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



1.本发明涉及抢险救援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车辆救援方式一般为人工救援,为了能够及时救援,救援中心需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不间断监控救援信息,在接收到求救信息后,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驾驶救援车辆进行车辆救援,耗费人力物力,一旦救援途中地形过于复杂,如陆路崎岖,人工难以驾驶、涉及水路等救援车辆无法通行等复杂地形,就会出现救援不及时,救援失败等问题,严重危害被救人员的生命安全。
3.出于上述问题的考虑,现有用于救援的无人车,但是目前的无人救援车大多只针对某一特定救援场景,不能很好的应对地形复杂的救援场景,且在地形复杂的环境中现有无人救援车容易发生侧翻、运行不稳定等问题,从而增加无人救援的失败率。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无人化救援和能够避免侧翻的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
6.本发明提供的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包括:车体;动力结构所述动力结构安装于所述车体的底面,所述动力结构包括底盘、驱动电机、后轮杆、驱动齿轮、行进齿轮、车轮和减震弹簧,若干所述减震弹簧均匀安装于所述车体的底面,所述底盘的顶面与若干所述减震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底盘的后端底面,四个所述车轮对称转动连接于所述底盘的前端和后端侧壁,所述后轮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盘后端的两个所述车轮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驱动电机转动连接,所述行进齿轮与所述后轮杆固定连接,且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行进齿轮啮合连接;封闭结构,所述封闭结构与所述车体的顶部转动连接;推进结构,所述推进结构安装于所述车体的内部和后端侧壁,所述推进结构包括推进电机、保护罩和螺旋桨,所述推进电机安装于所述车体后端内部,两个所述保护罩对称固定于所述车体的后端侧壁,两个所述螺旋桨分别与所述推进电机转动连接,且两个所述螺旋桨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保护罩的内部;转向结构,所述转向结构安装于所述底盘的前端底面;漂浮结构,所述漂浮结构分别固定于所述车体的侧壁和所述底盘的底面,所述漂浮结构包括边浮块和底浮块,所述边浮块分别固定于所述车体的两侧,所述底浮块固定于所述底盘的底面;车载结构,所述车载结构设于所述车体的内部,所述车载结构包括控制总成,所述控制总成安装于所述车体的前端内部;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对称转动连接于所述车体的侧壁,所述支撑结构包括连接轴和支撑曲杆,四个所述连接轴对称固定于所述车体的内部,四个所述支撑曲杆的顶端分别与四个所述连接轴对应转动连接;防翻结构,所述防翻结构与所述支撑曲杆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防翻结构包括转轴、液压杆、连接凸柱、轮毂和挡盘,所述转轴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曲杆的底端,所述液压杆固定于所述支
撑曲杆的底端侧壁,所述连接凸柱固定于所述转轴的顶面,且所述液压杆的顶端与所述连接凸柱转动连接,所述轮毂与所述转轴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挡盘固定于所述轮毂的外侧壁;充气结构,所述充气结构安装于所述轮毂的内部,所述充气结构包括充气总成和气囊,所述充气总成安装于所述轮毂的内部,所述气囊安装于所述挡盘与所述轮毂之间,且所述气囊与所述充气总成连通。
7.优选的,所述封闭结构包括舱门、换气槽、把手和换气孔,所述舱门转动连接于所述车体的顶面,且所述舱门与所述车体的顶面卡合连接,所述换气槽设于所述舱门的前后两侧,所述把手固定于所述舱门的外侧壁,所述换气孔设于所述舱门的顶面。
8.优选的,所述转向结构包括转向电机、连接齿轮、传动齿轮、连杆、转向齿轮、齿条和转向器,所述转向电机安装于所述底盘的前端底面,所述连接齿轮与所述转向电机转动连接,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连接齿轮啮合连接,所述连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传动齿轮的侧壁,所述转向齿轮固定于所述连杆的另一端,所述齿条与所述转向齿轮啮合连接,所述转向器分别与所述底盘前端侧壁的两个所述车轮和所述齿条的两端转动连接。
