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骆越铜鼓船纹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从骆越铜鼓船纹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作者:蒋廷瑜,彭书琳
来源:《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04期
        摘 要:駱越铜鼓胸部有精美的写实图案,越海船纹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骆越是向海民族,长期的水上生活,促使造船业不断发展,推动了对海洋的开发。骆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者,骆越铜鼓上结构复杂的越海船纹是骆越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关键词:铜鼓船纹;越海船;丝绸之路;舶来品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4.016
        [中图分类号]K875.5;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1)04-0095-06
        一、骆越是向海民族
        骆越居住岭南水网地区,东从海南岛,北经雷州半岛,西过钦州湾,南至红河三角洲,怀抱了整个北部湾。江河湖海是骆越的生命之源。骆越先民善水,便于用舟,以捕捞水产和航海闻名。在原始社会,他们过着半渔半猎生活,留下一系列贝丘遗址。南宁附近沿邕江有众多的淡水贝丘遗址,环北部湾沿海有滨海贝丘遗址,如广东遂溪县鲤鱼墩遗址,广西东兴市亚菩山、马兰咀、交东社山等遗址。这些遗址堆积中含有密集的螺蚌介壳及石器、陶器等,是临水生活的见证。
        骆越进入方国时代,发展了农业,开辟了“骆田”,被称为“骆民”。《交州外域记》说:“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骆民。”《史记·南越列传》索引《广州记》也说:“交趾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人。”汉代骆越地区被称为交趾,骆越利用潮水灌溉田地,下海采集珍珠,向大海开拓衣食之源。为此他们很早就学会造船,不断提高自身的航行能力,向更广阔的海域发展。
        骆越人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竹筏和独木舟。我们很难见到原始竹筏遗留,能见到的骆越独木舟只有汉代的。1964年在广西贵港郁江岸边发现过西汉独木舟,长4.7米,宽0.7米,底面平直,尾部稍上翘,头部左侧留出一小块作停泊时系绳用的方形耳。独木舟表面
的斧凿痕迹斑斑可见,整体做工略显粗糙。1976年在广东化州长岐石宁村鉴江东岸出土过六只东汉独木舟,制作方法也比较原始,仍采用火烧掏空法,可以看到经火烧炭化又被利器砍削的痕迹。
        随着生产的进步,船舱浅窄的独木舟已不适应水上捕捞和交通运输的需要,从而发明了由木板构成的船。1989年在广西平乐县张家镇燕塘村汉墓出土一件红陶船模型,船的结构比较简单,两头窄,中间宽,船头有一圈围栏,高出船舷,船尾有一长方形遮板,中间为方形观察台,左、右和后面有缺口,仍是小船。这种木板船,装载量很小,只适用于水网地区的短距离运输(图一)。
        1954年广州东郊红花岗汉墓出土的陶船模型,结构就复杂一些,船身短而宽,首尾狭窄,中部较宽,平底,设备简单,两舷上横架梁担八根,梁担上有立柱,供搁篙用。船舱在中部,不分间格,船盖为拱形篷顶,可以随意拆卸,当中部分揭开,露出篷顶的骨架,有四人分立在篷盖上,作撑篙动作(图二)。从整体结构来看,是一种在浅窄内河运输使用的简易货船,即“货艇”[1]。
