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伟大发明,《汉语拼音方案》是如何产生的?

中国的伟⼤发明,《汉语拼⾳⽅案》是如何产⽣的?
如果追溯汉语拼⾳⽅案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它始于1605年,到近60年以来才逐渐发育滋长,中间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挫折,耗费了多少⼈的⼼⾎,⼀直到现在才能完成。这完全是历史推演的结果,绝不是少数⼈⼀朝⼀⼣能突然促成的。
⼀、早期的汉字注⾳⽅法
最开始,中国⼈给汉字注⾳,使⽤以下⼏种⽅法:读若法、直⾳法、反切法、36字母
读若法只要求⼀个字的读⾳与另外⼀个字的读⾳相像,就可以⽤这个字给那个字注⾳,是⼀种不准确的注⾳⽅法。
直⾳法⽐读若法进步了⼀点。它是⼀个字的读⾳与另外⼀个字的读⾳相同,才能⽤这个字给那个字注⾳。但是这种注⾳在很多情况下会失去表⾳作⽤,⽐如有的字没有读⾳相同的字,有的⽤来注⾳的字本⾝是⽣僻字或者有⼏种读⾳等等。
后来,在印度拼⾳字母的影响下,发展出分析字⾳和拼合字⾳的反切法,弥补了直⾳法的缺点。反切法⽤2个汉字给1个汉字注⾳,提取前⾯汉字⾳节中的声母和后⾯汉字⾳节中的韵母进⾏拼合,得到被注⾳的字的读⾳。这种注⾳⽅法从不能分析字⾳发展到了能够分析字⾳,来到了语⾳学的门⼝。但是反切法对字⾳的分析是隐形的过程,是在头脑中完成的,没有符号可以书写下来。
之后,在印度拼⾳⽂字的进⼀步影响下,中国⼈开始了创造汉语字母的尝试,⽤现成的汉字作为表⾳的声母字母,就是所谓的"36字母"。不过,"36字母"没有创造区别于通⽤汉字的专⽤字母,直接使⽤现成的汉字,⽽且只能表⽰声母,不能表⽰韵母,不是完备的字母表。36字母是汉语字母的最初萌芽,属于汉字拼⾳化的酝酿阶段。
⼆、清末切⾳字运动的探索
最早⽤表⾳字母给汉字注⾳的⽂献是明朝万历年间天主教传教⼠利玛窦创作的《西字奇迹》(1605)。⼜过了20年,也就是1626年,同样是天主教的传教⼠⾦尼阁也创作了⼀本⽤拉丁字母给汉字注⾳来帮助外国⼈学习汉字的书——《西儒⽿⽬资》。
从这以后的百余年,中国闭关锁国,汉字⾳译的需要似乎被⼈忘记。直到鸦⽚战争以后,国门打开,因为通商和交流的需要,外国⼈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拼写汉语⽅⾔的教会罗马字和汉字⾳译⽅案⼤量出现。
后来⼜出现的威妥玛式和邮政式汉字译⾳⽅案相似,基本都是拼写官话。威妥玛式曾经是⾳译中国⼈名、地名和事物名称的通⽤标准,邮政式曾经是中国地名⾳译作为邮政和电报业务的书写标准。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我国的先进学者清醒地认识到创制拼⾳⽂字的迫切需要,也纷纷有所创作,兴起了"清末切⾳字运动"。
"清末切⾳字运动"中创作的拼⾳⽅案都是个⼈⽅案,字母形式有采⽤拉丁字母式的,也有采⽤汉字笔画式的,汉字笔画式占据主流地位,并且依然停留在声韵双拼的阶段。
三、国语罗马字运动
1911年⾟亥⾰命爆发,推翻了清朝政府和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国民政府成⽴以后,教育部召开会议,要求把"切⾳"改成"注⾳",采⽤注⾳字母,还采⽤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形式审定汉字的法定国⾳,准备从统⼀汉字读⾳⼊⼿来统⼀全国语⾔。
直到1918年,由政府领导的集体创制的注⾳字母正式公布。注⾳字母采⽤汉字笔画式字母,把韵头从韵母中分离出来,使⾳节拼写从声韵双拼变成了"声母+介⾳+韵母"的三拼。
双拼方案因为注⾳符号的字母形式不符合世界⽂字发展的主要趋势,它在科学应⽤上、技术上受到很多限制,所以公布后不久就遭到不少批评。
⽽且注⾳字母的语⾳标准是"读⾳统⼀会"借助投票⽅式拼凑各地⽅⾔⾳系⽽拟定的⼈⼯语⾔,不是⾃然⾳系,社会认可度和现实⽣命⼒⾃然是有限的,反对的呼声⼀直存在。
