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芯和电子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芯和电子烟。


背景技术:



2.目前电子烟已经在国内外逐步普及,电子烟的雾化芯中陶瓷雾化芯的抽吸口感最好、还原度最高,应用最为广泛。现有的陶瓷雾化芯加热雾化方式以丝印合金线路为主流。但是丝印线路加热方式存在雾化面积不够,发热集中影响通断寿命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雾化芯和电子烟,该雾化芯采用面加热的方式,加热均匀,提高了雾化效率,并且不易断裂,提高了使用寿命,同时还能够提高有效加热雾化面积。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雾化芯,包括多孔载体、加热层、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隔断区域,多孔载体包括承载面,加热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安装于承载面,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间隔设置,且均与加热层电连接,隔断区域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
5.隔断区域包括第一隔断区域,第一隔断区域位于第一电极与加热层之间,或者第一隔断区域设于加热层。
6.其中,第一隔断区域与第一电极之间的距离为d1,d1≥0。
7.其中,加热层包括第一接触面,第一电极包括第一配合面,第一配合面与第一接触面接触,且与第一接触面围合形成第一隔断区域,第一隔断区域露出承载面;
8.或者,第一隔断区域设于加热层,第一隔断区域沿加热层的厚度方向贯穿加热层,且与第一电极间隔设置。
9.其中,第一配合面与第一接触面接触,且与第一接触面围合形成第一隔断区域,第一接触面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的长度为l,第一隔断区域在承载面上正投影的长度为l1,满足0.1l≤l1≤0.8l。
10.其中,第一隔断区域设于加热层,0<d1≤5mm。
11.其中,隔断区域还包括第二隔断区域,第二隔断区域位于第二电极与加热层之间,或者第二隔断区域设于加热层。
12.其中,第二隔断区域与第二电极之间的距离为d2,d2≥0。
13.其中,加热层包括与第一接触面相对设置的第二接触面,第二电极包括第二配合面,第二配合面与第二接触面接触,且与第二接触面围合形成第二隔断区域,第二隔断区域露出承载面;
14.或者,第二隔断区域设于加热层,第二隔断区域沿加热层的厚度方向贯穿加热层,且与第二电极间隔设置。
15.其中,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接触,且与第二接触面围合形成第二隔断区域,所述第二接触面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的长度为l’,所述第一隔断区域在所述承载
面上正投影的长度为l2,满足0.1l’≤l2≤0.8l’。
16.其中,第二隔断区域设于加热层,0<d2≤5mm。
17.其中,第二隔断区域有多个,多个第二隔断区域间隔设置。
18.其中,雾化芯还包括绝缘体,绝缘体填充于第二隔断区域。
19.其中,第二隔断区域在承载面上正投影的宽度为w2,0.01mm≤w2≤5mm。
20.其中,第一隔断区域有多个,多个第一隔断区域间隔设置。
21.其中,雾化芯还包括绝缘体,绝缘体填充于第一隔断区域。
22.其中,第一隔断区域在承载面上正投影的宽度为w1,0.01mm≤w1≤5mm。
23.其中,加热层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为s1,承载面的面积为s,0.5s≤s1≤0.99s。
24.其中,加热层具有孔隙,加热层的孔隙率为20%~90%。
25.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为s2,承载面的面积为s,0.01s≤s2≤0.5s。
2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烟,包括储油仓和上述的雾化芯,储油仓用于提供烟油,雾化芯与储油仓连接,且用于雾化烟油。
2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雾化芯,加热层形成面加热区域,加热区域面积更大,对烟油雾化时温度更加均匀,极大地提高了雾化后的烟雾量及抽吸口感,并且不易断裂,使用寿命高。同时,通过设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设置隔断区域,改变了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流流向,从而能够增加加热层的有效雾化面积,进而进一步提高雾化芯雾化后的烟雾量及抽吸口感。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烟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30.图2为图1所示电子烟的剖面结构图;
31.图3为图2所示电子烟中雾化芯在第一示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图3所示雾化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3.图5为雾化芯在第二示例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4.图6为雾化芯在第三示例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5.图7为雾化芯在第四示例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6.图8为雾化芯在第五示例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7.图9为雾化芯在第六示例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8.图10为雾化芯在第七示例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9.图11为雾化芯在第八示例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1.请参阅图1和图2,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烟1000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电子烟1000的剖面结构图。
