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膜结构、光学膜结构、光学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承载膜结构、光学膜结构、光学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需要将光学膜结构与光学镜片进行贴合,以制作得到光学模组。然而,在制作完成光学模组后,光学膜结构容易产生变形,造成光学模组结构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承载膜结构、光学膜结构、光学模组及显示装置,以提高光学模组的良率。
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承载膜结构,包括:
5.承载膜本体;及
6.第一离型膜,贴合于所述承载膜本体的第一面;
7.其中,所述第一离型膜设有能够显露所述第一面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彼此独立;
8.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处所显露的所述第一面用于贴合目标物,所述目标物包括主体部和与所述主体部相连的辅助部;
9.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在所述辅助部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内。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沿预设方向突出;
11.所述预设方向为远离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的方向。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的图形在所述预设方向上轴对称。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的轮廓包括依次连接且围合成封闭形状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
14.相连接的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形成沿所述预设方向突出的夹角;
15.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的轮廓之间具有预设间距。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角的角度为90
°
;和/或
17.所述预设间距在所述预设方向上的尺寸为5毫米。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为直线段;和/或
19.所述第三段为直线段;和/或
20.所述第二段为沿所述预设方向凹陷的圆弧段。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具有平滑过渡的外轮廓。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为封闭曲线。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规则形状。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中心对称图形。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圆形。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的比值为0.009至0.031。
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为55平方毫米至170平方毫米;和/或
28.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的正投影的面积为84平方毫米。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膜结构还包括保护膜结构;
30.所述保护膜结构设于所述第一离型膜背离所述承载膜本体的一侧表面;
31.其中,所述保护膜结构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
3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膜结构包括第二离型膜;
33.所述第二离型膜覆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处所显露的所述第一面上。
3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膜结构还包括:
35.保护膜本体,所述保护膜本体贴合于所述第一离型膜背离所述承载膜本体的一侧;以及
36.粘结层,所述粘结层贴合于所述第二离型膜面向所述保护膜本体的一侧表面;
37.其中,所述保护膜本体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离型膜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所述粘结层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离型膜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内。
38.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膜结构,包括:
39.上述所述的承载膜结构;及
40.光学膜层,所述光学膜层为所述目标物,所述光学膜层贴合于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处所显露的所述第一面上;
41.其中,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以及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在所述光学膜层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内。
4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层包括偏光片。
4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结构还包括保护膜层;
44.所述保护膜层设于所述光学膜层背离所述承载膜本体的一侧表面。
45.根据本技术的又一个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模组,包括:
46.上述所述的光学膜结构;及
47.光学镜片,所述光学镜片贴合于所述光学膜层背离所述承载膜本体的一侧表面。
48.根据本技术的再一个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光学模组。
