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装置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散热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换热装置通常包括分液管路,分液管路内的制冷剂能够流动至通信设备的换热部内,使得换热装置能够对通信设备进行散热。
3.分液管路在排液之后,需要进行烘干。相关技术中,在对分液管路进行烘干之后,分液管路内残留液体的风险较高,影响了分液管路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和电子设备,用于降低在烘干之后分液管路内残留液体的风险,提高分液管路的可靠性,从而提高换热装置的可靠性。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方面,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换热装置包括分液管路。分液管路包括管路主体连通管段、分液接头以及排水管段。管路主体沿重力方向的端部具有第一端口。连通管段与管路主体连通。分液接头与管路主体连通。排水管段通过第一端口与管路主体连通。排水管段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
7.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分液管路通过设置连通管段和分液接头分别与管路主体连通,使得分液管路外部的制冷剂能够经由连通管段流动至管路主体内,管路主体内的制冷剂能够经由分液接头,流动至通信设备的换热部内。也即是,设置连通管段和分液接头分别与管路主体连通,使得制冷剂能够与通信设备换热,从而使得换热装置能够对通信设备进行散热。
8.可以理解地,重力方向为分液管路在使用状态下的重力方向。通过在管路主体沿重力方向的端部设置第一端口,使得第一端口能够靠近管路主体的底壁,或者位于管路主体的底壁。排水管段通过第一端口与管路主体连通,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动,这样一来,管路主体内的液体就可以通过排水管段排出,提高排液的效率,并且便于液体从管路主体中排尽,减少排液后管路主体内液体的残留量,提高烘干效率。
9.由于排水管段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从而对残留在管路主体的液体进行烘干之后,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排水管段,即可直观地获取到管路主体内是否在存在残留液体,降低在烘干之后,管路主体内残留液体的风险,也即是能够降低环境温度下降时,残留液体结冰膨胀,导致管路主体损坏破裂的风险,提高分液管路的可靠性,从而提高换热装置的可靠性。
10.并且,由于第一端口沿重力方向位于管路主体的端部,从而,能够提高通过肉眼观察排水管段确定管路主体内是否在存在残留液体的准确性。
11.此外,设置排水管段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来观察管路主体内是否存在残留液体,一方面,无需其他仪器(例如干湿度检测仪),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当肉眼观察到排水管
段内不存在残留液体时,即可确定管路主体被烘干,从而停止继续烘干,避免了因无法及时获取到管路主体的烘干状态,而导致烘干时间延长。也即是,通过肉眼观察排水管段的方式,能够及时地获取到管路主体是否被烘干,提高了烘干效率,降低了烘干成本。
12.通过设置排水管段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还能够肉眼观察到排水管段内是否存在残留有杂质,从而确定管路主体内是否存在残留有杂质,避免残留杂质影响分液接头(或者与排水管段远离管路主体的一端连接的连通接头)的密封效果,降低了分液管路的泄露风险,提高分液管路的可靠性,从而提高换热装置的可靠性。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水管段包括柔性管段。如此设置,使得排水管段能够向不同方向弯曲,减小了排水管段与其他管路(例如与连通管段连接的输入输出管路)之间产生的干扰,提高连通管段与输入输出管路之间的连接便捷性,便于维修拆卸。并且,还能够降低排水管段(或者与排水管段远离管路主体的一端连接的连通接头)与输入输出管路发生碰撞的风险,降低排水管段(或者与排水管段远离管路主体的一端连接的连通接头)损坏的风险,提高分液管路的可靠性。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管段包括波纹管。如此设置,在使得排水管段能够向不同方向弯曲的基础上,无需其他复杂结构,降低了排水管段的成本,从而降低分液管路的成本。
15.在一些实施例中,管路主体包括侧壁、顶壁以及底壁。侧壁可以为圆管、方管或者其他不规则的结构。顶壁盖设于侧壁的一个开口,底壁盖设于侧壁的另一个开口,也即是,顶壁和底壁能够分别封闭侧壁的两端。其中,第一端口位于底壁。如此设置,使得管路主体内的液体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经由第一端口和排水管段排出,无需设置其他结构(例如毛细管),一方面,提高了液体经由排水管段排出的效率,另一方面,便于液体从管路主体中排尽,减少排液后管路主体内液体的残留量,提高烘干效率。
16.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液管路还包括连接弯头。排水管段通过连接弯头连接第一端口,以与管路主体连通。连接弯头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连通部和第二连通部,第一连通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通部的延伸方向相交叉。其中,第一连通部远离第二连通部的一端与第一端口相连。第二连通部远离第一连通部的一端与排水管段的一端相连。第一连通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通部的延伸方向可以垂直。设置连接弯头包括第一连通部和第二连通部,第一连通部与第一端口相连,第二连通部与排水管段相连,使得排水管段能够通过连接弯头连接第一端口,从而与管路主体连通,提高了排水管段与管路主体之间的连通便捷性。并且,由于第一连通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通部的延伸方向相交叉,使得排水管段能够沿与第一方向(也即是管路主体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提高分液管路的适用性。
17.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液管路还包括连通接头。连通接头与排水管段远离第一端口的一端相连。连通接头用于打开或关闭排水管段远离第一端口的一端。设置连通接头能够打开或关闭排水管段远离第一端口的一端,避免了制冷剂在循环过程中经由排水管段流出,提高了分液管路的可靠性。并且,由于排水管段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这样一来,连通接头与排水管段远离第一端口的一端相连,通过排水管段即可肉眼观察到连通接头附近是否存在残留液体,降低了环境温度下降时,残留液体结冰膨胀,导致连通接头损坏破裂的风险,提高分液管路的可靠性。
18.在一些实施例中,连通接头为自锁接头。如此设置,使得连通接头能够与外部的接
头实现自锁,无需其他固定装置,降低了连通接头与外部的接头相互分离的风险,提高连通接头与外部的接头之间的插接可靠性。
19.在一些实施例中,管路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上具有第二端口。第二侧壁上具有第三端口。连通管段的一端与第二端口相连,一个分液接头与一个第三端口相连。如此设置,使得连通管段和分液接头能够分别与管路主体连通,提高了连通管段和分液接头与管路主体的连通便捷性。并且,由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对设置,使得分液接头和连通管段能够分别位于管路主体的两侧,减小了分液接头和排水管段之间的相互干扰。
20.在一些实施例中,连通管段包括弯折部。弯折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与管路主体相连,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远离管路主体的一端相连。其中,第一部分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部分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叉。管路主体也可以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可以与重力方向平行。如此设置,能够减小连通管段沿第二方向(也即是横向)的占用空间,节约空间成本。
21.在一些实施例中,连通管段的弯折部为弧形管。如此设置,能够提高其他管路(例如输入输出管路)与连通管段之间的连接便捷性。
22.在一些实施例中,管路主体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分液管路中的管路主体与第二分液管路中的管路主体可以同向延伸,且并列设置。分液管路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分液管路包括第一分液管路和第二分液管路。第一分液管路中的连通管段与第二分液管路中的连通管段,沿第一方向错开设置。第一方向可以与重力方向平行。设置第一分液管路中的连通管段与第二分液管路中的连通管段,沿第一方向错开设置,能够减小第一分液管路中的连通管段与第二分液管路中的连通管段之间产生的相互干扰,提高第一分液管路中的连通管段与其他部件(例如输入输出管路)之间的连接便捷性,以及第二分液管路中的连通管段与其他部件(例如输入输出管路)之间的连接便捷性。此外,设置第一分液管路中的管路主体与第二分液管路中的管路主体同向延伸,且并列设置,能够减小至少两个管路主体沿第二方向(也即是横向)的占用空间,节约空间成本。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装置还包括连接固定件,连接固定件的一端与第一分液管路中的管路主体相连,连接固定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液管路中的管路主体相连。设置连接固定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分液管路中的管路主体和第二分液管路中的管路主体连接,能够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至少两个分液管路的管路主体发生相对移动,提高换热装置的可靠性。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装置还包括冷凝器。冷凝器具有冷凝器入口和冷凝器出口。第一分液管路中的连通管段与冷凝器出口连通,第二分液管路中的连通管段与冷凝器入口连通。如此设置,使得冷凝器内的制冷剂能够流入到第一分液管路内,第二分液管路内的制冷剂能够流回到冷凝器,并被冷凝器再次冷凝,使得换热装置能够实现循环制冷。
25.另一方面,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通信设备、机柜以及换热装置。通信设备包括壳体和换热部。换热部位于壳体围设形成的容纳腔内,且换热部具有换热部入口和换热部出口。机柜用于容纳通信设备。换热装置包括分液管路。分液管路包括管路主体、连通管段、分液接头和排水管段。管路主体沿重力方向的端部具有第一端口,连通管段与管路主体连通,分液接头与管路主体连通,排水管段通过第一端口与管路主
