口关税,减少公共开支,
降低所得税和公司税等。
但是,美国二十年代的繁荣后面隐藏着深刻的危机:1.垄断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和扩大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从1923—1929年,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由10 327家增加到11 763家,产值从402亿美元增加到488亿美元。2.工业的繁荣主要是新兴工业,部分传统工业,如采煤、纺织、铁路运输等一直不景气,而且农业也一直存在着慢性的危机。3.股票投机成风,使二十年代的繁荣带有很大的虚假性。4.促使繁荣的一些因素也在逐渐消失,欧洲各国经济恢复完成后,对美国的产品和
海外市场形成挑战。总之,二十年代的繁荣背后孕育着深刻的危机,加上共和党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对这些危险因素视而不见,从而导致了1929年的大危机的空前灾难。
2.自由放任主义
“自由放任主义”的法文原意是俗语“让我们自己干”,传统的说法认为这是在17世纪末的某个时候由商人勒让德在致科尔伯特的一封信中提出来的。不过,首先使用这一习语的作家无疑是马克〃D〃阿让松,他在1751年明确地把这一习语与自由放任主义的学说联系起来。马克也是热情鼓吹政府对贸易放任自流有经济好处的鼻祖。他说,管得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他声称,工业衰落的真正根源正是在于政府对它们的保护。“随着世界的文明进步,自由放任代表了大多数公众的心声。”“政府不应当去做或试图去做任何事,这是普遍的原则;在这些场合,政府的座右铭或格言应当是──无为而治……农业、工业和商业对政府所提出的要求,就像第欧根尼对亚历山大提出的要求一样合情合理、毫
不过分: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凯恩斯《预言与劝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解读】自由放任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各个资本主义国家所奉行的经济思想和政策。1776年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原富》中批判了商业资本主义时期的重商主义思想,倡导“自由放任主义”。
按照这一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社会必须保证广大生产经营者的自由和充分的竞争,使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调节社会经济的结构和运行。经营者可以自由出入市场,消费者可以自由选购商品,不存在市场出入障碍,不存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而对外则强调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事实上,自封建社会末期,特别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完成至19世纪末期的市场确实具备这样的特征。经营者规模较小,垄断尚未真正形成,新建立的资产阶级政府奉行不干预经济的原则。这一切使得市场能够实现较公平和充分的竞争,价格能够反映价值并随着供求变化而波动,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英国是较早奉行自由主义的政策的国家,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可以凭借强大的经济力量同其他对手进行竞争,而不必再依赖过时的超经济手段控制殖民地,所以从这时起,开始了英国历史上以自由主义为特征的维多利亚时期,长期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但是,市场调节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即市场必须允许和存在自由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和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并造成严重后果,市场开始“失灵”。市场缺陷主要是由三种原因造成的:一是市场障碍,即市场上存在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因素,使之不能进入并施展其作用;二是市场机制的唯利性,它是一种非理性的调节,有些经济领域它不愿进入;三是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和被动性,它是一种事后调节。另外,市场竞争不可避免地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限制竞争,使自己谋取和维护对商品价格和市场的操纵地位以赚取超额利润;二是不正当竞争,采取不正当方式和手段以获取非法利润。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和运行上的严重后果迫使人们思考对策,以排除市场障碍、弥补市场缺陷。这个重任自然就落到了最有权威和力量的国家的身上。为了社会的整体
利益,国家绝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而必须主动介入经济管理。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率先颁布和实施了反托拉斯法,即现在我们所谓的反垄断法。可以说,反垄断法是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最有效的法律手段。
1.自由放任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占主流地位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它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通过市场调节,经济可以自己达到供求平衡。2.自由放任主义有其本身固有的缺陷,看不见的手并不能完全自动调节,达到供求平衡。3.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由于各国之间的竞争加剧,国家干预经济的呼声和压力越来越强大,自由放任主义逐渐成为一种过时的思想和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的趋势越来越明显。4.大危机宣布了自由放任主义的彻底破产,凯恩斯主义成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思想。
