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问答录

禅宗问答录——现代禅文化倡导者王绍璠先生访谈
   
    ——就其核心精神来讲,中国禅是上承印度释迦牟尼在雪山六年参禅悟道、以智慧为归依的传承,融合中国儒释道的内蕴而形成的。
    ——禅是善待大脑,善用大脑。透过禅的的实践,能够引爆激情,顿开智慧。唯有通过禅的智慧觉悟,方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变大地为黄金,搅黄河为酥酪。
    ——一切佛理都是方法论,唯独中国禅是整合这些方法论的方法,是引爆激情、顿开智慧,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方法。犹如教人游泳,在岸上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用,一脚踢到水里,就学会游泳了,这就是禅。
    ——正如爱因斯坦自己所说:“在黑暗中焦急地探索着的年代里,怀着热烈的向往,时而充满自信,时而精疲力竭,而最后终于看到了光明,所有这些,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这说的就是他参话头到顿悟的心路历程。
    ——诸如烧香拜佛,诸如转世、轮回、天堂、地狱这些概念,都是婆罗门式佛教的表现。
    ——是大禅师。把人民军队称之为“人民解放军”,他把原本来自佛学中含有“解脱自在”原义的“解放”两个字,用之于人民战争和国家军队的命名,这是何等绝妙的构思!没有伟大深远的激情和智慧,绝不可能创造出这么伟大深远的名称。
    什么是禅 
    问:首先,请问什么是禅?
    答:从禅的历史传承看,最原始是印度婆罗门时代的禅,那时就有禅定。婆罗门时代的禅,是指思维修、静虑,也就是三昧,由此可见禅是一种内在修行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达到大梵天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梵我合一”。
    到了释迦牟尼时代,释迦牟尼采用了原始禅的精义,扬弃了其中的糟粕,把禅定变成佛教六度的方法之一,也就是开悟成佛的方法之一,融进了他的佛教智慧体系。
    及至印度佛教中国化之后,到了五代时期,产生了禅宗。到了宋代,禅宗更是成为中国佛教的主体,中国佛教大系此时全归禅海,自是佛即禅,禅即佛,中国佛教及禅宗合为不分轩轾的中国禅文化。
    严格来说,有两种佛教,即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印度佛教最初是由释迦牟尼以其智慧,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转化婆罗门之神教而成为印度佛教。但释迦逝后,一直到8世纪,释迦牟尼的佛教受到婆罗门教影响,逐渐成为婆罗门化的印度佛教,不再具有释迦牟尼当时原始佛教的精神。这种婆罗门化的印度佛教传到中国后,经过上百年的演变,在唐朝时期,成为中国化的佛教,产生了禅宗。
    问:中国禅宗具体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答: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与印度佛教的体系和方法全然不同。中国化佛教是由诸子百家加上印度佛教,以中国禅宗的形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到了南宋时期,禅宗完全以新的独立面貌出现,融合了诸子百家以及儒释道,成为禅文化,奠造了中国历史上社会文化最兴盛的宋代的文明之基,进而从灵魂深处影响到了日本文化。禅宗早期是中国佛教体系的一个派别,从禅宗发展到禅文化的意义是,禅文化使中国禅宗更加发扬光大,使禅宗摒除门户之别,都以开发智慧之学、以真参实悟为实践的旨归。
    所以,就其核心精神来讲,中国禅是上承印度释迦牟尼在雪山六年参禅悟道、以智慧为归依的传承,融合中国儒释道的内蕴而形成的。
    问:中国禅宗之所以区别印度佛教,并能在中国佛教体系中脱颖而出,成为后来中国佛教的代表,其关键在哪里?
