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中的禅学思想及人生观

苏轼诗词中的禅学思想及人生观
作者:张玉璠
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8年第09
        要:苏轼时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作家,他的诗词读起来令人感觉自然、洒脱,因为在他的很多诗词里融入了随缘和超脱的禅学思想,通过他的诗词中所能悟到的这些禅学思想,不难看出顺应自然、乐观前行、傲然俯视生活困苦的人生观。
        关键词:苏轼;诗词;禅学思想;人生观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大文豪,他在诗词、书法、绘画等众多艺术领域都创造了卓越的艺术成就,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深受喜爱的文学作品。他的一生经历过生活和仕途上的磨难,晚年遥谪海南。在这样的人生苦旅里,苏轼体会到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他的内心感到孤独不平,他主动了解佛教这种一切本是空的世界观和自在随缘、追求清静的人生境界,并且把他所修得的禅学思想融入到他的诗词作品中,这些诗词在表面上看来并没有禅语或是禅机,但是在实际上却把禅家的行往坐卧,应机接物,皆是道的禅理都悄然表达完美。
        一、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中所表达的雨中徐行其实是在表达作者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苏轼在元封五年所写,他当时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于黄州。关于这首词的写作灵感,苏轼是这样说的: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苏轼用穿林打叶这四个字轻描淡写的代替那场大雨。莫听何妨两个词更是表达出了苏轼在面对生活中的困苦时的乐观和豁达。人生中的很多磨难不会因为你对它们的畏惧而改变或者消失,既然无法避免,不如苦中作乐,勇敢面对,任其自然发展,总会有雨过天晴的那一天。这种随缘的人生观正是佛家的即心即佛”“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的完美写照。
        苏轼的这种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在苏轼被贬时是有体现。例如,在他被贬岭南时,曾经写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词说明苏轼被贬后很快就适应了岭南的生活,并自得其乐。贬谪时期能够如此坦然淡然,这在历史上众多被贬的官员中并不多见。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54: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904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词   禅学   思想   被贬   生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