鸵鸟政策
5.胡佛式自由主义及其反危机措施
…材料一‟它是一种虚假的自由主义,把自由主义解释为政府经营商业,使我国的商业官僚化的每一步骤都动摇了自由主义──政治平等、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出版自由和机会均等──的根基。这不是通向更大自由的道路,而是遏制自由的道路。自由主义的创立不是为扩充官僚政府,而是要限制它。真正的自由主义追求一切合法的自由。它首先坚信,倘若没有这种自由,那么对所有别的幸福和利益的
追求都是徒劳。这一信念是美国一切进步──无论是政治上或经济上──的基础。自由主义的确是这种精神的力量,它出自对这一点的深切认识,即若是要保存政治自由,经济自由便不能被剥夺。即便政府经营商业能够带给我们更高,而不是更低的效率,从根本上反对它的力量仍然不会改变,不会减弱。政
府经营商业将损害政治平等。
─戴安娜〃拉维奇编:《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材料二‟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的。这两方面的合作可以加速复原的过程并且减少不利的副作用……每一个人都应该设法帮助比他不幸的邻居;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帮助它的雇员;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州都应该负起责任来组织就业和救济活动。
──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选自《美国总统咨文汇编》(英文版)【解读】胡佛一直是美国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因向欧洲遭受战乱的地区分发救济和援助物资而获得了国际声誉,然而却无力应对1929年的大危机,其根本原因就是从他开始政治生涯直到担任总统,包括大危机前后,一直没有放弃过时的自由放任主义的哲学,反对政府的干
预经济。从材料看:①胡佛所谓的个人自由主义就是企业家、资本家的自由竞争,自由放任而不受约
束;他主张对经济事务的干预应该减少到最低限度;对于经济灾难、社会贫困等问题采取私人自愿捐助与合作的解决办法。②胡佛的“自由放任主义哲学”思想体现在其对付大危机所采取的消极干预上。他推行的自愿联合政策是和他坚持反对联邦政府采取大规模的救济措施联系在一起的。胡佛对这场大危机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他完全凭着繁荣时期的“老经验”,确信依靠市场自行调节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可以使美国安然渡过危机。③他坚决反对由联邦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反对所有会降低私人能量或阻碍私人投资与进取心的任何法案。他一再宣称,救济失业工人纯粹是私人慈善机关和地方当局的事,由联邦政
府来干预这种事是与美国制度的传统相抵触的。
1.虽然胡佛的反危机措施已经不完全等同于那种视而不见、撒手不管的彻底的自由放任政策,如他执政期间建立的复兴金融公司、通过的《农产品销售法》等,均是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干预。但是,他反危机政策措施的核心是“自愿联合政策”,所采取的消极的以自由放任为原则的反危机政策措施是远远不够的。2.当多数美国人认为需要对经济机构进行彻底检修时,他却以维持其运转为目的,认为只要恢复20年代的企业机制就够了。胡佛不仅未能制止危机,反使危机严重恶化,从而为美国人民和历史所否定。3.胡佛的自由放任主义哲学及其反危机措施也为后来罗斯福“新政”能够成功对付大危机
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6. 1932年进口税法
从1932年3月1日起,根据本法规定,一切输入联合王国的商品,除条文中规定的免除课税的商
品外,一律课以相当于商品价值10%的关税。
──齐世荣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解读】经济危机给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带来沉重的打击,为了应付危机,纷纷采取措施转嫁危机,以邻为壑,实行损人利己的自保政策。随后展开的激烈的贸易战、关税战和货币战不仅破坏了世界经济关系,恶化了相互之间的关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英国政府宣布了1932年进口税法。
1. 1932年进口税法是大危机期间各国为了应付危机而采取的应付危机的一种解决办法。2.进口税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抵御外国商品的竞争。3.它的实施标志着大英帝国所推行的长达80年的自由贸易政策的终结,也是自由放任主义走向结束的一个标志。
7.帝国特惠制
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迫使英国完全放弃自由贸易政策,于1932年2月9日公布“进口条例”。按照条例,除有特殊规定者外,输入英国的货物一律从价征10%进口税,并另征附加税;在同年7月召开的渥太华帝国经济会议上,本着“己国生产者第一,帝国生产者第二,外国生产者最后”的原