体连通,排水管段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其中,分液管路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分液管路包括第一分液管路和第二分液管路。第一分液管路的分液接头与换热部入口连通,第二分液管路的分液接头与换热部出口连通。
26.由上述可知,设置排水管段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从而对残留在管路主体的液体进行烘干之后,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排水管段,即可直观地获取到管路主体内是否在存在残留液体,降低在烘干之后,管路主体内残留液体的风险,也即是能够降低环境温度下降时,残留液体结冰膨胀,导致管路主体损坏破裂的风险,提高分液管路的可靠性,从而提高电子设备的可靠性。
27.并且,由于第一端口沿重力方向位于管路主体的端部,从而,能够提高通过肉眼观察排水管段确定管路主体内是否在存在残留液体的准确性。
28.此外,设置排水管段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来观察管路主体内是否存在残留液体,一方面,无需其他仪器(例如干湿度检测仪),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当肉眼观察到排水管段内不存在残留液体时,即可确定管路主体被烘干,从而停止继续烘干,避免了因无法及时获取到管路主体的烘干状态,而导致烘干时间延长。也即是,通过肉眼观察排水管段的方式,能够及时地获取到管路主体是否被烘干,提高了烘干效率,降低了烘干成本。
29.通过设置排水管段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还能够肉眼观察到排水管段内是否存在残留有杂质,从而确定管路主体内是否存在残留有杂质,避免残留杂质影响分液接头(或者与排水管段远离管路主体的一端连接的连通接头)的密封效果,降低了分液管路的泄露风险,提高分液管路的可靠性,从而提高电子设备的可靠性。
30.设置换热部位于壳体围设形成的容纳腔内,并且第一分液管路的分液接头与换热部入口连通,第二分液管路的分液接头与换热部出口连通,使得第一分液管路内的制冷剂能够流入到换热部内,换热部内的制冷剂能够流入到第二分液管路内,从而使得换热装置能够实现对于通信设备的散热。
31.在一些实施例中,机柜还包括柱体,柱体的延伸方向与分液管路的管路主体的延伸方向相同。分液管路的管路主体与机柜的柱体连接。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三连接部,通信设备通过第三连接部与机柜的柱体连接。设置柱体的延伸方向与分液管路的管路主体的延伸方向相同,减小了电子设备沿第二方向(也即是横向)的占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空间成本。并且,设置分液管路的管路主体与机柜的柱体连接,能够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分液管路相对于机柜发生移动,提高了电子设备的可靠性。此外,通信设备通过第三连接部与机柜柱体连接,避免了通信设备相对于机柜发生移动,提高了电子设备的可靠性。
32.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液管路包括多个分液接头,多个分液接头沿管路主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通信设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通信设备堆叠设置,管路主体的延伸方向与多个通信设备的堆叠方向相同。第一分液管路的多个分液接头与多个通信设备的换热部入口一一对应地连通,第二分液管路的多个分液接头与多个通信设备的换热部出口一一对应地连通。管路主体沿可以第一方向延伸,使得多个分液接头可以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管路主体的延伸方向与多个通信设备的堆叠方向相同,也即是多个通信设备可以沿第一方向堆叠设置。这样一来,能够减小多个分液接头与多个通信设备之间的距离,提高多个分液接头与位于通信设备内的换热接头插接的便捷性。并且还能够缩短制冷剂的流动路径,减少制冷剂流动造成的冷量损失,提高换热装置对于多个通信设备的散热效果。此外,设置第一分液
管路的多个分液接头与多个通信设备的换热部入口一一对应地连通,第二分液管路的多个分液接头与多个通信设备的换热部出口一一对应地连通,使得第一分液管路内的制冷剂能够流入到多个通信设备的换热部内,多个通信设备的换热部内的制冷剂能够流入到第二分液管路内,也即是使得换热装置能够实现对于多个通信设备的散热,提高换热装置的使用性能。
33.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分液接头均位于管路主体靠近通信设备的一侧。如此设置,能够缩短分液接头与通信设备之间的距离,从而缩短制冷剂的流动路径,减少制冷剂流动过程造成的冷量损失,提高换热装置对于通信设备的散热效果。此外,还能提高多个分液接头与位于通信设备内的换热接头插接的便捷性。
34.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通信设备包括多个换热部,多个换热部相互连通。其中一个换热部的换热部入口与对应的第一分液管路的分液接头连通,另一个换热部的换热部出口与对应的第二分液管路的分液接头连通。设置其中一个换热部的换热部入口与对应的第一分液管路的分液接头连通,使得第一分液管路内的制冷剂能够流入到通信设备的一个换热部内。并且,多个换热部相互连通,使得制冷剂能够在多个换热部之间流动。另一个换热部的换热部出口与对应的第二分液管路的分液接头连通,使得换热后的制冷剂能够流回到第二分液管路内。这样一来,使得制冷剂能够在多个换热部和至少两个分液管路之间流动,从而实现对于通信设备的散热,提高电子设备的散热性能。
35.在一些实施例中,连通管段位于管路主体远离通信设备的一侧。如此设置,能够减小分液接头与连通管段之间产生的相互干扰,提高分液接头与其他部件(例如位于通信设备内的换热接头)之间插接的便捷性,以及连通管段与其他部件(例如输入输出管路)之间的连接便捷性,并且减小输入输出管路与通信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
36.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装置还包括多个导向组件。任一个导向组件包括承载件和导向柱。承载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导向柱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一个承载件连接相邻的两个管路主体。一个承载件上连接有至少一个导向柱。其中,导向柱和分液管路中的多个分液接头均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叉。沿第二方向,导向柱远离管路主体的一端,凸出于分液接头远离管路主体的一端。如此设置,使得承载件能够起到支撑导向柱的作用。并且,沿第二方向,导向柱远离管路主体的一端,凸出于分液接头远离管路主体的一端,使得导向柱能够与通信设备上的对位孔插接。通过导向柱的导向限位,能够提高分液接头与换热接头之间对插的便捷性,降低了分液接头和换热接头在对插过程中损坏的风险,提高了换热装置的安装便捷性,并且提高换热装置的可靠性。
37.又一方面,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柜组件。机柜组件包括机柜和如上述的换热装置。分液管路的管路主体与机柜连接。
38.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组件包括如上述的换热装置,因此具有上述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可以理解地,分液管路的管路主体与机柜连接,能够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分液管路相对于机柜晃动或偏移,提高了机柜组件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3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附
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40.图1a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41.图1b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换热装置和通信设备的装配图;
42.图1c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的换热装置和通信设备的装配图;
43.图1d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换热部与换热管路的装配图;
44.图1e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机柜和换热装置的装配图;
45.图1f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通信设备与机柜的局部装配图;
46.图2a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至少两个分液管路的位置关系图;
47.图2b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的至少两个分液管路的位置关系图;
48.图2c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承载件和导向柱的装配图;
49.图2d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分液管路的结构图;
50.图2e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导向柱与壳体的局部装配图;
51.图3a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管路主体的结构图;
52.图3b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的管路主体的结构图;
53.图4a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分液管路的结构图;
54.图4b为本技术提供的又一些实施例的至少两个分液管路的位置关系图;
55.图5a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管路主体和排水管段的局部装配图;
56.图5b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连通接头的结构图;
57.图5c为本技术提供的又一些实施例的分液管路的结构图;
