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发展农业特产业的几点思考

·13·
产 业 发 展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1年第2期连云港市近年来立足传统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加快完善构建农业产供销体系,促进农业结构供给侧改革,优质农产品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农业特产业提质增效步伐不断加快,有力地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1 连云港市农业特产业情况1.1 设施蔬菜产业
2017年全市蔬菜面积130.8万亩[1],其中设施蔬菜面积45.4万亩,蔬菜总产量390万吨,产值近百亿元。全市7个省级万亩“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全面建成,规划总面积8.2万亩,已建成面积8.4万亩,其中设施面积5.8万亩,露地面积2.6万亩。1.2 食用菌菇产业
连云港市食用菌产业主要以工厂化生产为主,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迅速。全市食用菌年产76.2万吨,产值65.1亿元。主要以杏鲍菇、双孢菇、海鲜菇等为主。分布区域以灌南、东海为主。灌南县作为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县,以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中心,辐射带动三口、百禄等乡镇,集聚发展连云港香如食用菌有限公司(国内最大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企业)、江苏裕灌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国内最大、最先进的双孢菇工厂化生产企业)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50余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8家,辐射带动农民成立新农财等合作社30多个。东海县连云港如意情食用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超10亿元,建成后能达到日产110万瓶
(450吨)金针菇,年产值超10亿元。1.3 特林果产业
连云港市特林果主要以浆果类(草莓、葡萄、蓝莓、猕猴桃)、核果类(桃、大樱桃)、坚果类(核桃)等园林水果和茶叶、花卉苗木为主。经济林果总面积32.3万亩,年产量19.95万吨[1],年总产值约10亿元,水果产量居全省第四位。近年来,按照优化结构、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原则,以生态良好为前提,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东海桃林核桃基地,石梁河葡萄、晚秋黄梨基地;赣榆厉庄大樱桃、蓝莓基地,石桥、金山黄桃基地,黑林蓝莓、弥猴桃基地;灌云南岗蓝莓基地;灌南县葡萄基地。云台山景区板栗基地和开发区黄桃基地也初具规模。探索“专业合作、资金合作、产销合作、区域合作”等合作形式,做大做强一批绿、有机、无公害经济林果品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1.4 花卉产业
2017年全市花卉面积4.75万亩,包括鲜切花面积2.5万亩,年产各类鲜切花5.7亿枝。目前全市已建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花卉基地、园区,主要生产百合、郁金香、非洲菊、玫瑰等鲜切花;蝴蝶兰、红掌、风信子等高档观赏花卉。观赏苗木18.6万亩2.4亿株,盆栽植物605万盆,年销售额21.6亿元。花农1.2万多户,从业人员2万多人。花卉企业101个,其中大中型企业21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8个,花木经纪人540个。连云港市已成为江苏省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花卉产地,百合、郁金香、非洲菊等主要鲜切花产量占全省一半以上。同时连云港市还是江苏省主要的蝴蝶兰生产繁育基地,也是江苏省主要的郁金香、
连云港市发展农业特产业的几点思考
张正球1,孙潇潇2,胡曙鋆3
(1.连云港市耕地质量保护站,江苏连云港  222000;2.连云港市农村能源环境保护办公室,江苏连云港  222000;3.连云港市园艺蔬菜技术指导站,江苏连云港  222000)
摘要:该文通过总结分析连云港市设施蔬菜、食用菌菇产业、特林果产业、花卉产业、生猪产业、泥鳅产业、紫菜产业和茶叶产业等农业特产业发展现状,指出连云港市农业特产业发展中存在规模不够大、产业链条短、品牌效应不强、宣传不够、国际市场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并根据连云港市发展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农业特产业;连云港市;发展建议
作者简介:张正球,硕士研究生,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
农业技术推广及土壤肥料研究。
·14·产 业 发 展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1年第2期
百合、剑兰种球的繁育基地。
1.5 生猪产业
连云港市猪种质资源丰富,有1个国家级保种场(东海种猪场)和1个国家核心育种场(江苏天兆实业有限公司),还有一些大型企业在连云港市建设生产基地,如牧原、立华、北欧农庄、新希望六合、上海加农等。近年来,连云港市大力推进生猪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实施产业化经营,截至2017年底,全市生猪饲养量538.7万头,出栏368.2万头,分别比2016年同期减少14.0%、14.2%,其中,母猪222.9万头,同比减少7.7万头。畜禽良种覆盖率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猪杂交改良率75%,猪肉产量23.87万吨。全市规模猪场3 999个,其中万头猪场30个,规模养殖比重90%以上,其中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76%,比2016年底提高4个百分点。以东海、灌云、赣榆、灌南四个生猪大县为主的生猪产业带,生猪存栏占全市的93%;三县和赣榆区均被列入全国生猪调出大县。1.6 泥鳅产业
