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及报告2

2、 监测点的布设
测斜管
2.0.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监测点布设在基坑边坡顶部的,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监测点布设在在围护墙上的,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
2.0.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监测点的布设同2.1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宜为共用点。
2.0.3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的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个监测孔。
2.0.4 地下水位
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在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相邻建(构)筑物、重要的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
2.0.5 锚(杆)索拉力
锚(杆)索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3根。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位置。
2.0.6支护桩桩身内力
支护桩桩身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处监测点。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
2.0.7支撑内力
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公牛辅助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
2、每道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
3、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
4、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
2.0.8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
2、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测点。在竖向布置抛光磨头上,测点间距宜为2~5m测点下部宜密
3、按土层布情况时,每层应至少布设1个测点,且布置在各层土的中部;
4、土压力盒应紧贴围护墙布置,宜预设在围护墙的迎土面一侧
2.0.9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并形成监测剖面。同一监测孔的测点宜沿竖向布置在各层土内,数量与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在厚度较大的土层中应适当加密。
2.0.10立柱竖向位移3d陶瓷打印
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地质条件复杂处的立柱上,监测点不宜少于立柱总根数的10%,逆作法施工的基坑不宜少于20%,且不应少于5根。
2.0.11周边建筑物竖向位移
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均应作为监控
对象。必要时,尚应扩大监控范围。
位于重要保护对象(如地铁、上游引水、合流污水等)安全保护区范围内的监测点的布置,尚应满足相关部门的技术要求。
建(构)筑物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构)筑物四角、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且每边不少于3个监测点;
2、不同地基或基础的分界处;
推拉活动护栏
3、建(构)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4、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
5、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交接处的两侧;
6、烟囱、水塔和大型储仓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点。
2.0.12周边建筑物水平位移
建(构)筑物的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墙角、柱基及裂缝的两端,每侧墙体的监测点不应少于3处。
2.0.13周边建筑物倾斜
建(构)筑物倾斜监测点应符合下列要求:n2200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8:40: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345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监测点   布置   基坑   支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