58.图5d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连接弯头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5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60.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其他形式例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包括(comprises)”和现在分词形式“包括(comprising)”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one embodiment)”、“一些实施例(some embodiments)”、“示例性实施例(exemplary embodiments)”、“示例(example)”、“特定示例(specific example)”或“一些示例(some examples)”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61.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
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62.在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连接”、“相连”及其衍伸的表达。例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连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有直接或者间接物理接触。例如,a和b连接,可以表示a和b之间连接,也可以表示a和b之间通过其他部件连接。
[0063]“a、b和c中的至少一个”与“a、b或c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相同含义,均包括以下a、b和c的组合:仅a,仅b,仅c,a和b的组合,a和c的组合,b和c的组合,及a、b和c的组合。
[0064]“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0065]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约”、“大致”或“近似”包括所阐述的值以及处于特定值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的平均值,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
[0066]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平行”、“垂直”、“相等”包括所阐述的情况以及与所阐述的情况相近似的情况,该相近似的情况的范围处于可接受偏差范围内,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例如,“平行”包括绝对平行和近似平行,其中近似平行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可以是5
°
以内偏差;“垂直”包括绝对垂直和近似垂直,其中近似垂直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也可以是5
°
以内偏差。“相等”包括绝对相等和近似相等,其中近似相等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例如可以是相等的两者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其中任一者的5%。
[0067]
图1a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0068]
如图1a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00。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机柜310和通信设备320。示例的,通信设备320可以为服务器、交换机或者中继器等电子装置。机柜310用于容纳通信设备320,也即是,通信设备320可以放置在机柜310内。
[0069]
示例的,通信设备320和机柜310的数量均为可以多个,一个机柜310内可以放置有多个通信设备320。多个通信设备320可以堆叠设置。示例的,多个通信设备320可以沿第一方向y堆叠设置,第一方向y与使用状态下的重力方向平行。这样一来,能够减小多个通信设备320沿第二方向x(与第一方向y相交叉的方向)的占用空间,节约空间成本。
[0070]
可以理解地,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一个机柜310内放置的通信设备320的数量不做进一步限定。
[0071]
可以理解地,通信设备320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避免温度过高影响通信设备320的正常工作,如图1a所示,电子设备300还可以包括换热装置200。换热装置200可以用于与通信设备320换热,使得通信设备320散发的热量能够通过换热装置200向外传递,从而起到散热的作用。
[0072]
在另一些示例中,电子设备300也可以只包括通信设备320和换热装置200,而不包括机柜310。此时,通信设备320可以放置在其他的承载装置上。本技术的实施例以电子设备300包括通信设备320、换热装置200和机柜310三者为例,继续举例说明。
[0073]
在一些示例中,换热装置200可以为液冷式换热装置。也即是,制冷剂能够在换热装置200内循环流动。示例的,制冷剂可以为水,也可以为氟利昂等制冷剂。
[0074]
可以理解地,相比于风冷式换热装置,液冷式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更高、散热效果更好,从而,即使通信设备320因功耗增大等原因导致散热量增大,换热装置200也能够满足
通信设备320的散热需求。
[0075]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a所示,换热装置200的数量与机柜310的数量可以相同,一个换热装置200与一个机柜310内的多个通信设备320换热。在另一些示例中,换热装置200的数量也可以大于机柜310的数量,多个(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换热装置200与一个机柜310内的多个通信设备320换热。在又一些示例中,换热装置200的数量也可以小于机柜310的数量。一个换热装置200与多个(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机柜310内的多个通信设备320换热。
[0076]
本技术的实施例以一个换热装置200与一个机柜310内的通信设备320换热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0077]
图1b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换热装置和通信设备的装配图。图1c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的换热装置和通信设备的装配图。
[0078]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b和图1c所示,通信设备320可以包括壳体322和上盖(图中未示出),壳体322围设形成容纳腔324,上盖用于盖合壳体322围设形成的容纳腔324。示例的,电子元件(例如通信设备320的芯片或者内存条等,图中未示出)设置在容纳腔324内。
[0079]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b和图1c所示,通信设备320还可以包括换热部240。换热部240位于壳体322围设形成的容纳腔324内。可以理解地,一个通信设备32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换热部240。不同的通信设备320包括的换热部240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一个通信设备320包括的换热部240的数量不做进一步限定。
[0080]
在一些示例中,容纳腔324内的换热部240可以与壳体322连接,避免换热部240相对于壳体322发生偏移或者晃动等。示例的,换热部240可以通过螺栓、卡扣或者卡槽等结构,与壳体322可拆卸连接,便于维修更换。
[0081]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b和图1c所示,换热装置200可以包括分液管路100。分液管路100可以与换热部240连通。
[0082]
在一些示例中,分液管路10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分液管路100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三个或者四个等,本技术的实施例对分液管路100的数量不做进一步限定。
[0083]
可以理解地,管路主体110与换热部240连通,制冷剂在管路主体110和换热部240之间循环流动,即可与通信设备320内的电子元件等换热,也即是使得换热装置200能够对通信设备320进行散热。
[0084]
可以理解地,在一些示例中,当分液管路100的数量为一个时,分液管路100可以包括第一子分液管路和第二子分液管路。第一子分液管路内的制冷剂能够流入到换热部240内,换热部240内的制冷剂能够流入到第二子分液管路内。
[0085]
在另一些示例中,当分液管路100的数量为两个时,一个分液管路100内的制冷剂能够流入到换热部240内,换热部240内的制冷剂能够流入到另一个分液管路100内。
[0086]
在又一些示例中,当分液管路100的数量为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时,一部分(一个、两个或者更多个)分液管路100内的制冷剂能够流入到换热部240内,换热部240内的制冷剂能够流入到另一部分(一个、两个或者更多个)分液管路100内。
[0087]
本技术的实施例以换热装置200包括至少两个分液管路100为例,继续举例说明。
[0088]
如图1b和图1c所示,任一个分液管路100可以包括管路主体110、分液接头130和连通管段120。管路主体110可以沿第一方向y延伸。第一方向y可以与使用状态下的重力方向平行。由上述可知,多个通信设备320可以沿第一方向y堆叠设置,也即是,管路主体110的延
伸方向可以与多个通信设备320的堆叠方向相同。
[0089]
在一些示例中,分液管路100可以包括多个分液接头130,多个分液接头130可以沿管路主体110的延伸方向(也即是第一方向y)间隔设置。
[0090]
在一些示例中,多个分液接头130可以位于管路主体110的同一侧,也可以位于管路主体110的不同侧。本技术的实施例以多个分液接头130位于管路主体110的同一侧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0091]
多个分液接头130与管路主体110连通,连通管段120与管路主体110连通。可以理解地,管路主体110内的制冷剂能够经由多个分液接头130向管路主体110之外流动,管路主体110外部的制冷剂也能够经由多个分液接头130流入到管路主体110内。类似地,管路主体110内的制冷剂能够经由连通管段120向管路主体110之外流动,管路主体110外部的制冷剂也能够经由连通管段120流入到管路主体110内。
[0092]
由上述可知,换热装置20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分液管路100。示例的,如图1b和图1c所示,至少两个分液管路100可以包括第一分液管路100a和第二分液管路100b。
