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笔记~~二战前国际关系史(词条21-40)

笔者推荐书目、网站、报纸、主流期刊:1、战后国际关系史顾关福著时事版2、(1)国际关系名词解释白鹤著现代教育版(2)国际关系实用手册3、环球时报/环球网4、现代国际关系(登陆中国知网CNKI)
使用说明:笔者公布笔记意在降低备考考试搜索信息的成本,但不愿束缚考生思想,请谨记仅供参考,请“取之精华,去其糟粕”
送给考生的话:望努力,勿投机,祝成功!
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研究生考试初试业务课1(国际关系史)笔记
一、二战前国际关系
二、
了解更多,请转至笔者新浪博客:纳什纳丽斯的博客(blog.sina/s/articlelist_2658669854_16_1.html)
词条20-40
21、神圣同盟(1815)
为防止拿破仑东山再起,在俄皇的倡议下,亚历山大一世与奥皇弗兰茨一世和普皇威廉三世于1815年9月签订了《神圣同盟条约》,盟约并没有为签字国规定明确的军事义务,不是一个具有的严格法律意义的载明缔约国权利和义务的同盟条约,倒是像一篇宣传基督教仁慈、友爱、互助精神的宣言书。它提倡以基督教教义作为处理君主与上帝、君主与君主和君主与臣民三种关系的基本原则,但它实际上是维护维也纳体系现状,特别是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这个大环境的产物。它是欧洲专制君主特别是东方三大专制君主的互助同盟,它从精神上把各君主国联合起来,为镇压革命提供了一个纽带。
22、四国同盟
鉴于拿破仑再次崛起的教训,为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英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四国在签订第二次巴黎条约的同一天又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1)拥护1815年的《巴黎条约》2)如任何一方受到法国的攻击,盟国各出兵6万相助。3)定期举行会议,协商各国的共同利益和维持欧洲和平的方法,条约有效期为20年。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相配合,目的在于防止法国再起,反对新的革命运动。条约确定的定期的多边外交协商的安排是留给后世的宝贵的财富。
23、欧洲协调(会议外交)
1818年,法国加入四国同盟条约后,五大国定期开会,处理共同事务,试图取得一致意见,这种形式叫做欧洲大国的协调或者欧洲协调、会议外交、它是一种定期的多边外交协商的安排,大国通过这种
安排,能及时就影响各国的共同利益的事务或突发事件,进行沟通并采取相应举措;也有助于各大国以相互妥协的方式,缓和彼此之间的矛盾,形成暂时的一致或多数的一致的意见。欧洲协调的目的是为了谋取欧洲大国之间矛盾的妥协,进行种种政治交易,签订秘密条约,维护大国间的利益,保持强权政治。它在客观上也增加了维也纳体系的稳定程度。这是维也纳会议留给后世的影响的部分。
24、从1818年亚琛会议到1830年希腊独立,大国协调为什么逐渐失灵
欧洲协调失灵
从1818年亚琛会议开始,英国由于拒绝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逐渐游离于维也纳体系之外。1821年,特洛波会议和莱巴赫会议,英法反对武装干涉意大利革命,与俄普奥裂痕加大。1822年维罗纳会议时,英国不愿法国在西班牙扩大影响,并企图霸占西班牙所属的拉美市场,未参加干涉西班牙革命的行动,此次会议的结果标志着英国已经放弃“欧洲协调”原则,而与东方三大国分道扬镳。英国甚至主动派坎宁去美国商谈阻止欧洲其他国家干涉拉美独立运动。门罗宣言发表后,面对法国、比利时和波兰的革命运动,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维持维也纳体系的欧洲协调逐渐失去了其协调功能。随着东方问题的出现,英、法、俄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开始在希腊、土耳其问题上相互排挤、竞争。最终,由于各国为维护自身利益,
笔者推荐书目、网站、报纸、主流期刊:1、战后国际关系史顾关福著时事版2、(1)国际关系名词解
释白鹤著现代教育版(2)国际关系实用手册3、环球时报/环球网4、现代国际关系(登陆中国知网CNKI)
使用说明:笔者公布笔记意在降低备考考试搜索信息的成本,但不愿束缚考生思想,请谨记仅供参考,请“取之精华,去其糟粕”
送给考生的话:望努力,勿投机,祝成功!
