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地区传统建筑“出砖入石”工艺探讨

永磁悬浮1“出砖入石”建造工艺的来源
“出砖入石”这一建造工艺,相传最早出现在明代。第一种说法是当年闽南地区沿海一带遭到倭寇侵袭,建筑变成一片废墟,泉州人民利用残破的砖石,重新砌筑和修整,由此形成了“出砖入石”的工艺做法并沿袭至今。第二种说法是,明代万历年间曾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地震后的泉州只剩断壁残垣,百姓利用废墟中破败的砖瓦重新修葺建筑,便形成了“出砖入石”的建筑形式。灾难后,就地取材的无奈之举,成就了闽南建筑错落有致,红白相间、自然质朴的独特效果。建造的石材可以抵挡海风的侵蚀,坚固耐久。石材与红砖这两种材料,一则材质质感不同,二则颜差异较大,对比强烈,加之尺寸不一,用相对规律的砌筑方法来叠合垒砌两种材料,体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律与美感。石材的粗放与红砖的细腻,彩的灰白与暗红的冲撞,体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感。将被破坏后的建筑材料修整后重新利用,资源得到节约,环境得到改善,体现出了古人绿建筑的价值观。“出砖入石”的建造工艺可谓是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当地红砖和石材的历史发展概况2.1红砖的历史发展
《福建史志》记载,在两晋隋唐时期的古墓葬中,便
有红砖使用的迹象,但其使用量仅占同时期的20%~40%。而南宋以后墓室中开始大量出现红砖,且作为闽南传统建筑材料在建筑中使用并一直延续至今[1]。因红砖红瓦的烧制工序比青砖少,工艺相对简单,
易于生产,因此红砖红瓦被普遍使用。从地理位置上分析,闽南地区属于沿海地带,以丘陵和山地为主要地貌。土壤以红壤和黄壤较为常见,这一类土壤中富含铝硅酸盐与铁等金属离子,在砖瓦的烧制过程中,这些成分可以使红砖得到充分的氧化,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的红。因此,地域优势大大促进了红砖文化的发展。
2.2石材的历史发展
在新石器时代,石材就开始作为自然地基应用于建筑中。到了宋元时期,石构建筑开始迅速发展。南宋时期,泉州开元寺的建造材料由砖被改为石材,花岗岩经过精细雕琢,垒砌于开元寺的塔壁之上。
作为中国最大的石材生产基地,闽南地区生产的石材主要以花岗岩和灰长岩为主。石材大部分位于地表,利于开采,且开采出的石材强度高,抗弯性能及受压能力性能优良,坚固耐久,是建造房屋的绝佳材料。
保健内衣
闽南地区传统建筑“出砖入石”工艺探讨
梦(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89)
摘要:“出砖入石”是闽南地区传统建筑常见的建造工艺。工匠就地取材,采用石、砖及灰土砌筑房屋,石材与红砖交相辉映,形成错落有致、红白相间、自然质朴的独特效果。“出砖入石”施工工艺,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建造的独特见解和智慧。在当代建筑中,也传承和发扬了“出砖入石”这一经典做法。探究来源,传承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和改革,是吾辈建筑人的责任和追求。关键词:闽南;建筑;出砖入石
中图分类号:TU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945(2022)08-41-04
Abstract:“Bricks and stones masonry ”is a common construction technique in traditional buildings in south⁃ern Fujian.The craftsmen use local materials to build houses with stone,brick and lime.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reflects the unique insights and wisdom of the local people on construction.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the classic practice is also inherited and carried forward.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and pursuit of our builders to explore the source,inherit the culture,and innovate and reform on this basis.Key Words:southern Fujian,architecture,bricks and stones masonry
