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7卷 第6期2016年11月器官移植
OrganTransplantationVol 7 No 6
Nov 2016
·综述·
DOI:10 3969/j issn 1674 7445 2016 06 014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4A020212159)作者单位:510630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科
通讯作者:张剑,E
mail:zhangjian629@sina com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陈强星 综述 张剑 审校
  【摘要】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研究表明,MSC具有低免疫源性,并且可以通过与细胞间直接接触或分泌细胞因子等方式发挥免疫调节作
用。当前,MSC在免疫相关性疾病中的研究是一个热点。为了更好了解MSC免疫方面的特性,本文就MSC的生物学特性和免疫调节作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固有免疫系统;适应性免疫系统
  【中图分类号】R617,R392 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7445(2016)06 0014 06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以分化为中胚层起源的多种组织细胞,如成骨细胞、骨细胞、脂肪细胞等。一定条件下,MSC也可跨胚层分化为神经细胞、胰岛细胞、肝细胞等。M
SC最初在骨髓中分离得到,随后研究者们还从脐带、脂肪、皮肤、牙龈等组织中分离得到。体内和体外实验均证实MSC具有免疫调节功能,这一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然而,MSC发挥免疫调节功能的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MSC的生物学特性及免疫调节功能作一综述。
1 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1 1 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别
MSC是一种间充质来源、非造血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因为MSC表达一些干性基因,如转录因子NANOG和Sox2,MSC具有了类似胚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的能力。国际细胞协会将MSC定义为多能干细胞,是因为MSC满足以下5个特点:(1)在标准培养的条件下具备塑料黏附特性;(2)成纤维细胞样形态;(3)体外培养具有分化为3种主要细胞的潜能,包括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
4)缺乏血细胞标志CD11b、CD14、CD34、CD19、CD79a、CD45、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DR和
CD31的表达[1]
;(5)表达CD13、CD44、CD54、CD73、CD90、CD105、CD166和Stro 1[2]。此外,MSC被证实能
够分泌大量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这些分泌的可溶性蛋白在MSC的迁移、增殖、免疫调节、促进血管
再生、细胞凋亡和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stemcell,HSC)的分化和移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 2 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的免疫调节分子
适当的免疫应答或者诱导免疫抑制都需要细胞和细胞内部表达大量的分子。比如,黏附分子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参与了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对于T细胞而言,共刺激分子和Fas受体/配体(FasR/FasL)的相互作用对于T细胞的活化和功能的发挥非常重要。MSC低表达MHC I类分子,表达共抑制分子B7 H1和B7 H4,不表达MHCⅡ类分子、FasL和共刺激分子B7 1、B7 2、CD40或者CD40L。MSC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一旦
内皮细胞表达ICAM受体,MSC就能够迁移到损伤组织[3]
MSC还表达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TLR) 2、TLR 3、TLR 4、TLR 7和TLR 9,TLR一定程度上影响了MSC免疫调节能力。最近的研究表明,MSC被TLR活化,影响了MSC的增殖、分化、迁移、生存和免疫抑制能
力[
4]
。MSC的免疫抑制机制仍未完全清楚。当前研究表明,细胞和细胞间直接接触和分泌可溶性免疫调节因子是MSC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两种主要方式。MSC分泌的可溶
性免疫调节因子和生物功能见表1[5 16]
2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
体内和体外实验证实MSC在适应性免疫系统和固有免疫系统中均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研究证实,MSC对专职抗原提呈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DC)、巨噬细胞(Mφ
)]、自然杀伤(naturalkiller,NK)细胞、T细胞、调
第6期 陈强星等 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表1 MSC分泌的可溶性免疫调节因子及其生物功能