9.优选的,所述车载结构还包括防护垫、固定带、头枕和侧扶手,所述防护垫铺设于所述车体的内部,所述固定带固定于所述防护垫的顶面,所述头枕固定于所述防护垫的顶面一端,所述侧扶手固定于所述车体的内部侧壁。
10.优选的,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调节齿轮、减震器、调节电机、伸缩筒、滑动齿轮、滑块、调节柱和调节槽,所述调节齿轮固定于所述支撑曲杆的顶端侧壁,且所述调节齿轮与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所述减震器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车体的侧壁,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曲杆的侧壁,四个所述调节电机对称安装于所述车体的内部,所述伸缩筒的底端分别与所述调节电机转动连接,所述滑动齿轮与所述伸缩筒的顶端固定连接,且所述滑动齿轮与所述调节齿轮啮合连接,所述滑块固定于所述滑动齿轮的内侧壁,所述调节柱固定于所述车体的内部,且所述滑动齿轮与所述调节柱之间滑动连接,所述调节槽螺旋设于所述调节柱的表面,且所述滑块滑动连接于所述调节槽的内部。
11.优选的,所述滑动齿轮套于所述调节柱的外侧,且所述滑动齿轮与所述调节柱之间相对转动连接。
12.优选的,所述轮毂的最低高度略高于所述车轮的最底高度,且所述气囊充气后的最大直径小于所述轮毂的最大直径。
13.优选的,所述充气结构还包括顶杆、触发环、撞杆和复位弹簧,所述顶杆固定于所述支撑曲杆的底端底面,所述触发环滑动连接于所述轮毂的内侧壁,且所述顶杆抵触所述触发环的表面,若干所述撞杆均匀滑动连接于所述轮毂的内部,且若干所述撞杆的顶端均匀固定于所述触发环的底面,底端抵触所述充气总成,所述复位弹簧安装于所述撞杆的外壁,且所述撞杆的储备抵触所述复位弹簧。
14.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的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本发明提供一种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全程通过电脑给所述控制总成发射救援任务,通过所述控制总成操控救援装置上所述驱动电机、所述转向电机、所述推进电机、所述调节电机和所述液压杆等设备协同工作,实现该救援装置接送伤员过程无人化和智能化,灵活快速,大大减少人员伤亡;该救援设备具有水路两栖行进功能,同时设置所述支撑结构和所述防翻结构以及所述充气结构,使得该救援装置无论陆路还是水路都能安全平稳行
进,有效避免救援装置侧翻,完美应对战地复杂多变的地形,提高救援安全性。此具有能够无人化救援和能够避免侧翻的优点。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所示的侧视整体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图2所示的a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图2所示的b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图1所示的底视图部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图5所示的c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图1所示的防翻结构折叠后的整体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23.图8为图7所示的d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标号:1、车体,2、动力结构,21、底盘,22、驱动电机,23、后轮杆,24、驱动齿轮,25、行进齿轮,26、车轮,27、减震弹簧,3、封闭结构,31、舱门,32、换气槽,33、把手,34、换气孔,4、推进结构,41、推进电机,42、保护罩,43、螺旋桨,5、转向结构,51、转向电机,52、连接齿轮,53、传动齿轮,54、连杆,55、转向齿轮,56、齿条,57、转向器,6、漂浮结构,61、边浮块,62、底浮块,7、车载结构,71、防护垫,72、固定带,73、头枕,74、侧扶手,75、控制总成,8、支撑结构,81、连接轴,82、调节齿轮,83、支撑曲杆,84、减震器,85、调节电机,86、伸缩筒,87、滑动齿轮,88、滑块,89、调节柱,89a、调节槽,9、防翻结构,91、转轴,92、液压杆,93、连接凸柱,94、轮毂,95、挡盘,10、充气结构,101、顶杆,102、充气总成,103、气囊,104、触发环,105、撞杆,106、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26.