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安全带锚固点强度分析规范

目录
1.前言 (1)
2.范围 (1)
3.规范引用文件 (1)
4.术语和定义 (1)
5.使用软件 (1)
6.模型介绍 (2)
6.1模型描述 (2)
6.2车辆座椅要求 (2)
6.3人体模块 (2)
7.边界条件 (3)
7.1车辆固定 (3)
7.2加载条件 (4)
8.分析结果 (4)
9.评价标准 (4)
1.前言
本文件规定了乘用车和商用车座椅安全带安装固定点强度分析的相关要求、分析方法及评价准则。2.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安装了前向和后向座椅成年乘员用安全带安装固定点的M和N 类车辆。
3.规范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4167-2013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ISOFIX固定点系统及上拉带固定点》
4.术语和定义
车型(vehicle type):与固定点相连接的车辆或座椅构件的尺寸、外形和材料等方面无差异的一类机动车辆。
安全带有效固定点(effecitive belt anchorage):将织带系于该点可获得与预期设计相同的安全带佩带状态。
地板(floor):与车身侧围连接的车身底板,包括加强件和底板下面的纵、横梁。
座椅(seat):可供一个成年人乘坐、带完整装饰的装置,可与车身框架一体,也可独立;可是单独的,也可是长条座椅的供一人乘坐的部分。
座椅固定装置(seat anchorage):将座椅总成固定在车身构架上的系统,包括影响车身结构的部分。
位移装置(displacement system):使座椅或其中一部分在无中间固定位置情况下移位或转动,便于乘员进入座椅后部乘坐的装置。
躯干限载装置(thorax load limiter function):安全带、座椅等在碰撞时能限制施加在乘员躯干上约束力的大小的装置。
5.使用软件
前处理:Hypermesh 、ANSA、Primer
求解分析:LS-DYNA
6.模型介绍
6.1 模型描述
座椅安全带安装固定点强度分析时需座椅总成数模、部分车身数据、座椅连接数据、假人模块、BOM 表等参数信息。
6.2车辆和座椅要求
车身要求:
a) 可以在车身框架上进行分析,也可以在整车上进行分析。一般为了节约计算时间,我们选择在车身框架上进行分析。
b) 可以装门、窗,也可以不装;门、窗可以关闭,也可以打开。
座椅要求:
a) 座椅可供一个成年人乘坐、带完整装饰的装置,可与车身框架一体,也可独立;可是单独的,也可是长条座椅的供一人乘坐的部分。
b) 座椅应放置在对强度最为不利的驾驶或使用位置。
c) 如果头枕可调,应调整至最高位置。
d) 如果靠背可调,应调至制造商的规定位置;或保证车辆座椅实际靠背角尽可能为25°。
6.3人体模块
图1下人体模块装置
图2上人体模块装置
7.边界条件
7.1车辆固定
a)所有固定车辆的方法均不得对固定点或其周围部分起加强作用;
b) 所有固定车辆的装置应距被测固定点前方不小于500mm或后方不小于300mm处,且不得影响构
架结构。
c)建议将构架固定于接近车轮轴线或悬架连接点的支承物上。
约束:约束白车身截面自由度123456
上人体模块、下人体模块载荷
10°
10°
座椅总成载荷
图3 约束和加载示意图
7.2加载条件
同一组座椅的全部安全带固定点应同时加载载荷,载荷方向为沿平行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并与水平线成向上10°±5°的力。在60s内加载至规定值,或在4s内加载至规定值,并至少保持0.2s。
力的施加方式如下:
a) 利用模拟织带对上人体模块施加13500N±200N。对M2和N2类车辆,试验载荷为6750N±200N;对于M3和N3车辆,试验载荷为4500N±200N。
b) 利用模拟织带对下人体模块施加13500N±200N。对M2和N2类车辆,试验载荷为6750N±200N;对于M3和N3车辆,试验载荷为4500N±200N。
c)对于设于座椅骨架上或分设于座椅骨架和车身框架上的安全带固定点,在进行a)、b)规定实验的同时,应对每一个或每一组座椅施加一个相当于座椅总成质量20倍的力。
车座头枕
两点式安全带对假人下肢加载装置,施加平行于车身纵向垂直面与水平面成10°角,大小为22.25KN的力,同时在人体下模块施加相当于20倍座椅重量的力。
8.分析结果
提交求解计算100ms,如侵入量达不到峰值则需延长计算时间;模型的运行情况主要查看的是模型是否在计算时间内正常结束。正常结束后,查看下表1内容,确定相关数据在合理的范围内。
表1  模型运行情况信息
9.评价标准
GB 14167-2013 对座椅安全带安装固定点强度规定的性能要求:
1)座椅上固定点及周围区域应无破裂,不允许失效;
2)其它区域允许永久变形和部分开裂。
3)试验后的前向位移应在通过R点和C点的横向平面以内(如图4所示)
4)所有座椅上的乘员不借助工具仍应能利用位移和锁止机构逃离车辆。
以上两条对应到FEA仿真分析上如下: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14: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708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座椅   车身   固定点   车辆   分析   文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