Table1 SolubleimmunomodulatoryfactorsanditsbiologicalfunctionssecretedbyMSC
NO抑制T细胞增殖(体外)
sHLA G抑制PBMC反应[8]
IL 6抑制T细胞增殖(体外)[8],抑制DC分化(体外)[8]
TSG 6调节Mφ(体内、体外)[11],抑制炎症反应(体内)[12],抑制DC的成熟和功能(体外)[13]IL 1RA诱导Mφ向M
型Mφ分化,抑制CD4+T细胞,抑制B细胞分化(体外)[15]
TGF β促进Treg的产生(体外、体内)[7],抑制T细胞的增殖(体外)[8],抑制NK细胞的活化和功能(体外)[9]
HGF抑制T细胞增殖(体外)[8]
LIF促进T细胞增殖(体外)[8]
IL 10抑制T细胞增殖(体外)[8],抑制Th17细胞分化(体外)[10]
PGE
2抑制T细胞增殖(体外)[8],诱导Treg生成(体外)[14],抑制NK细胞功能(体外)[6],诱导Mφ向M
型Mφ分化(体内、体外)[8],抑制DC成熟及其功能(体外)
HO 1抑制T细胞增殖(体内、体外),诱导Treg生成(体外)[16]
  注:Mφ为巨噬细胞;NK细胞为自然杀伤细胞;Treg为调节性T细胞;DC为树突状细胞;Th17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17;IDO为吲哚胺2,3 双加氧酶;TGF β为转化生长因子 β;NO为一氧化氮;HGF为肝细胞生长因子;sHLA G为人可溶性白细胞抗原G;PBMC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LIF为白血病抑制因子;IL 6为白细胞介素 6;IL 10为白细胞介素 10;
TSG 6为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 6;PGE
2为前列腺素E
;IL 1RA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HO 1为血红素加氧酶 1;
体外指体外实验,体内指体内实验
节性T细胞(Treg)等均有调节作用。
2 1 间充质干细胞在固有免疫系统中的调节作用
2 1 1 间充质干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循环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Mφ,他们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是固有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中的一类重要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骨髓干细胞来源的前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分化为成熟的单核细胞,成熟单核细胞迁移到特定组织后,可以进一步分化为Mφ和DC。依据CD14和CD16的表达情况,将单核细胞分为经典的单核细胞(CD14++CD16-)、CD14++CD16+单核细胞和CD14+CD16+促炎症单核细胞等3种类型。当检测到病原体后,人或鼠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 MSC)能够促进单核细胞的迁移,并能通过分泌趋化因子配体(CCL 2、CCL 3和CCL 12)促使单核细胞和Mφ向炎症组织聚集从而促进伤口修复。
单核细胞进入炎症环境后,分化为M
型Mφ并通过分泌干扰素(IFN) 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 α起着促进
炎症作用,或者分化为M
型Mφ并分泌白细胞介素
(IL) 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 β
1起着抗炎作用。M
Mφ为经典活化型,在辅助性T(Thelper,Th)1细胞型免疫应答中作为诱导细胞和效应细胞参与杀伤病原体和肿瘤细胞,起着促炎作用。M
型Mφ为可选择活化型,介导
纤维化组织修复及适应性免疫应答,起着抗炎作用。研究表明MSC与单核细胞的迁移、分化相关。体外实验表明,将MSC和单核细胞共培养,可以检测到CD206和CD163高表达,而共刺激分子CD86低表达,同时IL 10、IL 6分泌呈高水平,IL 12和TNF α呈低水平,暗示了MSC能够
促进单核细胞向M
型Mφ分化[17]。进一步研究,人们发现MSC可以直接通过细胞接触的方式或者分泌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PG)E
和吲哚胺2,3 双加氧酶
(indoleamine2,3 dioxygenase,IDO)诱导单核细胞向M
Mφ分化[5]。而MSC所诱导的M
型Mφ与Treg的生成相关,其具体机制是MSC促使单核细胞向M2型Mφ分化,并高表达IL 10和CCL 18,而CCL 18在Treg的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18]。体内实验,在败血症C57BL/6小鼠模型中[8],MSC降低了败血症C57BL/6小鼠的病死率,而给败血症C57BL/6小鼠注射抗IL 10中和抗体或者IL 10受体或者清除Mφ,MSC的这种保护作用也随之消除。同样,Luz Crawford等[15]研究证实来源于敲除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 1receptorantagonist,IL 1RA)基因的C57BL/6小鼠中的MSC相比于野生型MSC,在诱导Mφ向
型分化的作用上,前者作用明显减弱。这说明MSC分
泌的IL 1RA在诱导Mφ分化为M
型上扮演着重要的角。
·
·
器官移植第7卷
2 1 2 间充质干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体外实验表明,在MSC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共培养体系中,细菌内毒素能够促使MSC表达趋化因子。同时经脂多糖(LPS)活化的MSC能够分泌大量的炎性因子并通过分泌IL 8、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migrationinhibitoryfactor,MIF)募集中性粒细胞[19 20]。这一研究结果暗示了MS
