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辅料及制剂处方工艺对口服固体制剂溶出行为的影响

原辅料及制剂处方工艺对口服固体制剂溶出行为的影响
摘要:口服固体制剂是人们常用的药物剂型之一,具有低成本、应用便捷、稳定性强等多种优点,得到大众的认可。但是,口服固体制剂工艺流程、原辅料类型较多,其体外溶出行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人们加大研究和分析力度,保证口服固体制剂的安全质量。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原辅料、制剂处方工艺对口服固体制剂溶出行为的影响,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研磨粉原辅料;制剂处方工艺;口服固体制剂;溶出行为;影响
药物自身的理化性质是药物溶出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制剂处方工艺、原辅料对药物溶出度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对药物的体内吸收产生影响,而我国制药行业发展中依然存在相对薄弱的环节,不利于药物被人体吸收。因此,制药企业要分析药物溶出行为的影响因素,进一步保证药品能够通过一致性评价。
1原辅料对口服固体制剂溶出行为的影响
1.1原料晶型和粒度
多晶型药物的晶格结构存在一定差异性,熔点和溶解度等部分物理性质存在差异,稳定性不同。口服固体制剂具有难溶解的特点,在溶解度不同的情况下,对该类型制剂的溶出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不利于药物的体内吸收。因此,制药企业在生产多晶型药物成分的口服固体制剂时,需要详细查阅并分析原料化合物晶型说明书和相关研究报告,并且全面监测成品制剂的溶出行为,在生产加工操作中,实时监测药物成分晶型变化的设计情况。口服固体制剂生产所用原料的晶型主要包含Ⅰ型、Ⅱ型、无定型,其中前两者都是有效晶型,而Ⅰ型结晶的药品成分更加容易被人体吸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称性;Ⅱ型结晶的药品成分在多种介质内的溶出曲线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主要由于药品生产制造过程中,结晶崩解时限不同而产生,为了有效处理该问题,需要合理调整制备工艺[1]
口服固体制剂生产加工过程中,需要制药企业全面检测制剂晶型,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应用偏光显微镜观察法、光谱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并结合原料晶型检测结果,实时检测多个生产工作环节中晶型变化情况。如,药物原料干燥、研磨、压片等多种生产工序内晶型变化状况,保证药品成分的稳定性符合相关标准规定。另外,药物在存储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温湿度等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需要制药企业全面检测并分析药物在各个环节储存环境下,其成分从亚稳定型转化为稳定型的实际情况。
一般情况下,原料粒度越大,其表面积越小,能够直接接触到的介质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从而明显降低了口服固体制剂溶出速率。口服固体制剂溶出过程中,粒径在越大的情况下,溶出度不断降低,因此在药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减小原料粒径,适当增加原料粒数,进一步保障药品成分能够在不同介质中溶出行为和参比制剂的一致性,有效促进药品成分更好地被人体所吸收。
1.2辅料用量
口服固体制剂中辅料通常情况下难以和主药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但是能够借助吸附药物、转变颗粒表面性质和溶出介质的酸碱值、黏度等多个方式,对其溶出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结合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充分表明了药物生产加工过程中辅料的用量对其溶出度具有明显影响。辅料当作吸附药品、转变药品溶出度的关键介质,不同类型的辅料,其具体用量存在差异,在生产口服固体制剂过程中,需要结合辅料的类型,针对性调整辅料用量,确保生产制造的药物成品溶出曲线和参比制剂相一致[2]
2制剂处方工艺对口服固体制剂溶出行为的影响
2.1片剂制备工艺
该工艺经常被应用于口服固体制剂的生产加工活动中,主要包含制粒和粉末直接压片法,在药物制备过程中常用的制粒压片法,同时在该片剂制备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制粒方式的差异性,划分为干法和湿法制粒,从而不同方式对于口服固体制剂溶出行为的影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结合相关人员研究结果,表明了应用干法制粒直接压片生产加工的片剂,该药品成分有利于被人体更好地吸收,和其他制备工艺相比溶出度更高。另外,湿法制粒方式应用中,需要相关生产人员选择相适应的黏合剂,将其掺入到原辅料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凝胶层的黏度,从而全面降低内部药物成分的释放速度。因此,口服固体制剂生产制造过程中,可以优先应用干法直接制粒方式,有效促进药品在酸性介质内更加迅速的崩解,充分发挥该压片制备工艺的应用优势,高崩解出颗粒,加快药物溶出度。
2.2微粉化处理技术
口服固体制剂生产加工过程中经常应用到微粉化处理技术,借助研磨设备、低温喷淋等多种技术措施,有效减少药品原辅料的粒径,从而有效转变原辅料颗粒的润湿性,提升药品成分的溶解速度。结合原辅料粒度大小对于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行为产生影响,在药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针对原辅料进行微粉化处理,进一步保障原辅料粒径达到最小值,并符合相
关制药标准,从而有效增加药品颗粒的比表面积,微粉化处理能够适当降低后期压片制备工艺的复杂性,全面提高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有效促进药品成分更好的被人体吸收。例如,罗红霉素生产制造过程中,应用球磨粉碎法针对药物原辅料进行研磨粉碎,针对原辅料进行微粉化处理,并且在通过微粉化的原料中适当增加可溶性辅料乳糖当作载体,并将其进行粉碎处理,有效减小罗红霉素混合物粒度,保持其粒度大约为0.1 m,结合该种工艺生产制造形成的罗红霉素分散片具有较好的溶出度,促进药品成分更加便于人体所吸收[3]
相关人员研究了微粉化针对盐酸小檗碱粉体学性质和溶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了通过磨碎之后的盐酸小檗碱粒子的粒径值最小能够达到38.78 m,在对其进行研磨粉碎的过程中,粒子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在研磨粉碎时间的变化下不断发生变化。如,在研磨粉碎时间在0-4分钟时,粒子比表面积、孔体积在粉碎时间的持续增加下明显增加;在粉碎4分钟之后,粒子比表面积、孔体系在粉碎时间不断增加下持续呈现出降低的现象。通过研究试验进行分析,在粉碎时间为4分钟的情况下,盐酸小檗碱在粉碎之后的粒径为38.84 m,粉末比表面积、孔体积都达到最大值,呈现出最佳的溶出效果。应用微粉化技术有效降低原料粒径,提升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的过程中,开展多晶型药物一致性评价,高度重视微粉化
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晶型变化、结晶度下降等问题,综合考虑到这些问题对口服固体制剂的长期稳定性产生的影响。
结束语:口服固体制剂生产加工过程中,需要制药企业更多关注对原辅料的加工处理,结合原料晶型、粒度和辅料用量对口服固体制剂溶出行为的影响,选择研磨技术有效减小药品粒径,提高药品成分溶出度,并科学合理的调整药品生产加工时,促进药品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全面提高药物制备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冯雪玉. 浅谈原辅料及制剂处方工艺对口服固体制剂溶出行为的影响[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9):1-1.
[2]申基琛. 浅谈口服固体制剂的工艺验证[J]. 东方药膳 2019年24期, 65-66页, 2021. (8):2-2.
[3]王玉英. 基于口服固体制剂一致性评价处方工艺研究的常见问题分析[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6):2-2.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1:56: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638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制剂   口服   药品   溶出   药物   生产   影响   成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