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背后的青年

大国重器背后的青年
作者:孙福来 陈霞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0年第30期
        站在高耸的长征七号、长征五号、长征九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缩比模型面前,39岁的何巍显得并不起眼。
        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现场,无论是顽皮稚子还是白发老翁,都在选位置、角度和这些大国重器合影留念,却很少留意到这位年轻人——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总体部总体室主任,曾全程参与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设计论证工作。
        “这些大国重器竟然是年轻人的手笔!”第一次知道何巍年龄和身份的人都难以相信,而当他说出“我们单位还有很多比我年轻的同事,平均年龄也就30多岁”时,人们都会露出更加惊讶的表情。
        这如同一个隐喻。“年轻”和“重任”这两个词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是不相匹配的,但其实
无论是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等国家重点工程领域,还是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高温铁基超导等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之中,都活跃着年轻人的面孔——尽管,他们通常都藏身在重大科技项目的背后。
        事实上,年轻的面孔和巨大的成就所形成的反差,往往更加鼓舞人心。正如美国宇航局前局长所感慨的那样:“中国航天最厉害的,不是它取得的像载人航天工程这样的巨大成就,而在于它所拥有的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
        在改革开放40年的大潮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只存在于航天领域,也不只停留在某一时刻。80后、85后、90后、95后以及未来的00后,这些享受着改革开放红利成长起来的体,不断接力,在各种国家重大专项、大科学工程之中挑起大梁。
        国之重器背后的面孔
        来自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的于华男,就是一位以“低龄”创“高能”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他带领年轻的团队打造了中国宇宙飞船的核心装置——黑盒子。
        那是一个黑金属盒子,方方正正,其貌不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似乎都不符合大众
对于高科技的种种想象,但它却对太空飞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神舟”飞船飞入茫茫太空,一次次变轨,缓缓接近银的“天宫”,这个黑盒子会将飞船速度变化的快慢情况,报告给地面上的指挥控制中心,让中心掌握飞船的整体运动状态。人们将它比喻成贴近飞船心脏的“精灵”。
        2011年,当于华男团队设计的黑盒子,成功助力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时,这支团队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
        这并非孤例。
        就在2018年8月,随着一声巨响,星空二号飞行器在西北某靶场划过完美的飞行轨迹,向世人昭示,国内首款乘波体气动布局的高超声速试验飞行器研制成功。
        人们可能很难想象,攻克了多项高超声速科学研究与飞行试验世界性前沿技术难题的,竟然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十一研究院一支平均年龄仅有33岁的研制团队。
        80后和90后曾被人称为“垮掉的一代”,但有不少像于华男团队、星空二号团队这样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用实际行动证明:改革开放后的每一代青年,无论是80后,85后,还
是90后,甚至95后,都是能“挑大梁”的一代。
        2015年,我国成功发射第17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这个号称“新北斗”的研发团队中,80后占了76%。
        他们拼劲儿十足,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出地完成了任务,从2011年项目启动,到拟定卫星方案,再到初样、正样等研制,最后到2015年卫星出厂,仅历时3年3个月。
        这些80后、90后所表现出来的活力,让不少前辈赞叹“年轻真好”。也正是从这些年轻人身上迸发出的战斗力,成就了如此一项项重大的成就。
        跳出套路,闯出新路
        除了活力和激情,敢做梦,敢尝试,不墨守成规,勇于寻求改变也是青年的特长。
        正如人们在回顾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经历中所得出的规律那样,“重大的原创性理论突破,往往是在一个人的青年时代实现的”。青年的创造力向来不可小觑。微声滤波器是手机中应用最广泛的滤波器,手机接收与发射信号、数据流量上传与下载等功能,都需要通过
手机内的滤波器等芯片对特定频率信号进行滤波来实现。目前全球微声滤波器市场主要被美国和日本的4家公司瓜分,国内厂商在高端微声滤波器市场份额几乎为零。
        这个团队的年轻人就是要改变这种情况。他们告诉记者,他们计划在5年内,实现绝大部分滤波器的国产化替代目标。乘波体
        打破论资排辈,勇于接受挑战
        青年有锐气、有头脑,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东风”就是一个可以让他们施展才华平台,挥洒汗水的空间。
        相比于改革开放之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身处于更加稳定的政治环境,加之国家战略层面对科技越来越重视,许多重要科研项目相继上马,科研人员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以国防科工领域为例,当时国家对相关科研成果确实非常渴望。恰逢改革开放初期,“下海经商”潮流涌来,军工领域人才流失严重,人才“青黄不接”的难题成了一个普遍现象。
        科技战线急需“自我革命”,大胆创新机制,吸引并重用青年人才。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就是从那时开始,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打破论资排辈,引进了竞争机制”。
        1989年,二院一个举动,引发军工科技领域的不小反响——破格聘用了7名35岁以下的高级工程师和2名45岁以下的研究员,这被业内人士称为“小高工”和“小研究员”。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青年技术骨干特殊津贴的建立,也大大调动青年人才的积极性,这种为“在状态、有激情”的年轻人“搭台子”的做法,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涌向这里。在诸如这样的平台之上,青年科研人员大胆创新、勇于接受挑战的特质渐渐凸顯出来。
        与此同时,科技界人士对于我国科技发展整体情况也很清醒。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仍有很多核心关键技术没有攻克,经常被“卡脖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树立‘科技自信’,更加勇于探索、勇于突破”。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时代再一次呼唤敢闯敢干的年轻人。
        有人曾说,一个国家科技竞争的胜负和民族发展的未来,取决于青年科技工作者体能否发挥其创新性与创造力。
        而年轻科技工作者与大国命运的关系,也正如何巍所理解的那样:“我们在改革大潮中历练、成长,同时也将推动着大潮继续前行。”
        素材链接
        李芳:同学们,山的那边真的有海
        2020年1月6日至7日,一年一度的“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在三亚举行,100位获奖教师及20位入选校长从远方赶来。在云南地西北边境小学工作已有10年的李芳老师,一路上用Vlog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大海、第一次登上颁奖舞台和明星互动。“同学们,山的那边不只有大山,还有海。老师没有骗你们吧,山的那边真的有海……”这段视频发布后感动无数网友,有人说,对山的那边有所期待,将变成孩子们走出大山看世界的动力。
        李芳选择成为教师,是源于她也是山里的孩子。出生于红河州河口县的李芳,曾因为
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差点辍学,最后哥哥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她。读中专时,老师帮她申请到补助,后来上大专、本科,在老师和众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她完成了学业。2006年大学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只因为“想把这种关心传给下一代”。
        学生运用示例
        改革开放的大幕訇然中开,古老的中国开始了走进新时代的匀加速接力。你看,科学发展,和諧发展,那握紧百姓的手紧紧握住的是江山锦绣;你看,两个一百年的构想,正谱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胸怀使命,热血担当,高瞻远瞩,东方巨轮在领航人的挥手中不断乘风破浪。
        想到了那一张张智慧的面庞。为寻最合适的安放地,“天眼之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为提取青蒿素,屠呦呦40年如一日,历经近200次的失败最终取得成功;黄大年以超负荷的付出,填补了我国在深部探测关键领域的技术空白。超凡的智慧,置于为国争光的平台辅以执着的努力,才成就了张贴着国家符号的重器。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20: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589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科技   国家   年轻人   飞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