42.电子烟1000包括储油仓100、第一支座200、雾化芯300、第二支座400和导电钉500。储油仓100与第二支座400连接,且形成腔室,第一支座200和雾化芯300安装于腔室内,导电钉500安装于第二支座400,且与雾化芯300电连接,通过将导电钉500与外部电源电连接,以实现对雾化芯300供电。
43.具体的,储油仓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作为电子烟1000的外壳。储油仓100还设有储油腔120和出烟通道130,储油腔120内用于储存烟油,出烟通道130用于为用户吸出被雾化后的烟油提供通道。
44.第一支座200安装于储油仓100的壳体110内,承载于雾化芯300上。第一支座200设有烟油通道210和烟雾通道220,烟油通道210与储油腔120连通,用于流通烟油,烟雾通道220与出烟通道130连通,用于流通烟油被雾化后的烟雾。
45.雾化芯300安装于第一支座200和第二支座400之间,且承载于第二支座400,用于雾化从烟油通道210流出的烟油。雾化芯300具有导液通道,该导液通道与烟雾通道220连通,烟油雾化形成的烟雾可通过导液通道进入烟雾通道220。
46.第二支座400与壳体110固定连接,且设有安装孔410。安装孔410贯穿第二支座400,用于安装导电钉500。导电钉500穿过安装孔410并伸入至与雾化芯300抵接,以实现导电钉500与雾化芯300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导电钉500为两个,用于分别与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电连接。
4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烟1000,可利用导电钉500与外部电源电连接,以对雾化芯300进行供电,储油仓100中储油腔120内储存的烟油可经第一支座200的烟油通道210达到雾化芯300,烟油在雾化芯300上雾化形成烟雾,烟雾依次经烟雾通道220和出烟通道130流出,进而被用户抽吸。
48.参阅图3,图3为图2所示电子烟1000中雾化芯300在第一示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49.雾化芯300包括多孔载体310、第一电极321、第二电极322、加热层330和隔断区域340,第一电极321、第二电极322和加热层330均安装于多孔载体310,第一电极321和第二电极322分别与两个导电钉500电连接,加热层330分别与第一电极321和第二电极322电连接,导电钉500与外部电源连通时能够实现对加热层330加热,隔断区域340位于第一电极321和第二电极322之间。
50.具体的,多孔载体310包括导液面311、承载面312和导液通道(图未示),导液通道贯穿导液面311和承载面312,导液面311朝向第一支座200,且第一支座200中的烟油通道210和烟雾通道220连接,以实现导液通道与烟油通道210和烟雾通道220连通。利用该导液通道,多孔载体310可起到吸收烟油、储存烟油和传输烟油的作用。本实施例中多孔载体310为多孔陶瓷,导液通道为多孔陶瓷中的内部多孔形成的通道。
51.第一电极321和第二电极322均安装于承载面312,且间隔设置,起到导电连通加热层330的作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321和第二电极322位于承载面312相对的两端,第一电极321具有第一配合面11,第二电极322具有第二配合面12。第一电极321和第二电极322的材料可以为银、铜或者其他电阻率低的金属,或者为导电陶瓷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321和第二电极322在承载面312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为s2,承载面312的面积为s,s2满足:0.01s≤s2≤0.5s,一方面保证了第一电极321和第二电极322的覆盖面积不至于太小,避免了电极接触不良的问题,另一方面避免了因第一电极321和第二电极322的覆盖面积太大造成加热层330的发热面积小,进而影响加热层330的问题。
52.加热层330安装于承载面312,用于对烟油进行雾化形成烟雾。加热层330覆盖承载面312形成了面加热区域,对烟油雾化时温度更均匀,能够极大提高烟雾量及抽吸口感。本示例中加热层330位于第一电极321和第二电极322之间,加热层330具有第一接触面21和第二接触面22,第一接触面21和第二接触面22相对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层330的厚度为0.01mm~2mm。加热层330具有孔隙331,孔隙331与导液通道连通,可用于透过烟油。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将导电浆料与致孔剂混合制成混合浆料,将混合浆料丝印于承载面312,再进行干燥和烧结,致孔剂经烧结后形成孔隙331。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层330的孔隙率为20%~90%,利于提高烟油透过孔隙331的量及提高加热层330与烟油的接触面积,进而利于提高加热层330对烟油的加热雾化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层330在承载面312的正投影的面积为s1,承载面312的面积为s,s1满足:0.5s≤s1≤0.99s,保证了加热层330具有较大的发热面积,从而保证了雾化芯300的雾化效果。
53.隔断区域340包括第一隔断区域341和第二隔断区域342,第一隔断区域341和第二隔断区域342均位于第一电极321和第二电极322之间。其中,第一配合面11与第一接触面21接触,且与第一接触面21围合形成第一隔断区域341,第一隔断区域341露出承载面312。第二配合面12与第二接触面22接触,且与第二接触面22围合形成第二隔断区域342,第二隔断区域342露出承载面312。本示例中第一隔断区域341和第二隔断区域342均通过镂空形成,且均具有一个。第一隔断区域341和第二隔断区域342的形状及个数,可根据多孔载体310的形状及结构进行调整。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示例中可仅设置第一隔断区域341或仅设置第二隔断区域342。