则,英国和自治领及自治领之间签订11个双边协定。主要内容有:英国对来自自治领和殖民地的进口商品,给予关税优待;英国限制从帝国以外的国家输入农产品,以保证帝国各自治领和殖民地农产品在英国的销售市场;英国工业品输往自治领和殖民地时相应享受优惠待遇;对来自英国以外国家的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帝国特惠制从形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一定程度上使英国保住了帝国市场,抵挡住美、德的压力。1938年,英国出口到帝国内的货物占出口总额40%,进口则占进口总额的一半。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解读】1929年爆发的全球性的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减轻危机的打击,各国在国内采取各种各样的反危机措施,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德国的纳粹党上台所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军工工业的沙赫特计划等。同时,大危机也激化了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它们不是相互协调一致,共同应对危机,而是采取贸易战、货币战和关税战等损人利己的自保措施,高筑关税壁垒,以美国1930年胡佛总统签署《霍利──斯穆特关税法》为契机,各个国家纷纷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展开了激烈的关税战和贸易战。其实,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德、美、日的相继强大,英国的工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面临越来越强劲的竞争。为了维护英国的利益,英国政府就热衷于在帝国范围内推行帝国特惠贸易,而1929年爆发的大危机最终为帝国特惠制的确立提供了契机。在
1932年的渥太华帝国会议上,英国与各自治领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双方给各自的产品进入对方的市场提供优惠,减免关税;对外则高筑关税壁垒。英帝国特惠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英联邦特惠制。英联
邦特惠制有利于维持英国与英联邦成员国的联系,并起到了阻止其他国家产品涌入英联邦市场的作用。1977
年英联邦特惠制宣告结束。
帝国特惠制的建立是大危机期间英国及其殖民地为了应对危机而采取的自保措施。帝国特惠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英联邦内部贸易的作用。帝国特惠制恶化了英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报复,从而导致了大危机期间世界各国贸易关系更加混乱,从而进一步恶化了英镑集团同美元集团以及金本位集团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共同应对面临的全球性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8.1932年的国际形势与洛迦诺时代的国际形势的对比
我察看了当今的世界,并将现在的情况与那时的情况作了对比,我不得不承认,由于某种原因,由于某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
──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1932年在《泰晤士报》上发表的言论,转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
球通史》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解读】20世纪20年代,随着对德国战争赔款问题方案的逐步确定,1925年在瑞士的洛迦诺城召开了洛迦诺会议,法德之间实现了表面上的和解,德国加入了国
联,世界裁军会议也多次召开,一战的敌对情绪逐渐让位于繁荣时期的和平和合作主义精神,似乎资本主义世界一片。然而,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对于20年代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国际协议形成了挑战,首先是关于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战债问题已经无法执行,虽然美国总统在1931年发布了延债令,并一再声明,战债与赔款问题不能挂钩。在1932年的洛桑会议上,虽然在事实上取消了德国的赔款,但美国并不买账,从而导致美国同欧洲欠债国家之间的矛盾。危机除了打击了20年代的各种国际协定外,还引起了经济领域的各种冲突,各国为了减轻危机,纷纷采取损人利己的自保措施,相互之间实行贸易战、关税战和货币战。受大危机的打击,20年代的裁军尝试也逐渐停止,取而代之的是几个封建军事传统较浓厚的国家开始大规模的扩张军备,对外侵略,企图转嫁危机,日本在1931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9·18事变,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法西斯势力在德国兴起,并逐渐形成了亚洲和欧洲的战争策源地。
1.大危机破坏了20年代的和平局面和已有的各种国际协定,使民族利己主义的政策逐渐在各国得势。2.国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充满矛盾和火药气味。3.大危机为法西斯势力在日本和德国一步步攫取政
权提供了契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推进剂。
罗斯福新政
1.炉边谈话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首创的通过广播向全国公众谈论国内情况、发表施政纲领和解释各项政策的方式,因话筒设在白宫外宾接待厅壁炉旁而得名。1933年3月12日首次使用。演讲以谈话方式进行,用词浅显,语气亲切,听众能在家中起居室壁炉旁收听,因而深受欢迎,对推行各项政策,振奋国民信心都有帮助。这种方式罗斯福在任内曾多次使用。后为其他总统仿效。
