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心理学资料1

1、麦格雷戈的X理论与Y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戈的《管理理论XY的抉择——企业的人性面》。 
2、雪恩的人性假设理论:经纪人假设(唯利人),社会人假设,自动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3、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
4、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个案法。 
5、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全称为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理论。 
6、期望理论:弗鲁姆,激励是人们对行动将取得的结果的期望与想象到的那种结果的效价的结合。 
7、公平理论:亚当斯,主要观点有公平感,消除不公平感,揭示了人们公平心态的激励功能。 
8、归因理论中的协变理论的三个变量:人,情景,刺激物。
9需要:由未满足的欲望,要求或由剥夺引起的人的内部紧张状态,特征:对象性,历史性,动力性。 
10、阿尔德弗将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简称ERG需要。 
11、麦克莱兰将需要分为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合需要。
12、直接工作动机:与工作本身相联系的,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感受,从而满足有关需要的动机。 
13、间接工作动机:不与工作本身相联系,而与和工作有关的事物相联系,是人们获得工作之外的附加物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动机。 
14、态度的成分:认知,情感,意向。 
15、态度的性质:对象性,社会性,内在性,持久性,工具性。 
16、认知理论的平衡理论:由海德创立,着重分析由一个认知主体与两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关系。清扫车扫刷 
17、实属体与参照体:以个体归属为根据分的,实属体是指个体归属的体,参照体是指个人实际上没有参加但接受其规范的体。环氧树脂涂层
18、暗示的种类: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动暗示,反暗示。
19、人际关系的基础:一人们的需要为基础。 
20、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教育性(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手段),纯洁性,阶段性(任何学生在校学习都有一定的期限,随着直接交往的结束或减少,师生同学之间的心里距离开始变大)。 
21、人际吸引的种类:接近吸引,相似吸引,互补吸引,才能吸引,仪表吸引,得失吸引。
22、得失吸引的影响表现形式:一直肯定,一直否定,先否定后肯定,先肯定后否定。 23、人际沟通的主要类型: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24、学校领导体制的发展阶段:家长制领导体制,硬专家领导体制,软专家领导体制,集团式领导体制。 
25、管理方格理论的五种典型的形态:平庸型领导,任务型领导,俱乐部型领导,中间型领导,团队型领导。 
26ccc360、员工在不同的阶段应该采取的适当的沟通方式:面对初步成熟阶段的员工,应采取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均高的领导方式,即说服式,当员工进入比较成熟阶段时,应采取低任务低关系的领导方式,即授权式。 
27、教师成熟的构成要素:职业意识,职业感情,职业行为。
28、心理指导的主要原则:教育原则,平等原则,保密原则。
29、常用的矫正问题行为的技术:塑造,消退,强化不相容的反应,模仿,惩罚,刺激控制。  30、哈尔平与克罗夫的六种学校氛围:开放氛围,自主氛围,控制氛围,随意氛围,家长氛围,封闭氛围。 
31、解决学校组织冲突的策略:协商策略,仲裁策略,裁定策略。 
32、态度形成于改变的三阶段: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 
33、激励:是一种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以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34、观察法: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观察和研究他人的行为,并把结果按时间次序作系统记录,分析和整理,写出报告的研究方法。 
35、测验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测量被试者有关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 
36、全程激励:激励活动按照激励本身的心理过程和管理活动过程进行,形成相对完整的周期,使激励过程真正成为工作过程的伴侣。 
37、全素激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激励手段鼓舞师生员工。 
38、挫伤: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自感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情绪。
39、自我挫伤:人们无意或有意对自己实施伤害的行为,如过度自我抱怨,诅咒等。
40、动机: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一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41、双趋冲突:两个并存的目标对主体有相等的吸引力或相同强度的驱力,以致主体无法抉择而产生心理冲突。
42、双避冲突:两件事物同时对主体产生影响甚至威胁,而主体无法兼避所形成的心理冲突。  43、趋避冲突:主体对同一事物同时具有趋近与回避动机,以致进退两难所形成的心理冲突。  44、心境:使人的其他体验都感染上情绪彩的,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 
45、激情: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46、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47、狭义体: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作用,共同生活的一些人。广义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集合。
