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尾水的生态处理技术研究

水产养殖尾水的生态处理技术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水产养殖业的飞速发展对水域生态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水产养殖尾水的处理已成为发展水产养殖的重点环节。本文主要介绍了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现状,重点分析了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技术及应用模式,旨在探索科学合理的水产养殖模式,推动水产养殖业的绿化、生态化发展。
关键词: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技术
引言
水产养殖在拉动渔业经济发展、保障优质蛋白供给、增加渔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养殖尾水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广泛重视。当前,我国的水产养殖模式仍较为传统,多为开放式、粗放型,设施化和集约化程度较低,存在养殖尾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或不达标排放的现象。由于养殖尾水中含有大量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尾水的随意排放给周边水域带来了不良影响。养殖尾水缺乏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绿健康发展。
1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现状
随着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相关技术模式逐步成熟,具体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池塘净化。所谓池塘净化,是指采取合理措施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令污染物沉淀、还原,再采取吸附、过滤等技术措施,有效净化水产养殖尾水的方法,这种方法相较于传统的过滤池塘,净化起效慢,但是不受过滤填充物的限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消耗较少,而且无需定期清理滤网,维护难度更低;二是设施净化。相较于池塘净化,设施净化更为专业、细致,设施占地面积小,整体处理成本低,能够安全、高效地处理水产养殖尾水中直径较大、无法沉淀的污染物,例如,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吸附尾水中的部分悬浮物,净化效果好,但适用范围较小;三是湿地净化。湿地净化适用范围广,综合利用物理沉淀、化学分解、植物吸附及微生物过滤等方式,有效处理各类水产养殖尾水,清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及杂质,见效快,效果好,而且这种方法能够丰富池塘中的生物多样性,改善当地生态循环系统,优化水循环系统的自我净化、恢复能力,有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2水产养殖尾水的生态处理技术分析
2.1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是当前水产养殖尾水处理中较为安全的一种技术方法,应用广泛,通过将一些清洁能力强的生物投入水产养殖尾水中,可有效去除溶解气态污染物,抑制致病菌,净化水体,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但是其品种相对单一,适用范围相对狭窄。当前,常用的水产养殖尾水生物处理技术有以下3种:一是生态处理法。这种方法是将水体净化能力强的植物种植到水产养殖的池塘中,利用植物根系净化吸附水产养殖尾水中的杂质,推动水产养殖尾水生态系统循环的正向循环;二是生物膜法。在物理过滤技术的基础上,改良研发出生物膜法,效果更佳,也更为便捷,通过在水产养殖尾水投入生物属性的过滤器,可有效清除尾水中的微生物及杂质等;三是活性污泥法。这种方法与泡沫过滤法操作相似,都需要将空气注入水产养殖尾水中,但是效果不一样,尾水中的污染物、有机微生物等会迅速聚集在一起形成絮状物,沉入水底,随后往尾水中投入氧化性、吸附性强的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絮状沉淀物,达到有效净化水产养殖尾水的目的。
2.2化学处理技术
化学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水产养殖尾水中的凝絮、微小悬浮颗粒、重金属等污染物,可使硬水软化,调节pH,同时有消毒的作用。但是,若化学添加剂的用量和方法不够合理,
生态浮床将造成二次污染,必须严格控制。在水产养殖尾水净化中,常采用的化学处理技术方法有:一是电化学法。电化学法通过高强度电流,能够电解水产养殖尾水中的氮氨物质、亚硝酸盐,从而去除尾水中的化学污染物质,净化效果好;二是氧化法。这一方法选用氧化性质强的化学成分作为氧化剂,投入水产养殖尾水中,利用化学物质的强氧化性,彻底分解尾水中的有机物,从而达到净化水产养殖尾水的目的。
2.3物理处理技术
水产养殖尾水物理处理技术包括利用各种孔径大小不同的滤材,或阻隔或吸附水中杂质,以期保持水质洁净。目前,处理池塘养殖尾水的主要物理方法有机械过滤、泡沫分离和膜分离。①机械过滤。机械过滤是水产养殖系统用于固体、液体分离的主要技术方法。张圆圆等研究表明,养殖水体中悬浮颗粒物通过机械设备处理后,约有80%的悬浮颗粒物可被清除,其余20%的悬浮颗粒物无法通过过滤尾水的方式清除。②泡沫分离。泡沫分离是利用吸附原理处理尾水中的杂质,即向含有表面活性物质的液体鼓泡,把表面活动物质汇集在气泡表层,然后促使气泡与液体分离,达到净化水体的效果。该方法多用于海水养殖系统。③膜分离。膜分离是利用不同孔径的生物膜对尾水污染物进行过滤清除。该方法主要
适用于清除养殖尾水中小于φ20-25μm的微颗粒。因此,要根据养殖的实际环境、污染情况选择合适的生物膜进行分离。
3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的应用模式
3.1鱼菜共生种养模式
鱼菜共生种养模式主要是架设生物浮床在池塘水面种植植物,利用植物和鱼类共生互补,形成池塘内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实现养殖池塘少换水或不换水。浮床可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材质生态浮板、泡沫板、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板等成品材料,也可用PVC管或竹子架设浮床。栽培植物应选择适合水生且根系发达的种类,如空心菜、水稻、苦瓜、丝瓜、西洋菜、黑麦草、水生花卉等。此模式建设成本较低,适用于各类老旧池塘及精养池塘,可有效降低池塘水体氮、磷含量,改善水体水质,同时提高水产品及植物品质,实现养殖水体原位调控。
3.2多级人工湿地净化养殖模式
多级人工湿地净化养殖模式主要是将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物净化池等科学组合,
利用沉淀过滤、曝气增氧、湿地过滤、微生物降解和水生态修复等作用,降解尾水中有机物,降低水体氮、磷、COD、BOD、藻类等指标含量,实现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目前用于养殖尾水处理的湿地主要有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三种类型,此模式主要适用于规模较大、相对集中连片的池塘。
3.3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
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主要是对传统池塘进行工程化改造,将池塘分为流水槽养殖区和生态净化区两个部分,其中流水槽养殖区占池塘面积1~2%,主要通过增氧设施和推水设备,模仿生态的流水环境,可用于开展鲈鱼、黄颡鱼、半点叉尾鮰、乌鳢、鳜鱼等多种鱼类的高密度养殖;生态净化区则放养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种植水生植物,通过推水设施实现流水槽和生态净化池之间的水体循环。此模式主要适用于面积30亩以上,水深2米以上的池塘。高低位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路基集装箱循环水养殖模式、池塘“零排放”圈养生态养殖模式等与此模式类似。
结语
渔业养殖尾水处理是水产养殖业绿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渔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水产养殖模式较为传统,设施化、集约化程度低,养殖尾水随意排放等现状,建议在今后的水产养殖活动中把养殖尾水治理当做工作重点来抓,积极引导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通过集成利用尾水处理技术、组合优化处理工艺、升级改造尾水处理设备以及探索并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模式等方式,不断提高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水平,实现养殖尾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或达标排放,为实现水产绿健康养殖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钱伦,姚振海.复合人工湿地系统净化水产养殖尾水实用效果分析[J].渔业致富指南,2020(09).
[2]纪东平,赵乃乾.浅析防城港市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模式及其在水产养殖业绿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0,10(03).
[3]李义勇,陈柏忠.新会柑汁发酵物对水产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研究[J].水产养殖,2020,41(10).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5:30: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751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养殖   水产   尾水   处理   净化   模式   技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