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装置和具备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显影装置和具备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2.利用了电子照相方式的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及其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显影装置,所述显影装置用于将形成于像载体的外周面的静电潜影显影,即形成显现了静电潜影的调剂像(显影剂像)。
3.显影装置具备显影容器和显影剂载体。显影容器收容包含调剂的显影剂。显影容器具有容器开口部,在向图像形成装置安装显影装置时的显影装置在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移动方向上,所述容器开口部向显影容器的下游侧开口。显影剂载体与像载体接触或接近配置。显影剂载体在外周面承载显影容器内的显影剂(调剂)。
4.显影剂载体配置成与容器开口部重叠。显影剂载体的一部分经由容器开口部露出到显影装置的外侧。显影剂载体从容器开口部露出的露出部分与像载体相对,形成显影区域。显影区域是向像载体供给显影容器内的调剂的区域。
5.作为这样的显影装置,存在一种显影装置,其在比显影区域更靠显影剂载体的旋转方向上游侧配置有限制刮板。所述限制刮板在沿着显影剂载体所具有的旋转轴的方向的整个区域朝向显影剂载体的外周面突出。限制刮板的末端与显影剂载体的外周面接触或接近。限制刮板限制显影剂载体上承载的显影剂的层厚。
6.限制刮板由形成为单独构件的固定部和限制部构成。固定部是固定于显影容器的部分。限制部限制显影剂载体上的显影剂的层厚。固定部和限制部利用焊接和粘接剂等接合而一体化。为了提高固定部的刚性和强度,固定部的厚度大于限制部的厚度。因此,从固定部至限制部呈台阶形状,从固定部至显影容器的间隔小于从限制部至显影容器的间隔。
7.在这样的显影装置中,在限制刮板与显影容器之间配置有刮板密封构件。刮板密封构件堵塞限制刮板与显影容器的间隙,抑制显影剂流出。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抑制显影剂流出的显影装置。
9.本发明的第一结构的显影装置包括:显影容器,具有开口部,并且在内部收容包含调剂的显影剂;显影剂载体,可旋转地支撑于所述显影容器,所述显影剂载体的承载所述显影剂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有从所述开口部露出并与像载体相对的显影区域,在所述显影区域中向所述像载体供给所述调剂;以及限制刮板,配置在比所述显影区域更靠所述显影剂载体的旋转方向上游侧,限制所述显影剂载体所承载的所述显影剂的层厚,其中,所述显影容器具有与所述限制刮板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面相对的刮板相对部,所述显影装置包括刮板密封构件,所述刮板密封构件配置在所述限制刮板与所述刮板相对部之间,堵塞所述限制刮板与所述刮板相对部的间隙,所述限制刮板具有固定部和限制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刮板相对部相对且固定于所述显影容器,所述限制部从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显影
剂载体突出,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刮板相对部的间隔大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刮板相对部的间隔,所述刮板密封构件粘接于所述限制部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面。
10.本发明的第二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像载体,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且在外周面形成静电潜影;以及上述结构的显影装置,可拆装地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在所述显影装置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的状态下,所述显影剂载体与所述像载体的外周面接触或接近,将所述静电潜影显影为调剂像。
11.按照本发明的第一结构,刮板密封构件粘接于限制部。因此,即使限制刮板略微倾斜,刮板密封构件与限制刮板也难以产生间隙,能够抑制显影剂流出。即使与限制部接触的接触部位处的复原力相对较小,密封构件与限制部也难以产生间隙。由此,显影剂难以从显影容器流出。
