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中医理论诠释

健身气功·八段锦中医理论诠释
中国健身气功协会任建坤
健身气功·八段锦中医理论诠释
  中医认为,八段锦柔筋健骨、养气壮力,具有行气活血、协调五脏六腑之功能。本文旨在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功理功法及健身效应进行诠释。
预备势
  预备势是以松静自然的态势,将机体调整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虚灵顶劲,百会上领,引导头部摆正,并有虚领向上之意,有利于督脉的畅通,从而行气上升以养脑营神。《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宁静心神,思想集中,精神蕴蓄,杂念不起,渐而入静达到动中有静的效果,进而越练越虚静,物我两忘,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消除疲劳,而又益智补脑。古人认为: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五官百骸无不听命于心,并以“心意君来骨肉臣”作形象比喻。
  目为练功之要窍,目不乱则神可收。双目微闭,似闭非闭,将听觉从外转归于自身,专心练功;舌抵上腭,轻触即可,使任督两脉交通。“两肩松开,沉肩坠肘”,—肩为臂之枢纽,两臂能否圆转全在两肩;两肩应放松下垂,肩、肘、手三节能节节贯通,达于指梢则臂弓备也。气沉丹田,意思是“清升浊降,气归脐下。”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气升于顶,呼气时放松,气沉脐下丹田之内。因为“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就是指的呼吸要顺其自然。腹稳,呼吸自然就顺,下盘就能稳固。
角钉第一式 两手托天理三焦
  本式通过“两手托天”的动作,主要达到调节三焦的气血与阴阳的功能。 
  两手托天通过两手交叉上托,缓慢用力,保持拉伸,通过意念、导引的配合,引动人体的内气与大自然的外气相结合,强化人与大自然气机的交通,达到天人合一。
  “两手托天”为何能调理三焦呢?天,为最高;托天者,就是尽量向上托的意思。“两手托天理三焦”这个完整动作是一个呼吸周期,但在“托天”一瞬间,应当是闭息助力,从而使“内劲”贯通上中下三焦。全身各个关节几乎全部参与锻炼;在两手托天时配合逆腹式呼吸,会
使胸腹部的内脏得到间接的“按摩”;还会使十四经及其相关的络脉,经筋,皮部,也随着锻炼而调理。通过脊柱的对拉拔伸,刺激背部的督脉及脊柱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以此来调理五脏六腑。因此,脊柱的自我锻炼,其养生健身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在中医学中,脊柱是督脉所在地,总督一身阳气。“两手托天理三焦”上托下落,升降开合,使元气输布全身,使津液滋润脏腑,从而起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因此,把双手托天理三焦放在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第一式,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男性自卫慰器自己制作第二式 左右开弓似射雕
  本式通过“左右开弓”的动作达到了肝肺二者相互协调、气机条畅的生理作用。
  其中的“左右开弓”在中医理论中是讲“左肝右肺”的意思。根据《素问·五运行大论》:“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天地阴阳二气就是这样进行气交运动的。所谓“上者右行”,言天气右旋,自东而西以降于地;所谓“下者左行”,言地气左转,自西而东以升于天。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剌禁论》篇,原文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隋代医家杨上善注曰:“肝者为木在春,故气生左,肺者为金在秋,故气藏右也。肝为少阳,阳长之始,故曰生。肺为少阴,
阴藏之初,故曰藏也。”从五行属性而言,肝属木,主疏泄,肝气以生发为顺;肺属金,主全身之气,肺气以肃降为畅。从肝肺的关系来看,肺金对肝木保持适度的制约,是正常的生理状态,称为相克;如果肝木太甚,对肺金形成反克,则为病理状态,表现为肝升太过,肺降不及,称为相侮。保持肝肺之间正常的相克关系,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是必须的。据此,本式功法锻炼时,通过马步状态下两手“射雕”样的“左右开弓”,对左(主升之肝气),右(主降之肺气)进行科学调节,以保证其正常的升降状态。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本式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肝肺两脏来调整气机的升降;从实际效果看,由于“左右开弓似射雕”的动作,无形之中有扩胸作用,所以它除了对肝肺两者有保健作用外,对位于胸腔内的各个脏器也都有较好的保健作用。
第三式 调理脾胃须单举
  本式通过两手上撑下按的动作,达到了舒胸展肩,拔长腰脊,调理脾胃气血阴阳的功能。
包装箱制作  中医学认为,脾胃乃人体“后天之本”,因为脾胃具备重要的消化吸收功能,是人体的能量源头。如果脾胃的功能发挥正常,各组织器官运作效率良好,就不会发生疾病;由此看出,注意保健后天脾胃有多么重要。在形体动作中,要注意展现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意电子设备包括哪些
管道渗漏检测
气相随的原则,习练者要用心体会,切实把握,以获得较好的健身效果。运动中肢体的动是连绵不断的,静是相对的,内动外静是互为转化的,以此体现刚柔相济,松紧结合。同时,在动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意气相随,用意要轻微,上举托天,下按连地,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要深刻认识“调理脾胃须单举”的保健作用。《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见脾胃在人体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医理论认为,脾气以升为顺,胃气以降为和,二者经脉互相络属。脾与胃阴阳相合,燥湿相济,升降相因,互为协调,以维持人体饮食消化吸收的功能活动。