C在炎症早期抗击病原体的辅助作用。而在体内实验,通过向败血症大鼠模型中注射MSC,MSC能够通过加强中性粒细胞抗菌能力辅助清除细菌的作用[21]。此外,MSC能够通过上调中性粒细胞抗凋亡因子MCL1的表达,并下调促凋亡因子bax的表达抑制中性粒细胞凋亡,延长中性粒细胞寿命。
2 1 3 间充质干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DC分布十分广泛,起源于骨髓中的多能HSC。是目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DC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摄取、加工处理并提呈抗原,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DC可激发初次免疫应答,可有效地刺激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正常情况下体内绝大多数DC是未成熟DC,它们表达低水平的MHCⅡ类分子、在摄取抗原或受到某些刺激[主要是炎症信号如LPS、IL 1β、TNF α)]后,未成熟DC即开始分化成熟。成熟DC表达大量MHCⅡ类分子,并且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表达水平也显著增加,而Fc受体和病原体受体表达下降,从而具备了激发免疫应答的能力。
MSC能够影响DC的募集、成熟和功能。就成熟DC的来源而言,体外实验证实MSC能够显著地减少单核细胞分化为DC,影响CD1a、CD40、CD80、CD86和HLA DR的上调。研究表明,这种作用可以通过分泌PGE
、IL 6、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tumornecrosisfactorαstimulatedgene,TSG) 6、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M CSF)和Jagged 2实现[13]。然而,这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如果在共培养体系中清除MSC,单核细胞又可以重新分化为DC。不仅如此,当来源于单核细胞和MSC的共培养体系中,未成熟DC被LPS活化分化成最终形式的细胞后,这些细胞低表达成熟标识分子CD83和共刺激分子CD80、CD86。这一研究结果说明MSC能够使得DC维持在未成熟状态。然而,Spaggiari等[22]研究显示,在LPS诱导未成熟DC分化为成熟DC的体系中,MSC不会影响成熟DC上CD80、CD86和CD83的表达。这一研究结果说明MSC对于单核细胞分化而来的未成熟DC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但对LPS诱导的未成熟DC向成熟DC分化的体系中却没有抑制作用。此外,当成熟DC和MSC共培养后,成熟DC上的HIA DR、CD1a、CD80和CD86表达量降低,这说明MSC能够通过减少成熟DC上刺激分子的表达,促使成熟DC趋向一种未成熟状态。
此外,MSC还能够影响与DC成熟有关的几种关键细胞因子的分泌。有研究观察到MSC能够抑制LPS活化的DC分泌TNF α,从而影响了DC的成熟、迁移和活化T细胞的能力[8]。MSC还抑制了DC分泌IL 12,IL 12的缺失诱导了T细胞的无能和耐受。总之,在MSC的暴露下,未成熟DC无法正常分化为成熟的DC,从而不能有效地活化初始T细胞和刺激T细胞增殖,这间接反映了MSC介导免疫抑制功能方面的机制。
2 1 4 间充质干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是能够直接杀伤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或者肿瘤细胞的一类淋巴细胞。NK细胞来源于HSC,分布广泛,尤其在肝脏和肺脏中比例较高(约30%)。NK细胞表面可以表达抑制性受体和活化性受体。通过抑制性受体传递的抑制信号可以避免NK细胞对“自己”的攻击。
在不被NK细胞杀伤的情况下,BM MSC能干扰NK细胞的增殖、细胞因子的产生,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影响NK细胞的毒性。MSC和NK细胞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微环境和NK细胞活化的状态。BM MSC能够抑制IL 2、IL 15导致NK细胞的增殖和IFN γ的生成[22],但无法抑制已经活化NK细胞的细胞毒性[6]。相反,在NK细胞活化前接触MSC,MSC能干扰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细胞因子生成、细胞膜上活化受体的表达和颗粒酶B的释放。这种作用源于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和MSC分泌的IDO、PGE2、TGF β
、HLA G5等[9]。
2 1 5 间充质干细胞和补体系统 补体可通过3条既独立又交叉的途径被激活,即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凝集素途径。补体活化过程及其活化的产物可介导细胞溶解、调理吞噬、炎症反应、清除免疫复合物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其与移植后排斥反应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发现,BM MSC
表达补体受体(如C3aR和C5aR),说明了补体裂解片段对MSC的趋化可能,或者有促使MSC向炎症区域迁移的功能。此外,C3a和C5a和MSC上膜表面受体C3aR和C5aR的结合加强了MSC对氧化应激损伤的抵抗能力并且延长了MSC内增殖和抗凋亡信号的活化时间。不仅如此,MSC膜表面受体和C3的结合与抑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PBMC)的增殖高度相关[23]。另外,研究还发现MSC膜表面表达补体抑制物CD46、CD55和CD59,这些补体抑制物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补体系统的活化,同时保护了MSC不被补体溶解的作用。同时,MSC还分泌补体抑制物H因子,H因子通过限制C3和C5转化酶的活性抑制补体激活[24]。然而,MSC的这种保护机制在已经活化的补体环境中并没有作用,且MSC容易受膜攻击复合物MAC的攻击[25]。