[0093]
图1d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换热部与换热管路的装配图。
[0094]
下面参照图1b~图1d,对制冷剂在第一分液管路100a、第二分液管路100b和换热部240之间的流动路径进行举例说明。
[0095]
示例的,如图1d所示,换热部240具有换热部入口a1和换热部出口a2。制冷剂能够经由换热部入口a1流入到换热部240的换热腔室内,并且经由换热部出口a2流出。示例的,换热部240的材质可以为铜或者铝等,提高换热部240的导热性能。
[0096]
示例的,如图1b和图1c所示,分液管路100外部的制冷剂能够经由第一分液管路100a的连通管段120a,流入到第一分液管路100a的管路主体110a之内。管路主体110a内的制冷剂能够经由第一分液管路100a的多个分液接头130a(图1b和图1c中未示出)和换热部入口a1,流入到换热部240内。制冷剂在换热部240内与通信设备320的电子元件等进行换热之后流出换热部240,经由换热部出口a2和第二分液管路100b的多个分液接头130b,流入到第二分液管路100b的管路主体110b之内,再经由第二分液管路100b的连通管段120b流出分液管路100。
[0097]
也即是,第一分液管路100a的分液接头130a与换热部入口a1连通,第二分液管路100b的分液接头130b与换热部出口a2连通。这样一来,使得制冷剂能够在至少两个分液管路100和换热部240之间循环流动。
[0098]
可以理解地,第一分液管路100a和第二分液管路100b仅用于区分两个不同的分液管路100,不对分液管路100做进一步限定。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仅用于区分第一分液管路100a和第二分液管路100b的管路主体110,不对管路主体110做进一步限定。连通管段120a和连通管段120b仅用于区分第一分液管路100a和第二分液管路100b的连通管段120,不对连通管段120做进一步限定。分液接头130a和分液接头130b仅用区分第一分液管路100a和第二分液管路100b的分液接头130,不对分液接头130做进一步限定。
[0099]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分液管路100a的多个分液接头130a与多个通信设备320的换热部入口a1一一对应地连通,第二分液管路100b的多个分液接头130b与多个通信设备320的换热部出口a2一一对应地连通。
[0100]
如此设置,使得第一分液管路100a内的制冷剂能够经由多个分液接头130a,流入
到多个通信设备320的换热部240内。多个通信设备320的换热部240内的制冷剂,能够经由多个分液接头130b流入到第二分液管路100b内。也即是,使得制冷剂能够在至少两个分液管路100和不同通信设备320的换热部240之间流动,从而换热装置200能够实现对于多个通信设备320的散热,提高换热装置200的使用性能。
[0101]
由上述可知,在一些示例中,一个通信设备32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换热部240,可以理解地,当一个通信设备320包括多个换热部240时,一个通信设备320包括的多个换热部240可以均位于壳体322围设形成的容纳腔324内。
[0102]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b所示,容纳腔324内可以设置有两个换热部240。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1c所示,容纳腔324内可以设置有三个或者更多个换热部240。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一个通信设备320的容纳腔324内设置的换热部240的数量不做进一步限定。
[0103]
在一些示例中,一个通信设备320包括多个换热部240,多个换热部240相互连通。其中一个换热部240的换热部入口a1与对应的第一分液管路100a的分液接头130a连通,另一个换热部240的换热部出口a2与对应的第二分液管路100b的分液接头130b连通。
[0104]
示例的,如图1d所示,一个通信设备320包括的换热部240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为了便于理解,三个换热部240分别为第一换热部240a、第二换热部240b和第三换热部240c。
[0105]
可以理解地,第一换热部240a、第二换热部240b和第三换热部240c仅用于区分三个不同的换热部240,不对换热部240做进一步限定。
[0106]
下面参照图1d,对多个换热部240(第一换热部240a、第二换热部240b和第三换热部240c)之间的连通关系、以及多个换热部240与第一分液管路100a和第二分液管路100b之间的连通关系进行举例说明。
[0107]
如图1d所示,通信设备320还可以包括换热接头256,换热接头256位于容纳腔324内。在一些示例中,换热接头256可以与壳体322连接,避免换热接头256相对于壳体322晃动或者偏移。
[0108]
示例的,换热接头256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换热接头256可以包括换热接头256a和换热接头256b。换热接头256a与分液接头130a连通,换热接头256b与分液接头130b连通。在一些示例中,换热接头256a和换热接头256b相连接。
[0109]
可以理解地,换热接头256a和换热接头256b仅用于区分两个换热接头256,不对换热接头256做进一步限定。
[0110]
在一些示例中,换热接头256a和换热接头256b可以沿第一方向y并列设置,也可以沿第二方向x或者其他方向并列设置。
[0111]
在另一些示例中,通信设备320也可以仅包括一个换热接头256。此时,换热接头256具有两个连通孔,示例的,连通孔可以为圆孔。其中一个连通孔与分液接头130a连通,另一个连通孔与分液接头130b连通。
[0112]
在一些示例中,两个连通孔可以沿第一方向y并列设置,也可以沿第二方向x或其他方向并列设置。
[0113]
在另一些示例中,一个连通孔的直径大于另一个连通孔的直径。直径较小的连通孔可以位于直径较大的连通孔之内。此时,两个连通孔可以同心(也即是两个连通孔的圆心重合)设置,也可以不同心(也即是两个连通孔的圆心不重合)设置。
[0114]
示例的,当换热接头256的数量为一个时,两个连通孔可以通过连通管路等,分别
与分液接头130a和分液接头130b分别连通。
[0115]
可以理解地,设置换热接头256的数量为一个,能够提高换热接头256与分液接头130(包括分液接头130a和分液接头130b)之间的连接效率。
[0116]
本技术的实施例以换热接头256包括换热接头256a和换热接头256b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0117]
在一些示例中,分液接头130可以为流体接头的母头,换热接头256可以为流体接头的公头。也即是,分液接头130可以包括插槽,换热接头256可以包括阀芯。阀芯能够插入到插槽内,使得分液接头130和换热接头256能够插接连通。可以理解地,此处的公头和母头位置可以互换。
[0118]
如图1d所示,第一换热管路252的一端与换热接头256a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换热部240a的换热部入口a11连接,使得第一换热部240a的换热部入口a11,能够与第一分液管路100a的分液接头130a连通,从而使得管路主体110a内的制冷剂,能够经由第一换热管路252流入到第一换热部240a的换热腔室内。
[0119]
如图1d所示,第二换热管路254可以包括第一管段2541、第二管段2542和第三管段2543。第一管段2541的一端与第一换热部240a的换热部出口a2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换热部240b的换热部入口a12连接,使得第一换热部240a内的制冷剂,能够经由第一管段2541流入到第二换热部240b的换热腔室内。
[0120]
如图1d所示,第二管段2542的一端与第二换热部240b的换热部出口a22连接,另一端与第三换热部240c的换热部入口a13连接,使得第二换热部240b内的制冷剂,能够经由第二管段2542流入到第三换热部240c的换热腔室内。
[0121]
如图1d所示,第三管段2543的一端与第三换热部240c的换热部出口a23连接,另一端与换热接头256b连接,使得第三换热部240c的换热部出口a23,能够与第二分液管路100b的分液接头130b连通,从而使得第三换热部240c内的制冷剂能够经第三管段2543,流回到管路主体110b内。
[0122]
也即是,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一分液管路100a中的分液接头130a能够与一个换热部240的换热部入口a1(例如第一换热部240a的换热部入口a11)连通,第二分液管路100b中的分液接头130b能够与另一个换热部240的换热部出口a2(例如第三换热部240c的换热部出口a23)连通,并且使得多个换热部240能够相互连通,从而使得制冷剂能够在至少两个分液管路100和一个通信设备320的多个换热部240之间流动,实现对于通信设备320的散热,提高换热装置200对于通信设备320的散热效果。
[0123]
由上述可知,多个通信设备320可以沿第一方向y堆叠,从而,使得不同通信设备320的换热接头256能够沿第一方向y间隔设置。管路主体110沿第一方向y延伸,使得多个分液接头130也可以沿第一方向y(也即是管路主体11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便于多个分液接头130与多个换热接头256一一对应地插接。
[0124]
此外,使得管路主体110内的制冷剂能够经由沿第一方向y间隔设置的多个分液接头130,流入到沿第一方向y堆叠的多个通信设备320的换热部240内,并且多个通信设备320的换热部240内的制冷剂能够流入到管路主体110内,从而使得换热装置200能够实现对于多个通信设备320的散热,提高电子设备300的使用性能。
[0125]
并且,还能够减小分液接头130(例如分液接头130a)与通信设备320之间的距离,
从而减小分液接头130与换热接头256之间的距离,缩短制冷剂的流动路径,减少制冷剂流动造成的冷量损失,提高换热装置200对于多个通信设备320的散热效果。
[0126]
如图1b和图1c所示,第一分液管路100a中的管路主体110a,与第二分液管路100b中的管路主体110b可以同向延伸,且并列设置,减小了至少两个分液管路100沿第二方向x(与第一方向y相交叉,也即是横向)的占用空间,降低空间成本。
[0127]
在一些示例中,换热装置200还可以包括冷凝器(图中未示出),冷凝器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冷凝。示例的,冷凝器可以具有冷凝器入口和冷凝器出口,第一分液管路100a中的连通管段120a与冷凝器出口连通,第二分液管路100b中的连通管段120b与冷凝器入口连通。
[0128]
这样一来,冷凝器冷凝后的制冷剂,能够经由冷凝器出口和连通管段120a,流入到管路主体110a之内,在与通信设备320换热之后,流回到管路主体110b之内,经由连通管段120b和冷凝器入口流入到冷凝器内。冷凝器能够对制冷剂进行再次冷凝,从而使得换热装置200能够实现循环制冷。
[0129]
