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附子、细辛、吴茱萸究竟有没有毒?

[转载]附⼦、细⾟、吴茱萸究竟有没有毒?
原⽂地址:附⼦、细⾟、吴茱萸究竟有没有毒?作者:⽆为⼭⼈
前⼏⽇,⼭⼈为“放飞梦想”(重症痿症患者)开具⼀调理⽅:
⿊附⼦30克,⾁桂20克,⼲姜20克。炙⽢草15克,炒⽩术20克,茯苓20克,⽣晒参15克(先煎),北柴胡18克,盐补⾻脂18克,⿊杜仲18克,细⾟12克,吴茱萸18克,醋⾹附30克。
嘱其9:00、17:00和21:00服⽤。意思是遵照⼦午流注之法,在脾经、肾经和三焦经时服⽤。
三付药过后,现“放飞梦想”⼿脚已经变温,睡觉很沉,胃⼝也较好起来,只是⼩腿和背部还是发凉。
《黄帝内经》云:治痿者,独取阳明。还云:各补其荥⽽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各以其时受⽉,则病已矣。
针灸如此,开药更需如此:上⽅⿊附⼦30克,⾁桂20克,⼲姜20克。炙⽢草15克,炒⽩术20克,茯苓20克,⽣晒参15克,以理中汤和四逆汤,⽬的就是回阳救逆,调理脾胃。但凡重病,得胃⽓者,可治,失胃⽓,死。盐补⾻脂18克,⿊杜仲18克,培固肾元;细⾟12克,散肾经寒邪;北柴胡18克,吴茱萸18克,醋⾹附30克,疏肝理⽓,调和中焦。总的来看,就是以治太阴为主,兼顾少阴和厥阴。机械制图标题栏
上⽅附⼦、细⾟、吴茱萸等⽤量看起来很⼤,其实远远不够。如果是分量再加倍,煎煮合理(有些药要先煎2-3⼩时,⽅可去毒),⽣晒参是好参的话,三付药后,不仅仅⼿脚发暖,应该是全⾝温暖。如果按照现代中药化学分析的话,这个⽅⼦是⼀个可以毒死⼈的药⽅,那么附⼦、细⾟、吴茱萸真的有毒还是⽆毒?⼭⼈认为,单味药给正常的⼈吃,肯定有毒。关键是如何是否对证,如何配伍。熟悉《伤寒论》的朋友都应该知道,但凡三阴证,伤寒⽅⾥⼤多离不开类似附⼦、细⾟、吴茱萸之辈,何也?听⼭⼈慢慢道来:
1、附⼦
附⼦为⽑茛科植物乌头的⼦根的加⼯品。均系栽培。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味⾟、⽢,性⼤热,有毒。归⼼、肾、脾经。功效回阳救逆、补⽕助阳、逐风寒湿邪。临床⽤名有附⽚、淡附⽚、炮附⽚(⼦)。
《神农本草经》:味⾟,温。主治风寒咳逆,邪⽓,温中,⾦创,破徵坚积聚,⾎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步⾏。
《名医别录》:味⽢,⼤热,有⼤毒。主治脚疼冷弱,腰脊风寒⼼腹冷痛,转筋,下痢⾚⽩,坚肌⾻,强阴。⼜堕胎,为百药长。
氨基酸螯合物
药性赋》:味⾟,性热,有⼤毒。浮也,阳中阳也。其性浮⽽不沉,其⽤⾛⽽不息,除六腑之沉寒,补三阳之厥逆。
《汤液本草》:⽓热味⼤⾟,纯阳。⾟⽢温⼤热,有⼤毒。通⾏诸经引⽤药。
⼊⼿少阳经三焦、命门之剂。
《象》云:性⾛⽽不守,亦能除肾中寒甚。⽩术为佐,名术附汤,除寒湿之圣药也。湿药中少加之,通⾏诸经引⽤药也。治经闭,慢⽕炮。
《本草纲⽬》:乌附毒药,⾮危病不⽤,⽽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有⼈才服钱⼔即发燥不堪,⽽昔⼈补剂⽤为常药,岂古今运⽓不同耶?荆府都昌王,体瘦⽽冷,⽆他病。⽇以附⼦煎汤饮,兼嚼硫黄,如此数岁。蕲州卫张百户,平⽣服⿅茸、附⼦,⾄⼋⼗余,康健倍常。宋《医说》载:赵知府耽酒⾊,每⽇煎⼲姜熟附汤、吞硫黄⾦液丹百粒,乃能健啖,否则倦弱不⽀,寿⾄九⼗。他⼈服⼀粒即为害。若此数⼈,此皆脏腑禀赋之偏,不可以常理概论也。⼜《琐碎录》⾔:滑台风⼟极寒,民啖附⼦如啖芋栗,此则弛⽓使然乐。
虞抟⽈:附⼦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引补⽓药⾏⼗⼆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药⼊⾎分,以滋养不⾜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之冷湿。
吴绶⽈:附⼦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热⽽脉沉者必⽤之;或厥冷脉沉细者,尤急须⽤之,有退阴回阳之⼒、起死回⽣之功。近世阴证伤寒往往疑似⽽不敢⽤,真待阴极阳竭⽽⽤,已迟矣。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舍此不⽤,将何以救之?此⼆公之⾔,皆⾄⾔也,不可不察。惟孕忌服,下胎甚速。合葱涎塞⽿,亦可治聋。
《本经逢原》:附⼦⽓味俱厚⽽⾟烈,能通⾏⼗⼆经,⽆所不⾄。暖脾胃⽽通膈噎,补命门⽽救阳虚,除⼼腹腰膝冷痛,开肢体痹湿痿弱,疗伤寒呃逆不⽌,主督脉脊强⽽厥,救寒疝引痛欲死,敛痈疽久溃不收,及⼩⼉脾弱慢惊,并须制熟⽤之。附⼦为阴证要药,凡伤寒阴证厥逆,直中三阴,及中寒夹阴,虽⾝热⽽脉沉细,或浮虚⽆⼒者,⾮此不治。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附以峻温散之。