2 2 间充质干细胞在适应性免疫系统中的调节作用
2 2 1 间充质干细胞和T细胞 MSC的一个特点是具有的低免疫源性。在人类,MSC低表达MHCⅠ类分子,不表达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尽管MHCⅠ类分子在MSC上低表达,但却能够结合NK细胞上的抑制性受体,抑制NK细胞的激活,从而避免自身被NK细胞杀伤。此外,由于MSC不表达MHCⅡ类分子,这使得MSC无法被CD4+T细胞识别。有趣的是MSC在IFN γ的作用下,MHC
·
84
·
第6期 陈强星等 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Ⅰ类分子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上调,尽管在这种情况下MSC依然不能刺激免疫应答。此外,MSC在炎症环境中,其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40表达上调[26],抑制分子CD274[亦称为程序化细胞死亡 配体1(programmedcelldeath1ligand1,PD L1)]表达亦上调,两种分子传递的信号正好相互平衡,其结果是T细胞仍然无法完全活化[27]。
DiNicola等[28]发现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和多种活化剂(IL 2或植物凝集素)中,MSC能够抑制T细胞的增殖。此外,他们还发现,CD4+T细胞和CD8+T细胞都能被MSC抑制,而这种抑制作用是呈剂量依赖性的,即MSC的量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目前研究发现MSC抑制T细胞的主要机制包括:(1)可溶性因子的释放;(2)细胞间的直接接触;(3)诱导Treg的生成。
可溶性细胞因子在抑制T细胞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少。研究发现,在避免MSC和T细胞接触的实验中,T细胞增殖也能被一定程度地抑制,说明MSC能够通过分泌相关因子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8]。然而,MSC分泌的具有抑制T细胞增殖作用的可溶性因子取决于MSC和活化T细胞是否存在交流,来自于MSC单独培养的上清液并不能对T细胞产生足够的抑制作用,相反来自于MSC和活化T细胞共培养体系的上清液却能够抑制T细胞的增殖。进一步探索发现超过30种MSC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在调节T细胞活化和增殖上具有免疫调节能力[28],包括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TGF β、IDO、PGE
、一氧化氮(NO)、IL 6、IL 10、脑信号蛋白(semaphorin,SEMA) 3A、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Gal) 1和Gal 9等。有趣的是,不同物种来源的MSC对T细胞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分泌的相关因子不同,如人类MSC会产生IDO抑制T细胞的增殖,而鼠类MSC则会产生NO抑制T细胞增殖[29]。最近的研究发现,在MSC和T细胞进行交流的过程中,MSCs会产生腺苷酸,腺苷酸和T细胞膜表面上的腺苷酸A2A受体结合传递信号促使T细胞增殖减少[30]。这种现象还在鼠MSC抑制T细胞增殖中观察到。
就细胞间的直接接触而言,DiNicola等[28]首先证实了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是MSC发挥
其强大抑制作用的必要条件。他们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法促使MSC无法和T细胞接触,此时MSC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弱,但是在允许MSC和T细胞接触的条件下,其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会变得较强。随着进一步研究,他们发现MSC表达了整合素(α1、α2、α3、α5、α6、αV、β1、β3、β4)、ICAM 1、ICAM 2、血管细胞黏附蛋白(vascularcelladhesionmolecule,VCAM) 1、CD72和CD58(LFA 3),以及细胞表面上的其他黏附分子,这些分子能够和T细胞表面上的相应受体高度结合[31]。研究还发现,MSC吸引T细胞是因为MSC高表达白细胞趋化因子,如趋化因子配体(CXCL9、CXCL10、CXCL11),这些因子的中和抗体应用能够逆转MSC的免疫抑制作用,这暗示了细胞间的接触在MSC对T
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的重要性。此外,CXCR3以及其他的分子如VCAM 1,ICAM 1和程序化细胞死亡因子(programmedcelldeath,PD) 1,已经被证实参与了MSC抑制T细胞的过程。Ren等[32]等研究发现,鼠类MSC在炎症环境中高表达ICAM 1和VCAM 1,介导了MSC和T细胞间的密切接触。当促使这些黏附分子无法表达或者封闭这些黏附分子后,会显著地影响MSC介导的免疫抑制功能。然而,人类MSC上的ICAM 1和VCAM 1对于抑制T细胞的增殖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对于人类MSC,其抑制T细胞的直接接触方式中,一种比较重要的方式是通过MSC表达抑制性分子PD L1和相应受体结合[33]。