自2002年连云港市开始工厂化养殖泥鳅以来,泥鳅养殖高峰时的养殖总面积为2.6万亩,从业人员达9 000多人,产量约3万吨,产值近10亿元。连云港市作为国家级出口泥鳅质量安全示范区核心区,墩尚镇现有经国家质检总局备案的泥鳅出口企业多家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高峰期墩尚镇全镇每年泥鳅出口额超6 000万美元,在韩国拥有首尔、山、平泽三大销售基地,甚至占据韩国市场的90%以上份额[2]。目前,连云港市泥鳅产业已发展成集苗种收购、养殖、捕捞、贩运、出口、饲料加工销售,并带动餐饮、服务等多环节链条式、集成式增效的大产业。同时,连云港市赣榆区由以产品销售为主的泥鳅养殖基地,发展为泥鳅集散基地,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泥鳅交易平台,呈现出“买全国、卖全球”的局面。
1.7 紫菜产业
近年来,紫菜作为连云港市渔业的特主导产业,产业规模一直在稳步增大,目前,已经逐渐成为整个渔业产业中产业链最长、市场化程度最高、设施化水平最高、内生活力最强的产业。目前,江苏省条斑紫菜产量占全国的95%左右,经过多年的发展,连云港市已逐渐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条斑紫菜生产基地,2017年养殖面积达到26万亩左右,年产紫菜1.7万吨[1],成为全国最大的紫菜生产加工流通中心。与此同时,连云港市打造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紫菜知名品牌,如“雅玛柯”“神仙”“熊猫”“金派尔”等。“连云港紫菜”更是获批国家工商局商标局地理标志产品,并荣获“江苏地理标志20强”称号,逐步扩大连云港紫菜的市场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使其受到了海内外同行业者的关注。
1.8 茶叶产业
到2017年底,连云港市茶叶种植总面积3.44万亩,其中云雾茶2.23万亩,主要分布在连云区、云台山景区、高新区的山区;赣榆区绿茶1.21万亩,主要分布在夹山、龟山等丘陵山区。连云港市工商注册茶叶生产企业和生产合作社22个,茶叶年产量450吨,其中云雾茶和赣榆绿茶435吨,红茶15吨。全市无公害认证的规模茶叶基地11个,面积1.3万亩,无公害茶叶产量206吨,绿食品认证的基地2个,面积0.25万亩,产量70吨,有机产品认证的茶叶基地2个,面积0.33万亩,产量20吨。高新区花果山街道的小村茶园获得“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荣誉称号,江苏省地方标准《连云港云雾茶》(修订)列入201
7年度第一批省级地方标准项目计划,品牌效应开始凸显。
2 存在问题
全市农业特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短板和问题,总的来说,“一产独大、大而不强”现象普遍存在,产业基地、龙头企业、能人示范带动作用不够突出,特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规模不够大
泥鳅工厂化养殖技术
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的效应,连云港市的一些地方特品种有很强的地区特,但因为规模不大,导致影响不大,效益不高。
2.2 产业链条短
仍以卖初级农产品为主,农民挣的是汗水钱,有产地初加工基础,缺乏精深加工增值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系列开发。
2.3 品牌效应不强
普遍来讲连云港市的农业特产业品牌意识不是很强烈,很多出口产品质量很好,但大多数为贴牌生产,高额利润被知名品牌赚走了。如连云港市黄桃罐头有天乐食品、爱康食品、汇祥食品、鸿润发食品
等5-6家企业生产,每年出口约3 000万美元,但大部分为贴牌生产,自己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认可度不高。
2.4 宣传不够
连云港市的一些特产业仍存在重生产、轻宣传的思想,知名度不高,产生的效益不显著。
2.5 国际市场参与度不高
连云港市是全省知名的农产品出口市,农产品出口额居全省前列,但该市自己生产的很多产品都没有销售出去,特别体现在蔬菜产业上,该市的蔬菜出口居全省首位,但出口的蔬菜来源于本市的不足30%,说明该市的农业特产业参与国际市场不多。3 发展农业特产业的几点建议
3.1 解放思想,观念先行
各级政府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发展农业特产业,提高对农业特
产业发展的认识。只有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才能带领百姓发展农业特产业,发家致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其次,要深刻了解“农业特产业”的内涵,要盯住个性化和有地方特的产业,结合本地实际选择能提供与众不同的特产品。最后,要将战略的注意力集中于一个特点上,挖掘深加工潜力,把特产业逐步做强做大,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领先优势。
3.2 充分发挥地方优势
要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强化特产业区域化布局和连片种植,加快特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本地农业特产业的发展思路,做好特产业园区规划,在特产业形成条件成熟的村镇,搞好特产业基地规划,并按照规划稳步推进实施。
3.3 充分发挥经济能人带动作用
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全市涌现出一批懂经济、善经营的能人,如东海双店镇西池村党支部书记张路军投资100多万元创办了股份农业采摘园里,种植“速效”“中油4号、中油5号”无公害大棚油桃和露天葡萄。在他的引领下,村民点燃起发展采摘农业的“燎原之火”。目前全村沿公路两侧连片流转土地500多亩,有12位产业能人、个体商贸户参与创业,种植大棚西瓜、丝瓜以及油桃、桃子、黄梨、葡萄等10多个特采摘品种,兴建起独具特的“乡村采摘观光长廊”。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村镇要善于发现当地的经济能人,带头发展特高效产业。支持这些能人牵头成立合作社,建立种植基地,流转或托管本
村众土地,优先雇用本村众在基地务工;鼓励能人积极引进特林果、设施蔬菜、蓝莓等高效农产品,示范带动众脱贫致富。
3.4 抓好典型示范宣传作用