12.此外,按照本发明的第二结构,能够提供一种可抑制显影剂流出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13.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简要结构的侧视断面图。
14.图2是表示显影装置33整体的立体图。
15.图3是将感光鼓31和显影装置33的周边部分放大的放大断面图。
16.图4是表示从显影容器36拆下了显影辊37(参照图2)、限制刮板64(参照图2)和衬套盖63(参照图2)的状态下的显影装置33的俯视图。
17.图5是用图4所示的a-a剖面线剖切的显影装置33的侧视断面图。
18.图6是表示刮板密封构件67的立体图。
19.图7是将显影装置33的刮板密封构件67的端部周边(由图4的双点划线的圆b包围的区域)放大的局部放大图。
20.图8是将限制刮板64周边(由图3的双点划线的圆c包围的区域)的断面放大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简要结构的侧视断面图。另外,在图1中将图示的右侧设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将图示的左侧设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此外,在图1中将图示的上侧设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上侧,将图示的下侧设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下侧。
22.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在此为黑白打印机)具备主体外壳10(装置主体)、供纸部20、图像形成部30和定影部40。主体外壳10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框体结构。供纸部20被收容在主体外壳10内。
23.主体外壳10设置有前盖11、后盖12、主体开口部15和上盖16。前盖11位于主体外壳10的前表面侧。后盖12位于主体外壳10的后表面侧。主体开口部15形成在主体外壳10的上方。上盖16设置在主体外壳10的上表面。上盖16可开闭主体开口部15。通过敞开上盖16,能够经由主体开口部15进入主体外壳10的内部。
24.在上盖16的上表面具备供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体(记录介质)排出的排纸部13。在主体外壳10的上部,以与排纸部13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方式设置有排纸口14。排纸口14是与
主体外壳10的内部相通的开口。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薄片体”这一用语是指复印纸、铜版纸、胶片复印纸、厚纸、明信片、描图纸和接受图像形成处理的其他薄片材料。
25.在上盖16敞开的状态下,显影装置33能从主体开口部15进出主体外壳10。在后盖12敞开的状态下,图像形成部30和定影部40的各单元(除了显影装置33以外)能从主体外壳10的后表面侧进出。
26.供纸部20包含供纸盒21。供纸盒21收容用于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薄片体。供纸盒21的一部分从主体外壳10的前表面进一步向前方突出。供纸盒21中的收容在主体外壳10内的部分的上表面被供纸盒顶板21u覆盖。
27.供纸盒21具备收容薄片体摞的纸收容空间、以及为了供纸而提升薄片体摞的提升板等。在供纸盒21的后端侧的上部设置有纸抽出部21a。所述纸抽出部21a配置有供纸辊21b,所述供纸辊21b将供纸盒21内的薄片体摞的最上层的薄片体一张一张地抽出。
28.图像形成部30进行图像形成动作。图像形成动作是在从供纸部20送出的薄片体上形成调剂像(显影剂像)的动作。图像形成部30包含感光鼓31以及配置在感光鼓31周围的带电部32、曝光部35、显影装置33和转印辊34。用于图像形成的显影剂是仅由调剂构成的非磁性单组分显影剂。
29.感光鼓31(像载体)包括旋转轴和围绕旋转轴旋转的外周面。感光鼓31例如由公知的有机(opc)感光体构成,在外周面形成有由电荷产生层、电荷输送层等构成的感光层。感光层在利用后述的带电部32而均匀带电后,由曝光部35照射光而形成带电衰减的静电潜影,并由显影装置33承载显现了静电潜影的调剂像。
30.带电部32(带电装置)相对于感光鼓31的外周面隔开预定的间隔配置,使感光鼓31的外周面在非接触的状态下均匀带电。具体而言,带电部32具有充电线321和栅电极322(均参照图3)。充电线321是在感光鼓31的旋转轴方向上延伸的线状的电极,与感光鼓31之间产生电晕放电。栅电极322是在感光鼓31的旋转轴方向上延伸的格子状的电极,配置在充电线321与感光鼓31之间。
31.带电部32通过使预定电流值的电流流过充电线321而产生电晕放电,且通过对栅电极322施加预定电压,而使与栅电极322相对的感光鼓31的外周面以预定的表面电位均匀带电。
