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对微生物学的贡献

中国对微生物及与微生物相关方面的贡献
中国人和微生物最早产生关系的应该是对微生物的利用。
中国对微生物的利用最早因源于运用酵母酿酒。酿酒是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含一定浓度酒精饮料的过程。中国酿酒的历史悠久,从考古发掘看,大约在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早期,已开始用谷物酿酒。到商周,酿酒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国家已有专门职掌酒业的官员酒正、酒人、郁人、浆水等。后人从商周古墓中发掘出了大量的贮酒器、盛酒器、取酒器和饮酒器等。汉代已出现了多种制酒用的酒曲,仅扬雄《方言》一书中就记载了地方名曲八种。西晋制出了可以治病的药酒。这些酒都非烈性酒,有用谷物酿制成的米酒,有用果物制作的果酒。烈性白酒从考古发掘看,大概出现在宋金时代,酒精含量一般在40度以上,南方制作的多在40—60度之间,北方制作的多在50—60度之间,个别高达67度。 
另一个应用微生物的应该是酱油的酿造。酱油是从豆酱演变和发展而成的。酱油是以大豆、小麦为原料,经过微生物天然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调味品。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的记述。此外,古代酱油还有其他名称,如清酱、豆酱清、酱汁、酱料、豉油、
豉汁、淋油、柚油、晒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双套油等。公元755年后,酱油生产技术随鉴真大师传至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
这是中国人对微生物利用的两个最普遍的实例,而对微生物的研究则就相对较晚,对微生物学的贡献也是近当代才有了一些巨大的贡献。以下列举了9为在微生物领域有重大贡献的中国人。
1.林宗扬
林宗扬(1891 - 1988) 是我国微生物学的第一代学者,他主持的医学细菌学教学宗旨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注重实际应用,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他除了讲授作细菌学,还组织开展了一些细菌的研究工作,开创了临床细菌学和血清检验工作。早在1918 年,他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瓦氏反应”一文,较早向国内介绍了诊断梅毒的方法和技术;1925 年他首次在我国病人中分离出布氏杆菌,在实验中自己也受到感染,卧病一年方愈;1929 年与其同事共同发表的“检查斑疹伤寒的沉淀试验———用变形杆菌X19的特异物质检测”一文,曾被《人体病毒和立克次体感染》这部世界权威性经典著作引用。林宗扬及其同事对内部
真菌丛梗孢(Monilia) (有别于外部的真菌) 及其基础进行了长达10 年较全面研究,于1930 年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真菌的论文,在分离培养真菌、鉴别其种类方面,建立了一套方法和技术,并对真菌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1935 年,他编著了《细菌学检验方法》,内容精炼、实用。林宗扬实乃我国医学真菌研究的先驱。
    2.施有光
施有光是我国最早开始系统研究青霉和曲霉菌分类的科学家。1933年毕业时,他对武昌地区的青霉和曲霉进行过研究,分别在《扎幌自然史学会会刊》(Transactions of the SapporoNatiural History Scoiety )和《岭南科学杂志》(Lingnan Sci. Jour)上发表了他对采自武汉地区的青霉和曲霉的研究报告。在后一篇报告中,他将自己研究过的一个曲霉菌株定名为钟氏曲霉(Aspergillus chungii),以纪念他的老师钟心煊。在毕业后的两年中,他一面在中学教书,一面跟随钟教授进行曲霉的分类研究。1936年在《岭南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武昌地区曲霉属的分类研究。这些研究工作,后来都被国际著名曲霉分类学权威Charles Thoma 1945年编著的Manualof the Aspergilli中收录。在以食品发酵微生物学研究著名的日本,施有光在半泽教授指导下,研究了中国霉豆渣中的毛霉和霉面筋中的霉菌,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
同时,他在日本学习了以应用微生物学为核心专业的农艺化学,积累了有关食品和酒精及酒类酿造的知识。抗日战争时期,他的主要贡献是在四川内江酒精厂任厂长,提供给资源委员会用于抗战的酒精。他在我国较早地将国外先进的发酵理论、发酵技术和工艺写进大学教材。年迈的施有光连续发表过多篇介绍国外学术动态的文章,例如1983年发表在《江苏食品与发酵》上的“微生物在工业上应用的概况”以及介绍日本工业技术院发酵研究所概况的文章,在改革开放之初,曾吸引过不少读者。年近八十,他还不顾体弱和家庭困难,坚持上班,积极主动地承担科技英语培训班的教学工作,为轻工业研究所恢复正常的科研工作,提高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作出了贡献。
3.方心芳
著名微生物学家方心芳教授从年轻时代起就开始和微生物建立了不解之缘。他研究过与工业微生物学有关的许多微生物,无论食品、医药品、还是工业原料生产有关的我国微生物,他都涉足过,甚至红茶菌,他早在51年,就从微生物学的角度,对它过研究。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到一些我国特有的菌种,发表过上百篇有关微生物和发酵的文章,编著过《应用微生物实验法》,许多研究成果都已被应用于生产中,解放后,在发展我国现代
