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的遣方用药技巧

漫谈中医的遣方用药技巧
主讲人唐江山
做为临床医生,既要精于辨证,又要善于用药。正如李东垣所说:“看方犹看律,意在精详。用药如用兵,机毋轻发。”足见遣方用药是中医独得秘器,蕴藏着历代医家心血结晶与千锤百炼的功夫,值得我们继承发扬,提高临证配方用药之技能。今天谈的有对基础知识的重温,也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仅供同道参考。
一、重辨证、抓主症
中医的魅力在于辨证论治,中医的独特理论和丰富经验就是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辨证论治”来实现。中医的“证”是反映疾病发生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临床表现和病机的综合概括;“辨证”就是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全面掌握病人所出现的症状、体征和检验进行综合分析,按八纲辨证,弄清疾病发生的原因、病位,分析其病机,归纳得出诊断,辨别所属证型,从而确定相应的措施。如病例一:因居住潮湿加过食生冷,而见胃脘冷痛暴作、畏寒喜暖、遇寒痛甚、泛吐清水,口腻不渴、头身困重、便溏稀薄、舌体胖大、舌淡苔白滑、脉弦紧;病例二:因常食肥甘油腻、嗜好饮酒,而见胃脘灼热疼痛、口粘而苦、身重肢倦、大便粘滞不畅、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两例诊断同为胃脘痛,其证型一为寒湿凝滞;一为湿热中阻。正如《伤寒论》提出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说明只有精确细
致辨证,才能为科学遣方用药,提供相应的施治。
辨证的核心是抓主症。每一种病证都有它特殊性的主症,可以是一个病证一个症状,也可以由若干症状组成。病者就诊时,会讲述许多症状,这里包涵有新病,有旧疾,还会提供前后检查报告,医者应以主诉为线索,从众多的症状和检查中,有目的地通过诊察、检查、分析,以少知多、以点带面、抓准主要症状,再结合舌苔、脉象的表现,就形成主要脉证。如寒湿凝滞型胃脘痛,以“胃脘冷痛暴作,舌苔白滑,脉弦紧”为主要脉证;湿热中阻型胃脘痛以“胃脘灼热疼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主要脉证。而病症表现往往不像书本记述的那样规范,医者必须从错综复杂中抓住能反映疾病基本典型的主要脉证,分析病机而确定诊断。所以说抓主症是辨证的关键,是最可靠的临床依据,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和“标本缓急”的原则。
二、选主方、善发挥
经过准确的辨证分型,就是制定治则、选准主方、灵活用药。凡先哲前贤流传下来的经方、时方、经验实用方疗效确切的,都应博采重用。因为这些方药是经过数百年、上千年的实践,经过无以计数的重复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如《伤寒论》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的桂枝汤、外寒里饮的小青龙汤、里热燥实证的白虎汤、承气汤类,伤寒少阳证的小柴胡汤,阳郁厥逆的四逆散,寒热互结的半夏泻心汤,阴阳气血两虚证的炙甘草汤,脾胃虚寒的理中汤,回阳救逆的四逆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胃
气虚证的四君子汤,气血两虚证的四物汤,湿滞脾胃证的平胃散,湿痰证的二陈汤,外感风寒内有气滞证的香苏饮。《小儿药证直诀》治肾阴虚的六味地黄丸。《医学启源》治气阴两
虚证的生脉散等等。直至当今每个中医临床医生,临证选方都离不开历代医学沿袭下来的基本代表方。可以说,古人留下的原创性资源,是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创造性贡献,从中医药挖掘出更多更好的原创性成果,掌握其独具特、疗效显著的方法,无疑是中医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新源泉。同时还要虚心学习当今医学家、国医大师的临床经验,运用其独效的方药,如董建华的胃苏饮、何任的脘腹蠲痛汤、朱良春的仙桔汤、杨春波的清化饮、薛伯寿的升降散、何秀川的肝宁汤等等,只要辨证准确,选中用方,可以说是得心应手,疗效可靠。