32.曝光部35(曝光装置)具有激光光源、反射镜和透镜等光学系统设备。曝光部35向感光鼓31的外周面照射根据来自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装置的图像数据而调制的光。由此,曝光部35在感光鼓31的外周面上形成与基于图像数据的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影。
33.转印辊34具有与薄片体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旋转轴和与感光鼓31的外周面相对的外周面。转印辊34以能围绕所述旋转轴旋转的方式支撑于主体外壳10。转印辊34将承载于感光鼓31的外周面的调剂像转印到经过转印辊34与感光鼓31的外周面之间的夹缝部的薄片体上。在所述转印时,转印辊34被施加与调剂相反极性的转印电压。
34.定影部40比转印辊34更位于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将转印于薄片体的调剂像定影在薄片体上。定影部40具有定影辊41和加压辊42。定影辊41在内部具备加热源,将转印于薄片体的调剂加热到预定温度。加压辊42与定影辊41压力接触,在加压辊42与定影辊41之间形成有定影夹缝部。如果转印有调剂像的薄片体被输送到定影夹缝部,则调剂像利用定影辊41的加热和加压辊42的按压而定影在薄片体上。
35.在主体外壳10内具备主输送通道22f和翻转输送通道22b。主输送通道22f和翻转输送通道22b输送薄片体。主输送通道22f从供纸部20的纸抽出部21a经由图像形成部30和定影部40延伸至排纸口14。翻转输送通道22b是如下的输送通道:在针对薄片体进行双面印刷的情况下,用于使单面印刷后的薄片体返回到主输送通道22f中的图像形成部30的上游侧。
36.主输送通道22f延伸成从下方朝向上方经过由感光鼓31和转印辊34形成的转印夹缝部。此外,在主输送通道22f中的比转印夹缝部更靠上游侧配置有对准辊对23。薄片体利用对准辊对23而临时停止,并在进行了偏斜矫正后,在用于图像转印的预定的时机被送出到转印夹缝部。主输送通道22f和翻转输送通道22b配置有多个用于输送薄片体的输送辊。在排纸口14的附近配置有排纸辊对24。
37.翻转输送通道22b形成在翻转单元25的外侧面与主体外壳10的后盖12的内表面之间。另外,在翻转单元25的内侧面装载有转印辊34、以及对准辊对23的一方的辊。后盖12和翻转单元25分别能围绕设置在其下端的支点部121的轴进行转动。在翻转输送通道22b中产生了卡纸的情况下,敞开后盖12。在主输送通道22f中产生了卡纸的情况下,或者将感光鼓31的单元、显影装置33取出到外部的情况下,除了敞开后盖12以外,还敞开翻转单元25。
38.如图1所示,在主体外壳10内的与薄片体的宽度方向(图1的纸面方向)相对的一对侧面17上形成有导轨18。导轨18呈在薄片体的宽度方向上凹入的轨道结构。导轨18从主体开口部15朝向下方延伸至显影装置33相对于主体外壳10进行安装的安装位置p1。
39.图2是表示显影装置33整体的立体图。图3是将感光鼓31和显影装置33的周边部分放大的放大断面图。图4是表示从显影容器36拆下了显影辊37(参照图2)、限制刮板64(参照图2)和衬套盖63(参照图2)的状态下的显影装置33的俯视图。
40.如图2、图3、图4所示,显影装置33包括显影容器36、显影辊37(显影剂载体)、供给辊38、搅拌叶片333和引导部69。
41.显影容器36在内部收容仅由调剂构成的非磁性单组分显影剂,并且收容显影辊37和供给辊38等。显影容器36具有搅拌室335、容器开口部60(开口部)和衬套盖63。搅拌室335收容搅拌后的状态的显影剂。
42.容器开口部60在前后方向上比搅拌室335更位于后方侧。容器开口部60是开设于显影容器36的后方侧(接近感光鼓31一侧)的矩形的贯穿孔。容器开口部60在显影装置33的宽度方向(轴向)上形成为细长。
43.显影辊37以与容器开口部60重叠的方式设置在容器开口部60的内侧。显影辊37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从容器开口部60向显影容器36的外侧露出。显影辊37具有沿着显影装置33的宽度方向(薄片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39。旋转轴39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于显影容器36。换句话说,显影辊37借助旋转轴39支撑于显影容器36,能以旋转轴39为中心进行图示的左旋(参照图3)。以下,将沿着旋转轴39的方向称为“轴向(旋转轴方向)”。此外,将显影辊37围绕旋转轴39的旋转方向称为“旋转方向”。
44.显影辊37能在外周面承载调剂。当显影装置33位于安装位置p1时,显影辊37的从容器开口部60露出的部分与感光鼓31的外周面接触,或接近并相对。在所述状态下,显影辊37能向感光鼓31供给非磁性单组分的调剂(显影剂)。
45.供给辊38设置在显影辊37与搅拌叶片333之间。供给辊38向显影辊37的外周面供