48、首因效应:在认识体成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第一印象极大影响后续认识活动的现象。  49、近因效应:认识对象留下的最有印象影响人们对他的认 识的心理效应。 
50、晕轮效应:认识者形成了一个人某个方向好的或坏的印象后据之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特征的心理效应。 
51、定型效应:刻板效应,人们以对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为根据评价和判断他人的心理效应。  52、模仿:可分为自发的模仿(无意识的)和自觉的模仿(有意识的)。 
53、暗示:暗示者不明确表示要对方接受自己的影响,而用某种方式使对方接受影响的行为。  54、自动暗示:即自我暗示,因暗示来源于受暗示者本身而得名。 
55、间接暗示:暗示者凭借一定中介将刺激间接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之迅速而无意识地接受的一种暗示。 
56、从众:在体压力的影响下,主题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行为。
57、体规范:体约定俗称的约束成员的行为的标准。
58、体压力:体成员与体多数人的意见,行动吧一致时主观想象或感受到的一种心理压力。 
59、体凝聚力:又称体内聚力,是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体成员对体的满意程度。 
60、接近吸引:空间上的接近引起的吸引。相似吸引:因人们有一些类似因素引起的吸引。互补吸引:因双方的个性特点等呈互相补充的状态引起的吸引。 
61心理管理、影响力: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的能力。权利影响力包括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自然性影响力又称非权力性影响力,包括品格因素,能力因素,知识因素。 
62、教师素质: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和有关素养。 
63、塑造:诱导学生的目标行为,并通过逐步提高奖励标准等措施使之巩固下来的技术。
64、消退:废除可使问题行为维持下去的一切奖励从而减少出现这类行为的频率的矫正技术。  65、问题行为:有较轻的消极意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
66、惩罚:通过剥夺某权利或其他途径使对象获得痛苦体验,从而放弃问题行为的矫正技
术。  67、组织:作为名词的组织是指以权,责,利维系社会成员实体,作为动词的组织是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组织成员与财,物,时空等之间关系的过程。
68、学校组织氛围: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些小的以系列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学校组成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信念和社会标准等。
69、组织变革:组织按照客观规律调整自身结构与行为,增强活力与效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70、冲突:处在互动中的个体或体意识到自己的利益被他人制约时在认识,感情,行为上呈现的失衡反应。
71、目标冲突:个体或组织意识到所选择的目标与预期的不一致时所产生的紧张不安的状 态。 
72、认知冲突:个体或者个体之间在观念和思想不一致时产生的冲突。 
73、情感冲突:个体或个体之间在情感体验不一致时产生的冲突。 
74、领导:对体或个人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  75、问题行为自我矫正:又称问题行为自我管理,是通过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增强其自制力,让其管理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矫正技术。
1、全员激励即动员全体师生员工参与激励,形成他励,自励,互励统一的格局,取代以往上励下受,单向而行,管理者一元激励的局面。 
2、全素激励要注意:要进行名副其实的物激励,要把净胜礼记的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统一起来发挥作用,要充分认识活动的特殊价值。 
3设备防尘罩、挫伤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学派挫伤理论,挫伤——侵犯理论,攻击线索理论,ABC理论。游梁式抽油机 
4、影响挫伤的挫伤主体的主观原因:认识能力不强,不良个性品质作祟。挫伤客体的主观原因:认识判断,抱负水平,挫伤忍受力。 
5、挫伤的调治策略:预防策略,调治策略(情绪发泄,角扮演,积极劝诫,善用奖罚)
6、教师需要的主要特点:物质需要的朴实型,发展需要的稳定性,自尊需要的迫切性,成就需要的强烈性,社会交往需要的突出性。 
7、在管理中怎样利用需要:树立正确的需要价值观,改变把需哟分为低级与高级的不科学的认识;把握分寸,恰到好处地满足需要;重点发挥主导需要的作用;加强正面导向,化解需要冲突。 
8、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兴趣,价值观念,抱负水准。
9、感情的功能:动力功能,启智功能,健身功能,信号功能。
10、感情的动力功能:感情对于人们的行动的推动或阻碍作用。 
11、态度的成分:认知,感情,一向成分。 
12、态度的表现形式:语言表现,感情表现,行为表现。
13、体形成的阶段:形成,动荡,规范,运用阶段。
14、体的功能:满足需要,达到目标,分享信息,建立认同。 
15、特的规范作用:维系体,统一体成员认识,引导行为。 
16、影响体凝聚力的因素:内部:体成员的魅力,体领导者与普通成员的关系,体成员的协作,外部因素:外部的挑战性压力,外部的破坏性压力,体的社会地位。
17、学校体成员的情景心理变化:社会助长与社会顾问倾向,社会标准化倾向,责任分摊。  18、非正式体形成的心理基础:心理基础(情趣相投,经验相似,共同目标),时空基础。 19、学校非正式体对个人的作用:补偿作用,控制作用,同化作用,激励作用。可能对组织带来的消极作用:抵制变革,传播谣言,结谋私。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33: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389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群体   需要   行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