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与少林武术

信息管理学院
摘要少林武术是中华民族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少林寺这种特定的宗教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分析对少林武术中的禅宗思想进行逻辑的分析和归纳总结,使人们对少林武术有个初步的认识。
关键词少林寺 武术 禅宗
1、少林武术的起源及发展
少林武术的起源,说法很多,比较可靠的有达摩拳说、僧稠创拳说、隋唐创拳说、明清创拳说等。达摩拳说认为少林武术的创始人是“禅宗初祖”达摩。证据《易筋经》中托名李靖写的序。序中说在后魏孝明帝太和年间,达摩大师自梁适魏,面壁于少林寺。久之发现弟子精神萎靡,昏昏欲睡,为疏筋活络,滑利关节,随传授功法于僧众,并遗有“易筋”“洗髓”二经。后世据此认为少林武术为达摩所传,尊达摩为少林武功之祖。但从古代文献典籍中,却从未发现有关达摩
有任何习武或授武之记载; 再者,达摩传的是大乘教与当时少林寺的小乘教格格不入,教派之别,不可能让达摩向少林寺僧传授武技。达摩是“禅宗初祖” 不假,但他和同产生于“禅宗祖庭”的少林拳却没有关系。近代武术史家考证,认为此说始于明朝天启四年天台紫凝道人伪造的《易筋经》 ,达摩创少林拳之说,自难立论。安阳师范学院的马爱民教授有多篇文献研究了少林武术的起源问题。如《论我国武术史上的稠禅师与篙山少林寺一兼析北朝时期邺下寺院的武术活动》、《从稠禅师及邺下定晋禅院考察看少林武术发端》、《邺下高僧对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的贡献与影响》等,在其研究中得出结果:“少林武术起源在河南安阳”。他根据文献记载准确地推算到:僧稠33岁入少林寺,入寺前已是集佛学思想与武术技能于一身的佛教领袖。田桂菊在《邺下寺院武术与少林武术文化起源研究的新进展》一文中论述了少林寺武祖稠禅师少年习武邺下寺院和受戒为僧的过程,稠禅师是少林寺有文献可考的最早武僧,他少年习武与少林寺无关,与外国信佛高僧也没有关系,少林寺武术的始祖实为北魏时期的稠禅师。少林寺武术的开创和形成不是孤立的,而是对于中国武术这个文化母体的继承和发展,是与武僧们进入少林寺前就学有武艺密不可分的,这些人在进入少林寺后,相互交流,将自己所学武艺传于寺内不会武功的其它僧人,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和少林寺特殊的环境影响下,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在外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
合形成的中国佛教的影响下,才能产生少林寺僧众好武的传统阁。历史上的佛教教义的终极目标都是追求成佛,而寺院内练习武术是以自卫健身,护寺护法为根本目的,僧人习武正是迎合了这一时代需要,才得以在古代佛教寺院中有了合理生存的空间。
2.、禅宗思想概述
禅宗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若想融入中国文化,必须合乎两个条件:一是具有独特性;二是适应中国原有思想文化发展的轨迹,佛教教义中的因果报应,心性理论和修养方法就是合乎这样的条件而被吸收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中的。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为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而进行了一次自我革新运动,而后又历经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等大德高僧们的不断传承与创新 最终经过六祖慧能的改革和创新,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的禅宗。在六祖慧能以后的近百年中,禅宗既吸收了印度大乘空宗(主张一切皆空)和大乘有宗(主张佛性为实有的思想)又继承了我国儒家传统的人性论学说与道家的主静思想,进而进化成“五家七宗”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
禅的宗教生命仅在于“见性成佛”,同释迦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同一意思。一切众生