给非磁性单组分的调剂(显影剂)。搅拌叶片333设置在搅拌室335内,对搅拌室335内部的显影剂进行搅拌。
46.衬套盖63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可拆装地安装于显影容器36的两端部。衬套盖63构成显影容器36的侧壁部。衬套盖63形成有在轴向上贯穿的多个贯穿孔,显影辊37的旋转轴39和供给辊38的旋转轴插入所述贯穿孔,显影辊37和供给辊38被支撑成可旋转。
47.引导部69是从衬套盖63突出的圆筒状的突起。引导部69能卡合于导轨18。通过使引导部69卡合于导轨18,从而显影装置33能沿着导轨18在主体开口部15与安装位置p1之间移动。
48.显影装置33在安装位置p1安装于主体外壳10的状态下,向感光鼓31的外周面供给调剂。由此,使形成在感光鼓31的外周面上的静电潜影显影(形成显现了静电潜影的调剂像(可视像))。
49.如图2、图4所示,在容器开口部60的周边设置有按压构件43、平坦部62、前密封构件65、限制刮板64和刮板密封构件67。按压构件43设置在显影辊37的轴向的两端部。平坦部62比容器开口部60更位于后方侧(接近感光鼓31一侧)。前密封构件65设置在平坦部62上。限制刮板64固定在显影容器36的后方侧端部。刮板密封构件67层叠在限制刮板64的背面侧。
50.图5是用图4所示的a-a剖面线剖切的显影装置33的侧视断面图。图6是表示刮板密封构件67的立体图。图7是将显影装置33的刮板密封构件67的端部周边(由图4的双点划线的圆b包围的区域)放大的局部放大图。另外,图6所示的刮板密封构件67以将图4所示的刮板密封构件67在前后方向上翻转的状态表示,图4和图6的左右方向相反。
51.按压构件43在轴向上位于与容器开口部60的两侧端部重叠的位置(参照图2)。如图5所示,按压构件43具有按压面44。按压面44是以沿着显影辊37的外周面向前方侧(搅拌室335侧)凹入的方式弯曲的面。按压面44与显影辊37的两端部66的外周面在显影辊37的径向上相对。
52.按压构件43的厚度形成为大于显影辊37的外周面与显影容器36的内表面的间隙。由此,在将显影辊37安装于显影容器36时,按压面44与显影辊37的外周面接触,并在显影辊37的径向上按压显影辊37。按压面44通过接触并按压两端部66,从而堵塞两端部66与显影容器36的间隙,抑制了显影剂从显影容器36内部流出。
53.按压构件43呈层叠有多个薄片件的多层结构(在此是2层结构),所述多个薄片件在显影辊37的径向上层叠。所述多层薄片件中的至少在径向上最接近显影辊37的薄片件是聚四氟乙烯(所谓特富龙)的薄片件。在所述薄片件的表面形成上述按压面44。多层薄片件中的其他薄片件由海绵等聚氨酯泡沫形成。
54.返回到图2、图3,平坦部62是与显影容器36的内表面中的位于显影辊37的下方的部分连接的平面。平坦部62从容器开口部60向后方(接近感光鼓31的方向)延伸。在显影装置33位于安装位置p1时,平坦部62大致水平。
55.前密封构件65是由pet薄膜等形成的矩形薄片。前密封构件65层叠在平坦部62的上方,由粘接剂等粘接于显影容器36。前密封构件65在轴向上形成为细长。前密封构件65沿着轴向在显影辊37的两端部66之间延伸。
56.前密封构件65的前后方向(与薄片体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部边缘中的接
近显影辊37(供给辊38)一侧的端部边缘,在轴向上与显影辊37的外周面中的承载显影剂的整个区域接触。前密封构件65利用与显影辊37的外周面的接触,来堵塞显影容器36与显影辊37的间隙,抑制了显影容器36内的显影剂的流出。
57.前密封构件65具有第一遮蔽部19。第一遮蔽部19从前后方向(与薄片体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部边缘中的远离显影辊37(供给辊38)一侧的端部边缘朝向前密封构件65的面方向立起。第一遮蔽部19跨越前密封构件65的端部边缘的轴向的整个区域向上方突出。第一遮蔽部19呈由海绵等形成的方形。第一遮蔽部19由粘接剂等粘接于前密封构件65的表面。第一遮蔽部19将从显影辊37与显影容器36的间隙少许流出的显影剂保持成不会落下到显影装置33的外部。
58.在第一遮蔽部19的轴向的两端部的外侧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板状的第二遮蔽部53。第二遮蔽部53在轴向上位于与按压构件43重叠的位置。第二遮蔽部53与衬套盖63一体成形。在衬套盖63安装于显影容器36的状态下,第二遮蔽部53从衬套盖63沿着轴向延伸成接近第一遮蔽部19。
59.图8是将限制刮板64周边(由图3的双点划线的圆c包围的区域)的断面放大的局部放大图。
60.如图8所示,显影容器36具有刮板相对部45。刮板相对部45位于容器开口部60的开口边缘的上方部分。刮板相对部45与限制刮板64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面(前后方向的前方的面)相对。刮板相对部45在轴向上形成为平坦。
