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2019农业主推技术(一)

一、技术概述
对虾工厂化循环水高效生态养殖技术以凡纳滨对虾为主要养殖对象,依托现代养殖工程和水处理设施,综合运用微孔增氧、免疫增强、水质调控、养殖尾水处理等技术,实现了全年的对虾高效、生态化养殖,具备水体循环利用、生态环境稳定、养殖过程人工调控、尾水达标排放等明显特点,是符合我国新时代渔业“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理念的对虾养殖新模式。
二、技术要点
生态浮床(一)设施设备及循环水处理工艺设施设备主要包含蓄水池、养殖池、水循环处理设备和室外尾水处理池等四部分,养殖池、蓄水池和水循环处理设备可设置在封闭、保温性能好的养殖车间内,养殖池和蓄水池上方屋顶透光,而水循环处理设备安置区尤其是生物滤池上方需避光。
对虾工厂化循环水高效生态养殖系统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二)养殖管理
虾苗采用二阶段分级方法进行养殖,一阶段为暂养标粗,养殖30天左右苗种规格达到2.5cm ~3.0cm 后分苗,进入养成阶段。日投喂量以对虾总体重3%~10%为宜,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投喂量。沿池边均匀泼洒投喂,每日4次~6次,发现对虾摄食不良时,应查明原因同时减少或停止投喂。此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的对虾在养殖后期易出现软壳现象,可在水体中适量泼洒钙制剂来解决。
农业农村部2019农业主推技术(一)
(三)尾水处理
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排污量较少,上一茬对虾养成收获后整个养殖系统的水质比较稳定,可以直接投放新的虾苗继续下一茬养殖,水体重复利用率高。但养殖过程中有部分残饵、粪便等无法通过换水排污而吸附在池壁池底,需要彻底排水清洗。日常排污或偶尔洗池排水时,废水经排污管道进入室外尾水处理池,净化处理后的排放水需检测达标后再排放。
为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和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精神,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日前,农业农村部组织遴选并公布了72项2019年农业主推技术,其中与渔业相关的技术有
7项。
对虾工厂化循环水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图1 对虾工厂化循环水高效生态养殖系统工艺流程示意图
一、技术概述
池塘“鱼—水生植物”生态循环技术是基于共生原理,涉及鱼类与植物的营养生理、环境、理化等学科的绿农业新技术,就是在养殖池塘立体栽培植物,将渔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利用鱼类与植物的共生互补,进行池塘“鱼—水生植物”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实现传统池塘养殖的生态、休闲和景观“三化”融合,互惠互利。
二、技术要点
(一)植物种类
应选择根系发达的蔬菜瓜果花卉等,利用发达的根系与庞
大的吸收表面积,进行水质的净化处
理,本次试验选择的品种主要是空心
菜。养殖户也可以根据生产和市场需
要,选择其他植物。
(二)栽培时间
空心菜、丝瓜、苦瓜等夏季蔬
菜,4月下旬以后,水温高于15℃时
开始种植;西洋菜等秋季蔬菜,10月
下旬以后,温度15℃以上时,开始种
植。其他种植品种根据生长季节和适
宜生长温度栽种。其他地区也应根据
水温灵活确定种植时间。
(三)种植比例
根据池塘种植面积梯度对比试验
结果,梯度试验在池塘溶氧、氨氮、
透明度等水质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
溶氧基本上在5.4mg/L以上,透明度由
15cm增加到30cm以上,而
两种梯度之间,10%梯度试
验塘在透明度、氨氮方面
均较5%有明显改善,因此
较肥池塘开展水上种植,
种植面积控制在5%~15%
较为适宜,能起到较好的
净水和生长作用,根据池
塘水体肥瘦程度可适当的
增减种植比例,但应控制
在池塘面积的20%以内。
(四)栽培技术
植物栽培主要采用移
植。如PVC标准浮床可采
用扦插栽培、种苗泥团移
植和营养钵移植等方法进
行池塘蔬菜无土种植,后
两种采用营养底泥作为肥
料,成活率较高。
池塘“鱼—水生植物”生态循环技术
一、技术概述
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重要的生产方式。新时期,我国淡水养殖池塘面临的环境污染和品质安全双重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在划定的养殖区、限养区内建设尾水处理系统,实现尾水达标排放或者区域内循环使用,以尾水治理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二、技术要点
(一)选址布局
示范场点建设地点应位于重点交通道路两侧,交通便捷。规模治理场养殖区域面积原则上不低于200亩,集中治理点养殖区域面积原则上不低于300亩,养殖区域应集中连片。为满足蓄水功能,沉淀池与洁水池面积应尽可能大,沉淀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洁水池的比例约为45:5:10:40。