49.上述承载膜结构、光学膜结构、光学模组及显示装置中,该承载膜结构至少包括承载膜本体及第一离型膜,通过将贴合于承载膜本体的第一面的第一离型膜上的开口分为彼此独立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能够显露承载膜本体的第一面,使得目标物贴合于承载膜本体的第一面时,仅能与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处所显露的第一面贴合。由于第二开口在第一面上的正投影在辅助部在第一面上的正投影内,也即是目标物的辅助部的部分与在第二开口处显露的第一面贴合,减少了目标物的辅助部与第一面相贴合的面积,进而可以降低目标物的辅助部分在后续贴合过程中所产生的应力,从而缓解光学膜结构产生变形的问题,提高了后续制作得到的光学模组的良率。
50.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实施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51.图1为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一个视角下承载膜变形的结构示意图;
52.图2为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另一个视角下承载膜变形的结构示意图;
53.图3为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吸附未变形的承载膜的结构示意图;
54.图4为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吸附变形的承载膜的结构示意图;
55.图5为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承载膜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56.图6为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光学膜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57.图7为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光学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58.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一个视角下承载膜结构和目标物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59.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另一个视角下承载膜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60.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在承载膜本体的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的结构示意图;
61.图11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承载膜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62.图1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光学膜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63.图1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光学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64.图1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一个视角下承载膜结构的应力模拟分析示意图;
65.图1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另一个视角下承载膜结构的应力模拟分析示意图;
66.图16为本技术一对比例中一个视角下承载膜结构的应力模拟分析示意图;
67.图17为本技术一对比例中另一个视角下承载膜结构的应力模拟分析示意图。
68.元件符号简单说明:
69.m1:承载膜
ꢀꢀꢀꢀꢀꢀꢀꢀꢀꢀꢀꢀꢀꢀꢀꢀꢀꢀ
m2:偏光片
70.m3:镜片
ꢀꢀꢀꢀꢀꢀꢀꢀꢀꢀꢀꢀꢀꢀꢀꢀꢀꢀꢀꢀ
m4:离型膜
71.k:开口
ꢀꢀꢀꢀꢀꢀꢀꢀꢀꢀꢀꢀꢀꢀꢀꢀꢀꢀꢀꢀꢀ
z1:第一区域
72.z2:第二区域
ꢀꢀꢀꢀꢀꢀꢀꢀꢀꢀꢀꢀꢀꢀꢀꢀ
f1:第一方向
73.f2:第二方向
ꢀꢀꢀꢀꢀꢀꢀꢀꢀꢀꢀꢀꢀꢀꢀꢀ
f3:第三方向
74.n:吸附装置
ꢀꢀꢀꢀꢀꢀꢀꢀꢀꢀꢀꢀꢀꢀꢀꢀꢀ
n1:吸嘴
75.1:光学模组
ꢀꢀꢀꢀꢀꢀꢀꢀꢀꢀꢀꢀꢀꢀꢀꢀꢀ
10:光学膜结构
76.100:承载膜结构
ꢀꢀꢀꢀꢀꢀꢀꢀꢀꢀꢀꢀꢀ
110:承载膜本体
77.111:第一面
ꢀꢀꢀꢀꢀꢀꢀꢀꢀꢀꢀꢀꢀꢀꢀꢀꢀ
120:第一离型膜
78.121:第一开口
ꢀꢀꢀꢀꢀꢀꢀꢀꢀꢀꢀꢀꢀꢀꢀ
122:第二开口
79.m:目标物
ꢀꢀꢀꢀꢀꢀꢀꢀꢀꢀꢀꢀꢀꢀꢀꢀꢀꢀꢀ
m1:主体部
80.m2:辅助部
ꢀꢀꢀꢀꢀꢀꢀꢀꢀꢀꢀꢀꢀꢀꢀꢀꢀꢀ
130:保护膜结构
81.131:第二离型膜
ꢀꢀꢀꢀꢀꢀꢀꢀꢀꢀꢀꢀꢀ
131a:第一部分
82.131b:第二部分
ꢀꢀꢀꢀꢀꢀꢀꢀꢀꢀꢀꢀꢀꢀ
132:保护膜本体
83.133:粘结层
ꢀꢀꢀꢀꢀꢀꢀꢀꢀꢀꢀꢀꢀꢀꢀꢀꢀ
133a:第三部分
84.133b:第四部分
85.t1:第一投影
ꢀꢀꢀꢀꢀꢀꢀꢀꢀꢀꢀꢀꢀꢀꢀꢀ
t11:第一段
86.t12:第二段
ꢀꢀꢀꢀꢀꢀꢀꢀꢀꢀꢀꢀꢀꢀꢀꢀꢀ
t13:第三段
87.α:夹角
ꢀꢀꢀꢀꢀꢀꢀꢀꢀꢀꢀꢀꢀꢀꢀꢀꢀꢀꢀꢀ
t2:第二投影
88.s:预设方向
ꢀꢀꢀꢀꢀꢀꢀꢀꢀꢀꢀꢀꢀꢀꢀꢀꢀ
d:预设间距
89.o:圆心
ꢀꢀꢀꢀꢀꢀꢀꢀꢀꢀꢀꢀꢀꢀꢀꢀꢀꢀꢀꢀꢀ
d:直径
90.r:圆弧半径
91.200:光学膜层
ꢀꢀꢀꢀꢀꢀꢀꢀꢀꢀꢀꢀꢀꢀ
300:保护膜层
92.20:光学镜片
具体实施方式
93.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实施例。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实施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实施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94.可以理解,本技术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专业名词,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但除非特别说明,这些专业名词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专业名词与另一个专业名词区分。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若干”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95.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96.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水平高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
度小于第二特征水平高度。