54.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利用镂空形成第一隔断区域341和第二隔断区域342的方式为:利用模板掩盖第一隔断区域341和第二隔断区域342的区域,然后利用丝印的方式在承载面312上制备加热层330,以及利用丝印的方式制备第一电极321和第二电极322,移出模板后未覆盖材料的镂空部分分别形成第一隔断区域341和第二隔断区域342。
55.第一隔断区域341和第二隔断区域342的作用原理是通过改变第一电极321、第二电极322与加热层330之间的电流流向,以提高加热层330对烟油的有效雾化面积。具体的,以设置第一隔断区域341为例,未设置第一隔断区域341时,根据电流的热传导,加热层330在中间区域的热传导的温度高,加热层330对烟油雾化的有效雾化面积集中在加热层330的中间区域,而加热层330的边缘区域及距离第一电极321的较远区域不能达到有效雾化,通过设置第一隔断区域341,能够改变第一电极321与第二电极322之间的电流流向,让电流通过加热层330的较远区域和边缘区域,使得流经边缘区域和较远区域的烟油得到有效雾化,从而提高了加热层330的有效雾化面积,进而进一步提升雾化芯300的烟雾量和抽吸口感。
56.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绝缘材料填充第一隔断区域341或第二隔断区域342,通过在第一隔断区域341或第二隔断区域342填充绝缘材料,同样可以达到隔断第一电极321与加热层330,或者隔断第二电极322与加热层330的效果,以改变原始的电流流向。可以例举的有,绝缘材料可以为聚四氟乙烯等材料。
57.本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300中,储油腔120内的烟油可依次经烟油通道210、导液通道和孔隙331达到加热层330,加热层330通电后进行面发热,产生的热量将烟油加热雾化形成烟雾,烟雾经孔隙331、导液通道、烟雾通道220和出烟通道130流出,进而被用户抽吸。相较于现有合金线路发热的方式,本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300中,加热层330形成了面加热区域,加热区域面积更大,对烟油雾化时温度更加均匀,提高了雾化效率,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雾化后的烟雾量及抽吸口感,并且加热层330不易断裂,使用寿命高。同时,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隔断区域341和第二隔断区域342,通过改变第一电极321与第二电极322之间的电流流向,能够进一步增加加热层330的有效雾化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雾化芯300雾化后的烟雾量及抽吸口感。
58.参阅图4,图4为图3所示雾化芯300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59.如图4所示,第一隔断区域341和第二隔断区域342的个数均为一个。本示例中,以第一隔断区域341为例,在图4视角下,第一电极321的第一配合面11为a-b-c-a-b-d-e-f面,加热层330的第一接触面21为a-b-c-d-e-f面,第一配合面11与第一接触面21围合形成第一隔断区域341,第一隔断区域341的个数为一个。
60.以第一接触面21为例,第一接触面21在承载面312上的正投影的长度为l,即图示一侧虚线部分的长度为l,也即图示ab、bc、cd、de和ef的长度之和。第一隔断区域341在承载面312上的正投影的长度为l1,即第一隔断区域341的隔断长度为l1,也即大致等于图示cd的长度。在一些实施例中,l1满足:0.1l≤l1≤0.8l,第一隔断区域341的隔断长度l1太小,则改变电流流向分布不明显,第一隔断区域341的隔断长度l1太大,则或导致第一隔断区域341的区域电阻太大,从而导致加热层330发热太集中,容易造成雾化芯300糊芯。本示例中,第二隔断区域342与第一隔断区域341呈镜面对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接触面22在承载面312上的正投影的长度为l’,第二隔断区域342在承载面312上的正投影的长度为l2,即第二隔断区域342的隔断长度为l2,l2满足:0.1l’≤l2≤0.8l’。
61.以第一隔断区域341为例,第一隔断区域341在承载面312上的正投影的宽度为w1,即第一隔断区域341的隔断宽度为w1,宽度w1满足:0.01mm≤w≤5mm,第一隔断区域341的隔断宽度w1太小,容易失去隔断的效果,并且制备难度高,因第一隔断区域341的区域不能雾化,第一隔断区域341的隔断宽度w1太大,会影响加热层330的有效雾化面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隔断区域342在承载面312上的正投影的宽度为w2,即第二隔断区域342的隔断宽度为w2,宽度w2满足:0.01mm≤w2≤5mm。
62.本示例的雾化芯300中,通过设置第一隔断区域341和第二隔断区域342,改变了电流流向,使得电流通过加热层330中距离第一电极321、第二电极322的较远区域以及加热层330的边缘区域,从而使得加热层330的四角等边缘区域发热并进行有效雾化,从而达到提高有效雾化面积的效果。
63.参阅图5,图5示出了雾化芯300在第二示例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64.本示例中的雾化芯300与第一示例中雾化芯300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隔断区域
341为三个,三个第一隔断区域341围绕第一电极321间隔设置,第二隔断区域342为三个,三个第二隔断区域342围绕第二电极322间隔设置。
65.以第一配合面11与第一接触面21围合形成的第一隔断区域341为例,在图5视角下,第一电极321的第一配合面11为a-b-c-a-b-g-h-a-c-m-n-d-e-d-e-f面,加热层330的第一接触面21为a-b-c-g-h-m-n-d-e-f面。第一接触面21在承载面312上的正投影的长度l为图示ab、bc、cg、gh、hm、mn、nd、de和ef的长度之和,第一隔断区域341的隔断长度l1约为cg、hm和nd的长度之和。