61.限制刮板64是在轴向上形成为细长的矩形的板状体(参照图2)。限制刮板64构成为包含固定部46和限制部47。固定部46是具有弯曲成大致直角的弯曲部的侧视l形的金属制的板状体。固定部46配置成与刮板相对部45在旋转方向上相对。
62.限制部47是在轴向上形成为细长的金属制的矩形的板状体。限制部47的上端部层叠并焊接于固定部46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感光鼓31侧)的面。限制部47从固定部46的下端部(在上下方向上,固定部46的最接近显影辊37的端部)朝向显影辊37突出。
63.限制部47的突出方向的末端部配置成与显影辊37的外周面接触。供给到显影辊37上的调剂伴随显影辊37的旋转而进入限制部47与显影辊37之间,进而一边摩擦带电,一边作为固定厚度的薄层而承载在显影辊37上。
64.如图8所示,限制部47的厚度(图8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小于固定部46的厚度。即,限制部47与刮板相对部45在厚度方向上的间隔l2大于固定部46与刮板相对部45在厚度方向上的间隔l1。
65.在限制刮板64中的固定部46与限制部47的层叠部位,形成有在固定部46的面方向(厚度方向)上贯穿固定部46和限制部47的贯穿孔。固定部46利用由螺母和穿通所述贯穿孔的螺栓构成的连接构件48而固定于刮板相对部45。
66.如图8所示,在旋转方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在限制刮板64与显影容器36之间设置有刮板密封构件67。刮板密封构件67在轴向上配置在一对按压构件43之间(参照图4)。刮板密封构件67由包含在前后方向上层叠的第一层叠体70和第二层叠体71的多层薄片构成。
67.第一层叠体70由poron等海绵形成为方形。第一层叠体70在轴向上形成为细长。第一层叠体70的轴向的两端部分与各按压构件43压力接触(接触且按压)(参照图4)。第一层
叠体70层叠于固定部46和限制部47的远离感光鼓31一侧的面(显影辊37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侧的面)。在第一层叠体70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前后方向的后方侧)的面上,粘贴有双面具有粘着成分的双面胶带。换句话说,双面胶带配置在第一层叠体70与限制部47之间。利用所述双面胶带将第一层叠体70粘接于限制部47。
68.第一层叠体70被固定部46和限制部47朝向刮板相对部45按压而压缩。第一层叠体70的位于固定部46与刮板相对部45之间的部位的压缩量大于第一层叠体70的位于限制部47与刮板相对部45之间的部位的压缩量。
69.第一层叠体70在限制刮板64与刮板相对部45之间配置之前的状态(压缩前的状态)和配置之后的状态(压缩后的状态)下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形成为大于厚度方向(前后方向)的尺寸。换句话说,第一层叠体70的与轴向正交的断面在上下方向上细长。
70.如图4、图6所示,第一层叠体70由彼此在轴向上排列的第一密封构件72和第二密封构件73构成。在第一密封构件72与第二密封构件73的相对部分形成有连接部74。
71.第一密封构件72形成有第一突出部75和第一凹部76。第一突出部75和第一凹部76在轴向上设置在位于容器开口部60的中央侧的端部。第一突出部75从第一密封构件72的端部朝向轴向突出。第一凹部76从第一突出部75的突出方向的末端朝向与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凹入。第一突出部75和第一凹部76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相邻。
72.第二密封构件73形成有第二突出部77和第二凹部78。第二突出部77和第二凹部78在轴向上设置在位于容器开口部60的中央侧的端部。第二突出部77从第二密封构件73的端部朝向轴向突出。第二凹部78从第二突出部77的突出方向的末端朝向与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凹入。第二突出部77和第二凹部78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相邻。
73.第二突出部77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上重叠于第一凹部76。从第二凹部78的底部至第二突出部77的末端的长度等于或略小于从第一凹部76的底部至第一突出部75的末端的长度。第一突出部75插入第二凹部78内,第二突出部77插入第一凹部76内。
74.连接部74由第一突出部75、第一凹部76、第二突出部77和第二凹部78构成。连接部74利用涂布成堵塞第一突出部75与第二凹部78之间以及堵塞第一凹部76与第二突出部77之间的粘接剂,将第一密封构件72与第二密封构件73在轴向上接合。
