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1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阻燃剂是通过若干机理发挥其阻燃作用的,如吸热作用、覆盖作用、抑制链反应、不燃气体的窒息作用等[2]。多数阻燃剂是通过若干机理共同作用达到阻燃目的。
1.1吸热作用
任何燃烧在较短的时间所放出的热量是有限的,如果能在较短的时间吸收火源所放出的一部分热量,那么火焰温度就会降低,辐射到燃烧表面和作用于将已经气化的可燃分子裂解成自由基的热量就会减少,燃烧反应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高温条件下,阻燃剂发生了强烈的吸热反应,吸收燃烧放出的部分热量,降低可燃物表面的温度,有效地抑制可燃性气体的生成,阻止燃烧的蔓延。Al(OH)3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就是通过提高聚合物的热容,使其在达到热分解温度前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提高其阻燃性能。这类阻燃剂充分发挥其结合水蒸汽时大量吸热的特性,提高其自身的阻燃能力。
燃烧炉
植物蛋白提取1.2覆盖作用
在可燃材料中加入阻燃剂后,阻燃剂在高温下能形成玻璃状或稳定泡沫覆盖层,隔绝O2,
有隔热、隔氧、阻止可燃气体向外逸出的作用,从而达到阻燃目的。如有机磷类阻燃剂受热时能产生结构更趋稳定的交联状固体物质或碳化层。碳化层的形成一方面能阻止聚合物进一步热解,另一方面能阻止其内部的热分解产生物进入气相参与燃烧过程。
1.3抑制链反应
根据燃烧的链反应理论,维持燃烧所需的是自由基。阻燃剂可作用于气相燃烧区,捕捉燃烧反应中的自由基,从而阻止火焰的传播,使燃烧区的火焰密度下降,最终使燃烧反应速度下降直至终止。如含卤阻燃剂,它的蒸发温度和聚合物分解温度相同或相近,当聚合物受热分解时,阻燃剂也同时挥发出来。此时含卤阻燃剂与热分解产物同时处于气相燃烧区,卤素便能够捕捉燃烧反应中的自由基,从而阻止火焰的传播,使燃烧区的火焰密度下降,最终使燃烧反应速度下降直至终止。
1便利贴印刷.4不燃气体窒息作用
阻燃剂受热时分解出不燃气体,将可燃物分解出来的可燃气体的浓度冲淡到燃烧下限以下。同时也对燃烧区内的氧浓度具有稀释的作用,阻止燃烧的继续进行,达到阻燃的作用。
2无卤阻燃剂
2.1氢氧化铝
氢氧化铝在205~230下受热分解放出结晶水,吸收大量的热,产生的水蒸气降低了聚合物表面燃烧速率,稀释了O2与降低可燃性气体的浓度而达到阻燃的目的[3]。新生的耐火金属氧化物(Al2O3)具有较高的活性,它会催化聚合物的热氧交联反应,在聚合物表面形成一层碳化膜,碳化膜会减弱燃烧时的传热、传质效应,从而起到阻燃的作用。另外,氧化物还能吸附烟尘颗粒,起到抑烟作用。该阻燃剂还具有阻涎滴,促碳化,不挥发,不渗出,能长期保留在聚合物中等功效[4]。
氢氧化铝广泛应用于PP, PE, EVA等聚烯烃的阻燃改性中,尤其是电线电缆行业被广泛应用。对于对阻燃性能要求高的材料,为了达到阻燃的要求,需在高聚物复合材料中填充大量氢氧化铝(50%~60 %)这将导致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恶化。
考虑到阻燃作用是由化学反应所支配的,而相同量的阻燃剂,其粒径越小,比表面积就越大,阻燃效果就越好随着氢氧化物粒度的减小,在相同添加量时氧指数迅速上升,材料越难燃烧。超细化、纳米化是一个主要研究开发方向。
纳米Al(OH)3的合成方法主要是液相共沉淀法。采用Al(NO3)3和氨水变速滴加混合法可得到了颗粒尺寸小于5nm的Al(OH)3沉淀,而利用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则可得到粒度可控、粒度分布窄的纳米级Al(OH)3[5]。
