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古今中药资源概述

黄芪古今中药资源概述
2011级中药资源班 钱江平
[摘要]:本文通过整理和考证了历代本草书籍中对黄芪的记载,以及阐述了现代黄芪资源的分布、采收与加工。对综合利用黄芪资源和合理开发黄芪产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黄芪;种质;产区;采集加工;混为品;质量评价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被列为上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10版中国药典[2苜蓿根]规定来源于豆科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 var. mongholicus (Bge. ) Hsiao或膜夹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 另外,还有一种红芪来源于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 的干燥根。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作用。主要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蜜制黄芪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目前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其中以山西和内蒙古为道地药材。本文只要通过查阅古籍等方式,理清
古黄芪的种质及其产区沿革与变迁。并了解对黄芪质量评价论述及其采收与加工等信息。为合理开发及利用黄芪提供理论依据。
1 古代黄芪的种质与产区(道地产区)沿革与变迁
1.1  唐及唐以前种质与产地变迁
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本经》曰:“其味甘,微温,……一名戴糁。生山谷。”《神农本草经》并未道出其产区,只说了“生山谷”,到了汉末,名医别录[3] 有载曰:“生蜀郡(四川旧成都、龙安、潼州、雅州四府)山谷、白水(今陕西白水县)、汉中(今陕西南郑)”,这些都是多山的地方,与《神农本草经》中所提到的“生山谷”暗合。到了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4]提到:“第一出陇西洮阳(今甘肃省巩昌洮阳县)”“次用黑水(四川松潘)宕昌者(今甘肃省宕昌县)”,《新修本草》[5]有云:“今出原州(今宁夏固原)及华原(陕西耀县)最良,蜀汉(今四川成都一带)不复采用之。”《名医别录》成书于汉末,说明在汉朝时,黄芪就有了一定的主产区——四川一带及陕西一带。南北朝时期,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今甘肃巩昌洮阳县宕昌县,四川松潘。到了唐朝,主要产于宁夏固原及陕西耀县。”
1.2  宋代种质与产地变迁
《本草图经》[6]曰:“今河东(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陕西州郡多有之。”《本草蒙筌》[7]云:“《本经》不载州土,必出黄芪处并有之……水芪生白水,赤水二乡,具属陇西。白水颇胜。”
宋朝仍以陕西为主产区之一,同时,山西境内也开始盛产黄芪。宋朝开始有了“绵芪”的说法。
1.3  明清种质与产地变迁
明《救荒本草》[7]对黄芪的植物描述更详,朱橚谓:“其叶扶疏作羊齿状,似槐叶微尖小。又似蒺藜叶阔大而青白;开黄紫花如槐花大。结小尖角,长寸许。《本草原始》[8]:“根长二三尺,生赤水乡,名赤水耆。生白水乡,名白水耆。生山西沁州绵上,名绵耆。”《本草求真》[9]:“出山西黎城,大而肥润箭直良,瘦小黑坚硬不软者,服之令人胸满。”自《植物名实图考》[10] (1848年)始有蒙古产黄芪之说,吴其浚说:“……有数种。山西、蒙古产者佳。”至于何时开始使用东北的黄芪,记载很少。只有清末的《本草思辨录》
[11]周岩谓:黄芪中央黄,次层白,外皮褐,北产体虚松而有孔。,其北产可能指东北,而体虚松而有孔之说如以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性状特征作比较,更接近主要分布于华北及东北的膜荚黄芪。
明朝黄芪主要还是以山西和陕西为道地产区,山西产的主要是绵芪,陕西主要集中在白水县。宁夏亦产。清亦有以山西为主产区者。明清时代对于绵黄芪的概念多有误解,绵指的是山西绵上,而并不是指黄芪柔韧如绵。各类本草中多有指正,说明民间误解很深。
2  古代对黄质量评价论述