Building technology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southern Fujian
YUAN Meng
因地域优势及人文优势,闽南地区的红砖文化、石材文化等都走在了时代发展的前列,建筑也更具有地域彩。
3“出砖入石”的建造工艺及分类
闽南地区石材强度较高、坚固耐久、造价低廉、易于取材、彩饱和度较低、装饰性好、遇水易干、不易污染,还可以抵抗海风及海浪的侵蚀。与石材相比,红砖对抗风沙的侵蚀能力较低,坚固程度较石材弱,更易剥落,因此工匠在砌筑墙体时,会特意将砖块砌筑得比石材凸出一些,因此形成了“出砖入石”的效果。
3.1“出砖入石”的建造工艺
“出砖入石”主要采用的建筑材料包括石、砖及灰土。因石材和红砖尺寸不一、形态各异,“出砖入石”中所占的位置和比例及灰缝处理各不相同,因此建筑虽采用同种砌筑方式,建筑效果也略有差异,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面外墙,“出砖入石”的做法保证了每个建筑的独一无二。
建造所用石材的颜大多为灰白或者淡黄,颜饱和度较低,石材形状为条形、方形、圆形等;砖的颜为深红或红褐,形状多为片状或条形。红砖在砌筑时存在宽缝与密缝之分,早期的传统建筑较多采用密缝,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期的传统建筑开始普遍采用宽缝砌筑[2]。灰土是泥水浆和石灰的混合物,作为黏合剂。
“出砖入石”的施工顺序为:先立石,后砌砖,然后再做内墙的夯土。第一步,沿外墙将底部的石块按一定的间距放置,要保证石块外皮最凸点在同一水平面上[3]。放置好石块后,在石块之间横砌红砖,砌筑时可以先放大块红砖,随后用小块红砖进行填缝。待砌筑完成后,用夯土砌筑内墙,增加墙体稳定性和坚固性。以错缝搭接的方式在竖向砌入第二层,直至砌筑完成整面墙体。在砌筑过程中,砖石的凸面始终需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以“出砖入石”施工工艺砌筑的墙体,坚固耐久,历久弥新。墙体的红砖在结构上相当于现代结构中的填充墙,而石则相当于现代结构中的剪力墙,加上中间的灰土,因此砌筑的墙体结实、结构牢固[4]。“出砖入石”的做法,体现了建筑力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让建筑充满了艺术性和观赏性。
3.2“出砖入石”的分类
根据闽南地区石材和红砖在形状、尺寸、质感、颜等方面的不同及组合形式的多样,可将“出砖入石”的做法分为自由型和规整型两大类。
3.2.1“自由型出砖入石”墙
有一类出砖入石墙的墙面由于所使用材料的形状、大小均存在差异,因而整个墙面呈现出无秩序感,称之为“自由型出砖入石”墙[5],如图1所示。此类墙体出现的年代较早,根据砌筑所采用红砖的尺寸不同,“自由型出砖入石”墙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石材多采用梯形或者是圆形,无规则砌筑,空白处使用10mm~30mm厚度的红砖填缝,红砖外观为片状;第二种类型的石材与第一种相同,石材采用梯形或者是圆形无规则砌筑,空白处使用40mm~
60mm厚度的红砖填缝,红砖外观为块状。
3.2.2“规整型出砖入石”墙
此种类型的墙体多采用方形石材,石材尺寸较为相近,砌筑时石材底边宜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由此砌出的外墙外观呈现出一种秩序感和统一感,因此称其为“规整型出砖入石”墙,如图2和图3所示。
“规整型出砖入石”墙根据红砖类型可分为三类。第一种类型石材为尺寸相近的方形,砌筑时底边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石材之间采用40mm~60mm厚度的红砖进行填缝,红砖采用顺砌和丁砌相结合的方式;第
图1
自由型出砖入石
图2“规整型出砖入石”
石材为横砌
二种类型使用的石材与第一种相同,空白处使用10mm ~30mm 厚度的片状红砖填缝,相比于前一种做法,工艺更加复杂,外观更加精细;第三种类型,是将红砖代替石材,称之为“出砖入砖”。“入砖”采用的材料为红砂砖,此种红砂砖含砂质较高,外观有粗糙质感,红砂砖之间采用10mm ~30mm 厚度的薄砖砌筑,形成更加独特和细腻的视觉效果。4对采用“出砖入石”工艺的传统建筑分析采用“出砖入石”建造工艺的古代建筑,在闽南地区现存较完整和著名的典型代表包括蔡氏古民居建筑、泉州范志大厝、晋江五店市等。这些建筑历经百年风雨,依旧充满生机与活力,诉说着城市中历史的变迁和人类的发展。4.1蔡氏古民居建筑蔡氏古民居建筑位于南安市,始建于清朝,现存民居13座,占地4000多m 2,房间400余间。