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和图8,其中,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侧视整体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a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的b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底视图部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c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的防翻结构折叠后的整体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的d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包括:车体1;动力结构2,所述动力结构2安装于所述车体1的底面,所述动力结构2包括底盘21、驱动电机22、后轮杆23、驱动齿轮24、行进齿轮25、车轮26和减震弹簧27,若干所述减震弹簧27均匀安装于所述车体1的底面,所述底盘21的顶面与若干所述减震弹簧27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22安装于所述底盘21的后端底面,四个所述车轮26对称转动连接于所述底盘21的前端和后端侧壁,所述后轮杆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盘21后端的两个所述车轮26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齿轮24与所述驱动电机22转动连接,所述行进齿轮25与所述后轮杆23固定连接,且所述驱动齿轮24与所述行进齿轮25啮合连接;封闭结构3,所述封闭结构3与所述车体1的顶部转动连接;推进结构4,所述推进结构4安装于所述车体1的内部和后端侧壁,所述推进结构4包括推进电机41、保护罩42和螺旋桨43,所述推进电机41安装于所述车体1后端内部,两个所述保护罩42对称固定于所述车体1的后端侧
壁,两个所述螺旋桨43分别与所述推进电机41转动连接,且两个所述螺旋桨43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保护罩42的内部;转向结构5,所述转向结构5安装于所述底盘21的前端底面;漂浮结构6,所述漂浮结构6分别固定于所述车体1的侧壁和所述底盘21的底面,所述漂浮结构6包括边浮块61和底浮块62,所述边浮块61分别固定于所述车体1的两侧,所述底浮块62固定于所述底盘21的底面;车载结构7,所述车载结构7设于所述车体1的内部,所述车载结构7包括控制总成75,所述控制总成75安装于所述车体1的前端内部;支撑结构8,所述支撑结构8对称转动连接于所述车体1的侧壁,所述支撑结构8包括连接轴81和支撑曲杆83,四个所述连接轴81对称固定于所述车体1的内部,四个所述支撑曲杆83的顶端分别与四个所述连接轴81对应转动连接;防翻结构9,所述防翻结构9与所述支撑曲杆83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防翻结构9包括转轴91、液压杆92、连接凸柱93、轮毂94和挡盘95,所述转轴9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曲杆83的底端,所述液压杆92固定于所述支撑曲杆83的底端侧壁,所述连接凸柱93固定于所述转轴91的顶面,且所述液压杆92的顶端与所述连接凸柱93转动连接,所述轮毂94与所述转轴9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挡盘95固定于所述轮毂94的外侧壁;充气结构10,所述充气结构10安装于所述轮毂94的内部,所述充气结构10包括充气总成102和气囊103,所述充气总成102安装于所述轮毂94的内部,所述气囊103安装于所述挡盘95与所述轮毂94之间,且所述气囊103与所述充气总成102连通。
27.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封闭结构3包括舱门31、换气槽32、把手33和换气孔34,所述舱门31转动连接于所述车体1的顶面,且所述舱门31与所述车体1的顶面卡合连接,所述换气槽32设于所述舱门31的前后两侧,所述把手33固定于所述舱门31的外侧壁,所述换气孔34设于所述舱门31的顶面。所述封闭结构3用于封闭所述车体1,能够更加安全运送受伤人员;同时在所述舱门31的顶面和前后侧面都设有所述换气孔34和所述换气槽32,用于交换和处理所述车体1内外气体,以便受伤人员自由呼吸。
28.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转向结构5包括转向电机51、连接齿轮52、传动齿轮53、连杆54、转向齿轮55、齿条56和转向器57,所述转向电机51安装于所述底盘21的前端底面,所述连接齿轮52与所述转向电机51转动连接,所述传动齿轮53与所述连接齿轮52啮合连接,所述连杆54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传动齿轮53的侧壁,所述转向齿轮55固定于所述连杆54的另一端,所述齿条56与所述转向齿轮55啮合连接,所述转向器57分别与所述底盘21前端侧壁的两个所述车轮26和所述齿条56的两端转动连接。所述转向结构5用于控制所述底盘21前端两个所述车轮26的转向,从而实现整个装置改变行进方向的目的。