9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98.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技术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99.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一个视角下承载膜m1变形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另一个视角下承载膜m1变形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相关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图1中的视角为侧视视角,图2中的视角为立体视角。
100.如图1和图2所示,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言,在相关技术中,需要将光学膜结构与光学镜片m3进行贴合,以制作得到光学模组。然而,在制作完成光学模组后,光学膜结构容易产生变形,造成光学模组结构不良。具体地,图1和图2中,光学膜结构包括承载膜m1和设置在承载膜m1上的偏光片m2,偏光片m2和承载膜m1均产生了翘曲。
101.图3示出了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吸附未变形的承载膜m1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吸附变形的承载膜m1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相关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102.本技术发明人注意到,通常在制作完光学模组后,需要对光学模组进行切割,以得到所需形状以及大小的光学模组。在切割之前,如图3所示,会利用吸附装置n的吸嘴n1借助负压吸附承载膜m1背离偏光片m2一侧的表面,以实现对于光学模组的固定。可以理解的是,吸附装置n的吸嘴n1所吸附的区域是位于光学模组的边缘的非功能区,而位于光学模组中部的功能区则是待切割部分。而如若产生如图4所示的承载膜m1翘曲的情形,则会使得吸附装置n的吸嘴n1难以吸附承载膜m1翘曲的部分,进而使得难以固定光学模组,从而难以进行后续的切割步骤。
103.图5示出了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承载膜m1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光学膜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相关技术一实施例中光学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相关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104.由于偏光膜的表面上会设置保护膜,以在贴合前保护偏光膜,而为了便于撕除保护膜,通常会将偏光膜的形状设置为具有突出部分的类似水滴的形状。相应地,如图5所示,承载膜m1结构包括承载膜m1和设置在承载膜m1上的离型膜m4,离型膜m4上的开口k与偏光膜相适配,即,离型膜m4上的开口k也呈前文所言的水滴状。如图6所示,偏光片m2贴合于在离型膜m4上的开口k显露出的承载膜m1。如图7所示,镜片m3借助光学胶贴合于偏光片m2上背离承载膜m1的一侧的第一区域z1,并对光学胶进行固化处理,以得到光学模组。
105.本技术发明人进一步注意到,在对光学胶进行固化处理的过程中,由于偏光片m2有热收缩特性,在固化过程中产生的高温会使得偏光片m2收缩。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偏光片m2的第二区域z2(也即是前文所言的突出部分)会沿第一方向f1和第二方向f2进行收缩,进而使得承载膜m1在偏光片m2的带动下沿第三方向f3翘曲,形成如图1和图2所示意出的翘曲的情形。例如,在第一方向f1和第二方向f2相互垂直时,第三方向f3分别与第一方向f1和第二方向f2呈45
°
夹角。
106.本技术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为了缓解承载膜m1翘曲的问题,以及不影响上述偏光片m2的第一区域z1和偏光片m2的第一区域z1对应的承载膜m1的部分,可以通过减少偏光片m2的第一区域z1与承载膜m1的接触面积来实现。由于降低了偏光片m2的第二区域z2与承载膜m1的接触面积,可以降低偏光片m2的第二区域z2处在前述固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应力,从而缓解了承载膜m1翘曲的问题。
107.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改进承载膜的结构,可以有效缓解承载膜翘曲的问题,进而避免产生前述所注意到的一些问题。下面结合一些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承载膜结构进行相关说明。
108.图8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一个视角下承载膜结构100和目标物m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9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另一个视角下承载膜结构100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109.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8和图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承载膜结构100,该承载膜结构100包括承载膜本体110和第一离型膜120。第一离型膜120贴合于承载膜本体110的第一面111。其中,第一离型膜120设有能够显露第一面111的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第一开口121和所述第二开口122彼此独立;在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处所显露的第一面111用于贴合目标物m,目标物m包括主体部m1和与主体部m1相连的辅助部m2;第一开口121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覆盖主体部m1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第二开口122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在辅助部m2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内。
110.承载膜本体110是用于承载与之相贴合的膜层的构件。为便于后续贴合件的贴合,可以理解的是,承载膜本体110的第一面111上可以设置胶层。
111.第一离型膜120贴合于承载膜本体110的第一面111上,可以保护设置在承载膜本体110的第一面111上的胶层,进而保护承载膜本体110的第一面111。