在一些示例中,冷凝器出口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冷凝器出口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冷凝器出口的数量与冷凝器入口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0130]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分液管路100a和第二分液管路100b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排气阀124。本技术的实施例以第一分液管路100a包括排气阀124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0131]
如图1b和图1c所示,第一分液管路100a还可以包括排气阀124。可以理解地,管路主体110a内的气体能够经由排气阀124排出。排气阀124的数量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
[0132]
示例的,当管路主体110a内没有制冷剂,需要向管路主体110a内注入制冷剂时,可以将排气阀124打开,使得管路主体110a内的气体能够经由排气阀124排出,制冷剂能够流入到管路主体110a之内。可以理解地,当制冷剂在换热装置200内循环流动时,排气阀124处于关闭状态,避免制冷剂泄露。
[0133]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b和图1c所示,在使用状态下,排气阀124沿重力方向位于管路主体110a的上方。如此设置,能够减小排气阀124与其他部件(例如图1b和图1c中示出的排水管段140或者连通接头160等)产生的干扰,提高分液管路100的使用便捷性。同时,由于气体轻于液体,当管路主体110a内部有气体时,气体会往管路主体110a的上方聚集,排气阀124沿重力方向位于管路主体110a的上方,便于气体从分液管路100中排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分液管路100a和第二分液管路100b均可以设置排气阀124,且设置于第一分液管路100a和第二分液管路100b的排气阀124的数量均可以为多个。
[0134]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b和图1c所示,分液接头130(包括分液接头130a和分液接头130b)和连通管段120(包括连通管段120a和连通管段120b)分别位于管路主体110(包括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的两侧。示例的,分液接头130a和连通管段120a分别位于管路主体110a的两侧,分液接头130b和连通管段120b分别位于管路主体110b的两侧。
[0135]
如此设置,减小了分液接头130(包括分液接头130a和分液接头130b)和连通管段120(包括连通管段120a和连通管段120b)之间产生的相互干扰,提高分液接头130与其他部件(例如换热接头256)的连接便捷性,以及连通管段120与其他部件(例如输入输出管路162)的连接便捷性。
[0136]
在一些示例中,管路主体110可以包括多个侧壁面。分液接头130和连通管段120可以分别位于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面上,使得分液接头130和连通管段120可以分别位于管路
主体110的两侧。
[0137]
在另一些示例中,分液接头130和连通管段120,可以分别位于管路主体110相邻的两个侧壁面上。
[0138]
在又一些示例中,分液接头130和连通管段120可以位于管路主体110的同一个侧壁面上,也即是,分液接头130和连通管段120可以位于管路主体110的同一侧。此时,分液接头130和连通管段120可以沿管路主体110的延伸方向(也即是第一方向y)间隔设置。
[0139]
本技术的实施例以分液接头130和连通管段120分别位于管路主体110的两侧为例,继续举例说明。
[0140]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b和图1c所示,多个分液接头130(包括分液接头130a和分液接头130b)均位于管路主体110靠近通信设备320的一侧。连通管段120(包括连通管段120a和连通管段120b)位于管路主体110远离通信设备320的一侧。
[0141]
可以理解地,如图1b和图1c所示,设置多个分液接头130(包括分液接头130a和分液接头130b)均位于管路主体110(包括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靠近通信设备320的一侧,能够缩短分液接头130(例如分液接头130a)与通信设备320之间的距离,缩短制冷剂的流动路径,减少制冷剂流动过程造成的冷量损失,提高换热装置200对于通信设备320的散热效果。并且,还能够提高分液接头130(包括分液接头130a和分液接头130b)与其他部件(例如位于通信设备320内的换热接头256)之间插接的便捷性。
[0142]
设置连通管段120(包括连通管段120a和连通管段120b)位于管路主体110远离通信设备320的一侧,能够提高连通管段120(包括连通管段120a和连通管段120b)与其他部件(例如输入输出管路162)之间的连接便捷性,并且减小输入输出管路162与通信设备320之间产生的干扰。
[0143]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b和图1c所示,第一分液管路100a中的连通管段120a与第二分液管路100b中的连通管段120b,可以沿第一方向y错开设置。
[0144]
可以理解地,连通管段120a与连通管段120b可以沿第一方向y错开设置,能够减小连通管段120a与连通管段120b之间产生的相互干扰,提高连通管段120a与其他部件(例如冷凝器出口)之间的连接便捷性,以及连通管段120b与其他部件(例如冷凝器入口)之间的连接便捷性,从而提高至少两个分液管路100的安装便捷性。
[0145]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b和图1c所示,在使用状态下,连通管段120a沿重力方向位于连通管段120b的上方。在另一些示例中,在使用状态下,连通管段120a沿重力方向位于连通管段120b的下方。
[0146]
在又一些示例中,连通管段120a和连通管段120b,也可以沿第一方向y,分别位于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的相同位置。也即是,沿第二方向x,连通管段120a和连通管段120b并列设置。
[0147]
在一些示例中,连通管段120远离管路主体110的一端具有连接口(图中未示出),可以理解地,制冷剂能够经由连接口流入到连通管段120之内,或,连通管段120内的制冷剂能够经由连接口流出。
[0148]
如图1b和图1c所示,分液管路100还可以包括第二连接部122,第二连接部122位于连通管段120的连接口的外周侧。
[0149]
可以理解地,第二连接部122用于将连通管段120远离管路主体110的一端,与分液
管路100外部的管路连接。示例的,第二连接部122可以为法兰。
[0150]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b和图1c所示,连通管段120可以包括弯折部。弯折部可以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与管路主体110相连,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远离管路主体110的一端相连。其中,第一部分沿第一方向y延伸,第二部分沿第二方向x延伸,第一方向y与第二方向x相交叉。
[0151]
示例的,第二部分可以沿第一方向y向管路主体110的顶部延伸。第二部分也可以沿第一方向y向管路主体110的底部延伸。可以理解地,在使用状态下沿重力方向,管路主体110顶部位于管路主体110底部的上方。
[0152]
示例的,在使用状态下,连通管段120的连接口可以朝上,也可以朝下。
[0153]
可以理解地,设置连通管段120的第二部分沿第一方向y延伸,能够减小连通管段120沿第二方向x(也即是横向)的占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节约空间成本。
[0154]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b和图1c所示,连通管段120的弯折部为弧形管。
[0155]
可以理解地,设置连通管段120的弯折部为弧形管,能够减小连通管段120沿第二方向x(也即是横向)的占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此外还能够提高其他管路(例如输入输出管路162)与连通管段120之间的连接便捷性。
[0156]
示例的,连通管段120的弯折部可以为圆弧形管,也可以为其它不规则弧形管。
[0157]
图1e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机柜和换热装置的装配图。图1f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通信设备与机柜的局部装配图。
[0158]
示例的,如图1e所示,机柜310可以包括第一盖体312、第二盖体314和多个柱体316,柱体316沿第一方向y延伸。也即是,柱体316的延伸方向与分液管路100的管路主体110的延伸方向相同。任一个柱体316的一端与第一盖体31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盖体314连接,使得柱体316能够起到支撑第一盖体312和第二盖体314的作用。
[0159]
可以理解地,管路主体110可以沿第一方向y延伸,设置柱体316的延伸方向与分液管路100的管路主体110的延伸方向相同,也即是柱体316也可以沿第一方向y延伸。这样一来,能够减小电子设备300沿第二方向x的占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空间成本。
[0160]
在一些示例中,分液管路100的管路主体110可以与机柜310连接。示例的,如图1e所示,分液管路100的管路主体110可以与机柜310的柱体316连接,避免分液管路100相对于机柜310发生晃动或者偏移,提高电子设备300的可靠性。
[0161]
示例的,当换热装置200包括至少两个分液管路100时,至少两个分液管路100中,至少一个分液管路100的管路主体110与柱体316连接。
[0162]
在一些示例中,管路主体110与柱体316之间可以通过卡扣、滑槽或者其他连接结构等实现可拆卸连接。在另一些示例中,管路主体110与柱体316之间也可以通过焊接实现固定连接。
[0163]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f所示,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第三连接部326,通信设备320通过第三连接部326与机柜310连接。示例的,通信设备320的壳体322能够通过第三连接部326与机柜310的柱体316连接。如此设置,能够避免通信设备320相对于机柜310发生晃动或者偏移等,提高电子设备300的可靠性。
[0164]
示例的,第三连接部326可以通过螺栓等结构与壳体322连接,通过卡扣等结构与机柜310的柱体316连接。
[0165]
在一些示例中,一个通信设备310可以通过多个第三连接部326与机柜310的多个柱体316连接。在另一些示例中,一个通信设备310也可以通过一个第三连接部326,与机柜310的一个柱体316连接。
[0166]
由上述可知,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00,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通信设备320、机柜310和换热装置20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机柜组件。机柜组件可以包括如上述的机柜310和换热装置200。换热装置200可以包括分液管路100,分液管路100的管路主体110与机柜310连接。示例的,分液管路100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
