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慎初教授临证治肝十法

俞慎初教授临证治肝十法
俞慎初教授在整理中医药史
俞慎初教授临床治肝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对内、妇科多种疾病,善于从肝论治,且取得较好的疗效。俞师认为,肝脏有调节人体气血之功。肝主疏泄,其性条达,能使气机流畅,脏腑
协调;又主藏血,司血的储藏和血量的调节,故肝与人体气血关系密切。然肝体阴而用阳,一旦肝的功能失常,不仅能导致肝用过强或肝体不足病变,而且还会影响其他脏腑,如上犯心肺,侵侮脾胃,下及肾脏,从而引起多种疾病。其病机变化分虚证与实证两类。常见的虚证如肝阴不足,水不涵木,出现头目眩晕,视力减退,经常耳鸣或重听,舌苔薄白,质绛,脉弦细无力等症。常见的实证表现为肝阳偏旺,木气太过,则有头晕、面红、耳赤、舌质绛,脉弦数。若木郁气滞,是由郁怒伤肝而起,则经常头胀,胁胀不舒,少腹拘急,嗳气,疝气,舌苔或黄或白,质绛带紫,脉弦;若积郁化火,则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头疼,胁痛,呕逆,吞酸,舌苔微黄,质绛,脉弦数;倘火盛生风,则头摇,舌卷,抽搐,震颤,角弓反张,囊缩,舌苔黄糙,质绛,脉弦大。在肝脏影响其他脏器的病机变化中,常见有木气太过,肺金受侮则咳嗽气急;脾土受侮则胃痛呕酸;心营不足,则血不养肝;肾阴不足,则水不涵木,以致肝阴不足,肝阳偏旺等。由此可见,临床上有较多的病症与肝有关,如清代李冠仙《知医必辨》所云:“五脏之病,肝气居多”,“惟肝一病,即延及他脏”。因此俞师临床内科杂病,常能从治肝入手,且灵活运用,通权达变。其认为,用药当顺其“性”而投之,如肝苦急以甘缓之,肝欲散以辛散之;泻肝之药多取酸甘,补肝之品法当阴柔。以下介绍俞师调治内科病证中常用的治肝十法。
一、疏肝理气法
本法适用于木失条达,肝气郁结者。常因情志不畅,忧思郁怒致肝失疏泄,气机阻滞,证见胸胁满闷,或胀痛不舒,嗳气时作,喜太息,纳减,脉弦,舌苔白。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郁金等;如痰气郁结,咽喉间似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可合半夏厚朴汤。若肝郁血虚,妇女月经不调,经期乳胀少腹痛,用逍遥散加减。
【案例一】陈某,女,50岁,1992年3月24日诊。患者平素多愁善感,半月来胸胁满闷不舒,咽喉间似物梗塞,胃脘时胀,寐差,舌淡红苔白,脉弦细。证属肝郁气滞、痰气互结,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化痰。处方:柴胡6克,白芍10克,枳壳6克,粉甘草3克,制香附6克,川芎5克,紫苏叶6克,川朴根6克,清半夏6克,夜交藤12克,合欢皮12克。水煎服。3剂。3月27日二诊:服3剂后,胸闷及咽喉梗塞感减轻。乃按前方加减。处方:柴胡6克,白芍10克,枳壳6克,粉甘草3克,制香附6克,川芎5克,紫苏叶6克,浙贝母10克,川朴6克,清半夏6克,麦谷芽各15克,夜交藤15克,合欢皮12克。又连服6剂后,诸症悉除。
二、疏肝和胃法
本法适用于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者,其症见胃脘胀痛,痛及两胁,胸闷嗳气,每因忧思恼怒而痛作,舌苔薄白,脉弦缓。俞教授指出,肝主疏泄,胃主受纳。肝气条达能助脾胃运化功能,且胃不受侮。若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每能横逆犯胃,出现胃脘胀痛。因此,肝郁气滞是本病的病理基础,疏肝理气是其关键,是谓“治肝可以安胃”也。常用疏肝和胃法,以经验方理气和胃汤治之。方由柴胡、白芍、枳壳、川楝子、元胡、乌药、砂仁、甘草组成。如气郁化火,胃脘灼痛,泛酸加海螵蛸、瓦楞子或与左金丸合方;呕逆嗳气,胃失和降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伴有胃阴不足,口燥咽干者,加麦冬、沙参、玉竹等;若久痛夹瘀,痛如针刺者,与失笑散合方加丹参、桃仁等。
【案例二】林某,女,38岁,1990年10月29日初诊。患者胃脘疼痛已3年余,近4日来胃脘疼痛发作,嗳气纳减,伴有胸胁部的胀闷感,口干。大便干结,每日一行。舌质淡红薄白,脉弦数。此为肝气犯胃之证,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方用理气和胃汤为主。处方:毛柴胡6克,杭白芍10克,枳壳6克,川楝子12克,元胡索10克,砂仁(后入)5克,台乌药6克,火麻仁12克,郁李仁10克,麦谷芽15克,粉甘草3克。水煎服。4剂。