29.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2所示,所述车载结构7还包括防护垫71、固定带72、头枕73和侧扶手74,所述防护垫71铺设于所述车体1的内部,所述固定带72固定于所述防护垫71的顶面,所述头枕73固定于所述防护垫71的顶面一端,所述侧扶手74固定于所述车体1的内部侧壁。所述车载结构7用于安置和保护受伤人员,使受伤人员舒适安全的处于所述车体1的内部。
30.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支撑结构8还包括调节齿轮82、减震器84、调节电机85、伸缩筒86、滑动齿轮87、滑块88、调节柱89和调节槽89a,所述调节齿轮82固定于所述支撑曲杆83的顶端侧壁,且所述调节齿轮82与所述连接轴81转动连接,所述减震器84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车体1的侧壁,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曲杆83的侧壁,四个所述调节电机85对称安装于所述车体1的内部,所述伸缩筒86的底端分别与所述调节电机
85转动连接,所述滑动齿轮87与所述伸缩筒86的顶端固定连接,且所述滑动齿轮87与所述调节齿轮82啮合连接,所述滑块88固定于所述滑动齿轮87的内侧壁,所述调节柱89固定于所述车体1的内部,且所述滑动齿轮87与所述调节柱89之间滑动连接,所述调节槽89a螺旋设于所述调节柱89的表面,且所述滑块88滑动连接于所述调节槽89a的内部。当该救援设备进入水路行驶模式时,所述调节电机85会通过所述伸缩筒86带动所述滑动齿轮87转动,所述滑动齿轮87通过带动其内壁上的所述滑块88在所述调节柱89上的所述调节槽89a中滑动,从而推动所述滑动齿轮87围绕所述调节柱89转动的同时沿所述调节槽89a滑动,所述伸缩筒86同步伸长,使得所述滑动齿轮87开始与所述调节齿轮82啮合连接,啮合连接之后所述滑动齿轮87仍沿着所述调节槽89a滑动,由于所述调节齿轮82高度大于所述滑动齿轮87,因此所述滑动齿轮87与所述调节齿轮82啮合后的滑动仍能带动所述调节齿轮82转动,通过所述滑动齿轮87带动所述调节齿轮82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支撑曲杆83绕所述连接轴81转动,使得所述支撑曲杆83带动所述防翻结构9升起。
31.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6所示,所述滑动齿轮87套于所述调节柱89的外侧,且所述滑动齿轮87与所述调节柱89之间相对转动连接。利用所述滑动齿轮87的转动带动所述滑块88在所述调节槽89a内滑动,从而带动所述滑动齿轮87沿所述调节柱89的表面滑动,进而与所述调节齿轮82啮合连接。
32.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2所示,所述轮毂94的最低高度略高于所述车轮26的最底高度,且所述气囊103充气后的最大直径小于所述轮毂94的最大直径。所述防翻结构9主要功能是在整体装置具有侧翻倾向时起到支撑和复位,避免整体装置侧倾,所述轮毂94底端高于所述车轮26的底端不仅不会干扰所属车轮26正常行进,而且可以减少所述防翻结构9与地面接触,有助于提高所述轮毂94的使用寿命。
33.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充气结构10还包括顶杆101、触发环104、撞杆105和复位弹簧106,所述顶杆101固定于所述支撑曲杆83的底端底面,所述触发环104滑动连接于所述轮毂94的内侧壁,且所述顶杆101抵触所述触发环104的表面,若干所述撞杆105均匀滑动连接于所述轮毂94的内部,且若干所述撞杆105的顶端均匀固定于所述触发环104的底面,底端抵触所述充气总成102,所述复位弹簧106安装于所述撞杆105的外壁,且所述撞杆105的储备抵触所述复位弹簧106。所述液压杆92推动所述连接凸柱93带动所述轮毂94转动至水平时,所述支撑曲杆83底端底面的所述顶杆101向下挤压所述触发环104,所述触发环104带动所述撞杆105向下滑动,所述撞杆105触发所述充气总成102,所述充气总成102向所述气囊103内充气,所述气囊103从所述挡盘95中弹出并快速膨胀至最大体积,入水后,所述气囊103提供部分浮力,使得所述轮毂94浮于水面上,同时通过所述支撑曲杆83支撑所述轮毂94,从而提高整体装置的平衡性和浮力,使得整体装置能够平稳浮于水面,不会发生侧翻等情况。
