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版田麦久《运动训练》

1、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P6)
答: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从不同实践过程看,竞技体育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部分。
(1)运动员选材: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选材时,应注意考虑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力求使用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努力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2)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3)运动竞赛: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社会的媒介。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4)竞技体育管理: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下才能获得实施并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填空(P7)
答:(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平性;(4)集性;(5)公开性;(6)观赏性。
3、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P9)
答:(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4、现代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特点?(P13)
答:(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每名运动员都从事着特定专项的训练,其训练的目标是在特定的专项上夺取比赛的
胜利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鲜明的专一性。运动项目和内容的专一性,并不
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的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手段,而是要分析各种内容和手
段对提高专项能力的作用。
(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无论哪一个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里能力
和运动智能构成的。各项目运动员的主体竞技能力和次要的竞技能力,各以适当的
发展水平。相应的结构协调的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表现于专项竞技之中的综合竞技
能力。各子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良好发展的优势子能力还可以在一定程
度上对发展滞后的劣势子能力产生补偿作用。
(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运动员在每一个特定时刻的状态都是前一个运动状态的延续,又是后一个运动状态的先形。训练过程这种延续进行和前后制约的特性。即称做连
续性。每一个连续的运动训练过程又都必然的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的训练任务、
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都有各自的特点。
(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
外加于人体的负荷,能引起人体功能的改变,使之更好的承受外加的负荷,这就是
人体对训练的生物适应过程。负荷的适度增加能够导致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但当
负荷超过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机体便会产生劣变现象。
(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对运动训练全国城市是科学的调控,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实施科学训练,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重要工作环节。而在竞技比赛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由于经常会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训练和比赛过
程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愿意确定的训练计划和对训练和比赛的设计都需要给与相应的调节,实施必要的变更,以力求原定训练目标的实现。
(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有着广泛的多学科联系。作为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任务,即运动员各种竞技能力的提高,都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帮助与支持。
5、运动训练学的任务及内容?(P17)
答:(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
(2)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或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
(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与内容体系。
(4)广泛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
(5)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基本内容: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和特点;运动训练原理和原则;运动训练
的方法与手段;身体训练;技、战术训练;心理、智能训练;
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运动选材;负荷与恢复等。
6、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的关系?(P1
7、19)
答:(1)一般训练理论:阐明运动训练基础理论和训练过程中带有共性及普遍性问题的理论
体系。
专项训练理论:是阐明各专项规律及有效组织各专项训练活动行为的学科。
(2)一般训练理论:研究普遍适用于众多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是在高层次上指导运动
训练实践活动的理论体系;
专项训练理论:密切结合专项训练实践,研究适用于专项训练活动需要的指导性的
理论问题以及具体的可应用的训练方法。
(2)运动训练学与专项训练理论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训练理论源于专项训练理论,是以专项训练理论为基础,从各专项训练理论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带有广泛适应性的
共规律,并使其上升为对不同项目的训练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
运动训练的理论源于运动训练的实际,在专项运动训练实践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个专项的训练理论。
7、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P65)
答: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
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布鲁加达综合征(1)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内因)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的竞技水平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内因。对不同项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有着不同的评定方法。其中,可测量类和评分类项目运动员所表现的
竞技水平基本上是个人竞技能力的表现,通常较少受对手竞技表现的影响,而分属得分类和命中类的表现项目以及制胜类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则受着对手竞技表现很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2)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胜负状况或所取得的名次,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竞赛对手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同时也受着裁判员行为的影响。在对抗性的竞赛项目中,同一名运动员在某一轮淘汰比赛中与强劲的对手较量时,如果他的对手比他最好的表现还要强的话,尽管他能够表现出比前几轮更高的竞技水平,也很可能遭到失败而淘汰。
作为比赛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赛的胜负或名次不仅仅取决于运动员自己的竞技水平,还取决于对手的竞技水平以及比赛的评定行为。
(3)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包括裁判员的道德及业务水平、成绩的评定手段和竞赛规则这样三个因素。
A:竞赛规则的改变,能带来运动成绩的显著变化。
B:评定手段对运动成绩起作用的最突出的例子是电动计时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计时成绩的准确性。
C:裁判员的道德和业务水平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8、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P68)
答: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1)体能: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和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人体的形态及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
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
(2)技能: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高低可从技术的合理性及稳定性两方面予以判定。
壁炉火