    答:中国禅宗与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都不同。首先,禅宗强调以真修实证、顿悟本性为主,完全不同于印度以经律论为主的佛教。此外,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而演变成的中国佛教,依然有着经师、论师的仪轨和施设,有着净土、藏密等宗教的传承,但是到最后,原有的佛教体系已经成为僵化腐朽的宗教形式,是禅宗应时而兴,不立佛殿,唯树法堂,区别于其他佛教宗派,体现了超越言象之外的实证精神,确立了“教外别传”的标旨,以雷霆万钧之势,掀开了中国佛法智慧再生的序幕。
    及至唐朝百丈禅师创立丛林制度,力倡农禅并重,使中国佛教与现实社会生产打成一片,实践着“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的圆融精神。禅宗丛林里,耕作生产井然有序,人文礼仪淳化优美,以至于二程当年见到丛林风貌之后感叹:“三代礼仪,尽在于斯!”禅宗自此在中国佛教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但是到了南宋末期,百丈丛林精神逐渐没落,丛林开始以念佛为主,营造佛殿,不以真修实证的农禅精神为主,佛教也就开始堕落。自此禅的真修实证的精神也逐渐消失,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现在。
    问:您说,释迦牟尼当年优化了婆罗门教的禅,使原始禅成为其佛教智慧体系的一部分。请问原始印度的禅,不究竟的地方在哪里?
    答:原始的婆罗门教的禅,核心是神秘主义,还只是宗教,只有僵化和教条,不能活用,不能入世。
    问:释迦牟尼去世后,到8世纪,他创立的佛教体系又重新婆罗门教化了。而这个时候中国禅宗开始兴盛。就是说,释迦牟尼当时的智慧时代,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随着他的去世,真正的智慧也在印度没落。是后来印度佛教到了中国后,中国禅再生了释迦的智慧传承。
    答:可以这样说。是中国人继承了释迦的智慧。
    问:随着禅宗丛林精神的没落,佛教也开始堕落。那么中国当前的佛教,是婆罗门式的
佛教吗?
    答:中国目前的佛教,已经不是释迦牟尼原始的佛教的精神,是婆罗门式的佛教。 
    问:何以见得中国目前佛教是婆罗门式的佛教? 
    答:诸如烧香拜佛,诸如转世、轮回、天堂、地狱这些概念,都是婆罗门式佛教的表现。
    问:您说禅融合了诸子百家及儒释道。诸子百家这些学问,与禅文化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
    答:是禅融合了诸子百家,融归到以禅为实践修行的方法。通过这种融合提炼,禅更透彻融通了这些学问,活用了这些学问,使其发挥出功用。诸子百家到后来都成了僵化的学术,成了死学问,是禅活化了这些学问,使其重新发生光彩。唐宋禅师们都是儒释道精通的人物。
    问:有人会说,如果没有后来的禅文化,老子庄子他们的学问也很伟大。
    答:到后来老庄这些都成了死的学问。是后来有了禅的方法,后人才能真懂老子庄子,才能还原老子庄子的精神。现代人对老庄的推崇,是延续了宋代以来在禅文化体系下对其的认识。只有以禅文化的内蕴,才能真正看清中国文化。
    问:禅文化兴盛的宋代,相比之前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化更显成熟淳美。可以说是因为禅,中国文化到了一个新高度?
    答:是的。禅文化是根根。
    问:禅是用什么来融汇各家的?
    答:自然而然的融汇。禅师是精通儒释道的。
    问:禅宗曾经分为五家七宗,既然都是禅宗,为什么要分那么多家?
    答:这是后来无聊文人分的,当时并没有分,是后人附会的。都是以实证智慧为旨归。就像湖南人、湖北人,都是中国人,不应分得那么明白一样,这样分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法真的分得清楚。
    如何学禅 
    问:您在中国大力提倡禅文化。请问,为什么我们应该学禅?
    答:禅是善待大脑,善用大脑。透过禅的的实践,能够引爆激情,顿开智慧。唯有通过禅的智慧觉悟,方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变大地为黄金,搅黄河为酥酪。
    中国历史上众多的仁人志士们,在完善内在修养的同时,为天下的福祉鞠躬尽瘁,他们都是禅文化的实践者。尤其是宋朝的众多士大夫,如王安石、张商英、范仲淹等人,深入禅的心法,并以禅的智慧实践兼济天下的事业。一直到后来的姚广孝、张居正、耶律楚材、刘秉忠以及雍正等人,都毕生践行禅的智慧,对社会人生尽其心力。
    同时,禅文化的特质也是在日用平常中、起心动念时,都能自己作主,了了常知,任运自在,平实不华,于平凡中具其伟大,寓伟大于平凡中。
    问:请问如何学禅?