2、细⾟
细⾟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汉城细⾟、或华细⾟的全草。前两者习称“辽细⾟”,主产于辽宁、吉林、⿊龙江;华细⾟主产于陕西等地。原植物喜⽣于林下坡地或⼭沟阴湿⽽肥沃的地上,喜冷凉、阴湿环境,耐严寒,忌强光与⼲旱。味⾟,性温。归肺、肾经。功效散寒解、祛风⽌痛、温肺化饮、通窍开闭。临床⽣⽤,名称细⾟。
《神农本草经》:味⾟,温。主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名医别录》:⽆毒。主温中,下⽓,破痰,利⽔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不⾏,安五脏,益肝胆,通精⽓。
《药性论》:味⽢,⾟。治咳逆上⽓,恶风风头,⼿⾜拘急,安五藏六腑,添胆⽓,去⽪风湿痒,能⽌眼风泪下,明⽬,开胸中滞,除齿痛,主⾎闭,妇⼈⾎沥腰痛。
《本草经疏》:细⾟禀天地阳升之⽓以⽣,故其味⾟温⽽⽆毒。⼊⼿少阴、太阳经。风药也。风性升,升则上⾏,⾟则横⾛,温则发散,故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盖痹及死肌,皆是感地之湿⽓,或兼风寒所成,风能除湿,温能散寒,⾟能开窍,故疗如上诸风寒湿疾也。《别录》⼜谓温中下⽓,破痰开胸中,除喉痹齆⿐,下乳结,汗不出,⾎不⾏,益肝胆,通精⽓,皆升发⾟散开通诸窍之功也。
制吴茱萸《本草求真》:宣散肾经风寒。
水润滑轴承细⾟专⼊肾,兼⼊肝、胆。味⾟⽽厚,⽓温⽽烈,为⾜少阴肾温经主药。凡风寒邪⼊⾄阴⽽见本经头痛,太阳头痛在脑后,阳明头痛在额,少阳头痛在两⾓,厥阴头痛在巅顶,少阴头痛在脑齿。腰脊俱强,⼝疮喉痹,⿐渊齿蛪,⽔停⼼下,⼝吐涎沫,成⽆⼰⽈:⽔停⼼下不⾏,则肾⽓燥,宜⾟以润之,细⾟之⾟以⾏⽔⽓⽽润燥。⽿聋⿐痈,倒睫便涩者,并宜⽤此调治,或⽤独治为使,俾在表之阳邪可表,⽽在⾥之伏邪可除。故书载能通关利窍,破痰下乳,⾏⾎发汗。仲景治少阴症反发热,⿇黄
附⼦细⾟汤以发少阴之汗。且⾛肾者必兼肝与胆,胆虚惊痫及风眼泪下者,得此⾟散宣通,⽽令泪收惊除。⾄书所云服能⼊肾润燥,⾮是⽕盛⽔衰,阴被阳涸⽽成,实因阴盛阳衰,⽕屈于⽔⽽致也。遇此⾟以除寒,温以燥湿,则阴得解⽽不凝矣,岂刚燥不挠之谓也乎。时珍⽈:⽓之厚者,能发阳中之阳也。⾟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惊痫者宜⽤之。⼝疮喉痹蛪齿诸病⽤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郁则发之之义也。⾟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者宜⽤之。⾟能散燥,故通少阴及⽿窍,便涩者宜⽤之。世之论药性者,每鲜如此体会,但知就燥论燥,⽽致固执不通,独不思经有云,肾苦燥,急⾷⾟以润之乎。然味厚性烈,所⽤⽌宜数分,过则⽓塞命倾。承⽈:细⾟多则⽓闷塞不通者死,虽死⽆伤,近年开平狱中尝治此,不可不知。若⾎虚头痛者,尤宜戒焉。
3、吴茱萸
吴茱萸别名吴萸、茶辣、漆辣⼦、臭辣⼦树、左⼒纯幽⼦、⽶辣⼦等。通常分⼤花吴茱萸、中花吴茱萸和⼩花吴茱萸等⼏个品种。吴茱萸及其变种的接近成熟的果实为常⽤中药。其性热味苦寒,有散热⽌痛、降逆⽌呕之功,⽤于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或胃腕疼痛等症。
多媒体教学讲台①《汤液本草》:⼊⾜太阴、少阴、厥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肝、脾、胃、⼤肠、肾经。
  【功⽤主治-吴茱萸的功效】温中,⽌痛,理⽓,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腹痛,五更泄泻,⾼⾎压症,脚⽓,疝⽓,⼝疮溃疡,齿痛,湿疹,黄⽔疮。
  ①《本经》:主温中下⽓,⽌痛,咳逆寒热,除湿⾎痹,逐风邪,开腠理。
  ②《别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腹痛,逆⽓,利五脏。
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系统  ③《药性论》:主⼼腹疾,积冷,⼼下结⽓,疰⼼痛;治转筋,胃中冷⽓,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顽痹,冷⾷不消,利⼤肠拥⽓。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9:37: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331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头痛   吴茱萸   风寒   少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