112.目标物m可以是前文相关技术中示意出的偏光片,目标物m的主体部m1对应于前文示意出的偏光片的第一区域,目标物m的辅助部m2对应于前文示意出的偏光片的第二区域。也就是说,目标物m的主体部m1是后续所形成的贴合结构中所需要使用的部分,而目标物m的辅助部m2是便于去除目标物m表面上覆设的保护结构的部分。
113.第一开口121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覆盖主体部m1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也即是,目标物m的主体部m1可以与第一开口121处所显露的第一面111相贴合。换言之,目标物m的主体部m1的面积小于等于第一开口121的面积。第二开口122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在辅助部m2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内,也即是,目标物m的辅助部m2的部分与第二开口122处所显露的第一面111相贴合。换言之,目标物m的辅助部m2的面积是大于第二开口122的面积的。
114.通过将贴合于承载膜本体110的第一面111的第一离型膜120上的开口分为彼此独立的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能够显露承载膜本体110的第一面111,使得目标物m贴合于承载膜本体110的第一面111时,仅能与在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处所显露的第一面111贴合。一方面,由于第二开口122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在辅助部m2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内,也即是目标物m的辅助部m2的部分与在第二开口122处显露的第一面111贴合,减少了目标物m的辅助部m2与第一面111相贴合的面积,进而可以降低目标物m的辅助部m2分在后续贴合过程中所产生的应力;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开口
121和第二开口122是彼此独立的,位于第二开口122处的辅助部m2所产生的应力也不会传递至位于第一开口121处的主体部m1上。由此,可以缓解承载膜本体110翘曲的问题,从而缓解光学膜结构10产生变形的问题,提高了后续制作得到的光学模组1的良率。
115.图10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在承载膜本体110的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116.为了便于撕除目标物m上的保护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0,并结合参照图9,第二开口122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为第一投影t1,第一开口121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为第二投影t2,第一投影t1相对于第二投影t2沿预设方向s突出。预设方向s为远离第二投影t2的方向。也即是,第一投影t1具有不是平滑过渡形成的外轮廓。
117.如此,可以形成具有突出部分的第二开口122。预设方向s可以是如相关技术中所言的第三方向f3相反的方向,当然也可以是其他方向,只要是远离第二投影t2的方向即可。
118.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10,并结合参照图9,第二开口122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即第一投影t1)的图形在预设方向s上轴对称。也就是说,第一投影t1为对称图形。如此,不仅更便于撕除目标物m上的保护结构,也能够由于是对称的结构而在后续步骤中目标物m的辅助部m2处产生收缩力时而缓解该收缩力。
119.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10,并结合参照图9,第二开口122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即第一投影t1)的轮廓包括依次连接且围合成封闭形状的第一段t11、第二段t12和第三段t13。相连接的第一段t11和第三段t13形成沿预设方向s突出的夹角α。第二段t12与第一开口121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即第二投影t2)的轮廓之间具有预设间距d。
120.在预设方向s上形成的夹角α,更进一步便于撕除目标物m上的保护结构。而第二段t12与第二投影t2的轮廓之间具有的预设间隙,该预设间隙能够使得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分隔开,进而使得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彼此独立。设置的预设间隙,不仅可以减少目标物m的辅助部m2与第二开口122处显露的第一面111的接触面积,也可以实现在第一开口121处产生应力时,避免传导至第二开口122处。
121.具体至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夹角α的角度为90
°
。具体至另一些实施例中,预设间距d在预设方向s上的尺寸为5毫米。
122.如此,可以通过灵活调整夹角α的大小、预设间距d的大小来缓解承载膜本体110出现翘曲的问题。
123.需要说明的是,预设间隙可以根据各结构的大小、形状进行设置,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只要可以满足缓解承载膜本体110产生翘曲即可。
12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投影t1的第一段t11为直线段;和/或,第一投影t1的第三段t13为直线段;和/或,第一投影t1的第二段t12为沿预设方向s凹陷的圆弧段。如图10所示,示意出第一投影t1的第一段t11为直线段,第一投影t1的第二段t12为沿预设方向s凹陷的圆弧段,第一投影t1的第三段t13为直线段的情形。
125.如此,可以通过构建第一段t11、第二段t12和第三段t13的形状来得到能够减小应力的结构。在第二段t12为沿预设方向s凹陷的圆弧段的基础上,不仅能够进一步减小第二开口122的面积,还可以利用圆弧的特性,避免应力传到至第一开口121处的区域。
126.为了进一步降低前述所言的收缩力等应力对承载膜本体110造成的影响,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10,并结合参照图9,第一开口121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即第二
投影t2)具有平滑过渡的外轮廓。如此,可以通过具有平缓过渡的外轮廓,避免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形,缓解应力带来的影响。可选地,请继续参照图10,第一开口121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为封闭曲线。也即是,第二投影t2的外轮廓是由封闭的曲线所构成的。更进一步地,一方面,可以使得第一开口121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即第二投影t2)的形状为规则形状,如此,借助规则的形状来抵抗应力所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使得第一开口121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即第二投影t2)的形状为中心对称图形,如此,借助中心对称的形状来抵抗应力所带来的影响。