    答: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方法。心就是脑,见性成佛,就是大脑智慧打开。《法华
经》说:“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说的就是开佛知见、具佛知见,就是见性成佛,这是中国禅文化的终极诉求。禅是打破宗教的束缚,还原智慧的人性。佛是智慧的成就者。
    一切佛理都是方法论,唯独中国禅是整合这些方法论的方法,是引爆激情、顿开智慧,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方法。犹如教人游泳,在岸上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用,一脚踢到水里,就学会游泳了,这就是禅。
    问:如何引爆激情、顿开智慧?
    答:禅林有一个偈子:“打得念头死,方得法身生”。说的也就是佛教中所谓的“转识成智”。而这正是禅的独特的方法。
    参话头,正是转化一切方法论到实证智慧的方法,参话头就是要“打得念头死,方得法身生”。也就是活用大脑,引爆激情,顿开智慧。
    参话头源于千百年来中国禅宗薪火相传的智慧,同时也与历代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方法相通,是人类克隆智慧的金钥匙。
    问:请展开介绍一下如何参话头。
    答:首先,放下,清空,让大脑归零,放下忧虑,放下荣誉,放下身架,放下……以一颗灵明清澈之心,自在上路。休息是为了更远的长征,放下是为了更大的承担。
    有了必要的准备,便进入参话头的实证过程。话头是指头,智慧是月,参话头就是以指见月。
    所谓话头,是一个不容许有答案的问题。当事者集中心念,真实地用心去集中、凝神于对这个问题的疑问,当问题消失只剩下那个疑问,便进入起参的状态,也就是疑情的产生。疑情不是思想,不是思考,也不是分析与推理。这时,就进入了非线性思维,外界的一切不再反映了,忘记了自我与妄念,只有一个急切的焦虑的疑问,一种急切想弄清真相的激情涌动。 
    所有伟大的科学家,象阿基米德、牛顿、爱因斯坦、霍金,都是参话头的真实实践者。阿基米德于澡盆间顿悟浮力原理,牛顿于苹果园顿悟万有引力原理,爱因斯坦于追寻光之源头时顿悟相对论原理,霍金由奇点而顿悟黑洞之理,科学家们的顿悟之所以产生,是因
为在此之前,他们的思维进入了疑情状态,产生了迫切想探究明白的激情,而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恍然大悟。 
    而对中国禅宗而言,在参话头的实践中,有经验的禅师能发现一个人是否进入了疑情状态,而施以应机的机锋棒喝,当事人当即会参破疑情,当下突破时空的局限,顿悟一切智慧本自具足。如此,你才真正开始用心去看去听,去关怀这个世界,这个宇宙。这时你仍要时时归零,以轻装上阵的心态,多快好省、心甘情愿地开拓日日新的人生和事业,精进不止。 
    问:您提到科学家的顿悟的产生。也就是说,科学家也许并不知道禅宗的参话头,但是他们寻科学疑难答案的过程,与禅的顿悟,似乎暗合道妙。 
    答:是的。正如爱因斯坦自己所说:“在黑暗中焦急地探索着的年代里,怀着热烈的向往,时而充满自信,时而精疲力竭,而最后终于看到了光明,所有这些,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这说的就是他参话头到顿悟的心路历程。 
    问:如您刚才所说,必须要彻底放下,才参得起话头,引得起疑情吧?
    答:这里有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做的种种准备酝酿,是充分条件;放下,是必要条件。放下一切以我为主的思维惯性,放下我执,乃至放下法执。人我、法我的比较分别全放下。这样才能引爆激情,顿开智慧。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3:20: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904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禅宗   文化   方法   印度   精神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