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传播的盲区与突破

中国国际传播的盲区与突破
作者:解冰 沈斌
来源:《对外传播》2017年第12
        国际传播作为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有力抓手和关键环节,其成功与否攸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国际传播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来对待。经过多年的努力,截止到目前,我国际传播媒体已经在地区覆盖、阵地前移、本土化建设和舆论影响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国际传播工作本身虽然取得一定进步,但一系列关键难点尚未突破,发展盲区依然存在,距离打破世界舆论西强我弱的格局还有很长一段艰辛之路要走。本文依据中国日报社新媒体实验室全球媒体云平台大数据的分析研究,建设性地提出未来可能需要重点突破的几点思考。
        一、一个深层次矛盾亟待破题
        在国际话语权的斗争中,把握对传播信息的信源供给,是核心也是决定性的一役。这已形成广泛共识,并在过去的国际传播工作中得到高度重视和充分体现。
        形成于上个世纪冷战时期的盲区监测西强我弱的世界舆论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西方媒体通过对信源的垄断和控制,先行控制信息传播权,然后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通过制造非西方媒体的负面舆论来干扰受众认知。新媒体实验室监测数据显示,尽管当前西方通讯社仍然是各国媒体的重要信源(美联社、路透社等四大西方主流通讯社,占据世界新闻发稿量的4/5),但从西方主流媒体近年来对我国际传播媒体文章转引数量的不断攀升,以及转引议题范围逐渐扩大的趋势来看,西方媒体的信源垄断局面正在被逐步打破,涉华信息供需矛盾趋于缓解。
        但是,一个深层次的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亟待破题。一方面,中国经济的成功正被世界进行更为广泛的研究和解读,包括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视角增加对中国思考的宽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集中体现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正在受到中国成功模式的暗示、启发、鼓舞和引领,它们对中国有着海量的信息需求,但在信息获取上又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但我们在这方面的信息和内容供给仍比较粗放,且存在阐释乏力的问题,稀缺性内容更是少之又少,整个供需结构严重失衡。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09:32: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662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国际   传播   媒体   信息   中国   舆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