34.本发明提供的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35.所述控制总成75接收到救援信号后,启动所述驱动电机22,所述驱动电机22通过所述驱动齿轮24带动所述行进齿轮25转动,所述行进齿轮25通过所述后轮杆23带动所述底盘21后端的所述车轮26转动,该所述车轮26带动整体结构移动,所述底盘21前端的两个所述车轮26滚动,同时所述底盘21顶面均匀分布的所述减震弹簧27上下伸缩,抵消震动,减少所述车体1的晃动;转向时,所述转向电机51通过所述连接齿轮52带动所述传动齿轮53转
动,所述传动齿轮53通过所述连杆54带动所述转向齿轮55转动,所述转向齿轮55通过所述齿条56带动所述转向器57横向摆动,从而带动所述底盘21前端所述车轮26转向,配合所述动力结构2,实现整体装置改变前进方向的目的。到达伤员位置后,拉动所述把手33,将所述舱门31打开,再把伤员放入所述车体1内部,伤员放置在所述防护垫71上,头部放在所述头枕73上,所述固定带72缠绕伤员胸部、腰部或腿部,固定住伤员,伤员也可以自己握柱所述侧扶手74,提高稳定性,然后再次拉动所述把手33,将所述舱门31重新卡合在所述车体1顶面,所述舱门31顶面和侧面的所述换气孔34和所述换气槽32可以保证所述车体1内部与外部空气连通,使伤员顺畅呼吸;伤员接收完毕,所述控制总成75控制所述驱动电机22和所述转向电机51按上述方式返回。整体结构陆路行驶时,所述车体1侧壁上的所述支撑曲杆83自然展开,所述轮毂94转动于所述支撑曲杆83的底端,当车体1行进过程中发生晃动或者具有侧翻倾向,相应侧方的所述轮毂94着地,并且所述轮毂94与地面接触后绕所述转轴91转动,同时所述支撑曲杆83的顶部绕所述连接轴81转动,所述减震器84伸缩变化,抵消撞击作用力并提供支撑,使得所述支撑曲杆83和所述轮毂94共同配合,起到防止所述车体1侧翻的作用;当该救援设备进入水路时,所述驱动电机22停止工作,整个救援装置进入水中,所述底盘21底部的所述底浮块62沉入水中,所述车体1侧壁上的所述边浮块61浮于水面,使得所述车体1浮在水面上,同时所述调节电机85通过所述伸缩筒86带动所述滑动齿轮87转动,所述滑动齿轮87通过带动其内壁上的所述滑块88在所述调节柱89上的所述调节槽89a中滑动,从而推动所述滑动齿轮87围绕所述调节柱89转动的同时沿所述调节槽89a滑动,所述伸缩筒86同步伸长,所述滑动齿轮87滑动一定距离后与所述调节齿轮82啮合连接,啮合连接之后所述滑动齿轮87仍沿着所述调节槽89a继续滑动,由于所述调节齿轮82高度(厚度)大于所述滑动齿轮87,因此所述滑动齿轮87与所述调节齿轮82啮合后的滑动仍能带动所述调节齿轮82转动,所述调节电机85通过所述伸缩筒86和所述滑动齿轮87带动所述调节齿轮82转动,所述调节齿轮82带动所述支撑曲杆83的顶端绕所述连接轴81转动,所述支撑曲杆83带动所述防翻结构9升起,与此同时,所述支撑曲杆83底端的所述液压杆92伸出,推动所述连接凸柱93,所述连接凸柱93带动所述转轴91绕所述支撑曲杆83底端转动,同时所述液压杆92的顶端与所述连接凸柱93相对转动,所述转轴91带动所述轮毂94转动;最终所述支撑曲杆83带动所述防翻结构9升至水面以上。所述轮毂94转动的过程,所述支撑曲杆83底端底面的所述顶杆101向下挤压所述触发环104,所述触发环104带动所述撞杆105向下滑动,所述撞杆105压缩所述复位弹簧106的同时其低端触发所述充气总成102,所述充气总成102向所述气囊103内充气,所述气囊103从所述挡盘95中弹出并快速膨胀至最大体积,所述气囊103使四个所述轮毂94浮于水面,并为整体结构提供部分浮力,同时通过所述支撑曲杆83支撑所述轮毂94,从而提高整体装置的平衡性和浮力,使得整体装置能够平稳浮于水面,不会发生侧翻等情况。随后所述推进电机41启动,带动所述螺旋桨43在所述保护罩42内转动,从而推动救援设备前进。回到陆路后,所述推进电机41关闭,所述驱动电机22启动,所述车轮26带动救援设备继续移动,同时所述调节电机85通过所述伸缩筒86带动所述滑动齿轮87反转,带动其内壁所述滑块88在所述调节槽89a内反向滑动,使得所述滑动齿轮87沿所述调节柱89反向滑动,所述伸缩筒86缩短,直至所述滑块88回到所述调节槽89a最低端,在此过程中,所述滑动齿轮87带动所述调节齿轮82反转,所述调节齿轮82带动所述支撑曲杆83返回,所述减震器84转动并缩短,所述支撑曲杆83带动所述防翻结构9复位,同时所述液压杆92缩
回,其顶端与所述连接凸柱93转动的同时拉动所述连接凸柱93,所述连接凸柱93带动所述转轴91与所述支撑曲杆83的底端转动,并且所述转轴91带动所述轮毂94复位,直至所述滑动齿轮87与所述调节齿轮82分离,进而所述滑动齿轮87和所述伸缩筒86复位,所述调节电机85停止转动,在此过程中,所述支撑曲杆83底端底面的所述顶杆101不再抵触所述触发环104,所述复位弹簧106复位,所述撞杆105被所述复位弹簧106抬升,所述撞杆105带动所述触发环104复位。救援装置返回后,拉动所述把手33,将所述舱门31打开,解开所述固定带72,再把伤员从所述车体1内部抬出,随后拉动所述把手33,关闭所述舱门31。此装置具有能够无人化救援和能够避免侧翻的优点。
