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烟气SCR脱硝工艺中氨的使用和排放控制

10
中国环保产业
2021年第5期
FOCUS: THE CURRENT SITUA TION OF THE USE AND EMISSION OF AMMONIA IN COAL-FIRED FLUE GAS DESULFURIZA TION AND DENITRA TION PROCESSES
聚焦:燃煤烟气脱硫脱硝工艺中氨的使用与排放现状
一、燃煤烟气脱硝的关键
手持式按摩器
催化剂的高效性、稳定性和适应性
目前氨法SCR 脱硝技术要克服三个难题:一是高氧化气氛下实现高
效还原;二是克服烟气环境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比如高尘、高硫及多种有毒成分造成的催化剂失活;三是根据行业需求,实现多温度区间或变负荷条件下的高效脱硝。
通过研究发现,高效钒钛系抗硫催化剂可实现在低钒负载量下显著
提升低温SCR 活性;铈基新型脱硝催化剂在NH 3-SCR 反应中表现出优
异的低温脱硝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抗水和抗高空速性能;将Ce 元素应用于固定污染源的脱硝催化剂中,可使脱硝温度窗口向低温拓展100℃,同时有毒元素V 的含量可以降低10倍,并且对选择性也有明显改善,更
重要的是,由于Ce 对氧化还原性能的调控,催化剂对烟气中碱金属的抗
中毒能力提升近6倍;改性铈钛催化剂,可同时提高催化剂的表面酸性和氧化还原性,进一步提升催化剂的低温脱硝性能,拓宽催化剂的工作温度窗口;低温分解ABS 的非钒脱硝催化剂可使ABS 在低温条件下快速分解,释放出的NH 4+可有效参与到NH 3-SCR 反应中;耐硫特性的非钒
脱硝催化剂(Fe 2O 3、CeO 2)可抑制硫酸金属盐的沉积,促进NH 4HSO 4分解,减弱SO 2竞争吸附,抑制活性位点硫化
参与还原反应的氨气形成氨氮物,并通过固体颗粒物、脱硫废水等介
质迁移外排,大部分最终以氨气形式排放至大气。氨法脱硝中未参与还原反应的氨气浓度远大于氨逃逸量,为喷氨量的1/4~1/3,是大气中增量氨排放的主要来源物,2017年因氨法脱硝导致的氨排放量为137万~218万t。燃煤电厂作为氨排放工业源之一,脱硝氨逃逸问题
汪黎东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汪黎东,现任华北电力大学环境
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污染控制;曾主持国
切铝锯片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发表SCI 收录论文102篇,获得国际发明专利授权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4
石墨钢
项。
FOCUS: THE CURRENT SITUA TION OF THE USE AND EMISSION OF AMMONIA IN COAL-FIRED FLUE GAS DESULFURIZA TION AND DENITRA TION PROCESSES
聚焦:燃煤烟气脱硫脱硝工艺中氨的使用与排放现状
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脱硝系统氨逃逸量过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脱硝喷氨量控制不合理,在NO x排放不达标时,喷氨量显著提高,脱硝烟气流场不均、喷氨混合器数量不足、无法实现分区喷氨控制也造成了喷氨量过高。另一个是在线氨量检测不准确。机组脱硝出入口CEMS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均为单点取样,因脱硝烟道内流场不均,CEMS测量数据只是取样区域氮氧化物浓度,无法代表整个烟道氮氧化物浓度分布的情况。另外,烟气成分复杂,探头易发生堵塞和腐蚀,且NH3性质特殊,其水溶性氨和吸附态氨均可能造成检测困难。
脱硝系统氨逃逸量过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SCR脱硝反应器出口烟气中NH3浓度超过3ppm;二是包含反应器出口飞灰中吸附氨、脱硝催化剂表面吸附氨及铵盐在内的未反应氨的排放量过大
硫工艺中由于氨水挥发,为提高脱硫效率,增大了喷氨量而引发了氨逃逸问题;亚硫酸铵氧化不充分而分解;NH3与酸性烟气组分形成PM2.5,烟气脱硝、湿法脱硫装置内产生PM2.5。
脱硫脱硝过程中氨逃逸会产生硫/硝酸铵、硫酸
3
结合,形成亚微米级细颗粒物,穿透除尘和脱硫装置,促进一次PM2.5排放,并促进大气环境中二次PM2.5的形成;硫酸氢铵的产生会造成逃逸NH3在空气预热器中形成ABS细颗粒物,大部分ABS以气溶胶形态排离空预器
ome103
末端检测三个主要方面。
(1)在源头控制方面,应从制度、技术装备和运行三方面实现。在制度方面,提高氨需求量计算和反馈机制,加强氨耗量管控制度建设,完善脱硝系统运行维护和生产人员管理的精准化、标准化制度;在技术、装备方面,提高脱硝系统关键装置的自动化程度,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脱硝喷氨设备智能控制技术水平,加大SCR反应器入口烟气流场控制及优化技术研发,实现SCR反应器入口喷氨总量、各支管喷氨分量的精准可调或根据烟气流量自调;在运行方面,减少人为操作干扰,加大脱硝系统日常维护频次和健康状况监控。
(2)在过程监管方面,加大氨逃逸监管和监测密度。烟囱总排口之外增加监管点位,将SCR反应器出口NO x排放值纳入监管范围。从监测数量上,增加
SCR反应器出口截面NO x网格化监测点数;从监管限值上,将SCR反应器出口多点NO x排放偏差值小于±10%作为间接反映氨逃逸量的标准。
蓝膜片回收(3)在末端检测方面,采用转换脱硝喷氨控制思路的方式,网格化检测SCR反应器出口烟气中NO x浓度,以氧化还原反应摩尔比反控氨耗量,间接监测氨余量和逃逸量。同时,推进氨逃逸检测方法的研究,突破气态氨及各形态吸附氨的直接检测技术,攻克氨逃逸难以在线监测的难题
窑炉等)的燃煤烟气多污染物协同减排(NO x、VOCs、CO、HgO、二噁英等)及污染物的全过程控制。氨量的合理预测及自动化控制、氨排放量的精准直接测量。
11
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坐式安全带
2021.5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4:36: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279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烟气   逃逸   催化剂   控制   排放   方面   提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