66.参阅图6,图6示出了雾化芯300在第三示例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67.本示例中的雾化芯300与第一示例中雾化芯300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电极321、第二电极322和加热层330的形状与第一示例不同。具体的,如图6所示,第三示例中,在俯视视角下,第一电极321和第二电极322的形状均为矩形和半椭圆形的组合体。第三示例中,第一隔断区域341为一个,第二隔断区域342为一个。
68.本示例中,以第一配合面11与第一接触面21围合形成的第一隔断区域341为例,在图6视角下,第一电极321的第一配合面11为a-b-a-b-c-d面,加热层330的第一接触面21为a-b-c-d面。第一接触面21在承载面312上的正投影的长度l为图示ab、bc和cd的长度之和,第一隔断区域341的隔断长度l1大致为bc的长度。
69.参阅图7,图7示出了雾化芯300在第四示例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70.本示例中的雾化芯300与第一示例中雾化芯300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电极321、第二电极322和加热层330的形状与第一示例不同。具体的,如图7所示,第四示例中,在俯视视角下,第一电极321和第二电极322的形状大致为圆形,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示例的俯视视角下,电极320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规则或不规则图形。第四示例中,第一隔断区域341为一个,第二隔断区域342为一个。
71.本示例中,以第一配合面11与第一接触面21围合形成的第一隔断区域341为例,在图7视角下,第一电极321的第一配合面11为a-a-b-b-a面,加热层330的第一接触面21为a-b-a面。第一接触面21在承载面312上的正投影的长度l为图示ab和ba的长度之和,第一隔断区域341的隔断长度l1大致为ab的长度。
72.参阅图8,图8示出了雾化芯300在第五示例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73.第五示例中的雾化芯300与第四示例中雾化芯300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隔断区域341为两个,两个第一隔断区域341围绕第一电极321间隔设置,第二隔断区域342为两个。两个第二隔断区域342围绕第二电极322间隔设置。
74.具体的,如图8所示,在第五示例中,以第一配合面11与第一接触面21围合形成的第一隔断区域341为例,在图8视角下,第一电极321的第一配合面11为a-a-b-b-c-c-d-d-a面,加热层330的第一接触面21为a-b-c-d-a面。第一接触面21在承载面312上的正投影的长度l为图示ab、bc、cd和da的长度之和,第一隔断区域341的隔断长度l1大致为ab和cd的长度之和。
75.参阅图9,图9示出了雾化芯300在第六示例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76.本示例与第一示例的雾化芯300的不同之处在于,本示例中第一隔断区域341和第二隔断区域342均设于加热层330。具体的,第一隔断区域341设于加热层330,第一隔断区域341沿加热层330的厚度方向贯穿加热层330,且与第一电极321间隔设置。第二隔断区域342
设于加热层330,第二隔断区域342沿加热层330的厚度方向贯穿加热层330,且与第二电极322间隔设置。
77.本示例中,第一隔断区域341为一个,第二隔断区域342为一个。第一隔断区域341与第一电极321之间的距离为d1,满足:0<d1≤5mm。其中,距离d1是指第一隔断区域341与第一电极321之间的最小距离。第二隔断区域342与第二电极322之间的距离为d2,满足:0<d2≤5mm。其中,距离d2是指第二隔断区域342与第二电极322之间的最小距离。
78.通过控制第一隔断区域341距离第一电极321以及控制第二隔断区域342距离第二电极322在较近的距离范围内,能够有效地改善电流流向加热层330的四角和边缘区域,进而有效地提高加热层330的有效雾化面积。
79.参阅图10,图10示出了雾化芯300在第七示例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80.本示例与第一示例中的雾化芯300的不同之处在于,本示例中第二隔断区域342设于加热层330。
81.具体的,第一隔断区域341与第一示例中的第一隔断区域341相同,第一电极321的第一配合面11为a-b-c-a-b-d-e-f面,加热层330的第一接触面21为a-b-c-d-e-f面,第一配合面11与第一接触面21围合形成第一隔断区域341。
82.第二隔断区域342设于加热层330,沿加热层330的厚度方向贯穿加热层330,且与第二电极322间隔设置。第二隔断区域342与第二电极322之间的距离为d2,满足:0<d2≤5mm。
83.参阅图11,图11示出了雾化芯300在第八示例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84.本示例与第四示例中的雾化芯300的不同之处在于,本示例中第二隔断区域342设于加热层330,且第二隔断区域342为三个,三个第二隔断区域342围绕第二电极322间隔设置。
85.具体的,第一隔断区域341与第四示例中的第一隔断区域341相同,第一电极321的第一配合面11为a-a-b-b-a面,加热层330的第一接触面21为a-b-a面,第一配合面11与第一接触面21围合形成第一隔断区域341。
86.第二隔断区域342设于加热层330,沿加热层330的厚度方向贯穿加热层330,且与第二电极322间隔设置。第二隔断区域342与第二电极322之间的距离为d2,满足:0<d2≤5mm。