在继承古人的用方经验基础上,还要随其病证情况,临床灵活多变,善于发挥。如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平胃散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四味加姜枣组成,综合全方作用是燥湿运脾、利气和胃,主治脾胃不和,脘腹胀满,或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而厚,脉滑或缓者,其病机是湿滞脾胃。凡有湿有滞而影响脾胃升降功能,我常以本方为基础,进行临床发挥。如兼外表风寒的配藿香、防风、苏叶以解表;兼食积配焦三仙、内金以消食;属湿热加黄连、茵陈、栀子以清热燥湿;属寒湿加干姜、草豆蔻温化寒湿;气滞甚加木香、砂仁行气宽中;湿胜泄泻加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兼肝郁气滞加婆罗子、柴胡、香附疏肝理气;痛甚加元胡、九香虫行气止痛;兼嗳气频作加丁香、柿蒂降逆止呃;兼泛酸加吴茱萸、黄连、海螵蛸;兼邪郁少阳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脾虚明显加党参、白术、茯
苓补益脾胃;兼大便秘结加莱菔子、枳实、制大黄导滞通便,《丹溪心法》的痛泻要方(白术、
白芍、防风、陈皮),具有补脾抑肝,调畅气机的作用,我用于腹痛泄泻,也用于便秘。以泄泻为主配民间草药野麻草,该药味微苦涩性平,能抑制肠道致病菌繁殖,有收敛止泻作用,湿热泄泻加黄连、木香,寒湿水泻加苍术、炮姜,脾肾阳虚加肉豆蔻、补骨脂;以便秘为主去防风,加大白芍、白术用量,白术改用生白术,气滞加枳实、莱菔子,阴血亏虚加玄参、当归,阳虚精损加肉苁蓉、甘锁阳,热结肠燥加决明子、郁李仁。只要抓住“肝脾不调”病机,就把方用活了。因此,辨证准确,又契合病机,抓住基本代表方,灵活遣方用药,往往可收到预期的肯定疗效。
三、用对药,巧配伍
对药又称药对,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通过合理的配伍,以达到扬长避短,相辅相成,提高疗效的目的,是中医组方时一种双向调节的配伍方法。功效相似药物配合应用,能起协同作用,如用行气活血的川芎配活血通脉的丹参共奏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之功,适用于心脉瘀阻之胸闷刺痛的冠心病心绞痛;用补气健脾、养血生津的大枣配强壮补虚的仙鹤草治气血虚弱,脱力劳伤。对功效不同药物配合应用起促进作用,如大补元气的人参配回阳救逆的附子,补温并投,治心肾阳虚、阳气欲脱、脉微欲绝的危证,是中医救命方;辛开温通的干姜配苦寒清降的黄连,寒热并调,治寒热结聚或寒热格拒的腹痛呕吐泻痢证;用苦温燥湿的苍术配咸寒滋阴的玄参,润燥互用,舌红苔腻的消渴
证、血糖增高者;补中益气黄芪配行气散瘀的莪术,动静结合,益气消胀,能明显消除慢性萎缩性胃炎胀满,使
萎缩的病理变化获得逆转;补血益津的当归配泄热润肠的决明子,补泻兼施,血虚燥热便秘,甘淡清热利湿的土茯苓配甘酸益气生津的五味子,清敛同用,利湿解毒,保肝降酶,用于乙肝转氨酶增高偏于湿等等。这里有历代医家积累的配伍经验,也有新疗效产生的新的配伍,为临床遣药组方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药物之间配伍除相互作用,增进原有疗效外,有的配伍却会消除或减弱原有的功效,如大补元气的人参配消食导滞的莱菔子,就会降低人参的补益作用;近代研究钩藤有降压作用,配有升压作用的甘草,降压作用就消弱。也有的合用可以产生毒副作用,如川乌、草乌合用祛风散寒、逐湿止痛力强,因两者都有毒性,合用不当,容易产生毒性反应,对患者身体造成伤害。所以《神农本草经》把中药配伍宜忌概括为“当用相须、相使者良,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勿用相恶相反者”,至今仍有它的实用价值。因此,在使用用药物配伍时,既要熟练适应证,也要掌握禁忌证。
四、审药量、宜适当
中药的剂量与临床疗效紧密相关。中医自古就有“不传之秘在于量”,药物剂量大小不同,不仅疗效差异大,而且所治病证也不尽相同。如果用药剂量不足,其药物中有效物质的生物利用度不能达到有效发
挥。《伤寒论》的小柴胡汤主治往来寒热,许多人用来清热退烧却不尽理想,问题就在柴胡剂量上,原方柴胡半斤(折合当今剂量相当120克)为君药,黄芩三两为臣药,可见临床上用量却远远不足,所以在治往来寒热时,一定要重用柴胡(一般在24至30克),而且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2:30: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914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地窝子
标签:作用   临床   用药   配伍   白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