欧洲协调彻底崩溃、瓦解。
原因
1)维也纳体系的正常运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维持欧洲大陆的局势和平,首先是领土现状;B 保卫正统秩序。维也纳体系的主要载体是欧洲协调,大国协调主要是建立在《神圣同盟条约》和《四国同盟条约》的基础上,两个条约内容不同,但目的基本相同,就是维持欧洲的正统秩序,防止法国的东山再起。在1818-1830年期间,法国总体上已经融入到维也纳体系之中,并成为其中重要力量。共同敌人的消失使英、俄、奥、普四国之间共同基础消失,是各方更加关注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
2)大国协调内部本身就存在冲突。作为资阶性质的国家,英国为维护国内资阶利益,其主要着眼点是对外殖民占领,保持海上优势,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俄普奥作为封建国家的代表,为维护国内封建阶
级的利益,主要通过领土占领、对外扩张、镇压革命等形式来实现本国的利益。由于利益差异,英国与俄奥普在是否干涉革命问题上必然产生分歧。
3)维也纳体系从本质上是镇压革命的落后的、(反动的)体系。法国大革命尤其是拿破仑时期将法国先进的启蒙思想带到了欧洲,是欧洲各国都产生了对主权独立追求的基础。大国协调在1818年-1830年间的作用主要是干涉欧洲革命。随着形势的发展,俄普奥自身都受到了民族革命的挑战。本国封建政权受到挑战。干涉欧洲革命实质是违背历史潮流的落后(反动)运动,因此其性质决定了大国协调最终的崩溃。
25、门罗主义(1823)
1823年12月,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国情咨文,其中包括了美国对外政策的三个原则,即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争夺殖民地的原则、不许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和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的不干涉原则、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美洲体系原则。这些内容后来被成为门罗主义或门罗宣言。门罗主义是一种美国为防止欧洲大国染指拉美,独霸拉美的政策。门罗主义在客观上,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受到欧洲列强的干涉,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实际上,它日益充当为美国对外扩张的工具。
26、东方问题
1)东方问题是什么?
东方问题最早出现在欧洲协调的维罗纳会议上讨论希腊问题时使用的。其中东方是指欧洲的东方,具体是指奥斯曼土耳其。用恩格斯的话俩说,东方问题就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东方问题源于土耳其帝国的衰落,所以它的本质是对土耳其领土的蚕食、侵略和争夺,以及这种侵略和争夺对欧洲大国均势的影响。
2)东方问题的由来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自17世纪开始衰落。同时,随着欧洲资义的发展。列强日益对外扩张。19世纪以来,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的巴尔干以及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成为欧洲列强必争的战略要地。黑海是俄国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巴尔干是东南欧的门户。上述两海峡扼守河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因此,侵占土耳其,夺取黑海出海口,占领巴尔干,打通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通道,是历代俄国沙皇追求的目标。经过一系列的军事斗争,1744年俄国迫使奥斯曼帝国签订《楚库克——凯尔那吉和约》,这一条约标志着俄国势力在近东地区膨胀的开始,也埋下了东方问题的种子。此后,俄国又多次进攻土耳其,并获得大量利益。1821-1829年,欧洲列强纷纷插手东方问题。东方问题开始成为具有全欧性质的焦点和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
3)欧洲列强如何卷入东方问题
在整个19世纪东方问题的争端舞台上,主要国家为俄国、英国、法国、奥地利和统一后的德国。沙
笔者推荐书目、网站、报纸、主流期刊:1、战后国际关系史顾关福著时事版2、(1)国际关系名词解释白鹤著现代教育版(2)国际关系实用手册3、环球时报/环球网4、现代国际关系(登陆中国知网CNKI)
使用说明:笔者公布笔记意在降低备考考试搜索信息的成本,但不愿束缚考生思想,请谨记仅供参考,请“取之精华,去其糟粕”
送给考生的话:望努力,勿投机,祝成功!