75.第二层叠体71是在轴向上细长的薄片材料。第二层叠体71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形成。第二层叠体71的刚性大于第一层叠体70的刚性。如图5、图6所示,第二层叠体71层叠在第一层叠体70的与限制刮板64接触的接触面相反侧的面(在前后方向上远离显影辊37一侧的面)。第二层叠体71由粘接剂等粘接于第一层叠体70。第二层叠体71分别在第一密封构件72和第二密封构件73上各层叠一个。
76.第二层叠体71的轴向的长度短于刮板密封构件67的轴向的长度。在轴向上,第二层叠体71的两端部比刮板密封构件67的两端部更位于内侧。在从刮板密封构件67的轴向的两端部至第二层叠体71的两端部的区域上,形成有第一层叠体70从第二层叠体71突出的缓冲部68。
77.第二层叠体71设置有密封侧定位突起79(定位突起),所述密封侧定位突起79在轴向上比两端部更靠内侧,且分别设置在轴向上对称的位置。密封侧定位突起79比刮板密封构件67的边缘部更朝向轴向及上下方向的外侧突出(参照图7)。
78.如图4、图7所示,在容器开口部60的轴向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容器侧定位突起80。
容器侧定位突起80从显影容器36的内侧的一部分向下方突出。容器侧定位突起80的在轴向上接近容器开口部60的中央一侧的面上形成有相对面81。各容器侧定位突起80的相对面81将刮板密封构件67的一部分夹在中间而在轴向上相对。
79.密封侧定位突起79在轴向上位于各容器侧定位突起80的内侧。密封侧定位突起79和容器侧定位突起80位于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密封侧定位突起79与容器侧定位突起80在轴向上相对。通过密封侧定位突起79与容器侧定位突起80接触,从而第二层叠体71在轴向上被定位。
80.如上所述,第一层叠体70粘接于限制部47。因此,即使限制刮板64略微倾斜,限制部47与第一层叠体70也难以产生间隙,能够抑制显影剂流出。
81.此外,如上所述,第一层叠体70的位于固定部46与刮板相对部45之间的部位的压缩量大于第一层叠体70的位于限制部47与刮板相对部45之间的部位的压缩量。即,第一层叠体70的位于限制部47与刮板相对部45之间的部位处的复原力小于第一层叠体70的位于固定部46与刮板相对部45之间的部位处的复原力。可是,由于第一层叠体70粘接于限制部47,所以第一层叠体70与限制部47难以产生间隙。因此,显影剂难以从显影容器36流出。
82.因此,能够提供一种适当地限制显影辊37的显影剂的层厚且可抑制显影剂流出的显影装置33。
83.此外,第一层叠体70形成为在压缩状态下的第一层叠体7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大于厚度方向的尺寸,并且第一层叠体70层叠于固定部46和限制部47。即,第一层叠体70与限制刮板64在上下方向上较大范围接触。于是,能够将限制刮板64对刮板相对部45的按压力抑制在使限制刮板64稳定程度的大小,能够抑制限制刮板64倾斜。因此,能够进一步适当地抑制显影剂流出,且能够避免限制刮板64倾斜而不能适当地限制显影辊37的显影剂的层厚的情况。
84.此外,如上所述,第二层叠体71的刚性大于第一层叠体70的刚性。因此,在将第二层叠体71粘接于第一层叠体70时,第二层叠体71难以产生褶皱和折痕,第二层叠体71与显影容器36(刮板相对部45)难以产生间隙。
85.而且,由于刚性较大的第二层叠体71层叠并粘接于第一层叠体70,所以第二层叠体71成为支撑件,第一层叠体70难以弯折。因此,在将第一层叠体70粘接到限制刮板64(固定部46和限制部47)时,可以抑制第一层叠体70的向限制部47粘接的粘接面起皱、弯折。因此,第一层叠体70与限制部47难以产生间隙,能够进一步适当地抑制显影剂流出。
86.此外,如上所述,利用密封侧定位突起79与相对面81的接触,第二层叠体71被定位。由于第二层叠体71的刚性大于第一层叠体70的刚性,所以利用密封侧定位突起79与相对面81的接触,容易进行刮板密封构件67的定位。在此,第二层叠体71层叠并粘接于第一层叠体70,通过第二层叠体71被定位,从而第一层叠体70、即刮板密封构件67被定位。在所述状态下,由于第一层叠体70与按压构件43压力接触,所以借助按压构件43,显影容器36与刮板密封构件67的轴向的间隙被堵塞,可以堵塞显影剂的流出路径。
87.此外,如上所述,第二层叠体71的两端部比第一层叠体70的两端部更位于轴向的内侧,在第一层叠体70中的从第二层叠体71的两端部至第一层叠体70的两端部的部分形成有缓冲部68。因此,在刮板密封构件67被定位、第一层叠体70的两端部与按压构件43接触时,缓冲部68被压缩。于是,第一层叠体70中的与按压构件43接触的部位(缓冲部68)的压缩
率上升,可以提高第一层叠体70与按压构件43之间的密封性。因此,能够更良好地抑制显影剂流出。