无机阻燃剂具有较强的极性和亲水性,与非极性聚合物材料相容性差,羟甲基丙烯酰胺难以形成良好的固-固表而结合,为了改善因氢氧化物添加量的增大而恶化了基材机械性能,目前较多采用添加偶联剂,运用表面化学方法进行处理,使氢氧化铝和聚合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强聚合物的综合性能。Al(OH)3常用的偶联剂是硅烷和钛酸酯类。经乙烯-硅烷处理的Al(OH)3可提高交联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的阻燃性、耐热性和抗湿性。另外,钛酸酯类和硅烷偶联剂可以并用,产生协同作用,阻燃效果较佳[4]。
2.2氢氧化镁
氢氧化镁与氢氧化铝在原理上基本相似,同样具有阻燃、抑烟的作用。其优势主要表现在:
具有非常好的抑烟作用,其消烟能力优于氢氧化铝,实验表明,氢氧化镁的添加量达9%时就有明显的消烟作用,其最大相对烟密度由2 556降至375;
不产生有害气体,不影响树脂电气绝缘性,属于绿产品,其无毒性表现在制备、使用过程和废弃物的处理上。制备过程无有害物质排放,而且主要原料可以利用制盐母液,带动了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解决晒盐苦卤的零排放问题,使其污染问题得以彻底解决,氢氧化镁阻燃剂得分解产物为氧化镁,能中和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酸性及腐蚀性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二氧化氮)[6];
热分解温度为340比氢氧化铝高出100,使得添加氢氧化镁阻燃剂的塑料能承受更高的加工温度,有利于加快挤塑速度,缩短模塑时间,同时其分解能(1.37 kJ/g)比氢氧化铝的分解能(1.17 kJ/g)高,且热容也高17%,大大提高了阻燃效率。
氢氧化镁阻燃剂单独使用时阻燃效果低,添加量大,为此,和前文所述氢氧化铝相似,人们常对氢氧化镁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其阻燃效果。将硅烷偶联剂与硬脂酸钙、油酸镁混合,对氢氧化镁进行表面改性处理,既达到改善氢氧化镁表面性能的目的,又能在聚合物材料燃烧时形成良好的碳化结构,进一步提高了材料的阻燃及机械力学性能[7]。
利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的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复合阻燃剂,它可以同时发挥两者的阻燃功效,显著提高阻燃温度,增大吸热量,降低添充量,大大改善聚合物的物理性能。
2.3磷系阻燃剂
无机磷阻燃剂的研究和使用已有很长的历史,在1820年左右,盖.铝萨克对纺织品的阻燃问题系统地进行了研究,他利用磷酸铵、氯化铵、硼酸等无机化合物配置成适用于纤维素的阻燃剂,并成功地在巴黎剧院的幕布上进行阻燃作用。无机磷阻燃剂主要包括红磷和各种磷酸盐,磷酰胺以及磷—氮基化合物等。
无卤磷系阻燃高聚物阻燃机理主要为凝聚相阻燃和气相阻燃。凝聚相阻燃即阻燃剂受热分解生成磷的含氧酸,这类酸能催化含烃基化合物的脱水成炭,降低材料的质量损失速度和可燃物的生成量,而磷大部分残留于炭层中。研究表明:含磷聚合物燃烧后成炭率比相应聚合物高出许多,而且磷含量较低时就能取得很好的阻燃效果。气相阻燃即燃烧生成挥发性的磷化合物在气相中抑制燃烧链式反应。[8]
2.3.1红磷
便携式行李车红磷自身可作为高效的阻燃剂,但是红磷在使用过程中具有易吸潮、易氧化、放出剧毒气体、粉尘爆炸等缺点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红磷表面包覆一层或几层连续而致密的无
机、有机保护膜,将红磷微粒“包装”起来,形成微胶囊化红磷阻燃剂,从而大大提高了红磷的阻燃效果。而将红磷和氮、硅等元素的协同作用应用与高分子材料的阻燃中,则可收到更好的协同阻燃效果。