皇俄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肢解奥斯曼帝国,蚕食其领土并力求取得独占优势,控制黑海、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以便自由出入地中海。英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保持一个由它控制的表明独立的奥斯曼帝国,维持其庞大的殖民体系中这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以保障它在东方特别是印度的权益,并借此控制黑海海峡,遏止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为此俄英双方在近东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并成为19世纪东方问题角逐场上的两个主要对手。法国在近东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利益,其对东方问题的政策通常与英国保持一致。奥地利对东方问题的政策一开始与俄国较一致,双方还曾联合入侵土耳其,但随着双方关系的恶化,奥地利开始与统一后的德国联合推进东进政策,与英法俄在近代展开激烈争夺。
4)对国关的影响
东方问题对欧洲国关有着深刻的影响。东方问题重要性使欧洲列强均参与其中。东方问题开始成为具有全欧性质的焦点和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东方问题是威胁维也纳体系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东方问题的发展在最终摧毁正统秩序和大国均势和平,使维也纳体系走向解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7、1848年欧洲革命
1848年是欧洲大动乱的一年。1848年革命是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目的是在各国国内继续反对封建残余,为资义的发展扫清障碍,在国际上则是反对反动的维也纳体系。
1848年西里西亚、法国、维也纳、柏林等地相继爆发起义。但法国六月的起义的失败成为欧洲革命的转折点,各国落后的封建势力重新嚣张。
1848年失败的原因在于各国国内资阶自由派的妥协,以及国内外封建势力的镇压。尽管起义多以失败告终,但欧洲的正统秩序已经千疮百孔、面目全非了。欧洲协调在镇压起义上已经难以协调一致了。维也纳体系的彻底瓦解只是时间问题。
28、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是英法与俄国争夺近东霸权而导致的俄与英法土(土耳其)等国之间的战争。其主要原因是沙俄与英法在近东争霸,尤其是君士坦丁堡和黑海两海峡的控制权。直接原因是对土耳其境内耶
路撒冷圣地保护权的争夺。在1853年,土耳其在英法的支持下对俄宣战,但其舰队很快被俄国全歼(这一场景与清王朝北洋舰队被日海军全歼是如此相似)。1854年,英法两国对俄宣战。奥地利加入英法阵营,俄国最终战败。战争双方签订了《巴黎和约》。
克里米亚战争使继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又一次大国争霸战争,将所有的欧洲大国直接、间接卷了进去。通过这次战争,俄国遭到削弱,甚至原来在黑海的权益也不复存在,暴露了沙俄的腐败无能,加快了国内革命形势高涨,同时这次战争表明对法一直联盟彻底瓦解,维也纳体系由于未能阻止大国战争走到了尽头。
29、天定命运论
一种美国对外侵略扩张的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资阶和奴隶主阶级的扩张欲望开始膨胀起来。民主党人、扩张主义者奥萨利文于1854年正式为美国的扩张活动贴上“天定命运论”的标签。所谓天定命运论,根据一些美国历史学家的解释,“它意味着向上天预先安排尚未明白确定的地方扩张,即向那些尚未明白确定的地方扩展美国的共和主义、宗教自由、州权和自由贸易等制度和价值观。有的历史学家指出,天定命运论确切地说是明显策划的理论,认为非白人一无是处……只能不可避免衰退,被驱逐或最后被消灭。
这是一种侵略扩张性的理论。美国在整个19世纪的领土扩张中就是在这个理论推动下完成的。天定命
运论的出笼大大刺激了美国扩张主义的浪潮。
笔者推荐书目、网站、报纸、主流期刊:1、战后国际关系史顾关福著时事版2、(1)国际关系名词解释白鹤著现代教育版(2)国际关系实用手册3、环球时报/环球网4、现代国际关系(登陆中国知网CNKI)
使用说明:笔者公布笔记意在降低备考考试搜索信息的成本,但不愿束缚考生思想,请谨记仅供参考,请“取之精华,去其糟粕”
送给考生的话:望努力,勿投机,祝成功!
