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内容

玉石板优化教学内容,是合理调控课堂节奏的前提
节奏是一个音乐术语,即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急缓、行止的现象。音乐之美就体现在乐曲的轻重缓急、强弱变化和抑扬顿挫的不同节奏中。课堂节奏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规律性和重复性的松紧、快慢的速度变化规律。不同的课堂教学节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果一节课课堂节奏较慢,单调呆板,学生会缺乏兴趣。而节奏过快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跟不上,很疲惫,丧失信心。
现在很多学校推崇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大容量、高密度步步紧的科学课堂教学,任课教师要准备大量的观察实验材料,很耗费时间和精力。教学的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整节课教学过程结构紧凑、环环相扣、知识的容量大、学生活动的次数很多。整节课感觉师生无片刻闲暇,学生必须全神贯注,步步紧跟,稍一走神就会跟不上教学的节奏。学生感觉很紧张、很疲倦。教师在整节课不仅要忙着给学生拿各种材料,还要参加学生的小组讨论,还要随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尤其遇到学生收集的证据不能支撑结论时,教师还要替学生进行结论的总结,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牢牢地控制在手心儿里,教师占据了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干扰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就像拿着鞭子不停抽陀螺的人,学生就是鞭子下的陀螺。尽管如此,过
一段时间通过测评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不理想。通过分析发现,大多数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基本上是原封不动的按照教材和教参的安排平铺直叙,为了突显教师重视和基本功,便以准备大量的实验作为突破口,并没有对学生和教材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认为实验多就是一节好课。也因此使一些教师的课呈现出教师讲、学生被动参与。有的课前松后紧,快下课刚开始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只能教师讲讲草草收场;有的课教师设计的内容过多,怕讲不完,致使前紧后松,40分钟的课30多分钟就讲完了,本该充分探究的活动教师只给了12分钟,结论的得出只能是教师讲解;有的教师则平均使用力量,致使一节课重点不突出,难点突破的不好。这些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求教师要会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各年级的小学生存在差异性,因为性格不同,有的喜静,有的喜动。有的注意力集中且持久,有的注意力易涣散且短暂,一会就坐不住了。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能抓准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了解所教年级的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科学学科特点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在引入新课时,学生的精神状态较好,对新知识充满好奇。这时教师就要创设适宜的情境,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在猜想假设和设计实验阶段,教师要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在收集整理证据阶段,要实事求是。在理解与运用阶段,要联系实际运用。对于教学难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降低难度,并且按照有一定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突破难点,让学生建立充足的自信。在学生理解了重难点后,要及时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科学地进入知识的巩固与运用阶段,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同时实现教学目标。因为小学阶段儿童很难长时间保持集中注意,也不宜较长时间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因此,有限的40分钟要做到疏密有致。好的教学节奏需要一个综合系统协调工作,那么。如何有效地调控、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呢?我将从优化教学内容,是合理调控课堂节奏的前提;优化教学过程,是合理调控教学节奏的基础;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是合理调控课堂节奏的保障;教师专业素养是合理调控课堂节奏的重要手段和重要补充四个专题进行解读。
一节课堂节奏合理的科学课,总体来说要做到动静呼应、快慢适宜、疏密相间,起伏有致、抑扬顿挫等。要做到这些,优化教学内容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多少、难易以及适应性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教学容量太大或太难,学生会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影响思维的发展。教学容量太少或太易,学生又会因为太拖沓或没有思考空间而没有兴趣。只有合理、科学地分析处理教学内容,合乎学生心理和生理规律的课堂教学,才会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如何优化教学内容呢?
教师首先要熟练掌握课标的要求,通读全套教材,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习特点。才能具有驾驭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在科学课堂上,教什么内容、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都要取决于所教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基础,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学生已经知道的和将要学习的内容之间搭建桥梁。这样确定的教学目标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这样才不会因为过难或过易导致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参与不主动等不合理的教学节奏。
无胆饮水机下面就以《骨骼》一课为例,说明教师要通过挖掘学生的前概念来优化教学内容。
《骨骼》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教材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指出:将过去自然课中教了许多年的骨骼与肌肉的内容划归体育学科教学。科学课上只讲健康与生活但不讲骨骼与肌肉方面的卫生与保健的内容,体现学科整合。《教参》要求学生知道骨骼具有支撑和保护等作用。知道保护骨骼的方法。保持坐立走的正确姿势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教师第一次上骨骼这节课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拿着一张人体挂图,端着一副骨骼模型,让学生分组看看,然后由教师介绍各部分名称,讲了讲卫生知识,一节课顺利的上完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就把学过的东西还给了老师,全忘了。分析原因,是因为教师完全属于支配地位,学生完全属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并不清楚学生真正对什么感兴趣。老师后来又分别走访了中学科学(生物)教师、骨科医生等,向他们了解中小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作为小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怎样学习效果最好,作为一名医生在学习时采用的是什么方法等……。教师在课前又对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四年级的学生看到过一些动物的骨,见过关于骨的图片和X光片,也读过关于骨的课外书籍,大部分学生能说出一些骨的名称,对骨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关于骨的一些疾病,但是不知道什么是骨骼,都没有建立起骨骼的概念。对骨骼的结构与功能基本没有理解。对于骨骼的保健知识也很少。身体里的各种骨长什么样和有什么用也说不清。学生很想了解关于各部分骨的样子和骨骼的知识。水翼
基于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教师进行了适度的取舍,确定了具体明确贴近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摸、捏、猜想等活动,学生知道人体内的骨有长骨、短骨等不同的形状。通过小组合作绘画、拼贴人体头部、躯干和四肢三部分的骨,学生初步建立人体骨骼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摸、捏、猜想、绘画等活动,学生具有初步的猜想和简单分析、推理能力。
多媒体教学平台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研究骨骼的过程中初步具有探索人体奥秘的兴趣,关注自身骨骼健康。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教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首先准备了丰富的观察材料(鸡翅、鸡脖子、猪蹄等骨),组织学生课前观察、触摸。导入时问学生这些骨是什么动物身上的?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前概念。然后由动物的骨联系到人体的骨,提出假设,引出本课的探究。学生兴趣浓厚。
教师通过挖掘学生的前概念,理清了学生混淆的认知,明确了学生想要研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才易于突出和突破,确定的教学方法学生才会欢迎。教学节奏才会动静呼应、快慢适宜、疏密相间,起伏有致。
良好的课堂教学节奏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认知等学习行为的调查了解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参与研究的兴趣会很浓厚。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跳一跳摘到苹果。如果不对前概念进行调查,可能会出现教学目标过难或过易的现象,这些现象都会破坏教学节奏,引起拖堂或时间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一节科学课要富有合理的课堂节奏,教师必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先对教学内容根据前概念调查进行合理取舍、妥善编排。要把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猜想与假设和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进行验证,交流质疑等环节有机结合,这样有动有静、有观察有讨论、有思考有发言、有教师讲有学生质疑的课堂节奏才会张弛有度。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26: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456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教师   教学   节奏   进行   骨骼   合理   课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