本来都具备圆满的佛性,明确地自觉体验“真实的自己”,这就是悟禅的根本。初祖达磨大师所说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说不要依赖文字,真实是文字和语言所难以传达的,亦即真实是超越以论议为主体的悟性,必须从体验中去会得。因此禅的表现样式是蔑视逻辑,对事物的表象持漠然寡默的态度,喜好直接把握事物的真髓。对所要表现的对象,不取其形式,而是直截了当地把握对象的本质,采取简洁粗放的表现样式。
3、少林武术中的禅宗思想
3.1 少林武术理论中的禅宗思想
禅宗六祖慧能有诗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在广州传法时,院中风吹幡动,有人说风动,有人说幡动,印宗法师一时不能决断,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些都说明了僧人要有“清静本心”。禅思想中的“清静本心”也为“无住心”是一种无意识状态,只靠习惯的逻辑思维和表层意识活动是体验不到的,只有在心灵澄澈、抛开一切心理负担、心中空无一物时,才能使平日被理智、逻辑判断活动以及习惯动力定型所抑制的潜在直觉悟性重新显现活力。少林武术在禅思想的影响下,讲究在
练心时“心为一身之主,五官四肢百骸之帅。心一动则气容易上浮,气上浮后,视觉恍惚,听觉失聪,手足失措,何能应敌变化于仓猝间。”古人喻参禅如用兵,反过来说技击如禅机,需有超越有为的、深沉而又镇静活泼的心态为本,才能立于阴阳不测之地,随机发用。同时练心是就境界而论的,一旦涉及临战对敌,少林武术的心意锻炼便具体化为“练胆为先”,这也吸收了禅宗的解脱法。《少林宗法》认为: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而畏之域,为拳术之极致所归,即性命精神所皈依的不动心功夫。
3.2 少林武术心意中的禅宗思想
禅学尚静悟,贵解脱,以入定为功夫,而后性静,神清,气爽而力足。以达明于法而不拘于法,它包含了人生道路上的很多有益的哲理。所以,以意为法,求功于宗法形迹之外,使心理上有大无畏之精神,心灵上静化解脱于尘海世俗之中,即有“了解人间生死念,便觉当前火自凉”的良好心态。碰到什么样的事情,什么样的人物,即使到生死关头,也能无牵无挂,泰然处之,洒脱以解。总之,有禅的无法,无我,无众生,了却生死关头,而万念尽空,而后超脱于生死恐怖之域的精神信念,做强大的心理支柱。在大敌当前时,才能面目不致改变,手足不致失措,神魂不致失舍,心不为之动摇。再加以纯熟的少林武术,禅武相融,任何强大的对手岂有不克之理。即为在静中求动,以禅人武。
《少林武术大全》一书中说:“养气不离性,练气不离别,欲要养气修命,欲使心意不动。心为君火,劲为象火,心火不动,象火不生,气念自平。无念神自清,清者心滤定。”少林拳谱中说:“耳与心合多益精,目与心合多益明,口与心合多益勇,鼻与心合多益力,手与心合更疾快。”“五行相合一气,心一动而内劲生”,强调的还是心的作用。这是武术训练的一般规则,少林武术不仅具备这些训练,还要做到心中有佛,充分发挥愿力信仰的作用而彻底抛开杂念,全身心的投入到禅与武的境界中。
3.3少林武术动作中的禅
少林武术动作名称和歌诀中有许多是借鉴佛教中的人物名称。如一至九路罗汉十八手、少林夜叉铁沙掌、一至十路金刚拳等;“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是修行者得到果位的称谓,即断绝一切欲念,解脱一切烦恼,已达到涅磐的佛家僧人。“金刚”则是佛教对手拿金刚杆、孔武有力的佛的侍从力士的称谓。“夜叉”由梵文音译而来,最初乃印度神话中的小神灵,佛教中国化后成为中国古代传说故事中的“捷疾鬼”,恶人凶相,勇猛迅疾。少林武术取其“专一”、“力量”和“勇猛”作为拳法名,由此规定了它们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技法象征。充分体现了少林僧人坚定的信仰和对武术意义的理解,也反映出佛教禅文化对少林武术的影响。
3.4少林武术养生理念中的禅宗思想
少林拳主张练外,但是当技术到了更高水平时则更主张内练。通常拳谚说的是“内练一口气”,笔者通过专家讲解与自身体会才发现,少林拳的内练则不光是练气,更多地还是在练意。依然是通过禅宗思想提倡的悟来实现,因为“传统武术的感悟确实是唯一能够使传统武术技术达到一种境界的必要条件,感悟是一种思考,更是一种体验;是习武的必需,也是提高技艺,达到登峰造极的唯一途径”。通过修来悟拳,达到拳理中所说的“以意导气,以气引力”的目的。这里所说的气不是现实意义的呼吸的气,而是中国武学与医学中讲的“气”。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禅宗意念,但是这种禅宗意念却是带有能量的行走意念,并且这种禅宗意念可以受控制。少林拳高深的境界就是对于这种禅宗意念控制的技术,控制的技术越高少林拳的技艺也就越高深。所以技艺高超少林武僧往往能够随心所欲,运化自如,达到以禅导拳,禅拳合一的境界。这种禅宗意念在依托于身体却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到。用少林拳术语描述这种状态就是技击化境,发出体外则威力巨大。当禅宗意念储存于身体内时则可以以意领气,导引行气,意念想使气血顺着经络在肌肉之间畅通循行,结合禅功导引按摩脏腑,外通经络,使气血旺盛,阴阳平衡,由此可见,少林拳的练内就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养生功。