        1956年,广州西村皇帝岗汉墓中出土的木船模型,比红花岗陶船又为复杂。船底由一
段整木做成,底的中部齐平,两舷装有较高的旁板,首尾部分略为翘起,船头平坦,舱前斜立排浪板,船的中部有两个舱,前舱为方形,略高,上为四阿式盖顶,左边开有方形横门;后舱长形,稍矮,上为两坡式篷盖。两舱盖顶的前后两面都钉有檐口板,以防雨水飘入。舱两旁各有走道,两舷有较高的舷板。尾舱矮小,盖顶呈三面斜面形,尾部用板封密。前舱之前,在两边船旁板间横架木板两块,中间各有两个缺口,作为掌楫者的座位,前后两个一排,共四人持桨,舱尾一人掌舵[2](图三)。这些设施都是在有长期航行实践经验以后才能精心创造出来的。船上设置讲究,装饰华丽,有五人驾驶,可能是一只当时的达官贵人在内河上行驶的交通快艇或游览船。
        1955年在广州先烈路十九路军坟场东汉墓中出土的陶船模型。船体长条形,首尾狭小,中部较宽。船体内有横架梁担八根,分前、中、后三舱,前舱低矮却宽阔,有篷,篷呈拱形;中舱略高,成方形,上有竹席做成的圆盖,圆盖略微凸起;后舱略窄,有比中舱更高的望楼,望楼顶是采用屋脊式向左右斜出一定坡度的盖,后舱右侧附一厕所,有门相通。船的两侧有供撑篙者行走的走道,船前两边各设有插桨架三个,船上陶俑六个,船首系缆桩上吊着石锚,船尾有舵。这种船设置了梁担,使得船身骨干坚强,吃水深,负重大,可使船体行驶时易于保持平稳,在风涛里不易倾覆。估计实船长约20米,是骆越地区设备比
较完善的客货两用船[3](图四)。
        皇帝岗船模和十九路军坟场船模代表了汉代骆越地区两种不同类型的船。皇帝岗西汉木船已经有舵,但没有甲板,是一只小船。十九路军坟场东汉墓陶船上不仅有舵,而且有锚,已有部分甲板,是一只中型船。船上不但铺有甲板,而且在甲板上加盖一层或几层楼,是真正的楼船。舵的设施,可操纵船的航向。东汉刘熙《释名·释船》解释说:“其尾曰柂,柂,拖也,在后见拖弋也,且言弼正船使顺流不使他戾也。”锚的设施,可使船自由停泊,固定停船位置,东汉墓陶船的锚已脱离原始阶段,锚上不仅有锚爪,而且有横杆,使锚爪插入水底泥中的抓力更大,已接近近代的船锚。梁担装置,则使船身骨干坚强,吃水深,载荷量大,行驶平稳。东汉陶船的结构已具有一定的远航能力,两种船模的不同,反映了珠江流域从西汉到东汉造船技术的不断进步,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类似的船模在广西贵港梁君垌东汉墓也有出土。梁君垌陶船船体为长条形,首尾窄,中部宽,底平。船分前、中、后三舱,前舱、中舱有拱形篷顶,后舱狭窄,较高,是舵楼,两坡式篷盖。船头有挡板和系缆桩,两侧各有桨架四处,有鼓一架。船上有大小十五个俑,其中舵楼一个,中舱二个,前端十二个,各司其职(图五)。船的结构复杂,说明东汉时期骆越造船业已很发达。
竹筏船
        二、骆越铜鼓上有越海船纹
        船纹是骆越铜鼓比较有代表性的写实图案。一般装饰于铜鼓胸部,环绕布列。根据船的外形可分为简陋原始的捕鱼船、狭长轻便的竞渡船、宽敞华丽的祭祀船和结构复杂的越海船。确定为越海船纹的骆越铜鼓至少有如下三面。
        (一)罗泊湾10号铜鼓
        罗泊湾10号铜鼓出于广西贵港罗泊湾一号汉墓,铜鼓胸部铸有六只船纹,船向右行,船体较大,船身窄长,首尾高翘,双首、双尾、双身。船上纵坐六人,六人头上都插羽饰。最前面一人手扶一立物,其他人划桨,最后一人以桨代舵。船身有十三道横梁,船舷较宽。船尾下有平衡舵,舵上有海龟和章鱼,船头前面站有衔鱼的鹭鸶,表示航行在海面,环境显示是一种航海船[4](图六)。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31: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698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铜鼓   广西   地区   陶船   出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