[0167]
可以理解地,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已经对机柜310、换热装置200以及分液管路100与机柜310之间的连接关系等进行了举例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0168]
可以理解地,设置机柜组件可以包括机柜310和换热装置200,这样一来,通过机柜组件即可实现对于通信设备320的容纳以及散热,提高了机柜组件的适用性。
[0169]
图2a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至少两个分液管路的位置关系图。
[0170]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a所示,换热装置200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部258。第一连接部258位于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之间,且与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连接。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通过第一连接部258与机柜310的柱体316连接。
[0171]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a所示,第一连接部258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部258可以沿第一方向y间隔排布,提高了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与机柜310的柱体316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0172]
在一些示例中,沿第一方向y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连接部258之间相互连接,再分别与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连接,避免了多个第一连接部258之间发生相对移动。
[0173]
在另一些示例中,沿第一方向y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连接部258之间没有相互连接,提高了各个第一连接部258与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的连接灵活性。
[0174]
在又一些示例中,第一连接部258没有位于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之间,且与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连接,也就是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之间不设置第一连接部。此时,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分别固定于机柜,提高了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设置的灵活性。
[0175]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a所示,换热装置200还可以包括连接固定件212。连接固定件212的一端与第一分液管路100a中的管路主体110a相连,连接固定件212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液管路100b中的管路主体110b相连。
[0176]
可以理解地,连接固定件212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第一分液管路100a的管路主体110a,与第二分液管路100b的管路主体110b发生相对移动。
[0177]
在一些示例中,换热装置200可以仅包括第一连接部258,而不包括连接固定件212。第一连接部258起到对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限位的作用,并且使得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能够与机柜310连接。
[0178]
在另一些示例中,当换热装置200包括第一连接部258时,换热装置200也可以包括连接固定件212。此时,连接固定件212和第一连接部258均能够起到对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限位的作用,提高对于对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的限位效果。
[0179]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a所示,连接固定件21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连接固定件
212可以沿第一方向y间隔排布,提高了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的限位效果。
[0180]
在一些示例中,沿第一方向y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固定件212之间相互连接,再分别与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连接,避免了多个连接固定件212之间发生相对移动。
[0181]
在另一些示例中,沿第一方向y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固定件212之间没有相互连接,提高了各个连接固定件212与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的连接灵活性。
[0182]
在一些示例中,连接固定件212与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通过焊机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提高连接固定件212对于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限位的作用。
[0183]
在另一些示例中,连接固定件212与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通过螺栓、卡扣或者滑槽等结构实现可拆卸连接,便于维修更换。
[0184]
图2b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的至少两个分液管路的位置关系图。图2c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承载件和导向柱的装配图。
[0185]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b和图2c所示,换热装置200还可以包括多个导向组件。任一个导向组件可以包括承载件214和导向柱216。示例的,承载件21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导向柱216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一个承载件214连接相邻的两个管路主体110(例如管路主体110a和管路主体110b)。一个承载件214上连接有至少一个导向柱216。
[0186]
可以理解地,承载件214起到承载支撑导向柱216的作用。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b和图2c所示,分液接头130a穿过承载件214的一端,与管路主体110a连通。分液接头130b穿过承载件214的另一端,与管路主体110b连通。这样一来,如图2c所示,使得承载件214的一部分能够位于分液接头130a和分液接头130b之间。
[0187]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b和图2c所示,一个承载件214上连接有两个导向柱216,两个导向柱216间隔设置。示例的,导向柱216可以位于分液接头130a和分液接头130b之间,减小导向柱216对于分液接头130的影响。
[0188]
在一些示例中,导向柱216可以通过螺栓与承载件214连接。在另一些示例中,导向柱216也可以通过卡扣或者滑槽等结构,与承载件214连接。
[0189]
在另一些示例中,导向组件也可以不包括承载件,而仅仅包括导向柱216。至少一个导向柱216与一个分液管路100的管路主体110连接。示例的,当分液接头130的数量为多个时,至少一个导向柱216可以位于一份分液管路100中,相邻的两个分液接头130之间。
[0190]
在一些示例中,多个导向柱216与一个分液管路100的管路主体110连接。此时,多个导向柱216和多个分液接头130,可以沿第一方向y交替间隔设置。
[0191]
图2d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分液管路的结构图。图2e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导向柱与壳体的局部装配图。
[0192]
如图2d所示,导向柱216和分液管路100中的多个分液接头130均沿第二方向x延伸。第二方向x与第一方向y相交叉。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方向x与第一方向y垂直。在一些示例中,多个导向柱216沿第二方向x的长度相同,多个分液接头130沿第二方向x的长度相同。
[0193]
示例的,如图2d所示,沿第二方向x,导向柱216远离管路主体110的一端,凸出于分液接头130远离管路主体110的一端。
[0194]
由上述可知,分液接头130需要与换热接头256对插。示例的,如图2d和图2e所示,在将分液接头130与换热接头256对插连接时,由于沿第二方向x,导向柱216远离管路主体110的一端凸出于分液接头130远离管路主体110的一端,使得导向柱216能够与壳体322上
的对位孔(图中未示出)对插,从而使得导向柱216能够穿过壳体322,实现对准和定位。
[0195]
这样一来,通过导向柱216的导向限位,能够提高分液接头130与换热接头256之间对插的便捷性,降低了分液接头130和换热接头256在对插过程中损坏的风险,提高了换热装置200的安装便捷性。
[0196]
图3a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管路主体的结构图。图3b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的管路主体的结构图。
[0197]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a和图3b所示,管路主体110可以包括侧壁111、顶壁112和底壁113。示例的,侧壁111可以为圆管状、矩形管状或者其他不规则的结构。
[0198]
顶壁112盖设于侧壁111的一个开口,底壁113盖设于侧壁111的另一个开口。也即是,顶壁112和底壁113能够分别封闭侧壁111的两端。