36.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的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7.本发明提供一种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全程通过电脑给所述控制总成75发射救援任务,通过所述控制总成75操控救援装置上所述驱动电机22、所述转向电机51、所述推进电机41、所述调节电机85和所述液压杆92等设备协同工作,实现该救援装置接送伤员过程无人化和智能化,灵活快速,大大减少人员伤亡;该救援设备具有水路两栖行进功能,同时设置所述支撑结构8和所述防翻结构9以及所述充气结构10,使得该救援装置无论陆路还是水路都能安全平稳行进,有效避免救援装置侧翻,完美应对战地复杂多变的地形,提高救援安全性。此具有能够无人化救援和能够避免侧翻的优点。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动力结构(2),所述动力结构(2)安装于所述车体(1)的底面,所述动力结构(2)包括底盘(21)、驱动电机(22)、后轮杆(23)、驱动齿轮(24)、行进齿轮(25)、车轮(26)和减震弹簧(27),若干所述减震弹簧(27)均匀安装于所述车体(1)的底面,所述底盘(21)的顶面与若干所述减震弹簧(27)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22)安装于所述底盘(21)的后端底面,四个所述车轮(26)对称转动连接于所述底盘(21)的前端和后端侧壁,所述后轮杆(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盘(21)后端的两个所述车轮(26)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齿轮(24)与所述驱动电机(22)转动连接,所述行进齿轮(25)与所述后轮杆(23)固定连接,且所述驱动齿轮(24)与所述行进齿轮(25)啮合连接;封闭结构(3),所述封闭结构(3)与所述车体(1)的顶部转动连接;推进结构(4),所述推进结构(4)安装于所述车体(1)的内部和后端侧壁,所述推进结构(4)包括推进电机(41)、保护罩(42)和螺旋桨(43),所述推进电机(41)安装于所述车体(1)后端内部,两个所述保护罩(42)对称固定于所述车体(1)的后端侧壁,两个所述螺旋桨(43)分别与所述推进电机(41)转动连接,且两个所述螺旋桨(43)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保护罩(42)的内部;转向结构(5),所述转向结构(5)安装于所述底盘(21)的前端底面;漂浮结构(6),所述漂浮结构(6)分别固定于所述车体(1)的侧壁和所述底盘(21)的底面,所述漂浮结构(6)包括边浮块(61)和底浮块(62),所述边浮块(61)分别固定于所述车体(1)的两侧,所述底浮块(62)固定于所述底盘(21)的底面;车载结构(7),所述车载结构(7)设于所述车体(1)的内部,所述车载结构(7)包括控制总成(75),所述控制总成(75)安装于所述车体(1)的前端内部;支撑结构(8),所述支撑结构(8)对称转动连接于所述车体(1)的侧壁,所述支撑结构(8)包括连接轴(81)和支撑曲杆(83),四个所述连接轴(81)对称固定于所述车体(1)的内部,四个所述支撑曲杆(83)的顶端分别与四个所述连接轴(81)对应转动连接;防翻结构(9),所述防翻结构(9)与所述支撑曲杆(83)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防翻结构(9)包括转轴(91)、液压杆(92)、连接凸柱(93)、轮毂(94)和挡盘(95),所述转轴(9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曲杆(83)的底端,所述液压杆(92)固定于所述支撑曲杆(83)的底端侧壁,所述连接凸柱(93)固定于所述转轴(91)的顶面,且所述液压杆(92)的顶端与所述连接凸柱(93)转动连接,所述轮毂(94)与所述转轴(9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挡盘(95)固定于所述轮毂(94)的外侧壁;充气结构(10),所述充气结构(10)安装于所述轮毂(94)的内部,所述充气结构(10)包括充气总成(102)和气囊(103),所述充气总成(102)安装于所述轮毂(94)的内部,所述气囊(103)安装于所述挡盘(95)与所述轮毂(94)之间,且所述气囊(103)与所述充气总成(102)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结构(3)包括舱门(31)、换气槽(32)、把手(33)和换气孔(34),所述舱门(31)转动连接于所述车体(1)的顶面,且所述舱门(31)与所述车体(1)的顶面卡合连接,所述换气槽(32)设于所述舱门(31)的前后两侧,所述把手(33)固定于所述舱门(31)的外侧壁,所述换气孔(34)设于所述舱门