将红磷经湿法研磨预处理,在一定pH值和表面活性剂用量下,采用蜜胺树脂预聚体原位法包覆,可制得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超细粉体,从而使红磷阻燃剂达到了高效、低毒、低烟的效果。将反应型阻燃剂与环氧树脂反应,使阻燃元素磷引入到环氧树脂分子结构中,则可合成阻燃的含磷环氧树脂。采用脲醛树脂预聚体来包覆红磷也可取得很好的效果。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红磷微胶囊阻燃剂,可使红磷微胶囊阻燃剂的稳定性、吸水率等物理性能比未包覆红磷有很大改善。红磷微胶囊阻燃材料的性能明显优于未包覆的材料性能。微胶囊红磷与硼酸锌的复配体系具有很好的抑烟性能。中药抑菌
用二氨基双酚A与三氯氧磷和二聚氰胺反应可合成磷酰胺类磷氮系膨胀型阻燃剂,在木材受热时参与和改变了木材的热解反应过程,留下更多的残余炭。而磷/硅阻燃剂的使用,除了磷会催化促成炭的形成,硅则增加这些炭层的热稳定性,从而发挥协同阻燃效果,若用硅氧烷代替硅烷,磷/硅的阻燃协同作用还可得到进一步加强。
2.3.2磷酸酯/聚磷酸酯
磷酸酯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是有机磷系阻燃剂中的主导产品,磷酸酯兼有阻燃及增塑双重功能,应用较为广泛。
将三氯化磷与甲醇反应制得亚磷酸二甲酯,在强碱性(醇钠)条件下将其与丙烯酰胺进行共扼加成反应得到3-(二甲氧基磷酰基)丙酰胺,再将其与甲醛进行羟基化反应生成阻燃剂N-羟甲基-3-(二甲氧基磷酰基)丙酰胺。将其用于纤维阻燃中,可得到较好的效果。将带长碳链烷基的磷酸酯加入到聚氨酯中则具有极好的阻燃性能和抗水解性能,不降低树脂的物理性能,并能够改善材料的机械性能。该类产品毒性低、无气味、相容性好、合成技术简单、原料来源方便,将成为今后阻燃剂发展的新方向。
2.3.3亚磷酸酯
以三、亚磷酸三苯酯为反应原料,氢氧化钠为催化剂,采用非溶剂酯交换一步法合成的三亚磷酸酯膨胀型阻燃剂具有优良的阻燃性能。而以三溴苯基缩水甘油醚为阻燃单体,与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共聚制备具有阻燃特性聚醚多元醇,再与亚磷酸三甲
酯的酯交换反应和重排反应,合成了新型聚醚多元醇亚磷酸酯(PEPP)高分子阻燃剂,则是一种热稳定性高,阻燃效果好,同时兼有增塑剂和抗氧剂功能的新型阻燃剂。由丙三醇和环氧氯丙烷以及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共聚而成的低摩尔量聚醚多元醇与亚磷酸三甲酯的反应,可以合成具有水溶性和光固化特点的聚醚多元醇亚磷酸酯阻燃剂,用此方法合成的阻燃剂还具有抗老化和增塑功能。
2.4锑系阻燃剂
三氧化二锑胶体五氧化二锑和锑钠是锑系阻燃剂的主要产品,其中广泛应用的是三氧化二锑。它是一种典型的添加型无机阻燃剂,主要用于塑料制品和纺织织物的阻燃,亦可用作橡胶、木材的阻燃剂,其阻燃机理是三氧化二锑在燃烧初期首先熔融,熔点为665在材料表面形成保护膜,隔绝空气,通过内部吸热反应,降低燃烧温度,在高温状态下三氧化二锑被氧化,稀释了空气中氧浓度,从而起到阻燃作用。此外,锑酸钠主要用于聚酯及聚碳酸酯的阻燃处理,胶体五氧化二锑对纤维及需要无透明的配方中较为合适。
我国锑储量占据世界首位,发展锑系阻燃剂十分有利.研究开发超细、高纯白的锑氧产品是目前发展的重点。
据阳卫军等人研究发现[9],无论是与含Cl化合物还是与含溴化合物配合使用,SbOCl和Sb4O5Cl2的协同阻燃性能都优于超细Sb2O3,其中SbOCl的阻燃效果最好。添加SbOCl和Sb4O5Cl2的高聚物的发烟量比添加微细Sb2O3的发烟量低。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0:57: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360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阻燃   阻燃剂   燃烧   作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