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碳账户—生活垃圾资源回收碳减排工作规范

居民碳账户—生活垃圾资源回收碳减排工作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居民碳账户中生活垃圾资源回收碳减排工作的术语与定义、总则、核算对象、数据获取与归集、碳减排核算、碳积分赋值、积分应用等。
本文件适用于城镇范围内居民碳账户中生活垃圾可回收物资源回收过程的碳减排工作及碳普惠应用,符合条件的农村地区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095生活垃圾分类标志
GB/T25175大件垃圾收集和利用技术要求
GB/T35273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
YD/T3452互联网用户账户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DB33/T1166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
DB33/T2091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的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居民碳账户resident carbon account
基于特定方法学,通过数字化核算模型,为减排行为人配置的用以反映居民个人或家庭日常生活消费行为碳减排成果的记账单元。
3.2
碳减排量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即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3.3
居民碳积分resident carbon credits
运用碳减排核算方法计算的碳减排量及赋分规则给予居民的非货币化分值。
3.4
生活垃圾domestic waste
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3.5
可回收物recyclable
适宜回收利用的可资源化利用的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废弃的纸、塑料、金属、包装物、玻璃、纺织物、电器电子产品等。
[来源: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
4总则
4.1建立垃圾分类、数据采集、数据归集、碳减排核算、积分赋值、积分应用的工作体系,实现碳减排在双碳工作的引领作用,串联低碳生活和碳普惠机制落地见效。
4.2基于本地区垃圾分类推广情况、居民可分类的细化程度和回收水平,按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的细分要求进行分类和核算。
4.3本标准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的分类和数据采集和归集,第二部分为各类可回收物的碳减排量核算,第三部分为积分赋值和积分应用。
4.4通过多源头、多渠道、多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与归集,确保数据应采尽采、全面采集,采集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定点采集、上门采集、智能回收设施采集及其他采集方式。
4.5依托科学合理的碳排放计算方法、排放因子和折算方法,根据基准情形下的碳排放量与垃圾回收情形下的碳排放量,核算可回收物回收所产生的碳减排量。
4.6结果应用按照鼓励为主、公平适度为原则,实行分级赋分和累积差异化赋分,引导大众参与碳减排并赋予积分和碳账户权益,通过积分兑换、金融授信、政策激励等措施不断推进全民参与的碳普惠。
4.7加强个人信息及大数据的标准管理、安全管理和服务管理,确保数据汇集、采集、使用过程安全,促进数据流安全运行。
5核算对象
5.1本文件核算对象为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
5.2基于区域内当前可回收、可计量、可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水平、分类推广情况和居民实际产生及分类情况,可回收物应尽量细分。
5.3可回收物宜分为六个小类,即纸类、塑料、玻璃、织物、金属类、电器类(划分见附录A);其他类别视技术条件、采集能力和使用需求适时增加。
注:小类划分参照GB/T19095和DB33/T1166中划分方法,并结合居民实际垃圾分类便利性。
红薯清洗机
6数据获取及归集
6.1数据采集
6.1.1数据采集的对象为生活垃圾可回收物的类型、数量及其他信息。
6.1.2数据源的采集方式可通过垃圾回收单位的定点采集、单位、设置固定采集设备或其他垃圾回收方式。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的采集方式,垃圾回收单位需规范流程制度,确保所获取的数据真实、准确、有效,数据实施传输平台。
6.1.3通过自动称重、人工称量手工输入等多种方式获取数据,并实现数据的实时上传。
6.1.4通过人脸识别、信息确认、平台匹配、人工输入等多元方式实现采集对象与实物数据的匹配。
6.1.5垃圾收集、回收单位在源头分类数据获取中应基于本文件的小类划分,按规定类别分别进行数据收集,通过互联网终端实施上传公共数据平台。
6.2数据归集
6.2.1应加强垃圾源头分类与收集,将源头获取的垃圾量统一汇集公共数据平台,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匹配个人信息,实现“一人一账户”,通过可回收物各子类的数据归集规则,将源头获取数据与终端汇总数据进行有效衔接和匹配。
6.2.2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经计量后的数据由垃圾收集、回收机构归集数据,在各数据相关方确保数据准确、及时、有效基础上,将数据实时传送公共数据平台。
6.3数据管理