尾水设施总面积占养殖总面积较大的,应建立“四池三坝”,处理工艺流程为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物净化池—过滤坝—洁水池。养殖污染较少的品种,可采用“四池两坝”的治理模式,处理工艺流程为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物净化池—过滤坝—洁水池。
(二)设施设备
1.生态沟渠建设:利用养殖区域
内原有的排水渠道或周边河沟进行改
造而成,并进行加宽和挖深,宽度不
小于3m,深度不小于1.5m。
2.沉淀池建设:沉淀池面积不小
于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的45%,尽量
挖深,在沉淀池内设置“之”字型挡
水设施,增加水流流程,延长养殖尾
水在沉淀池中停留时间。
3.曝气池建设:曝气池面积为尾
水处理设施总面积的5%左右,曝气头
设置密度不小于每3平方米1个,曝气
头安装时应距离池底30cm以上,罗茨
风机功率配备不小于每100个曝气头
3kW。
4.生物净化池建设:生物净化池
面积占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的10%左
右,池内悬挂毛刷,密度不小于6000
根/亩,毛刷设置方向应与水流方向垂
直。
5.洁水池建设:洁水池面积应占
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的40%
以上,水生植物种植面积
应占洁水池水面的30%左
右。合理选择池内和岸边
植物种类,分类搭配,保
证四季均有植物生长。
6.过滤坝建设:用空
心砖或钢架结构搭建过滤
坝外部墙体,在坝体中填
充大小不一的滤料,坝宽
不小于2米,坝长不小于6
米。
7.排水设施建设:所
有排水设施应为渠道或硬
管,不得使用软管,应尽
可能做到水体自流。
8.监控建设:在尾水处
理设施的中央和排水口各
安装一套可360°旋转监控
摄像头,进行远程监控。
9.物联网技术应用:在
曝气设备上安装智能曝气
控制装置,做到定时开关
曝气设备高。
淡水池塘养殖尾水生态化综合治理技术
一、技术概述
本技术围绕刺参池塘养殖的各个环节,建立了“抗逆新品种+环境调控+工艺优化”一体化的高温灾害防控技术体系,为抵御高温灾害、提高养殖成活率、稳定养殖产量、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对海参产业二次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技术要点
(一)苗种选择
投放具有抗逆耐高温性能的苗种进行养殖,如刺参“参优1号”等新品种,从种质上提高刺参的抗逆能力。采用分级养殖的方式,秋季投放大规格苗种,并控制好养殖密度,缩短养成周期,力争在次年高温期前上市,降低养殖风险。
(二)池塘标准化改造
对养殖池塘进行标准化建设或工程化改造,池塘深度要求一般在1.8m ~2.5m ;设置进、排水闸门,保障进、排水通畅;在池底增设充氧管等增氧设施;对坝体用水泥或土工布进行护坡改造;在池塘底部敷设瓦礁、复层组合式立体海参附着基等硬质参礁,可遮阳、降温,还可以形成
立体空间,为刺参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
(三)池塘养殖环境调控
春、秋刺参摄食旺盛的季节,在池水中泼洒微生态制剂调控池塘水质,降低水体中有害物质含量,预防高温期水质恶化对刺参造成毒害作用;在春季适时进行肥水,培养池塘中的基础饵料以控制水体的透明度维持在40cm ~60cm ,防止强光对池底照射并减少池底大型藻类的爆发式生长;夏季水温升高且海参摄食量降低时,应适时停止饵料投喂,避免饵料过剩沉积腐败导致水质、底质败坏;采用参虾混养等多品种综合养殖或构建耐盐植物浮床等方式,有效利用池塘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并为池底遮阴降温。
(四)高温期
受灾的养殖池塘,需要及时清除池塘中漂浮性有机物和死亡的海参,防止其腐败后沉入池底造成池底败坏和病原的滋生;在涨潮期的夜间或凌晨对池塘进行换水操作,尽量提高池水水深并增加换水量,以降低池水水温;在小型池塘上方可增设遮阳网,避免阳光直射引起的池塘水温快速上升;在夜间或清晨利用充氧设施增加池塘充氧时间,同时尽快向池塘中投
入固态氧(颗粒氧)、水质调节剂、微生态制剂等产品,防止高温作用下池底有机物腐败加剧海参的死亡;使用水调节剂等产品进行全池泼洒,降低池水的透明度,达到遮挡阳光和降温的效果。
(五)高温后
经过对刺参存塘数量、健康状况、池底和池水状况进行综合评估,损失严重的池塘,需进行清塘和消毒操作;损失较轻的池塘,应加强管理,及时使用水质调节剂、微生态制剂等产品对池塘水质、底质进行调控,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等产品抑制病原菌繁殖、改良底质;当秋季刺参摄食时,在饲料中添加适当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等产品,提高高温期过后刺参的抵抗力。
刺参池塘养殖高温灾害综合防御技术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2:23: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751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养殖   池塘   进行   处理   池底   生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