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皮线:中国最早发明的外科缝合线

桑皮线:中国最早发明的外科缝合线
今天很多人知道西医有缝合技术及缝合线,可能以为是现代才有的吧!其实啊,并不是如此哦,这个缝合技术及缝合线,古代中医早就有所使用了呢!它还是中医外科的一项重要发明呢!
说起缝合技术,顺便说下中医麻醉技术。
1973年,马王堆出土了《五十二病方》医学帛书3号长沙汉墓,是我国早期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所记载的病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其中尤以外科病最为多见,包括了外伤、动物咬伤、伤痉(破伤风)、痈疽、溃烂、肿瘤、皮肤病和肛肠病。
其中有“金疮无痛”配方,之后记录麻醉药的性能和使用情况,白话为:“如果你喝酒,你就不会感到疼痛。疼痛减轻了,还有很多药要喝。没有疼痛,没有药物。这说明当时麻醉药的有效麻醉时间是已知的。有效时间过后,如有疼痛,可再次服用原剂量。如果你已经达到麻醉要求,不要服用更多。
汉末三国,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据《后汉书》记载:“……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
剖腹背,抽割积聚……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这是世界最早应用全身麻醉的记载。
《华佗传》记载的腹腔手术伤口愈合时间为“四五天”,与现代非感染性伤口愈合时间一致。
从东汉《神农本草经》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了解了杜鹃、乌头、仙女等有毒植物的麻醉作用。
隋唐时候,麻醉较为成熟,外科手术进入寻常生活。
宋元以来,麻醉又有了新的发展,开始严格掌握安全用药,注意个体差异,尤其突出的成就是出现了局部麻醉。如《医宗金鉴》的外敷麻药,《华佗神医秘传》的吹喉麻醉药、黏膜麻醉剂和皮肤麻醉剂,等等。
元代危亦林整骨手术时强调:“整顿损伤,先用麻药服,待其不识痛处方可下手。或服后麻不倒,可加曼陀罗及草乌用好酒调些少服,若其人如酒醉,即可不加药,切不可过多。”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以及明、清时期的外科学家也都记载了相似的麻醉药,他们无不强调好酒与曼陀罗、乌头等有麻醉作用的药物兼并应用。在掌握用药量、麻醉深度、防止事故方
面,也多提出了具体的指标和要求。
除上述主要为酒、药兼用外,还发展了单以草药进行麻醉者,窦材《扁鹊心书》(1146)的麻醉剂--睡圣散:“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则昏不知痛,亦不伤人,山茄花、火麻花共为末,每服三钱,小儿只一钱,一服即昏睡。”
日本外科学家华冈青洲(17581830)于1805年使用曼陀罗花(按即山茄花)为主的麻醉剂,进行了阴道闭锁、乳癌、脱疽、唇裂修补等手术,被誉为英才豪胆,世界外科学麻醉史上的首创。然其麻醉处方源于中国。与《扁鹊心书》(1146)、《世医得效方》(1337)的用药并无明显差异,其手术也是中国外科史上早曾进行过的。
说起来,日本用的麻醉方是中国的,为什么却说是世界外科麻醉史的“首创”呢?
针灸麻醉是中国传统医学所独有的,唐代《集异记》记录了狄梁公精医术,尤妙针灸、外科手术。曾为一富室子选用脑位,在针刺麻醉的情况下,摘除动则刺心痛的鼻端赘瘤,达到“无病痛”的效果。
图 中医麻醉手法
因此,这就是说其实麻醉及外科技术原本就是中医所有的,而非今天认为的“西医专利”!
事实上,西医当初有没有“医学”都是个问题,等到有了外科手术,也没有需要“麻醉”进行手术的想法。
19世纪的欧洲,西医做大型手术都是没有麻醉的!病人要在完全清醒的状况下看着医生切他们的肉,拆他们的骨,活活痛死的病人不在少数。
以截肢为例,医生趁着病人没反应过来,赶紧拿起锯子锯断残肢,然后从炉火中拿起一块烧红的烙铁,猛地按压在伤口处止血。
据说当时一场截肢手术最快只需要30秒,这个速度就算锯木头也锯不准,所以医生常常会发现多锯了一块或少锯了一块……
为了让病人们少受点折磨,医生们把“快准狠”作为自己的手术标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英国的罗伯特·里斯顿(Robert Liston)医生,根据记载,当年他能在28秒内卸掉病人胳膊,2分30秒内卸掉病人的腿,4分钟内切除一个45磅重的阴囊肿瘤。
罗伯特医生因为“手速太快”,曾不小心把患者腿旁边的睾丸一起切掉了,同时还把旁边助理的2根手指给切掉了,在现场观摩的另一位医生被罗伯特吓到休克,当场死亡,而患者和助理,也在第二天因为感染而死去……
最终三人都因伤口感染而死——这是一场致死率“300%”的神奇手术。
据说,直到1846年,一位名叫莫顿的医生出现,他首次采用“乙醚”作为麻醉剂(此前他已经在动物身上做过实验),成功给一名患者拔了牙。
所以,我们要知道一点,那就是最早西方外科手术是没有麻醉的,全靠医生手速快。欧洲西医们当然也谈不上对人体结构有多么了解,那可真是用人命堆出来的经验啊!
中国古代倒是早就有了人体五脏六腑的命名,也有了人体解剖图,对外科手术的一些处理情况也是很有经验的。
五代有烟萝子《内境图》。
宋代时,有了《欧希凡五脏图》和《存真图》对人体各器官进行了绘制。医生们对于人体的认知比前人更清楚。
元代危亦林等医生们更对外科手术的清洗、消毒、消炎等环节,有了更严格规定:手术后要“三日一洗”,而且“切不可使风入浮肿”,还要注意“止血消炎”。这些现代医学的基本常识,当时却需要几百年的时间,以多少实践成败为代价,一点一滴获取。
古代中医外科发明的清创缝合术广泛应用于人体各部的开放性损伤,历代医家代有发明。
《五十二病方》中有用酒清理创伤的记载;晋代葛洪首创用盐水清理伤口,外敷蛇衔膏后再进行手术。
还有隋朝朝元芳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还有一种“线状法”,是传统的肠缝法。现代手术程序已经形成,据说肠造口术已经成熟。
《诸病源候论·金疮肠出候》载:“金疮肠断,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而纳之。但疮痛者,当以生丝缕系,绝其血脉。”证明当时已经能做早期的断肠清创缝合包扎术。这应是世界上最早的肠吻合手术记录。
关于吻合手术的步骤,强调“针缕如法”虽未作具体叙述,但从另一段文字(见《诸病源候论·金疮成痈·肿候》)叙述的缝合法中可以看出其缝合首先以针线分层缝合以连续断肠,作鸡
舌状之连续缝合,亦可作隔角状之8字缝合。
在缝合中还要注意分层次,别上下,针角大小整齐,松紧适当,使缝合紧密无际,勿令气泄,然后才可推入腹腔,缝合腹壁。对肠吻合术后护理,巢氏提出的具体要求,即术后必须作流体饮食,二十余日后方可吃半流质,百日后才可吃普通饭。他警告医患:若“饱食者,令人肠决漏”,在当时就难以救活了。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2:27: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912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手术   缝合   医生   人体   外科手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