──杨生茂、张友伦主编《美国历史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解读】“炉边谈话”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众的广播方式。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8天,他在总统府楼下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总统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经理哈里·布彻说: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吧,炉边谈话由此而得名。在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阶段,有四次比较著名的炉边谈话:第一次是关于拯救金融问题的谈话。罗斯福上台后首先采取措施整顿金融,为了进一步得到全国人民对他金融政策的支持,3月12日,即银行即将重新开业的前夜,罗斯福对全国6 000万听众发表了第一次“炉边谈话”,他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通过这次谈话,恢复了人民
对金融业的信心,金融业重新运转起来。第二次比较重要的谈话是罗斯福呼吁人民支持他的工业复兴计划。但是有许多大工业主在初期并不支持总统的工业计划,为此罗斯福又发表了关于蓝鹰标志的第三次重要的讲话。1933年10月22日晚,罗斯福向全国做了第四次“炉边谈话”,他回顾了3月份以来“足
以自豪的事实和行动”,并高度概括了“第一次新政”所致力于实现的目标。罗斯福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大约30次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他所
开创的先例为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多位元首所效仿。
2.全国工业复兴法
第1节……国会的政策是:要消除妨害州际贸易和国内外贸易自由流通、势将减少州际贸易和国内外贸易额的障碍;要通过发展产业组织,促进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通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的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要提高购买力以增加工农业产品的消费量;要减少失业和救济失业;要改进劳动标准,并要在其他方面复兴产业和保存自然
资源。
第3节作为总统批注任何公平竞争法规的条件,总统得规定保护消费者、竞争者、雇员和其他人员
及促进公共利益的条目……
第201节兹授权总统设立联邦紧急公用事业管理局,由联邦紧急事业公用管理局局长行使全部职
权……
第202节局长应根据总统的指示,制定公用事业的全面计划,其中应包括下列内容:(a)全国公路和公园道路、公共建筑物以及任何公有工具和设备的兴建、维修和改建;(b)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c)任何属于为全体公众利益服务性质的工程……(d)由政府管理或支配的低价住房及清除贫民窟工程的兴建、重建、改建或修缮;(e)……如总统认为合乎需要时,在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所规定的条件和限度内建造海军舰只及其所需的航空器;建造飞机;为陆军航空队进行技术工程……
──王春良编《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1900—1988》,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解读】《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罗斯福百日新政期间所颁布的主要法令之一,罗斯福上台后,为了应对工业的停产和全国高达24%的失业率,颁布此法。《全国工业复兴法》分两部分:①它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暂停部分反托拉斯法条款的实施;成立国家复兴管理局,并在它的认可和监督下,由资方、劳方和公众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制订分别适用于各行业的法规。②授权总统建立公共工程管理局,拨款33亿美元,举行公共工程以实施大规模的直接就业计划。同年6月20日,国家复兴局成立,由休·约翰逊将军出任局长,唐纳德·里奇伯格任总顾问。约翰逊为应付紧急需要,颁布了一项关于工资和工时的一揽子协定,即总统的再就业法规。该法规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每周工时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
产业工人最低工资每小时为40美分。愿意接受这项临时协定的(暂定实施六个月)雇主将能领到一个“蓝鹰”标志。绝大多数企业在各种压力下都加入了“蓝鹰”运动,自愿或被迫接受了一揽子法规。到1935年初,有557个基本法和200个补充法规得到批准。
1.《国家工业复兴法》的目的在于保证工业的合理利润和工人维持生活的工资,以消灭那些既妨碍正当工商业又伤害劳工利益的竭择而渔式的经营模式。2.它实际上是对大萧条中美国工业中已明显表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所进行的局部调整,是对处于自我毁灭性的盲目竞争状态的企业界、极度贫困的劳工以及矛盾异常尖锐的劳资关系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国家干预。3.工业复兴法制止了全国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的趋势,缓解了危机的打击。在该法执行的一年多时间里,有200万工人获得了工作,使通货膨胀得到了遏制,而且它所建立的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的限定,奠定了取消童工和血汗工厂的基础。4.不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并没有达到罗斯福所期望的复兴工商业的目标。它受到了大资本家和保守派的联合攻击,最高法院指责该法案侵犯了保留给各州的那部分商务权力。1935年5月,该法被最高法
院裁决为违宪。
3.农业调整法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37: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933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经济   美国   危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