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跨学科学习:诗词与科学跨学科教学模式探究

语文跨学科学习诗词与科学跨学科教学模式探究
近年来,新实施的小学语文部编教材,在原来“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古诗词”的数量。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地位已经提升。课本中那些诗词无一不是文质兼美的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小学生正处在塑“三观”的时期,诗词教学无疑是对其进行情感教育的最好选择。“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对青少年有过劝勉:“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这正是小学语文诗词教学可遵循发展的方向。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如今信息飞速发展,“快餐”文化盛行,而那种需要时间成本的学习方式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旧的诗词教学形式——诵读、解译、背诵、默写,很容易困囿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变得“师云亦云”,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他们静得下来、坐得住,让学习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享受,变成愉快的体验,正是我们要研究的主题。
一、诗词与科学跨学科教学模式探索
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允许对课程设计做出不同的尝试,各学科的课程设计可以打破学科界限,进行相互渗透和整合。本文正是在这种理论下所做的有益探索。
(一)陶冶情操,让诗词坐上飞船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认识和掌握某种事物,或力求参与某种事物,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
现在很多学生比较喜爱科学幻想的故事,大都有一个太空旅行的梦。将古典的诗词融入未来太空旅行的这个大背景,必将极大地吸引孩子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专注力。让科学的、理性的未来太空探索与古人感性的、唯美的对自然的感触结合起来,相映成趣,相互补充。跨越时空,服务当下,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掌握唐诗中的经典名句和一些科学知识,如关于日、月、星辰、时光、空间描写的经典诗句,感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课堂上适宜的科学微课并不是随意选取的,教师要根据需要进行筛选,必须关注到科学内
容与诗词之间的联系,这样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体现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意境。比如,教师要讲解《望庐山瀑布》,就可以播放关于“银河”的科学微课,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叫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就由单纯的讲授式转变成声影画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古诗词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融合一些科学微课的好处不言而喻,让静止的动起来,让难懂的知识点变得具体、生动、可感。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视听盛宴,自然可以让他们沉浸在知识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加强修养,让诗词浸润心灵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经典古诗文能使孩子们懂得“人伦之道”。小学生通常是活泼、好动的,我们的诗词教学必然要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征。这种融合科学探索与诗词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式,除了提升他们的兴趣之外,更多的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让他们感受文本中的社会、自然、道德、人性等美育因素,达到加强修养、提升素质的目的。将古诗词融入太空游这个背景中,同时在课堂上适当穿插一些与“太空旅行”相关的科学知识,结合当下我国空间站建设,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这样的融合课程,其丰
富多彩的内容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的可能性,灵活多样的课程呈现形式,又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发挥个性的舞台,每个学生都可以到自己的位置,因而更加喜欢教师、喜欢课程,学习探究的动力更足,主动要求发展的愿望更强。
以《游子吟》为例,结合诗文内容,教师可选取一些关于速度的科学小品微课,如关于“中国高铁”的介绍,让学生进行古今对比,感受过去的“慢”与当今的“快”,体验过去的离别情,增强当下对祖国的自豪感。同时可让学生以诗文内容编排课本剧,分为古代篇和现代篇。“中国高铁”既可以让母亲不再“意恐迟迟归”,又可以让子女实现“报得三春晖”。
(三)丰富思想,让诗词插上翅膀
教师将科学常识微课与诗词教学有效的融合,加深了小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在充满现代感的文本中体会诗词带来的乐趣,感受古典文化之美。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每堂课都会留一些开放性实践性的作业,让小学生课下自己去查相关的诗词材料、科学常识,下一节课时举办相关活动进行交流,做到有效衔接。这样,课本知识不再囿于课堂,学习时间延长了,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长此以往,班级里学习古诗词的氛围渐渐浓厚,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
古诗词如同源源流淌的河流,学生只有浸润其间,坚持不懈地畅游,文化底蕴才会逐渐深厚起来。学生的素养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学生的成长也离不开实践活动。
小学生的个性尚待形成,其创造性、批判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同一块沃土,这样的融合课程就像撒下的玫瑰花种子,学生呈现的古诗配画、科学幻想画以及角扮演诵读等异彩纷呈。为了让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学生开始学着大量阅读相关知识,查阅各种资料,小组合作探究,他们能够静得下来了。
跨学科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批判精神和问题意识。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沟通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二、融合科学与语文两门学科的诗词教学的特点
(一)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中国古典诗歌不如白话文那么直白,诗歌的文字精练,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古今字意的不同,作者特定的历史背景,诗词凝练深远的意境,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诗词时的“挡门砖”。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只能让学生抄抄写写,死记硬背,这样常常会造成学生的腻烦心理,觉得古诗词枯燥无味,味同嚼蜡。这样怎能体味诗词之美,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呢?融合了科学小品的诗词教学,仿佛给诗词披上了一件“科学的外衣”,他们兴致勃勃地透过现象追寻本质。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让学生对知识形成一种新的认知,打开了他们学习的新领域,同时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提升其综合能力。
通过古诗词教学中的未来太空知识的渗透,有效提高学生认识能力,了解中华古典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我们在进行这样的教学时,千万注意不要一时兴起,循着自己的思路展开整堂课的教学。即使我们有一桶水,也要珍惜着“因苗而洒”。发现问题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有时候甚至可以课堂留白,给他们充足的课下时间去查资料,待第二节课再来交流,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但无一例外的是参与度较高,学生热情满满。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0:36: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887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诗词   学习   教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