30、德意志统一对欧洲国关的影响
在铁血宰相俾(bi)斯麦的领导下,以普鲁士为中心,通过精心策划的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在不到十年的时间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
对国关的影响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最终结束了德意志在政治上的长期分裂的局面,扫除了德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把德国的历史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英国的统一是经由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所
建立的政权是容克地主和资阶联合专政,在政治、经济上保持了大量残余。它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在以后欧洲军国主义的堡垒、世界战争的欧洲策源地。
德意志统一使欧洲大国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法国由于战败遭到削弱,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的欧洲霸主地位。一个在人口、资源、军事实力和经济潜力方面在欧洲占据相对优势的德国的崛起,成为列强的焦点。欧洲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对德国的潜力和政策趋向感动忧虑不安。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崩溃(维也纳体系意在维持德意志分裂的状态),标志着支配欧洲政治大国的移位和新的国际格局的出现。
31、普法战争1870-1871
1870-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的战争,这是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第三次王朝战争。19世纪60年代,法国企图企图阻止德国的统一,称霸欧洲。为此,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利用法国与其他列强之间的矛盾来孤立法国,并刺激其挑起战争。战争首先由法国发动,战争前期,德意志人民为实现民族统一而战(普鲁士联合德意志其他邦国)。后期发生转折,普鲁士转变为侵略者。1870年9月,当一役,法国惨败,战争结束后,普法达成对法及其苛刻的《法兰克福条约》。这场战争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军事格局,德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崛起,并导致德法相当长时间相互仇视以及为一战的爆发种子。
32、三皇同盟
德意志统一以后,俾斯麦为孤立和打压法国,策划同俄、奥两皇结成同盟。1873年6月俄奥在维也纳兴勃隆达成《兴勃隆协定》,之后法国加入这个政治协定,从而结成第一次三皇同盟,协定至1875年有效。至1881年,俾斯麦为了防止俄法联合从而使自己两面受敌,同时俄国也想联德在近东和两海峡与英国抗衡。当年6月,德俄奥再次签订三国协定,结成第二次三皇同盟。
三皇同盟是一个旧式王朝外交的产物,它维护的是君主之间的协作关系,反对欧洲革命运动,与1815年的俄普奥三国的神圣同盟性质类似。同时该同盟也是德国和俄国在外交孤立各自主要对手的工具,从而使俄国能全力以赴地在土耳其对付英国,使德国能孤立法国。
33、德意奥三国同盟
德奥结盟并没有达到孤立法国的目的,同时意大利在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冲突中失败,开始转向德奥对抗法国。俾斯麦积极拉拢意大利加入。1882年,德意奥三国签订了同盟条约,其主要内容是1)如意大利遭到法国的进攻,德奥英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到法国侵略,意大利也负有同样的义务。2)缔约国成员如遭到两个以上大国的进攻,则所有缔约国应协同作战。3)当一大国攻击缔约国时,其他两缔约国应采取善意中立,条约有效期5年。意大利对此附有一个声明,即该条约不能认为是针对英国。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这个同盟是俾斯麦同盟体系里的主要组
成部分。后来多次续订,成为德国推行其霸权的工具。
笔者推荐书目、网站、报纸、主流期刊:1、战后国际关系史顾关福著时事版2、(1)国际关系名词解释白鹤著现代教育版(2)国际关系实用手册3、环球时报/环球网4、现代国际关系(登陆中国知网CNKI)
使用说明:笔者公布笔记意在降低备考考试搜索信息的成本,但不愿束缚考生思想,请谨记仅供参考,请“取之精华,去其糟粕”
送给考生的话:望努力,勿投机,祝成功!