11月6日二诊:服前药后胃痛减轻,大便通调,每日1次。仍遵前法。处方:毛柴胡6克,元
胡索10克,砂仁(后入)5克,台乌药6克,茯苓10克,杭白芍10克,绿枳壳6克,川楝子12克,麦谷芽15克,粉甘草3克。又连服8剂后胃痛已愈。
【按语】俞教授的经验方理气和胃汤,是以四逆散和金铃子散合方加减组成,该方以四逆散疏肝理气,原方中的枳实,因长于破气消积除痞,俞师常弃去不用,而以理气宽中的枳壳代替;配以川楝、元胡(即金铃子散)既能理气止痛、又能疏泄肝经郁热;加台乌药增强理气止痛之效;又以砂仁行气理脾和胃。全方疏肝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显著,是治肝安胃的良剂。
三、平肝祛风法
本法适用于肝经风火之头痛证。头痛治肝者,临床多用于肝火上炎和水不涵木、肝阳偏亢类的头痛。然而对头痛日久,风邪留滞化火、时时发作的偏正头痛;或七情内伤,肝郁化火复感受风邪,致风火上扰清窍的头痛,俞教授常运用平肝祛风法而取效。此类头痛多病程长而病势缓,时发时止,经久不愈。头痛偏一侧或两侧,每于忧思烦恼或受风、感寒、天气变化时头痛发作。伴有口苦口干,心烦寐差,脉弦数。治宜平肝祛风法,方用加减清上蠲痛汤,药物组成有:川芎、白芷、羌活、独活、麦冬、黄芩、防风、蔓荆子、细
辛、甘菊花、钩藤、葛根、柴胡、甘草。如兼痰浊内蕴者去麦冬加半夏、陈皮;肝火偏盛加夏枯草、龙胆草、山栀子、丹皮等;如久痛入络,痛如针刺者,酌加赤芍、桃仁、红花等。
【案例三】王某,男,44岁,1990年10月15日初诊。偏头痛4年余,常于情绪不佳时发作,时缓时剧,疼痛厉害时掣及齿、耳。近2日因家务操劳心烦,头痛又发生,伴有头晕腰酸,胸闷不舒,口干寐差。舌质暗红苔薄白,诊其脉弦数。此为肝经风火上扰清窍的头痛,治宜平肝祛风法为主。处方:川芎6克,羌活5克,白芷6克,麦冬10克,黄芩5克,防风6克,蔓荆子10克,甘菊花6克,天麻10克,细辛2克,钩藤12克,白僵蚕6克,葛根10克,柴胡6克,川郁金9克,甘草3克。水煎服。5剂。
10月22日复诊:上方服5剂后,头痛明显减轻,但夜寐欠佳,大便干结。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数。处方:川芎6克,羌活5克,白芷6克,麦冬10克,黄芩5克,蔓荆子10克,甘菊花6克,天麻10克,钩藤12克,白僵蚕6克,葛根10克,柴胡6克,夜交藤12克,合欢皮12克,瓜蒌15克。又服10剂后,头痛消失,诸症亦瘥。
【按语】《张氏医通》曰:“偏头风者,其平素先有痰湿,加以风邪袭之,久而郁热为主,
总属少阳厥阴二经”,指出偏头痛与风邪郁久化火有关,且病多在肝胆二经。俞教授治本病遵前贤之旨,以平肝祛风清热法,用明代龚廷贤的清上蠲痛汤加减而获效。
四、疏肝宣肺法
本法适用于肝气郁结,肺失宣降之气滞咳喘证。肝与肺的关系密切,既有经络内在的络属关系,如“肝脉布两胁上注于肺”,又有五行相克的内在联系,如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木反侮金,导致肺失清肃而出现咳嗽。此类患者既有咳嗽、气逆喘促的症状,又有胸胁胀闷,情志不舒,脉弦的气郁之象。俞教授常用四逆散合三拗汤加蜜款冬、川郁金。若气郁化火,肝火灼肺,肺失清肃,而出现胁肋灼痛,急躁易怒,咳嗽咳血等肝火犯肺的证候,应治以清肝泻肺、理气止咳法,用四逆散与黛蛤散、泻白散、三拗汤合方加减;兼肺阴虚者加沙参、麦冬、五味子、百合等。
【案例四】王某,女,42岁,1990年3月12日诊。患者反复咳嗽已1月余,伴气急、喘促,每于心情不舒时咳嗽加剧,且胸闷胁胀,痰白量少粘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诊为肝郁气滞、肺失宣降之咳喘,治宜疏肝宣肺,止咳平喘。处方:毛柴胡6克,白芍10克,枳壳6克,粉甘草3克,蜜麻黄6克,杏仁6克,蜜款冬6克,紫苏子10克,川郁金10克,蜜
枇叶12克,浙贝母10克。水煎服。4剂。
3月16日复诊:前药服后即觉胸宽气顺,咳喘明显减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处方:毛柴胡6克,杭白芍10克,枳壳6克,蜜麻黄6克,杏仁6克,蜜款冬6克,紫苏子10克,浙贝母10克,蜜枇叶12克,盐陈皮5克,粉甘草3克。又服8剂后,咳喘已愈。嘱其常服逍遥丸以巩固疗效。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1:10: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914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头痛   咳嗽   嗳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