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中的难题与对策(孙传友)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中的难题与对策
                          长江大学  孙传友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又简称感测技术)课程是高等学校很多专业都开设的技术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本人连续15年给多个本科专业主讲(兼辅导)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整个课程。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研究探索,破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个难题,将这门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的老大难课程,建设成学生评价“最好学、最有收获的省级精品课程。我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先后编写成《感测技术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感测技术与系统设计》(科学出版社出版)、《现代检测技术及仪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深受读者欢迎和专家好评。
                    “理解难”的原因与对策
早期的传感器或检测技术教材大多偏重于传感器的理论分析和设计,这对当初推行“精英教育”的大学教学是适合的。大学扩招后,“精英教育”转向为“大众教育”。按照新的“专业规范”,高等学校一般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或技术型)两大类。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一般为研究
矫姿带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型,其他的普通高校大多定位于应用型(或技术型)。应用型普通高校的学生基础不同于研究型重点大学,学习传感器的理论分析和设计所需要的相关基础知识比较缺乏或薄弱,学生对传感器理论分析和设计等内容必然感到很难理解。更重要的是,应用型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研究型重点大学,学生学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目的不是学会“设计”传感器,而是学会“应用”传感器进行非电量的检测。学生对传感器理论分析和设计等内容感到学非所用,自然缺乏学习兴趣,教师讲课也就很费劲。这是本人刚接手传感器课程教学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产生这个难题的原因就是当时没到合适的教材。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本人在研究现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着手编写适合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校的新教材《现代检测技术及仪表》。该教材采取了如下解决“理解难的办法:
1、将教学内容重点从“传感器设计”转向“传感器应用”
该教材不是从传感器“设计” 的角度重点研究传感器“内部”的理论设计和制造工艺,而是从传感器的 “应用” 即实现非电量检测的角度,简要阐述传感器的基本原理,重点研究传感器的“外部”连接:传感器与后续电路的连接(即传感器后端的测量电路和仪表电路)、传感器
与被测对象的连接(即传感器前端的敏感器)。由于学习这些内容只需要一定的电路基础和科学常识,学生容易理解,而且学习这些内容可使学生知道怎样用传感器进行常见非电量的检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实际工作中,“应用”传感器的人比“设计”传感器的人多得多,应用型高校学生比研究型高校学生多得多,因此,该教材将内容重点转移后,能适应更多读者的需要。
2、避免深奥的理论分析和繁琐的公式推导
安全带包该教材对一些涉及传感器理论的公式,只是直接引用,不进行深奥的理论分析和繁琐的公式推导;对一些涉及传感器应用电路的公式,如差动变压器输出电压公式、光栅传感器公式、感应同步器公式、压电传感器接口电路公式、振动传感器输出电压公式…等等,该教材不是沿用多数传感器教材的比较深奥或繁琐的推导方法,而是诱导学生应用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改用简单明了的方法进行推导。这样既降低了教材的深度和难度,使学生感到教材通俗易懂便于自学,也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过去学过的知识,使学生尝到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甜头,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采用该教材教学,学生感到很容易理解而且很有收获。
3、增编例题和习题的详细解答
现有的很多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材,都没有例题,也没有习题解答,给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都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代检测技术及仪表》第2版增编了相应的例题,而且将全部习题的详细解答发布到“百度”、“新浪”、“豆丁”等门户网站上。这样,既不增加学生购买教材的经济负担,也极大地方便了老师教学和学生自学。
“记忆难”的原因与对策
传统的“传感器”或“传感器技术”教材一般是按传感器的原理分类进行讲解,而“检测技术”或“自动检测技术”教材则一般是按被测非电量分类进行讲解。由于非电量的种类很多,传感器的种类也很多,而且各自独立互不关联;又由于每种传感器可测量多种非电量,而每种非电量又可用多种传感器进行测量,纵横交错互相组合,使每一种传感器又派生出好多种传感器。例如电容式位移传感器、电容式厚度传感器、电容式液位传感器、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电容式荷重传感器…等等,因此,常常使学生感到传感器或检测技术教材内容太多太杂,没有联系没有头绪没有规律,很难记忆和掌握。这是本人刚接手传感器课程教学时,遇到的第二个难题。产生这个难题的原因也是当时没到合
适的教材。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本人在新教材《现代检测技术及仪表》中,采取如下办法:
1、只介绍物理型传感器,不介绍生物型传感器和化学型传感器。
