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法

炒法[概述
  概念
  1.定义 炒法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2.分类
  按方法分有清炒法和加辅料炒法。清炒法按火力分为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按辅料应用分为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
 
炒法[概述]
  目的
  1炒制时加热则有缓和药性(山楂)、改变药性(莱菔子)、增强疗效(酸枣仁)、降低
毒性(苍耳子)、增加成分溶出(王不留行)、破坏酶保存甙类(芥子)、矫嗅矫味(九香虫)等作用。
油砂  2.加辅料制有增强疗效(麸山药)、缓和药性(麸苍术)、矫嗅矫味(麸僵蚕)、降低毒性(砂烫马钱子)、消除副作用(蛤粉烫阿胶)等。
  一些炒制的方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如子类炒黄增加成分溶出(逢子必炒);炒焦多能醒脾开胃,消食导滞;炒炭能止血;麸炒能缓和辛燥之性,并增强健脾作用;土炒能增强固脾止泻作用;滑石粉炒便于粉碎药物等。
炒法[概述]
  炮制方法 
  1.工具 手工炒制用炒药锅、铲、灶台等。手工炒制时多将炒药锅倾斜3045度置于灶上,便于搅拌翻动。机械炒制用炒药机(如图1)。常用平锅式和滚筒式炒药机(如图2),适合于大工业生产,效率较高。近年来研制成功的中药微机程控炒制机,采用微机程序控制,炒制性能良好,能保证炮制品的质量均一与稳定。(如图3
  2.火源 无烟的炭火、煤火、电力、煤气、天然气等火源。要求火力持久,清洁无烟尘。
  3.操作方法(手工)及工序
  预热 a.法先将空锅(多将其倾斜3045度于灶上)预热,便于掌握锅温,使药物均匀受热,保证质量。测试锅温的方法有感温法和试投法。b. 加辅料炒法则先将辅料入锅处理至一定程度后,再投入药物,目的同前。总之,容器预热后投药是几乎所有炮炙方法都应遵循的法则。
  投药与翻炒 a. 药物在入锅前要大小分档,以免生熟不均;b. 投药量以能翻炒均匀为度。c. 投药的同时应调整火力,并均匀翻炒药物。火力的选择与炒制方法、药物质地体积和炒制过程有关。翻炒时应注意“亮锅底”。翻炒的速度。
  火候与出锅 火候指药物炮炙的时间和程度,原指古代道家炼丹时火力文武大小久暂的节制。炒制的时间控制与方法和药物性质有关。相对而言,炒炭>炒焦>炒黄,砂炒>滑石粉炒、蛤粉炒、米炒>土炒>麸炒。炮炙的看火候主要从四个方面:a.观颜,包括药物
表面、断面及内部的颜变化。注意从锅内取出少量,在日光或白盘子内观察。b.嗅气味,炒制后药物透出固有气味或辅料的气味,如芥子辛辣气味,土炒有土香气。c.听声音,药物的外皮受热爆裂,有爆裂声出现。d.看形状变化,有些药物炒制后发生明显的形状变化,如膨胀、裂隙、爆开白花。判断到火候应及时出锅,避免炮炙太过。
  后处理 药物出锅后应及时摊开晾凉。炒焦特别是炒炭时由于锅温较热,某些药物易产生火星,应在锅内喷淋适量清水,灭尽火星,炒干出锅,摊开充分晾凉,防止余烬复燃。加辅料炒时出锅后应筛去残留的辅料
清炒法[概念 
  1.定义
  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作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三种方法。
  2.目的
  增强疗效(焦三仙、炭药)、降低毒性(牵牛子、苍耳子)、消除副作用(决明子炒后消
除泻下作用)、缓和药性(山楂、栀子)、改变药性(莱菔子)、增加成分溶出(逢子必炒)、利于贮存(芥子炒后破坏分解酶,保存甙类成分)、便于净制(苍耳子去刺)、矫嗅矫味(九香虫)等。
清炒法[炒黄及炒爆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预热过的加热容器中,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黄或较原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破裂,并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某些药物需炒至种皮爆裂开花,又称为炒爆。
适用药物
  种子类药物由于种皮坚硬,不利于煎煮,炒黄后角质化或木栓化的外皮膨胀破裂,内部组织疏松,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旧有“逢子必炒”之说。此外一些果实类药物如山楂、栀子等也用炒黄。特别一些含甙类药物如芥子、槐花、苦杏仁用炒黄法,可以破坏分解酶,保存甙类成分,利于这些药物的贮存。
炮制工艺
  炒黄的操作方法为:取净药物,置预热的锅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黄或较原加深,或膨胀鼓起,或有密集爆裂声,并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时,取出放凉。子类药物宜用时捣碎。
  炒爆的操作方法为:取净药物,置预热的锅内,用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大部分爆花时,取出放凉。
  掌握火候为:颜——浅者炒至黄,深者至较原加深,苍耳子为深黄;气味——炒至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挥发性的芥子油、紫苏醛等);声音——加热种皮膨胀爆裂的声响,注意其爆裂声的大小和多少;形态变化——膨胀鼓起,甚至爆裂开花。王不留行、水红花子爆开白花。 
注意事项
  1.锅预热,便于药物受热均匀。
  2.投药前分档;投药后调节火力,一般为文火,王不留行、水红花子、山楂、苍耳子、乳香等药物用中火。
  3gff全贴合技术.均匀翻炒,注意亮锅底。
  胶黏剂搅拌机4.看火候出锅。出锅后摊开晾凉,然后入库,防止热药吸湿回潮。
清炒法[炒焦法]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预热的炒制容器中,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内部颜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