《本草经集注》曰:“第一出陇西洮阳,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白,剪粗,新者易甘,温补。又有蚕陵白水者,理胜蜀中而冷补。又有赤者,可作膏贴用。”讲到了不同种类的黄芪有不同的功效或疗效,其中以陇西洮阳的为好《本草图经》载:“然有数种:有白水芪、赤水芪、有木芪,功用并同,而力不及白水芪。……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黄芪,折皮亦如绵,颇能乱真。但苜蓿根坚而脆,黄芪至柔韧,皮微黄褐,肉中白,此为异耳。”《本草图经》对黄芪的种类做了分类,并指出假黄芪(苜蓿根)的鉴别特征。《汤液本草》
[12]:“黄芪本出绵上者为良……盖以产地为“绵”。若以柔韧为“绵”,则伪者亦佳。”。《汤液本草》成书于元,至少能说明此时绵黄芪《本草蒙筌》:“木芪茎短理横,功力殊劣,此为下品。……水芪生白水,赤水二乡,俱属陇西。白水颇胜;此为中品。绵芪出山西沁州绵上,此乡有巡检司。此品极佳。此为上品。”《本草品汇精要》[13]刘文泰称:“黄耆质柔韧皮微黄褐。《本草纲目》[14]:“耆,长也。黄耆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根长二三尺,以坚实如剑竿者为良。”《本草原始》:“根长二三尺,生赤水乡,名赤水耆。生白水乡,名白水耆。生山西沁州绵上,名绵耆。一云折之如绵,故谓之绵黄耆。大耆者年高有德之称,耆老历年久而性不燥,此药性缓如之,故得以耆称。一云耆,长也,黄耆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耆……多崎劣。”清《本草从新》[15]吴仪洛载:“形如箭竿者佳,绵软而嫩,无丫枝,故又称绵芪。切片外白中黄,金井玉栏。”其对于黄芪特征的描述,如“金井玉栏”与现代较为类似。
3 古代黄的采收与加工
《本草品汇精要》载:“二、十月取根,阴干。”。《本草求真》:“发表生用,气虚肺寒    ,酒炒,肾虚气薄,盐汤蒸润,切片用。”古代黄芪有切片用的,也有不切片用的。
4 现代黄的种质与产区
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曾作过调查[16],黄芪主要分布于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甘肃;新疆、西藏、四川、陕西、宁夏、青海、河南、山东、江苏等亦有分布。主产于山西浑源、应县、繁峙、代县、广灵、平顺、娄烦、岢岚、平陆、万荣、朔州市平鲁区;内蒙古库伦、武川、额尔古纳右、莫力达瓦、鄂伦春、牙克石、阿荣旗、阿巴嘎、多伦、扎兰屯、额尔古纳左、太仆寺、正兰旗、满州里、克什克腾、阿鲁科尔沁、锡林浩特、察哈尔右翼中、兴和、固阳、土默特右、达拉特、呼和浩特、赤峰;河北沽源、丰宁、围场、赞皇、崇礼、平山、定州、安国、安平、张北、完县、行唐、赵县、宣化、玉田、迁安、阜平、望都;黑龙江林口、穆棱、宁安、萝北、东宁;吉林和龙、汪清、伊通、东丰、龙井、东辽、梅河口、柳河、桦甸、敦化、珲春、安图、延吉;辽宁抚顺、新宾、清原;宁夏隆德、泾源、西吉;青海玉树、贵德、门源、兴海;山东青州、文登、寿光、昌乐、淄博。商品中山西浑源、应县产的膜荚黄芪,内蒙有产的蒙古黄芪以条粗直,粉质好味清甜,具浓郁豆香气等优良性状而驰名中外。
(黄芪)产地也由原来的川峡甘宁转移到山西沁源,并将道地品称为“绵黄芪”清代出山西外,有增加了内蒙产地[17]
5  现代黄的采收与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去尽泥土须根和根头,晒干或切片晒干备用” [18]直播的黄芪以生长4~5年者采收最好,质量佳,产量高;育苗移栽黄芪一般3年可采收。在秋季8~9月份枝叶枯萎后或春季3~4月植株萌发前均可采收,挖出后除去泥土,剪除茎苗及须根,晒至六、七成干时,捆成小捆,堆起发热,使其自然糖化,晒至变软时以手搓揉,边晒边搓,然后摊开暴晒至全干,即成为成品。以无芦头、尾根、须根、枯根、虫蛀及霉变者为合格。以条粗、皱纹少、断面黄白、粉性足、味甜无农残,重金属不超标者为优。一般667m 产干品250-350kg,高产者可达500kg [19] 。黄芪的初加工:黄芪的初加工采用晒干自然干燥法。将收获的根按要求分等级,放在通风向阳处晾晒至柔软不易折断时,用手捋顺,揉搓2~3次,去掉表皮泥土,除去残茎、须根和芦头,晒至七到八成干时扎成直径10~20 cm的小把, 堆闷1~2 后再晒至全干,此即为条直质紧的成品,可贮藏或出售[20]
6 评价及特征
2010版《中国药典》规定,总灰分不得过5%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1%。张庆芝等[21]研究不同产地和生长环境黄芪有效成分时发现旱地栽培黄芪有效成分含量高于水地黄芪。
7 混伪品及地方习惯用品
7,1  地方习惯用品
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   Bunge 别名沙菀子根,内蒙古、辽宁以及云南等少数地区曾作黄芪用。
金翼黄芪A.chrysopterus Bunge.又名小黄芪、小白芪,多花黄芪A.floridus Benth.、及东俄黄芪A.tongolensis Ulbr.