87.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雾化芯,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孔载体、加热层、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隔断区域,所述多孔载体包括承载面,所述加热层、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安装于所述承载面,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间隔设置,且均与所述加热层电连接,所述隔断区域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隔断区域包括第一隔断区域,所述第一隔断区域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加热层之间,或者第一隔断区域设于所述加热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断区域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距离为d1,d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层包括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面接触,且与所述第一接触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一隔断区域,所述第一隔断区域露出所述承载面;或者,所述第一隔断区域设于所述加热层,所述第一隔断区域沿所述加热层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加热层,且与所述第一电极间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面接触,且与所述第一接触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一隔断区域,所述第一接触面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的长度为l,所述第一隔断区域在所述承载面上正投影的长度为l1,满足0.1l≤l1≤0.8l。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断区域设于所述加热层,0<d1≤5mm。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区域还包括第二隔断区域,所述第二隔断区域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加热层之间,或者第二隔断区域设于所述加热层。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断区域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距离为d2,d2≥0。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层包括与所述第一接触面相对设置的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接触,且与所述第二接触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二隔断区域,所述第二隔断区域露出所述承载面;或者,所述第二隔断区域设于所述加热层,所述第二隔断区域沿所述加热层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加热层,且与所述第二电极间隔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断区域设于所述加热层,0<d2≤5mm。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断区域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隔断区域间隔设置。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芯还包括绝缘体,所述绝缘体填充于所述第一隔断区域。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断区域在所述承载面上正投影的宽度为w1,0.01mm≤w1≤5mm。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层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为s1,所述承载面的面积为s,0.5s≤s1≤0.99s。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层具有孔隙,所述加热层的孔隙率为20%~90%。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为s2,所述承载面的面积为s,0.01s≤s2≤0.5s。16.一种电子烟,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油仓和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雾化芯,所述储油仓用于提供烟油,所述雾化芯与所述储油仓连接,且用于雾化所述烟油。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雾化芯和电子烟,雾化芯包括多孔载体、加热层、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隔断区域,多孔载体包括承载面,加热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安装于承载面,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间隔设置,且均与加热层电连接,隔断区域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隔断区域包括第一隔断区域,第一隔断区域位于第一电极与加热层之间,或者第一隔断区域设于加热层。本实用新型的雾化芯采用面加热的方式,加热均匀,提高了雾化效率,并且不易断裂,提高了使用寿命,同时还能够提高有效加热雾化面积。同时还能够提高有效加热雾化面积。同时还能够提高有效加热雾化面积。


技术研发人员:

林信平 黄永河 杜辉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比亚迪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5.16

技术公布日:

2022/12/9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17:17: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79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区域   电极   所述   接触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