(3)战术能力:战术能力则表现为力求出地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及心理能力,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以及对于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
液氨化工厂制备
加合法的影响这样三个部分。高度发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的运
动技术的先决条件
(4)运动智能:运动员智力状况及一般的和专业的知识水平则对其战术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5)心理能力: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则集中地表现于运动员的参赛情绪及竞技意志。
静水天平
9、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含义的异同?(P69)
答:(1)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
程中。
(2)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但在训练实践中,训练水平这一概念也常用于表达
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
烘干窑
(3)训练水平是一个多义词,竞技能力的含义则专一而明确;当训练水平被用于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时,则比竞技能力这一概念更为具体地表述所达到的程度。
10、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横结构及其补偿效应?(P70)
答:(1)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性特征:相对于运用统计方法而建立的能够反映优秀运动员总体共同特征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而言,每一名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要素的发展都呈不均衡状态,这种非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
(2)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补偿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1、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P72)
答:(1)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
整个运动训练过程都是以对运动员现实状态的分析和判断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只有
建立在科学诊断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出准确的预测,才有可能设立恰当的训练指
标,才有可能制定出为实现指标所必需又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
(2)对训练工作效果时的检查评价:
通过科学的诊断,可以使教练员和运动员及时掌握训练过程的进展情况及运动员竞
技能力的变化状况,从而对训练指标的制定、训练周期的划分、阶段任务的确定、
训练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以及训练负荷的安排是否适宜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
(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通过多学科的综合诊断,可以发现训练过程中不同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判定现实状
智能训练态与目标状态的离差的大小。进而为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并据此调整训练指标,修订训练计划,加强训练组织,以求实现运动训练过程的最
佳化,最终完成实现状态目标的任务。
12、适宜负荷原则的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
答: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
的训练原则。
(1)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
a、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
在负荷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条件下,机体的应激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负荷的量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应激也就越强烈,机体产生的相应变化也就越明显,人体竞技能力提高的也就越快。
b、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只发生在适宜负荷的条件下,而当负荷超过了一定的范围,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的机体便产生了劣变现象。过度负荷有时表现在生理方面,也有时表现在心理方面。
(2)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a.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
运动训练过程任何一个负荷,都包含着负荷的量与强度这样两个方面。负荷的量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负荷强度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度。
b.渐进式地增加负荷的量度:跳跃式、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填空)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随着运动员生物年龄的增长和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的提高,通常需要相应的加大负荷的量度,但这一变化必须循序渐进的实施,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c.科学地探索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运动员负荷量度临界值的大小既随其发育程度,又受着运动员健康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它的测定和评价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要用科学的诊断方法力求准确的掌握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d.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
为了及时把握不同时期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状况,以便准确的判断负荷的适宜度及恢复程度,从而决定训练中应取得相应对策,就必须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
e.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训练离不开负荷,没有负荷就不能称之为训练。训练也离不开恢复,没有恢复,负荷只会导致运动员机体能量物质的消耗,导致运动员机能的下降。为了使训练取得效果,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恢复。
13、适时恢复原则的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
答:适时恢复原则: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1)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
a、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
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消耗越剧烈,恢复过程就越长,超量恢复也越明显。运动训练中的恢复,并不是满足于回到先前水平的恢复,而是要追求超量恢复。
b、调整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
训练中掌握好关键性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练到什么时候该“歇”,疲劳到什么时候该“调”,必须要准确予以把握,才能保证训练的成功。
(2)贯彻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a.准确判别疲劳程度
运动员疲劳程度的判别,通常是根据自我感觉和外部观察来进行的,也常常采用一些比较客观的生理和心里测试方法。
b.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1训练学恢复手段:
主要包括变换训练内容和训练环境,交替安排负荷,调整训练间歇的时间与方式,在训练课中穿插和采用一些轻松愉快、富于节奏性的练习手段等训练手段;在恢复过程中以轻微的肌肉活动,帮助肌肉和血液中的乳酸更快消除;根据人体的“生物钟”节律,安排好每天的训练时间,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定型,节省神经能量。
○2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
主要包括理疗恢复手段,如水浴、蒸汽浴、氮水浴、苏打碳酸浴、盐浴、珍珠浴、含氧浴、腐植酸浴
○3营养学恢复手段:
运动后的能力补充除了考虑补充物的数量,还应注意各种营养素的适宜搭配。例如:吃不同的糖;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从食物中摄取,所以注意食品的种类和配比。
○4心理学恢复手段:
主要利用自我暗示、放松训练、气功、生物反馈等手段。
14、试述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含义及其区别?
(1)含义:
a.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意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b.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部完
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c.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间歇时间不同:
重复训练法中间间歇机体相对充分恢复;
间歇训练法中间间歇机体不完全恢复;
持续训练法中间没有休息;
(3)作用不同:
a、重复训练法通过同一动作或同组动作的多次重复,经过不断强化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22: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475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训练   竞技   运动   运动员   能力   负荷   水平   恢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