  通过“须单举”运动,上撑下按,充分牵拉腹腔,可刺激脾胃经络,达到健脾和胃的作用。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循行在胸、腹部,通过“须单举”运动导引,疏通经络,增强其运化功能,通过上撑下按,从而增强脊柱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在动作的导引下,以肩力带动两掌的上举下按、扩胸展腹、拔长腰脊,可刺激督脉经络,督脉主髓、通脑,行脊入里,通过反复牵拉磨合,疏通肩颈脊柱内经络,使关节肌肉气血充实,达到滑利关节,增强肩颈脊柱活动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总之,人体后天营养的充足与否,主要取决于脾胃的协调功能。因此必须重视脾胃的盛衰,
无论何种疾病,如果胃气不衰,则身体易康复;反之,则身体多为不良。所以要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保健原则,除了正常的食疗、药疗外,还必须加强保健后天脾胃的运动锻炼,“须单举”运动确是一剂保健脾胃的良方。坚持习练“调理脾胃须单举”,可收到保健脾胃的功效。
第四式 五劳七伤往后瞧
  本式通过“往后瞧”的动作,达到了调节脏腑机能,疏理任督二脉的功能。左右摇头摆
  中医理论讲,七情致病,多涉及脏腑气机失调、功能活动紊乱而发病。“五劳”,是指人的肝劳、心劳、脾劳、肺劳、肾劳五种劳伤。“七伤”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情志活动的损伤。
  七情致病的真正因素在于机体本身。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但是,由于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七情致病的因素是导致内伤病的主要原因。
  人的七情活动与内脏有着密切关系。因为以五脏精气作为情志的物质基础,只有作用于机体内脏时,才能表现出情志的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喜怒悲忧恐。”这指出了情志活动和相应内脏的密切关系。情志的异常变化伤及内脏,主要是影响内脏的气机,使其功能紊乱而发病。如《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习练者长期坚持做“往后瞧”动作,可疏通经络,强化脏腑功能,排除七情干扰,促进气血循环,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精神愉悦,精力充沛。
  通过“往后瞧”,上肢伸直外旋、扭转的静力牵拉作用,可刺激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五脏和六腑等俞穴。下颏内收,胸腹向前伸展,脊柱微成反弓的活动,可刺激督脉、疏理任脉,使任督二脉在动作导引中不断受到松与紧的交替刺激,从而调动和脏腑器官经络和气血运行。“腹为阴,背为阳”,任脉循行于人体腹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经,故有“阴脉之海”之称,刺激任脉可调节人体阴经气血。督脉循行于脊柱正中线及头部正中线,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有“阳脉之海”之称,刺激督脉对全身阳经气血起调节作用。由于任督二脉相对应,所以“往后瞧”的动作导引,可以疏通任督二脉,全身气机得到发动,从而疏通脏腑经络,气
血畅流不息,达到稳定情志、心静淡泊、青春常驻之目的。脏腑经络得到疏通,气血得到正常运行,脏腑功能得到强化,身体各部组织得到精气的滋养,从而保持七情的正常活动,人体得到健康。
第五式 摇头摆尾去心火
  本式通过“摇头摆尾”的动作来达到平秘人体阴阳、调理脏腑机能的作用。
  “摇头摆尾去心火”主要通过对脊柱大幅度侧屈、环转及回旋,使头颈、腰腹及臀部、腿部等多种肌参与收缩,既增加了颈、腰、髋、下肢的关节灵活性,也增加了肌力。同时,通过摇头,可刺激大椎穴(大椎穴为六阳经的汇总点,位于颈根后,第七颈椎棘突起和第一胸椎棘突起之间),以提升阳气;摆动尾闾,可刺激脊柱和命门穴,“腰为肾腑,命门贯脊属肾”,肾在五行中属水,心在五行中属火,以水克火,只有壮腰强肾才能调理心火,所以刺激脊柱和命门穴,增强肾阴对人体各脏腑器官滋养和濡润的作用,进而达到去心火的目的。
  在操作方面,本式转腰的幅度与强度均大大增强:一方面强调了动作的轻巧与放松;另一
方面还含有以腰部运动带动颈部运动之意。在作用方面由于大幅度的“摇摆”加大了对命门与肾脏的按摩作用,能起到养阴滋水的作用。中医学认为,心属火应对自然界之南方,位于人体上焦;肾属水,应对北方,位于下焦。正常情况下,肾水上济,以制约心火,使之不至于过旺;心火下降以温肾。两脏之间的这种生理关系称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当心火过旺为患时,通过补益肾水的方法加以“灭火”,是常用的法则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阐明天地上下阴阳水火之间相互关系。《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从宇宙范围说明天地之间阴阳水火升降的自然规律,为以后的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奠定理论基础。《中藏经》提出:“水火相交,阴阳相应,乃为和平”观点,指出阴阳相交相应才属正常。在适应病证方面,主要作用于属于虚证的劳伤性疾病;本式作用于心火比较明显的虚实夹杂症候。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5:31: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420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脾胃   阴阳   人体   脏腑   功能   作用   气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