传感器一般都是根据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效应和规律设计而成的,因此大体上可分为物理型、化学型和生物型三大类。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材不同于“大而全”的《传感器技术手册》,教材受一定的专业适应面和学时数的限制,不必要也不可能对这三大类传感器全都加以详细介绍。新教材《现代检测技术及仪表》只介绍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日常生活及现代测控领域最常用的物理型传感器,不介绍化工、医药、环境保护等专业所需要的生物型传感器和化学型传感器。
2、归纳共性和总结规律,化“多而繁”为“少而简”。
该教材第3~7章,把输出量或原理有共性的传感器归并成一类,把几十种常见物理型传感器归并成阻抗型传感器、电压型传感器、半导体传感器、数字式传感器、新型传感器五类。这样编排,既便于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原理,又便于学生掌握同一类传感器可共用的接
口电路。
该教材8~11章,把十几种常见非电量归并成几何量、机械量、热工量、成分与含量四类。该教材不像传统的传感器教材那样,在讲完每一种传感器后就列举该传感器的应用,而是把传感器的应用实例按被测量分类,集中放到非电量电测法的相应章节。例如传统的传感器教材在介绍磁电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涡流式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等传感器时,都列举了它们测量机械转速方面的应用实例,但都只是定性地简单介绍,没有计算公式,也没有必需的测量电路。该教材则是把这些应用实例集中起来放在9.1.2节,从中归纳总结出各种转速传感器共同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各种转速传感器共用的两种测量电路方案及其计算公式。气囊修复这样把同一种非电量的多种测量方法归并在一起,既便于学生掌握同一非电量多种测量方法的共同点和规律,又便于理解它们的不同点,以开拓学生的思维。
非电量的种类很多,每种非电量又都有多种不同型号的检测仪表,因此检测仪表产品的种类型号是很多很多的。从“硬件”方面来看,如果把常见的各类仪器仪表产品“化整为零”地解剖开来,我们会发现它们内部组成框图和功能模块大多是相同的。从“软件”方面来看,如果
把各个模块“化零为整”地组装起来,我们会发现它们的整机原理、总体设计思想、主要的软件算法也是大体相近的。这就是说,常见的各类仪器仪表产品尽管用途、名称型号、性能各不相同,但它们有很多的共性,而且共性和个性相比,共性是主要的。各种检测仪表产品的差别仅在于仪表的前端所使用的传感器和测量方法不同、各功能模块实现的具体电路不同。传感器以后的仪器部分却是基本上相同的。
该教材第12~14章,按终端部分的不同,把几百种常规检测仪表产品归纳为模拟式仪表、数字式仪表、微机化仪表三类,并依次介绍三类仪表的总体设计和共性技术(仪表显示技术、调零技术、调满度技术、量程切换技术、标度变换技术、非线性校正技术、环境及温度误差校正技术等等)。教材中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应用实例,尤其对最常见的模拟式万用表、数字式万用表、智能万用表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剖析。三类仪表这样前后联系对比地介绍,既便于学生掌握各类常规检测仪表的总体设计和共性技术,又便于学生理解检测仪表的发展方向和规律。
“应用难”的原因与对策
应用型普通高校的学生学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目的不是“设计”传感器,而是学会“应用”传
验光组合感器即进行非电量的检测。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仅仅知道“可以用”传感器来进行非电量的检测,但并不知道“怎样用”传感器来进行非电量的检测。这是本人刚接手传感器课程教学时,遇到的第三个难题。产生这个难题的原因仍然还是当时没到合适的教材。因为国内出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教材很多,出版检测技术及仪表的教材很少。前者基本上都是介绍传感器的原理和非电量的电测方法,后者虽然也分类介绍各种温度计、压力计、流量计、液位计等等,但也是只介绍这些仪表的电测方法和使用的传感器,二者都不介绍传感器后面的仪器电路及其共性技术。
实际上,要学会“应用”传感器进行非电量的检测,光学习传感器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传感器前端如何与被测对象连接,即如何将被测非电量转换成传感器所能转换的非电量;二是传感器后端如何与显示仪表连接,即如何将传感器转换成的电量用仪表显示出来,从而得到非电量的测量值。这两个问题归结成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以传感器为核心构成一个完整的检测仪表。显而易见,检测仪表才是人们从事检测工作的手段和工具,传感器只不过是检测仪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新教材《现代检测技术及仪表》在3~7章介绍传感器原理后,
8~11章常见非电量电测法就介绍如何将被测非电量转换成传感器所能转换的非电量,12~14章就分别介绍三种常规检测仪表(模拟式仪表、数字式仪表、微机化仪表)的总体设计和共性技术。该教材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教学生如何以传感器为核心构成一个完整的检测仪表,也就是让学生真正学会“怎样用” 传感器来进行非电量的检测。
该教材把“将非电量转换成电量的器件或装置”称为“传感器”,独创地把“将被测非电量转换成可用非电量的器件或装置”称为“敏感器”。8~11章反复举例说明,当被测非电量不是传感器所能转换的非电量(称“可用非电量”)时,可选用或设计一个或多个“敏感器”将被测非电量转换成传感器所能转换的非电量。采用适当的敏感器配接适当的传感器,就可将被测非电量转换成电量。例如在9.3节,先介绍把力转换成位移或应变的弹性元件即“力敏感器”,然后举出多个实例,说明怎样用这些敏感器配接学过的位移传感器或应变传感器实现力与荷重的电测量。又例如在9.2节,先导出由质量块M、弹性体K、阻尼器C构成的绝对振动敏感器的输入输出特性,然后介绍以它作为将绝对振动转换成相对振动的敏感器,配接位移传感器、磁电传感器、涡流传感器等实现振动测量的多种方法。并推导出相应的计算公式,还编写了相应的例题解答和习题解答。学生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测量振动的各种方法的共性和规律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容易思考、联想出书上没有介绍过的其他用传
感器测量振动的方法。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21:2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360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传感器   技术   学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