适用药物
  消导药炒焦后可以增强其健脾开胃、消食导滞功效,如焦三仙。一些药性过偏的药物炒焦后可缓和药性,如焦栀子缓和苦寒,焦山楂缓和酸性,焦苍术缓和辛燥,焦槟榔缓和克伐伤正。
炮制方法
  炒焦的工序为:⑴锅预热;⑵投药分档,火力一般为中火;操作时先用小火挥去水分再提高火力;⑶翻炒均匀,防止局部过热炭化;⑷看火候出锅,摊开晾凉。火候:颜自动平开门——
地轻薄、体小如槟榔、栀子、麦芽炒至焦黄,质地坚实、体大如山楂、神曲、苍术炒至焦褐。气味——均应透出焦香气味。
清炒法[炒炭法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过的加热容器中,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焦黑或黑褐,内部焦褐或焦黄的炮制方法,称为炒炭法。
炮制目的
  炭药是一类表面炭化而具有特殊作用的中药,中药制炭后多具有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降低毒性和副作用等目的。
  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五十二病方》中已有“燔发”、“燔艾”;《金匮要略》王不留行炭治金疮,血余炭治小便不利;《千金方》有大黄炭治带下,石榴皮炭治下痢等。炭药在古代最主要的用途是“止血”,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中首先提出了炭药止血的理论。以五行学说和“取类比象法”解释炭药止血的现象。其书首方为“十灰散”,前人张秉成、王孟英谓“十灰散”:此方汇集凉血、涩血、散血、行血之品,各烧炭存性,使凉者凉,涩者涩,散者散,
行者行,故可用于热瘀兼有之崩漏。止涩之品仅棕榈一味,余皆清血之热、行血之滞、破血之瘀之品。
炮制方法
  炒炭的工艺要点为:①炒炭时要控制火力,一般质地坚实的根、根茎、厚片类药物,宜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内部棕褐;质地疏松轻薄的花、花粉、叶、全草、薄片类药物,宜用中火炒至表面黑褐或棕黄。②炒炭过程中由于锅温较高,植物类药物易出现火星迸起现象,为防止燃烧,宜喷淋适量清水熄灭锅中的火星,防止燃烧灰化或酿成火灾。但注意喷水量不宜过多,且要炒干后出锅,防止饮片的含水量过大。③炭药出锅后必须摊开冷却(约1周左右),或置于密闭容器中隔氧冷却,防止余烬复燃;待充分冷却后再入库收贮。
注意事项
  制炭必须存性,即使之外部炭化,内部保留其固有的药性(一般指药物原有的气味功效,花叶全草类甚至保留原有外形),切勿全部炭化乃至灰化。
加辅料炒法[定义 
  定义
  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同炒的方法。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方法。一般用中火。
  所用的辅料为固体辅料(醋淬除外)。其作用为:
  ⑴ 中间传热体作用:稻米、灶心土、河砂、蛤粉、滑石粉。 
  ⑵ 药性作用:麦麸补脾兼吸附油质,稻米健脾止泻并吸附油质,灶心土补脾止泻,米醋矫嗅矫味,蛤粉清热化痰、以燥制润;河砂及滑石粉无药性作用。
加辅料炒法[目的] 
  目的
  1.增强疗效:如麸炒山药增强健脾作用,土炒白术增强固脾止泻作用。
  2.缓和药性:如麸炒苍术缓和燥性。
  3.降低毒性:如砂烫马钱子降低毒性。
标本盒  4.矫嗅矫味:如麸炒僵蚕,矫正其不良气味,便于服用。
  5.消除副作用:如蛤粉烫阿胶,消除其滋腻碍脾的副作用。
  6.便于粉碎:如滑石粉炒刺猬皮,便于粉碎。
加辅料炒法[麸炒 
  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麦麸熏炒的方法。
用净麦麸及用蜂蜜或红塘制过的麦麸炒制药物,前者称净麸炒或清麸炒,后者称蜜麸炒或糖麸炒。麦麸为小麦的种皮,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具有和中健脾之功。用麦麸炮制药物,可缓和其辛燥之性,增强其健脾和胃作用。麦麸法的加热时间短,用量少,辅料主要起药性协同作用而无中间传热体作用。
目的
  1.增强疗效。白术、山药、神曲等可以增强健脾作用。
  2.缓和药性。苍术、枳壳等可以缓和辛燥之性;枳实可以缓和破气作用,以免伤正。
  3.矫嗅矫味。僵蚕可以矫正腥臭气味,便于服用
炮制方法泄洪道
  将锅预热,均匀撒入麦麸,待起烟,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投入锅中与麦麸翻炒,并控制火力,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至深黄,出锅,筛去麦麸,放凉。
  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15kg
注意事项
  1.麸炒的一个目的是让麦麸起烟,借烟气将药物熏黄,因此加入麦麸的量要控制在10%15%之间。过少烟气不足,过多发烟不均,翻炒不匀,也浪费辅料。
  2.麸炒用中火加热。麦麸均匀撒入锅中,待起浓烟后投药。锅温过低则不易起烟,可用少量麦麸试投。
  3.出锅后应筛去残留的麦麸。
加辅料炒法[米炒]  
  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适量的米共同拌炒或将米在锅底结成锅巴,将药物在锅巴上翻炒的方法。
辅料
  米炒药物所用的米以糯米为佳,有些地方用陈仓米,通常用稻米。稻米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等功效。米既有药性协同作用,又有中间传热体作用。 
目的
  1.降低毒性、矫嗅矫味:斑蝥、红娘子等昆虫类药物,米炒后可降低毒性和矫正气味。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40: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347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药物   炒制   翻炒   麦麸   辅料   气味   方法   作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