Treg是T细胞中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功能亚。根据Treg的表面标志,产生的细胞因子和作用机制不同,Treg可分为CD4+CD25+Treg、Tr1和Th3等多种亚型。CD4+CD25+Treg可高表达IL 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和转录因子Foxp3。Tr1也是CD4+T细胞,多在IL 10的诱导下产生。Th3主要分泌TGF β,对Th1和Th2都具有抑制作用。MSC能够诱导生成经典的CD4+CD25+Foxp3+Treg。MSC能够为Treg提供合适的微环境,这有利于MSC招募、调节和维持Treg的表型及功能。此外,MSC可以通过分泌HLA G5和非经典的HLA G扩增Treg。MSC诱导产生Treg的机制与MSC所分泌PGE2、TGF β
和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有关。在MSC和T细胞共培养体系中,采用MSC所分泌的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leukocyteinhibitorfactor,LIF)中和抗体后,Treg表面的Foxp3表达下降[34]。最近的研究还发现,在CD4+T细胞分化为Treg过程中,Notch 1通路被活化,而MSC表达Notch 1配体Jagged 1、Jagged 2和Delta Like(DLL) 1、DLL 3、DLL 4[35]。另外一项研究发现,MSC产生的血红素加氧酶(HO) 1在IL 10诱导生成Tr1中具有重要作用[36]。同样,Tr1分泌的IL 10对于MSC分泌HLA G5也是非常重要,后者可以促使Treg的扩增。一项MSC和PB
MC共培养体系的研究说明了,单核细胞对于诱导Treg的产生是必须的。前文所述,MSC能够促使单
核细胞分化为M
型Mφ,而后者分泌的CCL 18和IL 10有利于Treg的生成。Yan等[37]还发现,MSC通过上调PD 1的表达加强Treg的免疫抑制能力,同时诱导生成高免疫抑制潜能的Treg。
2 2 2 间充质干细胞和B细胞 B细胞可合成与分泌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活化B细胞还具有抗原提呈功能,并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MSC和B细胞的相关研究不多。MSC可以抑制B细胞的增殖、抗体的分泌以及影响B细胞的趋向性。MSC与B细胞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来发挥作用。同时也可通过分泌可溶性细胞因子对B细胞起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单独培养的MSC上清液与B细胞不能发生反应,只有在两者共培养的情况下,MSC才能抑制B细胞的增殖,说明MSC可以分泌
·
·
器官移植第7卷
可溶性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这一点与T细胞类似,但是前提是需要激活MSC。在增殖方面,MSC不是通过诱导B细胞凋亡发挥其抑制B细胞增殖的作用,而是通过使B细胞滞留于G0/G1期来抑制B细胞的增殖。最近的研究表明,M
SC对B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需要C
D3+T细胞的存在[38]
。在抑制B细胞抗体方面,MSC能够促使B细胞分泌IgM、IgG和IgA减少[38]
,最近Rosado等[38]研究表明,MSC抑制B细胞的增殖和抗体的
产生是T细胞介导的。此外,由于M
SC能够产生趋化因子受体CXCR4、CXCR5和CCR7,故而MSC能够改变B细胞的趋化能力。
3 总 结
MSC在固有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中均具有免疫调节的能力,其相关调节机制说明了细胞间直接接触和MSC分泌作用两种方式对MSC发挥免疫调节作用都至关重要。在发挥免疫调节能力之前,MSC需要被IFN γ等促炎因子活化。MSC能够抑制DC的成熟,间接地防止了T细胞的活化,亦能直接对T细胞起作用,同时能抑制NK细胞的细胞毒性,还对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补体系统、T
reg等起作用。正是因为MSC具有这些特点,MSC成为了最有希望的一种细胞。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当前对于MSC的大部分研究仍局限于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大部分关于MSC对于免疫细胞的研究结果是在共培养体系中研究得到的,而在体内这样的结果是否成立仍需进一步研究。可喜的是,目前不少中心已经将MSC用于临床试验阶段,特别是在免疫性疾病方面,如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方面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对MSC的不断探索,其生物学特点和免疫调节能力将为人类的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AugelloA,KurthTB,DeBariC Mesenchymalstemcells:a
perspectivefrominvitroculturestoinvivomigrationandniches[J] EurCellMater,2010,20:121 133
[2]BassiEJ,AitaCA,C maraNO Immuneregulatorypropertiesof
multipotentmesenchymalstromalcells:wheredowestand?[J] WorldJStemCells
,2011,3(1):1 8 [3]LvFJ,TuanRS,CheungKM,etal Concisereview:thesurface
markersandidentityof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J] StemCells,2014,32(6):1408 1419
[4]DelaRosaO,LombardoE Modulationofadultmesenchymalstem
cellsactivitybytoll likereceptors:implicationsontherapeuticpotential[J] MediatorsInflamm,2010:865601