此外,各地作黄芪使用的还有茂汶黄芪 A.maowenensis Hsiao.、伊犁黄芪A.censensis Bunge 、云南黄芪A.yunnanensis Franch 、绵毛黄芪A.sieversianus Pall.、红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等 .
7.2  混为品
黄芪的混为品及类似品约有20多种,常见的有:
7.2.1 豆科苜蓿属植物紫花苜蓿的根
7.2.2  豆科草木犀属植物草木犀或白香草木犀的根
7.2.3  锦葵科锦葵属植物圆叶锦葵的根,又称土黄芪。
7.2.4  绵鸡儿Caragana sinica(Buchaz)rehd .蓝花棘豆Oxytropis coerlea(pall)DC. 、小花棘豆O.glabra DC.毛野扁豆Dunbaris villosa makino . 和蜀葵Althaea of ficinalis L. 等植物的根,经加工而混充黄芪。[22]
小结(或讨论)
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得知,黄芪的产地,以甘肃,内蒙古等地为主,其他地方亦产,历史上曾经以山西沁源为道地产区,称之为“绵黄芪”古代称其外形类似羊齿,像蒺藜,这与现代所说的奇数羽状复叶,托叶披针形类似。在加工上,古代有阴干的,也有蒸后阴干的。现在多晒干,也有堆起发热后再晒干的。古代文献中多载有黄芪与苜蓿根的鉴别资料,甚至有直接将苜蓿根作为药品使用的。现代混为品较多,苜蓿根作混用品。
参考文献
[1]张玉萍主编.神农本草经[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4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 2010年版(一部).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71-274
[3]陶弘景.名医别录.尚志钧点校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97
[4]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尚志钧点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78-279
[5] 唐,苏敬.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卷七.合肥科学出版社.1981.192
[6] 宋,苏颂,尚志均辑校.本草图经.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3
[7] 陈嘉谟.《本草蒙荃》 见 张瑞贤主编.《本草名著集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81-82
[8]明,李中立.本草原始.卷1.清善成堂刻本.28~29.
[9]《本草求真》清,黄宫绣.本草求真.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59.5
[10]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七.上海:中华书避.1963.151
[11]清,周岩(光绪30年).本草思辨录..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25
[12]《汤液本草》元,王好古,崔麈等辑校.汤液本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75
[13]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上册.商务印书馆.266
[14]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696
[15]清,吴仪洛.本草丛新.草部.六.北京:中国书店.1985.
[16]王艳芳,鲍建材,郑友兰,等.黄芪的研究概况[J].人参研究,2004,(1)
[17] 李敏,李校堃.中药材品种沿革与道地性[M].北京: 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18] 黄燮才.常见中药识别与应用(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43-544.
[19]柯英,张守宗. 黄芪的栽培及采收加工技术[J]. 宁夏农林科技,2009(6). 186.
[20]陈志国,马世震,陈桂琛,等.甘肃陇西道地药材蒙古黄芪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初步研究[J].中草药,2004,35(11):1289-1293.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0:29: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632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黄芪   山西   本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