88.此外,如上所述,第一层叠体70通过连接部74将单独形成的第一密封构件72和第二密封构件73连接。而且,第二层叠体71分别层叠于第一密封构件72第二密封构件73。因此,当将刮板密封构件67在轴向上配置在一对按压构件43之间时,能够在使各按压构件43与第一密封构件72和第二密封构件73之间带有晃动(间隙)的状态下进行配置。在所述状态下,能利用粘接剂将第一密封构件72和第二密封构件73以使刮板密封构件67与按压构件43之间产生预定的接触压力的间隔粘接。由此,组装性提高,可以抑制显影装置33的制造成本。
89.而且,跨越前密封构件65的长边方向的端部边缘的整个区域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第一遮蔽部19。因此,即使废调剂堆积在容器开口部60周边,在向主体外壳10安装显影装置33时显影装置33朝向下方的情况下,容器开口部60周边的废调剂也会被第一遮蔽部19堵住。因此,可以抑制废调剂落下到主体外壳10内。
90.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可抑制显影剂从显影辊37与显影容器36的间隙流出,并且可抑制显影剂从显影装置33的容器开口部60周边落下到主体外壳10内部的显影装置33。
91.此外,如上所述,第二遮蔽部53在轴向上位于与按压构件43重叠的位置。因此,即使显影剂从按压构件43与显影辊37的间隙少许流出,也会被第二遮蔽部53阻止其流出到显影容器36的外部。此外,如上所述,第二遮蔽部53与衬套盖63一体形成。因此,在安装衬套盖63的同时,第二遮蔽部53也被定位在预定的位置。因此,可以削减组装工时,并且抑制制造成本。
92.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示例说明了黑白打印机,但是例如也能够应用于串列式和旋转式的彩打印机。此外,还能够应用于复印机、传真机或具备它们的功能的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
93.此外,如上所述,第一层叠体70粘接于限制部47,但是也可以除此以外还粘接于固定部46。
94.此外,刮板密封构件67也可以不具备第二层叠体71,而是采用仅由第一层叠体70构成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第一层叠体70的与限制刮板64相反侧的面粘接于刮板相对部45的结构。
95.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遮蔽部19由海绵形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由其他材质构成。此外,第一遮蔽部19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其与前密封构件65一体形成,并弯折成从前密封构件65的端部边缘朝向上方立起。在这种情况下,前密封构件65的零件数减少,可以抑制制造成本。
96.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显影剂为仅由调剂构成的非磁性单组分显影剂,但是也可以采用使用了调剂和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
97.本发明能应用于具备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显影装置使用包含调剂的显影剂进行显影。通过应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抑制显影剂流出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特征:


1.一种显影装置,其包括:显影容器,具有开口部,并且在内部收容包含调剂的显影剂;显影剂载体,可旋转地支撑于所述显影容器,所述显影剂载体的承载所述显影剂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有从所述开口部露出并与像载体相对的显影区域,在所述显影区域中向所述像载体供给所述调剂;以及限制刮板,配置在比所述显影区域更靠所述显影剂载体的旋转方向上游侧,限制所述显影剂载体所承载的所述显影剂的层厚,所述显影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显影容器具有与所述限制刮板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面相对的刮板相对部,所述显影装置包括刮板密封构件,所述刮板密封构件配置在所述限制刮板与所述刮板相对部之间,堵塞所述限制刮板与所述刮板相对部的间隙,所述限制刮板具有固定部和限制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刮板相对部相对且固定于所述显影容器,所述限制部从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显影剂载体突出,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刮板相对部的间隔大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刮板相对部的间隔,所述刮板密封构件粘接于所述限制部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板密封构件具有:第一层叠体,层叠于所述限制刮板的与所述刮板密封构件相对的相对面;以及第二层叠体,层叠于所述第一层叠体的与所述限制刮板相反侧的面,且刚性大于所述第一层叠体的刚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叠体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面粘接于所述刮板相对部。