[0199]
可以理解地,在使用状态下沿重力方向,顶壁112位于底壁113的上方。顶壁112和底壁113能够封闭侧壁111形成的两个开口,避免管路主体110内的制冷剂泄露。
[0200]
由上述可知,分液接头130与管路主体110连通,连通管段120同样与管路主体110连通,并且分液接头130和连通管段120位于管路主体110的两侧。
[0201]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a和图3b所示,侧壁111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11a和第二侧壁111b。第一侧壁111a上具有第二端口p2,第二侧壁111b上具有第三端口p3。示例的,第三端口p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在一些示例中,第三端口p3的数量与分液接头130的数量可以相同。
[0202]
可以理解地,连通管段120的一端与第二端口p2相连,一个分液接头130与一个第三端口p3相连,使得连通管段120和分液接头130能够分别与管路主体110连通。
[0203]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a和图3b所示,第二端口p2和第三端口p3可以为圆形端口。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二端口p2和第三端口p3也可以为矩形、三角形、六边形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的端口。
[0204]
由上述可知,连通管段120远离管路主体110的一端具有连接口,示例的,连接口可以朝向底壁113所在平面,提高了连通管段120与其他管路(例如输入输出管路162)之间的连接便捷性。
[0205]
可以理解地,通过设置第三端口p3和第二端口p2,提高了分液接头130和连通管段120与管路主体110的连通便捷性。并且,由于第一侧壁111a和第二侧壁111b相对设置,使得多个分液接头130和连通管段120能够分别位于管路主体110的两侧,减小了多个分液接头130和排水管段120之间的相互干扰。
[0206]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a所示,顶壁112上可以开设有第四端口p4。排气阀124(参见图1b和图2b)与第四端口p4相连,使得排气阀124能够通过第四端口p4与管路主体110连通。
[0207]
图4a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分液管路的结构图。图4b为本技术提供的又一些实施例的至少两个分液管路的位置关系图。
[0208]
可以理解地,分液管路100在生产完成之后,需要对分液管路100进行测试(也可以称为拷机),也即是,需要在分液管路100内注入液体(例如水或者其他液体),驱动液体在至少两个分液管路100之间循环,来检测分液管路100是否存在泄露或者堵塞等故障。
[0209]
示例的,可以将循环管(图中未示出)的一端与分液接头130a连通,另一端与分液接头130b连通。如图4a和图4b所示,液体经由连通管段120a流入到管路主体110a之内,之后
经由分液接头130a流入到循环管。循环管内的液体经由分液接头130b流入到管路主体110b之内,之后经由连通管段120b排出,实现对于分液管路100的检测。
[0210]
示例的,如图4a和图4b所示,分液管路100还可以包括排液接头126。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排液接头126位于管路主体110的侧壁111上。
[0211]
可以理解地,如图4a和图4b所示,由于排液接头126与管路主体110的底壁113之间具有一段距离,故而,位于顶壁112与排液接头126之间的液体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经由排液接头126排出,而位于底壁113与排液接头126之间(如图4a和图4b中q区域所示)的液体需要通过毛细管128,在毛细力的作用下经由排液接头126排出,导致分液管路100内的液体无法一次性排完,降低了分液管路100的排液效率。
[0212]
并且,通过毛细管128的毛细力来排液,会增大液体在管路主体110(例如靠近底壁113位置处)内残留的风险,导致管路主体110内的液体无法排尽。
[0213]
在排液之后,需要对分液管路100进行烘干。示例的,可以采用通入热空气的方式进行烘干。如图4a和图4b所示,热空气经由连通管段120a流入到管路主体110a之内,之后经由分液接头130a流入到循环管。循环管内的热空气经由分液接头130b流入到管路主体110b之内,之后经由连通管段120b排出,实现对于分液管路100的烘干。
[0214]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在对分液管路100烘干之后,需要通过其他设备(例如干湿度检测仪)来检测分液管路100是否被烘干,成本较高。并且,由于热空气的流动路径较长,不同位置处的干湿度有可能不同,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0215]
此外,由于排液接头126没有参与热空气的循环过程,导致排液接头126附近容易残留液体。而管路主体110通常为金属材质(例如不锈钢等),这样一来,即使烘干之后,管路主体110内(例如排液接头126附近或者底壁113附近)仍然存在残留液体,也无法直观地观察到。
[0216]
可以理解地,一旦液体在管路主体110内(例如排液接头126附近或者底壁113附近)残留,当环境温度下降时,液体会结冰膨胀,导致管路主体110或者排液接头126损坏破裂,降低了分液管路100的可靠性。
[0217]
在一些示例中,排液接头126位于管路主体110靠近连通管段120的一侧。这样一来,如图4a所示,当连通管段120通过输入输出管路162与冷凝器(图中未示出)连通时,排液接头126与输入输出管路162之间会产生干扰,影响了输入输出管路162与连通管段120之间的连接效率,不便于维修更换。并且,排液接头126与输入输出管路162之间容易发生碰撞,增加了排液接头126损坏的风险。
[0218]
图5a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管路主体和排水管段的局部装配图。
[0219]
如图5a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分液管路100中的至少一个分液管路100还可以包括排水管段140。
[0220]
示例的,如图5a所示,并结合图3a和图3b,管路主体110重力方向的端部可以具有第一端口p1。可以理解地,重力方向为分液管路100在使用状态下的重力方向。排水管段140可以通过第一端口p1与管路主体110连通。排水管段140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
[0221]
通过在管路主体110沿重力方向的端部设置第一端口p1,使得第一端口p1能够靠近管路主体110的底壁113,或者位于管路主体110的底壁113。排水管段140通过第一端口p1与管路主体110连通,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动,这样一来,管路主体110内的液体就可
以通过排水管段140排出,提高排液的效率,并且便于液体从管路主体110中排尽,能够减少排液后管路主体内110液体的残留量,提高烘干效率。
[0222]
由于排水管段140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从而在对残留在管路主体110的液体进行烘干之后,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排水管段140,即可直观地获取到管路主体110内是否在存在残留液体。
[0223]
示例的,当肉眼观察到排水管段140内存在残留液体时,可以确定管路主体110内仍然存在残留液体,需要继续对管路主体110进行烘干。当肉眼观察到排水管段140内不存在残留液体时,可以确定管路主体110被烘干,从而可以停止烘干。
[0224]
也即是,设置排水管段140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能够降低在烘干之后,管路主体110内残留液体的风险,也即是能够降低环境温度下降时,残留液体结冰膨胀,导致管路主体110损坏破裂的风险,提高分液管路100的可靠性,从而提高换热装置200的可靠性。
[0225]
并且,由于第一端口p1沿重力方向位于管路主体110的端部,从而,能够提高通过肉眼观察排水管段140确定管路主体110内是否在存在残留液体的准确性。
[0226]
此外,设置排水管段140中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来观察管路主体110内是否存在残留液体,一方面,无需其他仪器(例如干湿度检测仪),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当肉眼观察到排水管段140内不存在残留液体时,即可确定管路主体110被烘干,从而停止继续烘干,避免了因无法及时获取到管路主体110的烘干状态,而导致烘干时间延长。也即是,通过肉眼观察排水管段140的方式,能够及时地获取到管路主体110是否被烘干,提高了烘干效率,降低了烘干成本。
[0227]
通过设置排水管段140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还能够肉眼观察到排水管段140内是否存在残留有杂质,从而确定管路主体110内是否存在残留有杂质,避免残留杂质影响分液接头130(或者与排水管段140远离管路主体110的一端连接的连通接头160)的密封效果,降低了分液管路100的泄露风险,提高分液管路100的可靠性,从而提高换热装置200的可靠性。
[0228]
示例的,当通过排水管段140的透明部分,能够肉眼观察到残留杂质时,可以对管路主体110进行清洗处理,以去除管路主体110内存在的残留杂质,提高分液管路100的可靠性。
[0229]
在一些示例中,排水管段140全部为透明材质。在另一些示例中,排水管段140的一部分为透明材质。示例的,排水管段140中透明部分的长度大于2cm,避免透明部分的长度过小,影响观察效果。
[0230]
在一些示例中,排水管段140的至少部分的材质可以为fep(英文全称:fluorinated ethylene propylene,中文名称: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ptfe(英文全称:poly tetra fluoroethylene,中文名称:聚四氟乙烯)和pc(英文全称:polycarbonate,中文名称:聚碳酸脂)中的至少一个。
[0231]
在一些示例中,对分液管路100烘干之后,还可以通过排水管段140向管路主体110内注入惰性气体,例如氮气等,起到保护分液管路100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检测管路主体110的气压,判断分液管路100是否存在泄露等故障,提高分液管路100的可靠性。
[0232]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b所示,第一端口p1位于底壁113。
[0233]
如此设置,使得管路主体110内的液体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经由第一端口p1和排
水管段140排出,无需设置其他结构(例如毛细管128),一方面,提高了液体经由排水管段140排出的效率,另一方面,便于液体从管路主体110中排尽,能够减少排液后管路主体内110液体的残留量,提高烘干效率。