整体建筑造型古典大方,精美的雕塑,红白相间的建筑立面与飞翘的燕尾脊相得益彰。4.2范志大厝“厝”在福建地区,意思是居住的房屋。范志大厝位于泉州市南俊巷东侧,前为九一街,后为桂坛巷,如图4所示。范志大厝包括三座五进三开间的大庭院,有近300年的历史。老范志大厝是清朝时期名医吴亦飞的古寨第,立面采用了“出砖入石”的传统建造工艺,宅院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保留完整,是极富有闽南建筑特的大规模建筑,也是研究闽南地区传统建筑的重要资料。4.3晋江五店市街区五店市传统街区历史悠久,因唐朝时开设有五家店铺而得名。现保留有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建筑类型多样,包括传统民居、古庙、宗祠、商铺等。闽南人自古以来有去台湾、下南洋谋生的习俗,告
别家乡时,他们会先去祖庙拜别祖先;待事业有成、归来之时,第一件事也是去祖庙或者祠堂拜谢。
五店市两座著名的祠堂——蔡氏宗祠和庄氏家庙,每年都会有从闽、粤、台各地的同胞前来祭拜祖先。位于五店市的古宅“天官第”,始建于明代,建筑整体端庄典雅,为硬山顶砖石木建筑,其山墙为“出砖入石”墙面。目前建筑已成为“灵源万应茶”的展示和销
售中心,“灵源万应茶”作为中华老字号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古老的建筑又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机。5“出砖入石”建造工艺的现代应用及启发在对“出砖入石”施工工艺的传承过程中,工匠们也不断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增加建筑的美观度,增强
墙体的稳定性,施工技术技艺和建造效率也在进一步提高。5.1应用“出砖入石”建造工艺的现代建筑5.1.1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作为泉州市的地标建筑,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采用微型电风扇
“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是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表达。建筑作为展示闽台亲缘关系、对台文化交流的载体,在建筑形体、情感表达和材料应用上,都无不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传统的建筑观。建筑室内装饰材料整体采用了红砖和白石,借鉴闽南建筑“出砖入石”的建造工艺,室内的中庭及走道的墙面,均为红白相间的配,简洁大方,自然质朴。通过采用不同质感的花岗石搭配,“福半砖”与白石交错砌筑等工艺,表达建筑的地域特,获得两岸同胞的一致认同。
以门厅和回廊为例,建筑师将“出砖入石”的建造工艺改成湿挂贴面,将砖石作为室内墙面装饰。在一些场景展示的建筑中,也随处可见“出砖入石”的建造
图3“规整型出砖入石”
石材为竖砌图4
泉州市范志大厝局部外立面
工艺。比如抬轿场景中的建筑模型,元宵节母女吃汤圆背景中的建筑等。为了让观众发现传统建筑和工艺的魅力,在元宵节母女吃汤圆的场景中,为了突出红砖和白石在“角房”墙面上的视觉真实性,设计师特别采用原石、原砖的本做模型的贴面修饰[6]。
5.1.2集美大学
集美大学是由陈嘉庚先生一手创办起来的。陈嘉庚先生在少年时代辞别家乡创业,创业成功后回到家
乡,创办了多座学校,包括中小学及规模较大的大学校园。这些建筑后来被称为“嘉庚建筑”。“嘉庚建筑”是指陈嘉庚先生兴建的各种建筑物,既注重质量,力求节俭,而且设计新颖、美轮美奂,形成了古今合璧、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风格,受到全社会和建筑界的高度评价,被称之为“嘉庚建筑”。
这些学校的建筑风格既体现出了国外建筑的文化,同时保留了红砖白石的闽南风格。20世纪20~60年代,嘉庚建筑是闽南建筑的标志。
“嘉庚建筑”的基本风格是屋面中式、墙体西式,采用红砖白石的传统配。以集美大学为例,建筑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风格,飞翘的燕尾脊搭配红墙砖及精雕细琢的石材墙面,既是对传统闽南建筑“出砖入石”建造工艺的传承,诉说着闽南地区建筑的厚重的历史,又是对传统建筑技艺的改革,建造工艺更加精细,结构更加稳重,细节更加完美,也更具有时代特性。5.2“出砖入石”对现代建筑的启发
“出砖入石”是闽南地区传统建筑的常见的建造工艺,在对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应不加思考地全部继承,而应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创造并发扬。