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叠体的在所述显影剂载体的旋转轴方向上的两端部比所述第一层叠体的所述旋转轴方向的两端部更位于内侧。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叠体具有:第一密封构件和第二密封构件,排列在所述显影剂载体的旋转轴方向上;以及连接部,形成在所述第一密封构件与所述第二密封构件的相对部分,所述连接部具有:第一突出部,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从所述第一密封构件的所述第二密封构件侧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二密封构件向所述旋转轴方向突出;第一凹部,从所述第一密封构件的所述端部向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凹入;第二突出部,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从所述第二密封构件的所述第一密封构件侧的端部向所述旋转轴方向突出并插入所述第一凹部;以及第二凹部,从所述第二密封构件的所述端部向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凹入并供所述第一突出部插入,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凹部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涂布有粘接剂,将所述第一密封构件与所述第二密封构件粘接,利用所述粘接剂堵塞所述第一密封构件与所述第二密封构件的间隙。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叠体为海绵。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叠体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薄片材料。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主体;
像载体,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且在外周面形成静电潜影;以及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可拆装地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在所述显影装置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的状态下,所述显影剂载体与所述像载体的外周面接触或接近,将所述静电潜影显影为调剂像。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显影装置和具备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显影装置包括显影容器、显影剂载体、限制刮板和刮板密封构件。显影容器具有开口部和刮板相对部。显影剂载体具有显影区域。所述限制刮板具有固定部和限制部。所述刮板密封构件粘接于所述限制部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面。侧的面。侧的面。


技术研发人员:

北川裕章 山岸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2022.03.21

技术公布日:

2022/10/27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3:38: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8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显影剂   构件   装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