3.5少林武术修行方式中的禅宗思想
大德高僧们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制定了一套完整而快捷的修行方式。禅宗的修行方式对少林武术的思想意识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布施。布施是佛教禅宗“六度波罗蜜”的第一度,意思是使自己内心放下一切贪欲,布施对少林武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利他、利国两方面。利他就是习武为人应扶助众生,积德行善。利国即将国家的命运与自己紧紧联系在一起。(2)持戒。持戒为第二度。戒约即我们所谓的不杀、不盗、不淫邪、不饮酒、不妄语等。持戒使得少林僧人必须遵守这些约束和规范,约束着少林武术“血腥”的本性。(3)忍辱。忍辱为第三度。忍辱即“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从慈悲救世出发,其要求修行者对别人的抱怨“受之不疑”对现实遭遇不计较得失,对未来不贪心。要以自然的能度听任一切。(4)精进。精进为第四度。就是随时随地,勤奋努力求证的恒心。少林寺僧不仅把习武看成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手段。更是把习武当做锻炼心智,磨练意志的不二法门。(5)禅定。禅定为第五度。禅定追求扩而充之动中求静、在内在外、无时无处、受“禅定“思想的影响少林武术在习练的时候格外强调不动心。少林防身交手要诀曰:与人交手,切忌心慌,心慌则意乱,意乱则失措。
4、结语
禅宗,凝结着由中国历代大德高僧和优秀士大夫所构成的精英体对于宇宙奥秘、人生真谛的体验和悟解。当少林寺僧人将般若性空等禅宗精神贯彻到少林武术修炼过程中时,少林武术便获得一种中国武术其他流派难以企及的境界 ,而形成了少林武术特有的有益于提升人类精神境界的宗教神韵。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我们应该使少林武术进一步发扬光。 此外,在进行少林武术以及少林文化自我革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应保留其重要的人文因子,如禅宗文化等,而避免被过度的西方化、商业化。要让世人明白,让后人知道,少林,是一种文化 这不仅是武术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所有中国人的责任。
5、参考文献
【1】、韩雪、郭志禹.少林武术的文化特[J].广州体育学报,2006.7
【2】、王丽霞.“禅拳归一”的少林拳[J].世界宗教文化,2007.3
【3】、王柏利.少林武术技击思想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l.苏州:苏州大学,2007
【4】、顾伟康.禅宗六变[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赵庸云 少林武术的禅武关系 [J].中华武术2003.9
【6】、释永信. 少林功夫文集 [M] . 郑州: 少林书局 , 2003.
【7】、少室山人·少林寺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2
【8】、孙广凯.少林武术技法与文化传播理论分析及模式构建:[硕士学位论文]〔D〕.郑州:郑州大学2007
【9】、郭锐锐. 浅析“禅”对少林武术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
【10】:王亚楠编制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6:53: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904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武术   少林   禅宗   文化   思想   中国   影响   意念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