127.由此,可以如图9和图10所示,将第一开口121在所述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即第二投影t2)的形状为圆形。通过圆形的结构特性,可以更进一步使得目标物m产生的作用于第一开口121处的收缩力进一步抵消,从而使得目标物m的主体部m1以及与主体部m1对应的承载膜本体110的区域不会变形。
128.同时,在前述一些实施例中示意出的第一投影t1的第二段t12为圆弧段的基础上,第二段t12也能够与投影为圆形的第二开口122相互配合,例如,第二段t12的弧心可以重合于第二投影t2的圆心o,如此,可以更进一步减弱应力对目标区域的主体部m1以及与主体部m1对应的承载膜本体110的区域的影响。
12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口122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第一开口121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的比值为0.009至0.031。具体至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口122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可以5平方毫米至170平方毫米,第一开口121在第一面111的正投影的面积为1746π平方毫米。具体地,在第一开口121在第一面111的正投影(即第二投影t2)为圆形,第二开口122在第二面的正投影(即第一投影t1)的第一段t11和第三段t13为相互垂直的直线段,第二段t12为远离第二投影t2朝预设方向s凹陷的圆弧段时,可以将第一开口121的直径d设置为84毫米,将第二段t12的圆弧半径r设置为47毫米,将第一段t11和第三段t13的长度设置为21毫米。如此,可以更有效地改变应力集中区域,从而降低承载膜本体110的翘曲度。
130.由此,可以避免第一开口过小而导致目标物m的辅助部m2无法与第二开口122处显露出的承载膜本体110的第一面111有效贴合,避免出现在撕离目标物m上的保护膜时,撕除装置只能夹住目标物m而非目标物m上的保护膜。也可以避免第一开口过大而导致无法有效降低应力。
131.图11示出了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承载膜结构100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132.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1,承载膜结构100还包括保护膜结构130。保护膜结构130设于第一离型膜120背离承载膜本体110的一侧表面。其中,保护膜结构130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如此,可以通过保护膜结构130对露出于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的第一面111进行保护。
133.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11,保护膜结构130包括第二离型膜131。第二离型膜131覆设于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处所显露的第一面111上。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离型膜131包括覆设于第一开口121处所显露的第一面111上的第一部分131a和覆设于第二开口122处所显露的第一面111上的第二部分131b。第一部分131a和第二部分131b是相互独立的。
134.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11,保护膜结构130还包括保护膜本体132以及粘结层133。保护膜本体132贴合于第一离型膜120背离承载膜本体110的一侧。粘结层133贴合于第二离型膜131面向保护膜本体132的一侧表面。其中,保护膜本体132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离型膜120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粘结层133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离型膜131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内。可以理解的是,粘结层133包括覆设于第一开口121处所显露的第一面111上的第三部分133a和覆设于第二开口122处所显露的第一面111上的第四部分133b。第三部分133a和第四部分133b是相互独立的。
135.保护膜本体132可以设置为轻离型膜,也即是保护膜本体132的离型克数较低,便于保护膜本体132从第一离型膜120上撕除。粘结层133可以设置为胶体层,以实现第二离型膜131与保护膜本体132之间的连接。在撕除保护膜本体132的同时,保护膜本体132借助粘结层133将第二离型膜131从承载膜本体110上撕除。
136.如此,可以在承载膜结构100与目标物m贴合前,对承载膜本体110进行保护。
137.图12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光学膜结构10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138.基于同一发明构思,如图1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光学膜结构10,该光学膜结构1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承载膜结构100及光学膜层200。光学膜层200为目标物m,光学膜层200贴合于在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处所显露的第一面111上。其中,第一开口121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以及第二开口122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在光学膜层200在第一面111上的正投影内。可以理解的是,在光学膜结构10中的承载膜结构100是撕除了上述实施例中所示出的保护膜结构130的。前述承载膜结构100所能实现的技术效果,该光学膜结构10也均能实现,此处不再详述。