[5]Fran oisM,Romieu MourezR,LiM,etal HumanMSC
suppressioncorrelateswithcytokineinductionofindoleamine2,3 dioxygenaseandbystanderM2macrophagedifferentiation[J] MolTher
,2012,20(1):187 195 [6]KariminekooS,MovassaghpourA,RahimzadehA,etal
Implicationsofmesenchymalstemcellsinregenerativemedicine[J] ArtifCellsNanomedBiotechnol,2016,44(3):749 757
[7]TassoR,IlengoC,QuartoR,etal Mesenchymalstemcells
inducefunctionallyactiveT regulatorylymphocytesinaparacrinefashionandameliorateexperimentalautoimmuneuveitis[J] InvestOphthalmolVisSci,2012,53(2):786 793
[8]FontaineMJ,ShihH,Sch ferR,etal Unravelingthe
mesenchymalstromalcells paracrineimmunomodulatoryeffects[J] TransfusMedRev,2016,30(1):37 43
[9]ChatterjeeD,MarquardtN,TufaDM,etal Humanumbilical
cord 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utilizeactivin Atosuppressinterferon γproductionbynaturalkillercells[J] FrontImmunol,2014,5:662
[10]QuX,LiuX,ChengK,etal Mesenchymalstemcellsinhibit
Th17celldifferentiationbyIL 10secretion[J] ExpHematol,2012,40(9):761 770
[11]ChoiH,LeeRH,BazhanovN,etal Anti inflammatoryprotein
TSG 6secretedbyactivatedMSCsattenuateszymosan inducedmouseperitonitisbydecreasingTLR2/NF κBsignalinginresidentmacrophages[J] Blood,2011,118(2):330 338
[12]WangN,LiQ,ZhangL,etal Mesenchymalstemcellsattenuate
peritonealinjurythroughsecretionofTSG 6[J] PLoSOne,2012,7(8):e43768
[13]LiuY,YinZ,ZhangR,etal MSCsinhibitbonemarrow derived
DCmaturationandfunctionthroughthereleaseofTSG 6[J] BiochemBiophysResCommun,2014,450(4):1409 1415 [14]WangD,HuangS,YuanX,etal TheregulationoftheTreg/
Th17balancebymesenchymalstemcellsinhuman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J] CellMolImmunol,2015,DOI:10 1038/cmi 2015 89[
Epubaheadofprint] [15]Luz CrawfordP,DjouadF,ToupetK,etal Mesenchymalstem
cell derivedinterleukin1receptorantagonistpromotesmacrophagepolarizationandinhibitsBcelldifferentiation[J] StemCells,2016,34(2):483 492
[16]MougiakakosD,JitschinR,JohanssonCC,etal Theimpactof
inflammatorylicensingonhemeoxygenase 1 mediatedinductionofregulatoryTcellsby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J] Blood,2011,117(18):4826 4835
[17]LeBlancK,MougiakakosD Multipotentmesenchymalstromal
cellsandtheinnateimmunesystem[J] NatRevImmunol,2012,12(5):383 396
[18]MeliefSM,SchramaE,BrugmanMH,etal Multipotentstromal
cellsinducehumanregulatoryTcellsthroughanovelpathwayinvolvingskewingofmonocytestowardanti inflammatorymacrophages[J] StemCells,2013,31
(9):1980 1991 [19]GengY,ZhangL,FuB,etal Mesenchymalstemcells
amelioraterhabdomyolysis inducedacutekidneyinjuryviatheactivationofM2macrophages[J] StemCellResTher,2014,5(3):80
[20]BrandauS,JakobM,HemedaH,etal Tissue resident
·
884·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41: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929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细胞   抑制   表达   作用   研究   活化   免疫调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