东海黄川的草莓、灌云许相芦蒿、灌南新安食用菌、赣榆黑林蓝莓等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这些地方的村民都是实实在在从特产业发展中得到了实惠,政府部门要将这些典型宣传好,让农民切身体会到特产业发展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才会激起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5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加快新型业态发展。依托农业生态园区、休闲观光生态园等资源禀赋,发展特田园乡村+特产业、特田园乡村+文化、特田园乡村+旅游、特田园乡村+健康养老等新型业态。大力发展生产经营、旅游服务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村级电商平台,引导农民发展网商、微商,促进互联网+农业、互联网+乡村旅游的跨界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依托乡土文化优势,打造民俗展示村和乡土文化馆,建设一批风景依托型、产业带动型、生态度假型、文化体验型的示范村。
3.6 加强标准化生产
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限用、禁用农药的使用,积极推进特产业的标准化生产,依托连云港市公共品牌“连天下”,抓好生猪、葡萄、蓝莓、设施蔬菜、草莓等农产品的注册认证,靠品牌占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品牌农产品,加大对外宣传推介,扩大全市特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7 强化科技培训
(1)基层政府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诚请各级专家、技术人员讲学指导开展培训活动。
(2)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组织干部、众、能人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3)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加大各级干部
(下转第23页)
7 黄刺蛾
7.1 危害症状
枣黄刺蛾主要以其幼虫来危害枣树,其危害对象为叶片,通常对叶肉进行啃食,将主脉以及大支脉留下,通过啃食导致脉间叶片出现大孔洞,导致叶片出现缺刻或者呈破损状[6]。
7.2 发生规律
7.2.1 一年一代区
黄刺蛾每年仅发生1代,主要以老熟幼虫结茧的形式在树干、主侧枝以及小枝分杈处的粗皮上越冬[7]。一般在第二年的6月出现成虫,常常在叶片的背部产卵。黄刺蛾成虫的趋光性不强。其卵期通常为7-10天。幼虫主要在6-8月危害。
7.2.2 一年二代区
在一年二代区,越冬成虫出现于4月底-6月初,在5月中旬第一代幼虫孵化并危害,在6月上旬进入其危害盛期;在6月底出现第二代幼虫并危害,在7月上旬进入其危害盛期。
7.3 防治措施
首先,在早春季节结合修剪将虫茧剪除并集中消灭,也可以通过人工捕捉幼虫减轻危害。
其次,采用性诱剂或者黑光灯诱杀黄刺蛾成虫。
此外,还可以采用25%灭幼脲胶悬剂1 000-1 500倍液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 樊予川,魏磊. 枣树主要害虫综合防治[J].乡村科
技,2014(2):55-56.
[2] 缪建华.枣树害虫的无公害防治[J].现代园艺,
2017(21):136.
[3] 范爱耘.浅谈邢台地区枣树主要害虫发生特点及其
综合治理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1):
146.
[4] 张同新,蒋俊芳,常如.枣树主要蛀果害虫的发生及
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17(8):34.
[5] 任永莲,薛峰峰.枣树害虫综合防控的理论推荐与
技术实践[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5):91. [6] 刘巧红.神木枣树虫害现状及防治对策[J].现代园
艺,2018(4):54-55.
[7] 蔡志平,张栋海,彭延,等.新疆小海子垦区枣树主
要害虫危害特征及发生规律研究[J].北方园艺,
2013(16):128-130.
培训力度,使他们成为特产业发展的行家里手。
(4)加强沟通联系,重点引进良种良法,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运用。
3.8 加快发展互联网+特产业
大力宣传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营造良好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加强农业电商点集聚,引导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汇集。加强农业特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探索建立网购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运标准体系,加快形成保障有力、服务完善的农业电子商务
服务体系,组成多产品上线,形成市场冲击力。培育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规范化发展电子商务,使农业电子商务形成以点带面态势。
3.9 充分重视市场开发
统筹考虑农业生产、交换、分配、销售、运贮等各环节的相互关系,通畅农产品的市场渠道。连云港市农业历经多年发展,特农业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农产品精深转化率低,农业资源优势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等问题。如黄川的草莓产业,超过2万亩的种植面积,但本土的大部分企业都是简单的初加工,缺少深加工企业,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把工业经济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先进经营理念,广泛移植和导入农业领域。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抓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营,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2018)[M].江苏省:江苏省
统计局,2018.
[2] 乔立贺.做强泥鳅产业 铺平富民之路——关于江
苏省赣榆县墩尚镇泥鳅产业的调研报告[J].中国
农业信息,2014(1):243.
(上接第15页)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31: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607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