(31)的顶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结构(5)包括转向电机(51)、连接齿轮(52)、传动齿轮(53)、连杆(54)、转向齿轮(55)、齿条(56)和转向器(57),所述转向电机(51)安装于所述底盘(21)的前端底面,所述连接齿轮(52)与所述转向电机(51)转动连接,所述传动齿轮(53)与所述连接齿轮(52)啮合连接,所述连杆(54)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传动齿轮(53)的侧壁,所述转向齿轮(55)固定于所述连杆(54)的另一端,所述齿条(56)与所述转向齿轮(55)啮合连接,所述转向器(57)分别与所述底盘(21)前端侧壁的两个所述车轮(26)和所述齿条(56)的两端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结构(7)还包括防护垫(71)、固定带(72)、头枕(73)和侧扶手(74),所述防护垫(71)铺设于所述车体(1)的内部,所述固定带(72)固定于所述防护垫(71)的顶面,所述头枕(73)固定于所述防护垫(71)的顶面一端,所述侧扶手(74)固定于所述车体(1)的内部侧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8)还包括调节齿轮(82)、减震器(84)、调节电机(85)、伸缩筒(86)、滑动齿轮(87)、滑块(88)、调节柱(89)和调节槽(89a),所述调节齿轮(82)固定于所述支撑曲杆(83)的顶端侧壁,且所述调节齿轮(82)与所述连接轴(81)转动连接,所述减震器(84)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车体(1)的侧壁,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曲杆(83)的侧壁,四个所述调节电机(85)对称安装于所述车体(1)的内部,所述伸缩筒(86)的底端分别与所述调节电机(85)转动连接,所述滑动齿轮(87)与所述伸缩筒(86)的顶端固定连接,且所述滑动齿轮(87)与所述调节齿轮(82)啮合连接,所述滑块(88)固定于所述滑动齿轮(87)的内侧壁,所述调节柱(89)固定于所述车体(1)的内部,且所述滑动齿轮(87)与所述调节柱(89)之间滑动连接,所述调节槽(89a)螺旋设于所述调节柱(89)的表面,且所述滑块(88)滑动连接于所述调节槽(89a)的内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齿轮(87)套于所述调节柱(89)的外侧,且所述滑动齿轮(87)与所述调节柱(89)之间相对转动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94)的最低高度略高于所述车轮(26)的最底高度,且所述气囊(103)充气后的最大直径小于所述轮毂(94)的最大直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结构(10)还包括顶杆(101)、触发环(104)、撞杆(105)和复位弹簧(106),所述顶杆(101)固定于所述支撑曲杆(83)的底端底面,所述触发环(104)滑动连接于所述轮毂(94)的内侧壁,且所述顶杆(101)抵触所述触发环(104)的表面,若干所述撞杆(105)均匀滑动连接于所述轮毂(94)的内部,且若干所述撞杆(105)的顶端均匀固定于所述触发环(104)的底面,底端抵触所述充气总成(102),所述复位弹簧(106)安装于所述撞杆(105)的外壁,且所述撞杆(105)的储备抵触所述复位弹簧(106)。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所述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包括车体;动力结构,所述动力结构包括底盘、驱动电机、后轮杆、驱动齿轮、行进齿轮、车轮和减震弹簧;封闭结构;推进结构,所述推进结构包括推进电机、保护罩和螺旋桨;转向结构;漂浮结构,所述漂浮结构包括边浮块和底浮块;车载结构,所述车载结构包括控制总成;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连接轴和支撑曲杆;防翻结构,所述防翻结构包括转轴、液压杆、连接凸柱、轮毂和挡盘;充气结构,所述充气结构包括充气总成和气囊。本发明提供的水陆两栖用救援装置具有能够无人化救援和能够避免侧翻的优点。免侧翻的优点。免侧翻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

刘建 王东生 李伟 褚嘉庆 张寿全 杨续 刘辉 周宏才 牛翔宇 徐恒 邵理想 杨见 王彬 王峥 赵建平 张梓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铜陵学院

技术研发日:

2022.10.06

技术公布日:

2022/11/29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6:29: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82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齿轮   结构   车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