6.3.1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对各类数据进行汇集,结合区块链技术加强对数据的验证。
6.3.2强化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等过程的衔接与规范化建设,形成统一完整、能力适应、协同高效的全过程数字化系统。
6.3.3平台建设的数据接入方应确保居民碳账户系统与个人相关的数据端口精准对接,为碳账户系统提供自动化、一体化数据汇集与管理功能。
7碳减排核算
7.1碳减排核算边界与组成
7.1.1碳减排量核算边界:包含了生活垃圾可回收物资源回收过程减少了新资源开发过程并包括可回收物再次被利用前的分类、投放、分拣、运输、加工处理的碳排放后所产生的碳减排,以及因生活垃圾可回收物资源回收过程降低了本该处理、处置而产生的碳减排。
7.1.2基于碳减排核算的边界,计算过程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回收,在减少同类产品的制造、流通、使用过程碳排放并扣除可回收物再次被利用前的收集运输、加工处理的碳排放后所产生的碳减排(替代碳减排);二是生活垃圾资源化回收后降低了该废物本该用于填埋或焚烧所释放的碳排放(处置碳减排)。
7.1.3碳减排核算从碳来源上包含了直接减排和间接减排,从气体种类看,包括所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
7.2
碳减排量计算7.2.1碳减排总量
碳减排总量计算,见式(1):
式中:
E ——碳减排总量,单位为kgCO 2e ;
E 替代——替代碳减排量,即因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资源回收减少或替代同类原产品的开发与生产过
程中所减少的碳排放量,扣除了可回收物再次被利用前的收集运输、加工处理的碳排放,
单位为kgCO 2e ;
E 处置——处置碳排放量,即因垃圾资源化回收减少本该用于处置所释放的碳排放量,单位为kgCO 2e 。
7.2.2替代碳减排量计算
替代碳减排量计算,见式(2)~(4):
式中:
E 基准——基准情形下的碳排放量,即以生命周期理论计算各类产品从原始生产到最终产品生产过程
中未采用回收物情形下所消耗的碳排放量,单位为kgCO 2e ;
E 回收——回收情形下的碳排放量,即以生命周期理论计算各类产品从原始生产(包括可回收物再次
被利用前的收集运输、加工处理)到最终产品过程中使用了回收物的情形下所消耗的碳排
放量,单位为kgCO 2e 。
式中:
W i ——垃圾回收量,单位为kg ;
EF 基准——基准产品碳排放系数,单位为kgCO 2e/kg ;参数见附录B ;
EF 回收——垃圾回收物的回收情形碳排放系数,单位为kgCO 2e/kg ;参数见附录B ;
i ——纳入核算的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类别,包括纸类、塑料、玻璃、金属类、织物、电器类
等六大类,见附录A 。
7.2.3处置碳减排量计算
根据目前国内垃圾处理的主流处理方式,垃圾处理主要分为填埋处理和焚烧处理;因此,本文件计算处置碳减排量包括焚烧减排量和填埋减排量两部分,计算见式(5):
E=E 替代+E 处置 (1)
温调节E 替代=E 基准-E 回收 (2)
E 回收=∑
=n 1i (W i ×EF 回收i ) (4)
E 基准=∑
=n 1
i (W i ×EF 基准i ) (3)
式中:
DC i ——第i 类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的化石碳含量,该指标由主管部门适时公布实测平均值若无实测
值采用附录D 的推荐值,单位为%;
硅气凝胶444ggggP ——本地区各类垃圾可回收物中用于焚烧的量占该类垃圾产生量的比例,单位为%;该指标由
主管部门适时公布;
MCF——填埋场的甲烷修正因子;本地区默认值1.0;
DOC——可降解有机碳,单位为千克碳/千克;该指标采用附录D 的推荐值;
DOC F ——可分解的DOC 比例,本地区默认值0.5;
F ——垃圾填埋气体中的甲烷比例,本地区默认值0.5;
R ——甲烷回收量,本地区默认值0;
0.9——1-氧化因子;
GWP CH4——甲烷增温潜势。
8碳积分赋值
玉米棒烘干机8.1积分赋值分两种情形:一是碳减排量在人均水平及其以下的要以鼓励促进为主;二是碳减排量在人均水平以上的需要分级阶梯赋分。其中,人均碳减排量E AVE 由系统的大数据平台自动计算获取。
8.2赋分规则如下:表1碳积分赋值规则
碳减排量范围
碳积分赋值规则赋分备注E≤E AVE 碳减排量与碳积分的赋分比例为1:1
以鼓励为主E >E AVE    1.0<E/E AVE <1.5
碳减排量超过人均碳减排量低于1.5倍人均碳减排量的部分,按0.7的系数赋分分级阶梯赋分1.5≤E/E AVE <2.0
碳减排量超过人均碳减排量的1.5倍低于人均碳减排量的2.0倍部分,按照0.5的系数赋分E/E AVE ≥2.0
碳减排量超过人均碳减排量的2倍部分,不予赋分
注:1、E AVE 为纳入平台的居民的平均碳减排量,由平台自动计算;
2、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赋分比例。9积分应用
9.1装备偏移
积分兑换加强居民碳账户中碳积分管理,明确账户权益、积分兑换方式和日常存储,通过建立积分商城,强化碳积分的物品兑换、积分流通、积分流转等碳普惠应用。
9.2政策激励
通过确权积分权益,从政策上建立对积分的鼓励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积分应用,如碳积分信用等,
E 处置=E 焚烧+E 填埋
=∑=n 1
i {W i ×P×DC i ×44/12+[W i ×(1-P)×MCF×DOC×DOC F ×F×16/12-R]×0.9×GWP CH4}..(5)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6:50: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280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垃圾   减排   数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