由于这样的背景,在注⾳字母修订、推⾏过程中,国语罗马字运动已经有序展开。
1923年,钱⽞同向教育部的国语统⼀筹备会提出组织"国语罗马字委员会"的议案,主张⽤罗马字母作为"国⾳字母第2式"。1928年,当时的教育部部长蔡元培公布了"国语罗马字",作为"国⾳字母第⼆式",把注⾳字母定名为"国⾳字母第⼀式",进⾏对照发表,并在全国进⾏了公告。
国语罗马字完全采⽤现成的26个拉丁字母,不⽤新字母,不使⽤附加符号,采⽤拼法变化表⽰声调,注重词⼉连写,把北京语⾳作为⽅案的语⾳标准。它是中国⼈拟定的第1个⾳素制的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案。可是实际上,"国语罗马字"公布以
后,既没有得到政府的⽀持,⼜缺乏众基础,⼏乎没有得到推⾏。
四、拉丁化新⽂字运动
国语罗马字运动结束以后不久,在汉字拼⾳化运动中⼜出现了⼀个拉丁化新⽂字运动。瞿秋⽩最早倡议和设计拉丁化新⽂字,他在1929年起草了《中国拉丁字母⽅案》,在这个草案的基础上,中国学者吴⽟章、林伯渠、萧三等与苏联学者⼀起参加讨论和修改,最终制定了中国拉丁化新⽂字⽅案。
拉丁化新⽂字介绍进⼊国内以后,⼜根据它拟定了上海、⼴州、福州、厦门等13种⽅⾔拉丁化⽅案,影响较⼤的是北⽅话拉丁化新⽂字(简称"北拉")。拉丁化新⽂字运动的特点是拼写各地⽅⾔,没有提出确定的统⼀的语⾳标准,不标写声调,实⾏分词连写。
五、汉语拼⾳的制订过程
我们现在说《汉语拼⾳⽅案》是最佳的注⾳⽅案,这不仅是因为汉语拼⾳是对整个汉字拼⾳化运动的继承和总结,更是因为汉语拼⾳的制订过程是严谨、慎重并且⼀丝不苟的。
汉语拼⾳包括⽅案和正词法两个有关部分。正词法的制定⽐⽅案的制定晚30年。正词法的各项规则是对⽅案的必要补充。⽅案只规定了字母表、声母、韵母和拼法,正词法规则进⼀步规定了词语的写法,合起来就是完整的拼写⽅法。
新中国成⽴以后,"中国⽂字改⾰协会"也随之成⽴,开始了关于汉语拼⾳⽅案的研究。1952年2⽉中国⽂字改⾰研究委员会成⽴,下⾯设⽴了拼⾳⽅案⼩组,主要研究汉语拼⾳⽅案。
1955年10⽉,全国⽂字改⾰会议召开,拼⾳⽅案委员会在会上提出4种汉字笔画式的⽅案,1种斯拉夫式的⽅案,1种拉丁字母式的⽅案供⼤家讨论。这次会议中关于字母形式问题仍然存在较⼤争议,没有取得⼀致意见。但是在其他问题上,例如⾳节拼写问题,标调问题则取得了⼀致意见。
1956年1⽉10⽇,中国⽂字改⾰委员会第4次全体会议讨论了拼⾳⽅案委员会提出的草案,叫做"原草案"。⼜经过⼀次修正以后,在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上⼀致通过这个修正草案,并且决定作为"汉语拼⾳⽅案草案"(简称"新草案")公布,这样汉语拼⾳⽅案就基本确定下来了。
1957年12⽉11⽇,《⼈民⽇报》发表了《汉语拼⾳⽅案(草案)》,先在各⾏各界中引起⼴泛的讨论和重视。1958年,《汉语拼⾳⽅案》被正式批准。1982年9⽉,正词法委员会草拟出《汉语拼⾳正词法基本规则(草稿)》。在⼴泛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以后,在1984年10⽉发表了《汉语拼⾳正词法基本规则(试⽤稿)》。1988年7⽉,《汉语拼⾳正词法基本规则》,正式施⾏。
总的来说,《汉语拼⾳⽅案》的制定是经过由下到上和由上到下多次推敲、修改和审订的过程。它实际上是各种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众的集体创作。如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8:29: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785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字母   中国   没有   正词法   运动   拼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