5.2.1生态和绿建筑价值观
“出砖入石”的做法体现了古人对废旧材料再利用的朴素情感,体现了绿建筑的价值观。对传统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代表了一代人对传统文化认知的觉醒。
分析传统民居“出砖入石”工艺的材料及其建造手法,可以发现其很多方面都与现代建筑生态、绿建筑体系相统一。对其加以借鉴和应用,有助于实现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目标。“出砖入石”这种独特的建造手法,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属于将废旧的建筑材料循环再利用的绿建筑手法,符合现代建筑的生态和绿观念,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这种方法不仅在建筑设计中,在室内以及景观设计等其他方面都十分具有学习和借鉴意义。
5.2.2改良工艺
传统的“出砖入石”砌筑形式需要有经验的工匠,才能砌出较为工整和更加美观的墙面,施工工序和工艺的复杂使建造的效率相对较低。在古为今用的基础上,可以改良施工工艺,例如对石材和红砖采用干挂的做法,在保证建筑效果的同时,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将块状石材变成片状石材,也可以降低建筑荷载,有利于提高结构稳定性,提高建筑的工业化生产进程。
6结语
与自然和谐共生,应一直作为我们的课题。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应一直作为我们的追求。
大型设备包装箱“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出砖入石”是闽南地区传统建筑常见的建造工艺,极具地域彩,有着深厚的历史和自然的美感。红,在人民心中象征着吉祥如意、希望和胜利。红砖与白石交
相辉映,在颜、质感、形状、空间等方面的对比,形成了错落有致、自然朴实的独特效果,使建筑对使用者不仅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和美观性,更有坚固耐久、冬暖夏凉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出砖入石”的建造工艺,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建筑的独特见解和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智慧。在研究建筑地域文化、建造工艺、建筑历史的同时,还应保存好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并加以利用,将地域文化的元素更好地融入当代建筑。将人与环境、资源利用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学习和借鉴,用现代的眼光审视传统民居,将传统民居的绿建筑观念科学化、技术化地应用到建筑、室内和景观中,使传统建筑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压刨
参考文献:
[1]唐宏杰.闽南红砖起源于本土探略[J].福建史志,
2015(01):20-24.
[2]赖世贤,郑志.闽南红砖传统砌筑工艺及其启示[J].
华中建筑,2007(02):154-157.
[3]丁瑜鸿.对泉州市传统建筑外墙装饰“出砖入石”
的探讨[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9(06):50-52 [4]张肖,常方强.闽南“出砖入石”建筑装饰艺术形式
探析[J].艺海,2012(06):165-166.
[5]曾靖云.闽南传统建筑材料的再利用研究[D].华侨
大学,2019.
光触媒涂料
[6]上海创超展示设计有限公司.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二层展陈设计:场景手绘图(内部资料)[Z].
作者简介:袁梦,女,1989年1月出生,汉族,山东潍坊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构造、超高层建筑方向研究。
收稿日期:2022-6-30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9:28: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201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筑   红砖   石材   传统   工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