发酵工业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几十年来,方老也为公家培养了大批的微生物学研究人材。现在,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所、市一级业务骨干中,就有近一半是方老亲自指过的。方老对我国微生物学研究作出的贡献,是人们公认的。
4. 汤飞凡
汤飞凡(1897—1958年),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在病毒学发展的早期,他用物理方法研究阐明病毒的本质。1955年他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是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中国人。他对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日战争胜利后两次重建中国最早的生物制品机构——中央防疫处,并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抗生素生产研究机构和第一个实验动物饲养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主持组建了中国最早的生物制品质量管理机构——中央生物制品检定所。他是中国病毒学、免疫学奠基人。
5. 戴芳澜
戴芳澜(1893—1973年),中国著名的真菌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在真菌分类学、真菌形
态学、真菌遗传学以及植物病理学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建立起以遗传为中心的真菌分类体系,确立了中国植物病理学科研系统;对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开创和奠基的作用。使我国的真菌学具备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带动了我国其他单位。也开展了真菌调查和药用真菌的研究,从而扩大了对中国真菌资源的认识面。为我国培养出了大批的植物病理学家和真菌学家。
6. 高尚荫
高尚荫(1909—1989),中国著名病毒学家。对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新城鸡瘟病毒、农蚕脓病毒、根瘤菌噬菌体、猪喘气病原物及昆虫多角体、颗粒体病毒等的性质及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烟草花叶病毒的分析研究,证实了病毒性质的稳定性[5];在国际上首次将流感病毒培养于鸭胚尿囊液中;创立昆虫病毒单层培养法,在家蚕卵巢、睾丸、肌肉、气管、食道等组织培养中应用成功;开展了昆虫病毒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研究,为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病毒学实验室和病毒学专业。
7. 樊庆笙
樊庆笙(1911—1998),中国著名农业微生物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农业微生物学的开创者之一。长期致力于农业微生物学的教学、科研及应用工作。率先从事青霉素生产试验,为中国生产青霉素药品作了重要的前期工作;对大豆根瘤菌不同菌系的共生固氮效率进行了研究,同时还研究了几种新合成农药对根瘤菌的影响。在共生固氮菌的生理生化研究,紫云英、花生、大豆根瘤菌的应用研究和紫云英北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8.李季伦
李季伦(1925—),中国微生物学家。在研究固氮酶催化机制过程中,证实HD形成是固氮酶的通性;论证了伴随固氮酶催化还原N2生成NH2的同时,有两个主要的放H2反应。在研究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过程中发现由玉米赤霉菌所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也是高等植物的一类与发育密切有关的新型激素,由胶孢镰刀菌所产生的串珠镰刀菌素是克山病的主要致病因子。还在我国成功地开发了赤霉素(GA3和GA4+7)、玉米赤霉醇、马杜霉素、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等农用发酵产品。
9. 赵国屏
赵国屏(1948—),中国分子微生物学家。研究微生物代谢调控以及酶的结构功能关系与反应机理,开发相应的微生物和蛋白质工程生物技术。主持若干微生物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完成对重要致病菌问号钩端螺旋体 的全基因组测序和注释,鉴定若干关键代谢途径和基因功能,为深入研究致病机理提供新的思路。主持SARS分子流行病学和SARS冠状病毒进化研究,为认识该病毒的动物源性及其从动物间传播到人间传播过程中基因组、特别是关键基因的变异规律奠定了基础。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42: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892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中国   真菌   病毒   发酵   微生物学   应用   发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