139.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层200包括偏光片。当然,光学膜层200还可以包括其他功能膜层,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设置,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可选地,光学膜层200和承载膜本体110的材质可以选择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当然,还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选择其他材料,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14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12,光学膜结构10还包括保护膜层300。保护膜层300设于光学膜层200背离承载膜本体110的一侧表面。如此,可以通过保护膜层300对偏光片进行保护。相应地,保护膜层300也可以设置为轻离型膜,也即是保护膜层300的离型克数较低,便于保护膜层300从光学膜层200上撕除。
141.图13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光学模组1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142.基于同一发明构思,如图1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光学模组1,该光学模组1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光学膜结构10以及光学镜片20。光学镜片20贴合于光学膜层200背离承载膜本体110的一侧表面。可以理解的是,在光学模组1中的光学膜结构10是撕除了上述实施例中所示出的保护膜层300的。前述承载膜结构100、光学膜结构10所能实现的技术效果,该光学模组1也均能实现,此处不再详述。
143.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光学模组1。前述光学模组1所能实现的技术效果,该显示装置也均能实现,此处不再详述。
144.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显示装置可以应用于手机终端、仿生电子、电子皮肤、可穿
戴设备、车载设备、物联网设备及人工智能设备等领域。例如,上述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终端、平板、掌上电脑、ipod、智能手表、膝上型计算机、电视机、监视器等。
145.下面结合上述实施例以及附图14至图17,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承载膜结构100进行进一步说明。
146.通过ansys软件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承载膜结构100进行一次受力的应力模拟分析。如图9和图10所示,该承载膜结构100包括承载膜本体110和第一离型膜120。以如下示出的结构和参数为例,第一开口121在第一面111的正投影(即第二投影t2)为圆形,第一开口121的直径d设置为84毫米,第二开口122在第二面的正投影(即第一投影t1)的第一段t11和第三段t13为相互垂直的直线段,第一段t11和第三段t13的长度为21毫米,第二段t12为远离第二投影t2朝预设方向s凹陷的圆弧段,第二段t12的弧心与第二投影t2的圆心o重合,第二段t12的圆弧半径r设置为47毫米。可以得到,预设间距d为5毫米。
147.同样地,通过ansys软件对本技术对比例提供的承载膜结构100进行一次受力的应力模拟分析。与上述中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承载膜结构100不同的在于,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相连通,也即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投影t1的第二段t12去除,第一段t11和第二段t12延伸至与第二投影t2相接,形成了如图5所示的结构。本技术对比例中的参数可以参照上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参数,并由此可以计算得到,在此不再赘述。
148.图14和图15示出了上述参数条件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不同视角下的承载膜结构100的应力模拟分析示意图。图16和图17示出了本技术对比例提供给不同视角下的的应力模拟分析示意图。图14和图16为俯视视角,图15和图17为立体视角。
149.需要说明的是,ε代表产生有不同形变量的颜,ε1代表具体的形变量的大小,数值的单位为毫米。不同大小的形变量具有不同的颜,随着形变量大小的变化,颜也会跟随变化。该颜的变化是指随着形变量越来越大,颜由冷调向暖调渐变过渡。
150.如图14和图15所示,结合参照图9和图10,颜的变化表现为在承载膜本体110的中心区域基本为冷调的颜,在承载膜本体110上对应第一开口121的区域处存在暖调的颜,且最大形变量仅为0.010355毫米。在图15中,承载膜本体110并未发生显著的翘曲,仍可以看作是一个平面结构。
151.如图16和图17所示,结合参照图5和图6,颜的变化表现为在承载膜m1的边缘区域存在跨度很大的颜变化,且在边缘处存在大部分为暖调的颜,且最大形变量达到了509.26毫米。在图17中,承载膜m1已发生了显著的翘曲。
152.由上述应力模拟得知,在偏光片收缩时,在本技术对比例中,应力集中在承载膜m1的右上角区域,导致承载膜翘曲变形。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应力集中在三角形区域中,避开了承载膜本体110上对应第二开口122的区域及对应第二开口122的区域的一些边缘区域,能够满足前述相关技术中吸附装置n的吸附需求。
153.由上述试验过程可见,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承载膜本体110的良率明显优于对比例中的承载膜m1的良率。
154.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承载膜结构100中通过改变承载膜本体110上的第一离型膜120的结构,减少了光学膜层200与承载膜本体110的接触面积,改变应力集中区域,从而降低翘曲度。由此,缓解了光学膜结构10产生变形的问题,提高了后续制作得到的光学模组1的良率。同时,在此过程中,并未增加膜材层数,成本可控,也不会影响承载膜结
构100的功能以及例如撕除相关保护层、吸附承载膜结构100进行切割等其他制程工艺的进行。
155.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15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承载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膜本体;及第一离型膜,贴合于所述承载膜本体的第一面;其中,所述第一离型膜设有能够显露所述第一面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彼此独立;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处所显露的所述第一面用于贴合目标物,所述目标物包括主体部和与所述主体部相连的辅助部;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在所述辅助部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沿预设方向突出;所述预设方向为远离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的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的图形在所述预设方向上轴对称。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的轮廓包括依次连接且围合成封闭形状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相连接的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形成沿所述预设方向突出的夹角;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的轮廓之间具有预设间距。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承载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的角度为90