34、俾斯麦结盟体系
1)背景
德意志统一后,为了巩固统一的成果,孤立法国,俾斯麦处心积虑营造了大陆同盟体系,力图建立欧洲新秩序。俾斯麦建立大陆联盟体系的构想是:此体系以德国为中心,孤立和打压法国,避免法国和俄国联合两面夹击德国,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已取得的势力和地位。为此,俾斯麦拉拢,阻止俄法接近,拉拢奥地利,阻止俄国向西南欧扩张,极力促成英俄在世界各地的对抗。
2)形成
为了实现这一结盟体系,俾斯麦采取了一系列的步骤:1878年柏林会议后,在五年的时间里,俾斯麦通过1879年德奥同盟、1881年德俄奥三皇同盟、1882年德意奥三国同盟以及德奥罗同盟等同盟建立起一个一个以德国为核心,包括德、奥、俄、罗等国在内的复杂的结盟体系。为了进一步牵制法俄力量,阻止两国结合,俾斯麦又通过《三国同盟体系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基本上完成了俾斯麦体系的调整,进而促使俾斯麦体系的最终完成。在这二十多年期间,俾斯麦操纵者几个相抵触的几个联盟,并设法在灵活运作过程中抵消固有矛盾,成功维持了俄奥两个敌对盟国对德国的向心力,从而保持了德国的外交弹性。凭借这一反复的联盟体系,俾斯麦既维持了欧洲的均势,又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国,防止反德国的同盟的出现。
3)内在矛盾及最终崩溃
俾斯麦对于体系的构想是美好的,但俾斯麦结盟体系包含着极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俾斯麦凭借着个人高超的外交手段在欧洲国家间纵横捭阖,但其促成的对德国的有利的均势是脆弱的、不稳定的。欧洲国政的基本矛盾,如法德矛盾、奥俄矛盾等都没有解决。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只是一种拖延问题的权宜之计,这就注定了其结局。随着威廉二世的继位、俾斯麦的下台,德国的对外战略开始实行“新路线”政策。新路线认为德国应该正视俄国的敌意和法俄结盟的可能性,主动放弃与俄国结盟,转而全力加紧与英国的联系以抗衡法俄。1894年,法俄同盟成立,标志着俾斯麦结盟体系开始瓦解。此后,欧洲国关开始了以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相互对峙为主导的局面,而一战的爆发使俾斯麦结盟体系彻底瓦
解。
35、巴格达铁路问题
德国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俄等国在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过程中产生的一次冲突。随着经济力量的增强,德国对外扩张势力也进一步增强。1888年,德国资本家制定了《巴格达铁路方案》,即准备在土耳其境内修建一条连接欧洲,穿越小亚细亚半岛,最后到达波斯湾的铁路。因为该铁路将柏林、拜占庭和巴格达连接起来,所以又称3B铁路,这条铁路如果建成,将对德国产生极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不仅可以巩固德国在近东的利益,还可以为下一步向亚洲扩张奠定基础)。但列强在土耳其各有利益打算,均表示反对。至1913年,德国与英俄达成妥协,即放弃将铁路修到波斯湾沿岸以及在伊朗北部修支线。德国与英法俄在巴格达铁路问题上的矛盾实质是相对后起的德国在参与瓜分殖民地过程中与英法俄斗争的一次具体的表现。
36、19世纪日本对外政策的特点
背景
19世纪中期以前,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相对保守的对外政策。19世纪中叶,在欧美列强的武力威胁下,东亚各国相继沦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生存危机。欧美列强压迫东亚的局面开始取
代东亚长期存在传统体系。面对列强的步步紧逼,作为亚洲国家的日本曾试图继续锁国、攘夷,但以1868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0:33: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933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欧洲   德国   法国   体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