°
;和/或所述预设间距在所述预设方向上的尺寸为5毫米。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承载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为直线段;和/或所述第三段为直线段;和/或所述第二段为沿所述预设方向凹陷的圆弧段。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具有平滑过渡的外轮廓。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承载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为封闭曲线。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承载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规则形状。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承载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中心对称图形。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承载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圆形。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承载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的比值为0.009至0.031。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承载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为55平方毫米至170平方毫米;和/或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的正投影的面积为1746π平方毫米。
14.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承载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膜结构还包括保护膜结构;所述保护膜结构设于所述第一离型膜背离所述承载膜本体的一侧表面;其中,所述保护膜结构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承载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膜结构包括第二离型膜;所述第二离型膜覆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处所显露的所述第一面上。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承载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膜结构还包括:保护膜本体,所述保护膜本体贴合于所述第一离型膜背离所述承载膜本体的一侧;以及粘结层,所述粘结层贴合于所述第二离型膜面向所述保护膜本体的一侧表面;其中,所述保护膜本体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离型膜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所述粘结层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离型膜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内。17.一种光学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承载膜结构;及光学膜层,所述光学膜层为所述目标物,所述光学膜层贴合于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处所显露的所述第一面上;其中,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以及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在所述光学膜层在所述第一面上的正投影内。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层包括偏光片。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光学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结构还包括保护膜层;所述保护膜层设于所述光学膜层背离所述承载膜本体的一侧表面。20.一种光学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光学膜结构;及光学镜片,所述光学镜片贴合于所述光学膜层背离所述承载膜本体的一侧表面。2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模组。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承载膜结构、光学膜结构、光学模组及显示装置。上述承载膜结构、光学膜结构、光学模组及显示装置中,通过将贴合于承载膜本体的第一面的第一离型膜上的开口分为彼此独立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减少了目标物的辅助部与第一面相贴合的面积,进而可以降低目标物的辅助部分在后续贴合过程中所产生的应力,从而缓解光学膜结构产生变形的问题,提高了后续制作得到的光学模组的良率。到的光学模组的良率。到的光学模组的良率。


技术研发人员:

白云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23

技术公布日:

2022/12/12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2:36: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36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正投影   光学   本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