[0234]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a所示,排水管段140可以位于底壁113远离顶壁112的一侧。如此设置,减小了排水管段140与其他部件(例如输入输出管路162)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且还能够提高液体经由排水管段140排出的效率,减少排液后管路主体110内液体的残留量,提高烘干效率。
[0235]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a所示,分液管路100还可以包括连通接头160。连通接头160与排水管段140第一端口p1的一端相连。连通接头160用于打开或关闭排水管段140远离第一端口p1的一端。
[0236]
在一些示例中,连通接头160为流体接头的公头或母头。当外部的接头与连通接头160插接连接时,使得排水管段140与外部连通。当外部的接头与连通接头160相互分离时,排水管段140远离第一端口p1的一端关闭。
[0237]
通过设置连通接头160,能够打开或关闭排水管段140远离第一端口p1的一端,避免了制冷剂在循环过程中,经由排水管段140流出,提高了分液管路100的可靠性。
[0238]
由上述可知,排水管段140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这样一来,设置连通接头160与排水管段140第一端口p1的一端相连,通过排水管段140,即可肉眼观察到连通接头160附近是否存在残留液体,从而降低了液体在连通接头160附近残留的风险,也即是降低了环境温度下降时,残留液体结冰膨胀,导致连通接头160损坏破裂的风险,提高分液管路100的可靠性。
[0239]
图5b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连通接头的结构图。
[0240]
在一些示例中,连通接头160为自锁接头。
[0241]
示例的,如图5b所示,连通接头160可以包括第一连通口168和第二连通口164。第一连通口168与排水管段140远离第一端口p1的一端相连,第二连通口164与外部的接头相连。
[0242]
如图5b所示,连通接头160还可以包括卡接部166。示例的,卡接部166向靠近连通接头160中心轴线l的方向凹陷。
[0243]
分液管路100外部的接头可以包括能够嵌入与卡接部166之内的部件(例如钢珠),使得连通接头160能够与外部的接头实现自锁,无需其他固定装置,降低了连通接头160与外部的接头相互分离的风险,提高连通接头160与外部的接头之间的插接可靠性,从而降低了制冷剂泄露的风险。
[0244]
图5c为本技术提供的又一些实施例的分液管路的结构图。
[0245]
由上述可知,连通管段120和多个分液接头130位于管路主体110的两侧。在一些示例中,排水管段140可以向管路主体110远离分液接头130、且靠近连通管段120的一侧延伸,避免排水管段140与多个分液接头130之间相互干扰。
[0246]
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5c所示,连通管段120位于管路主体110的侧壁111靠近底壁113的位置。排水管段140可以向管路主体110远离连通管段120、且靠近分液接头130的一侧延伸,避免排水管段140与连通管段120之间相互干扰。
[0247]
在又一些示例中,排水管段140可以向管路主体110远离分液接头130以及连通管
段120的一侧延伸,避免排水管段140与多个分液接头130和连通管段120之间相互干扰。
[0248]
在一些示例中,排水管段140可以包括柔性管段。
[0249]
可以理解地,设置排水管段140可以包括柔性管段,使得排水管段140能够向不同方向弯曲,从而减小了排水管段140与其他管路(例如输入输出管路162)之间产生的干扰,提高连通管段120与输入输出管路162之间的连接便捷性,便于维修拆卸。
[0250]
并且,由于排水管段140能够向不同方向弯曲,还能够降低排水管段140或者连通接头160与输入输出管路162发生碰撞的风险,降低排水管段140和连通接头160损坏的风险,提高分液管路100的可靠性。
[0251]
在一些示例中,柔性管段可以包括波纹管。
[0252]
如此设置,在使得排水管段140能够向不同方向弯曲的基础上,无需其他复杂结构,降低了排水管段140的成本,从而降低分液管路100的成本。
[0253]
在另一些示例中,柔性管段可以包括透明光管。
[0254]
可以理解地,透明光管也即是能够弯曲的透明软管。示例的,透明光管的材质可以包括橡胶或者塑料等高分子合成材料。
[0255]
如此设置,在使得排水管段140能够向不同方向弯曲的基础上,无需其他复杂结构,降低了排水管段140的成本,从而降低分液管路100的成本。
[0256]
图5d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些实施例的连接弯头的结构图。
[0257]
在一些示例中,参阅图5d,并结合图5a所示,分液管路100还可以包括连接弯头150。排水管段140通过连接弯头150连接第一端口p1,以与管路主体110连通。
[0258]
示例的,如图5d所示,连接弯头150可以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连通部151和第二连通部152,第一连通部15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通部152的延伸方向相交叉。
[0259]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连通部151沿第一方向y延伸,第二连通部152沿第二方向x延伸。示例的,第一连通部151与第二连通部152垂直。
[0260]
第一连通部151远离第二连通部152的一端与第一端口p1相连,使得第一连通部151能够与管路主体110连通。第二连通部152远离第一连通部151的一端与排水管段140的一端相连,使得第二连通部152能够与排水管段140连通。也即是,通过设置连接弯头150,使得排水管段140能够通过第一端口p1与管路主体110连通,提高了排水管段140与管路主体110之间的连通便捷性。
[0261]
并且,由于第一连通部15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通部152的延伸方向相交叉,使得排水管段140能够沿与第一方向y(也即是管路主体110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提高分液管路100的适用性。
[0262]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d所示,第二连通部152可以包括多个竹节结构153,多个竹节结构153沿第二方向x设置,且首尾相连。示例的,竹节结构153呈中空的圆台状或者近似圆台状。中空圆台的顶面远离第一连通部151,底面靠近第一连通部151。可以理解地,中空圆台的顶面与底面相平行,且顶面面积小于底面面积。
[0263]
设置第二连通部152可以包括多个竹节结构153,通过多个竹节结构153能够对排水管段140起到固定限位的作用,提高了第二连通部152与排水管段14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降低第二连通部152和排水管段140相互分离的风险,从而降低制冷剂泄露的风险,提高分液管路100的可靠性。并且,设置中空圆台的顶面远离第一连通部151,底面靠近第一连通部
151,提高了排水管段140与第二连接部152的连接便捷性。
[0264]
在另一些示例中,分液管路100也可以不包括连接弯头,排水管段140直接与第一端口p1连接。此时,排水管段140可以为弯折结构,也即是,排水管段140可以包括第一部分排水管段和第二部分排水管段。第一部分排水管段与第二部分排水管段相连通,且第一部分排水管段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部分排水管段的延伸方向相交叉。
[0265]
第一部分排水管段远离第二部分排水管段的一端与第一端口p1相连,使得排水管段140能够与管路主体110连通,提高了排水管段140与管路主体110之间的连通便捷性。并且,由于第一部分排水管段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部分排水管段的延伸方向相交叉,使得第二部分排水管段能够沿与第一方向y(也即是管路主体110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提高分液管路100的适用性。
[0266]
在又一些示例中,当分液管路100不包括连接弯头,排水管段140直接与第一端口p1连接时,排水管段140可以为柔性管段。这样一来,使得排水管段140能够向与第一方向y(也即是管路主体110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弯曲,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提高分液管路100的适用性。
[0267]
在又一些示例中,当分液管路100不包括连接弯头,排水管段140直接与第一端口p1连接时,排水管段140可以沿第一方向y延伸。也即是,排水管段140的延伸方向,与管路主体110的延伸方向相同。
[0268]
由于第一端口p1沿重力方向位于管路主体110的端部,并且第一方向y可以与重力方向平行,这样一来,使得管路主体110内残留的液体可以在重力作用下流入至排水管段140,并在排水管段140内向下流动聚集,提高了肉眼观察排水管段140,来确定管路主体110内是否存在残留液体的准确性,降低在烘干之后,管路主体110内存在残留液体的风险,提高分液管路100的可靠性。
[0269]
综上所述,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通过在管路主体110沿重力方向的端部设置第一端口p1,排水管段140通过第一端口p1与管路主体110连通,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动,这样一来,管路主体110内的液体就可以通过排水管段140排出,提高排液的效率,并且便于液体从管路主体110中排尽,能够减少排液后管路主体内110液体的残留量,提高烘干效率。
[0270]
由于排水管段140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从而在对残留在管路主体110的液体进行烘干之后,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排水管段140,即可直观地获取到管路主体110内是否在存在残留液体,降低在烘干之后,管路主体110内残留液体的风险,提高分液管路100的可靠性,从而提高换热装置200的可靠性。
[0271]
此外,设置排水管段140中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来观察管路主体110内是否存在残留液体,一方面,无需其他仪器(例如干湿度检测仪),节约成本。另一方面,避免了因无法及时获取到管路主体110的烘干状态,而导致烘干时间延长。也即是,通过肉眼观察排水管段140的方式,能够及时地获取到管路主体110是否被烘干,提高了烘干效率,降低了烘干成本。
[0272]
通过设置排水管段140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还能够肉眼观察到排水管段140内是否存在残留有杂质,从而确定管路主体110内是否存在残留有杂质,避免残留杂质影响分液接头130(或者与排水管段140远离管路主体110的一端连接的连通接头160)的密封效果,降低了分液管路100的泄露风险,提高分液管路100的可靠性,从而提高换热装置200的可靠
性。
[0273]
并且,设置排水管段140可以包括柔性管段,使得排水管段140能够向不同方向弯曲,从而减小了排水管段140与其他管路(例如输入输出管路162)之间产生的干扰,提高连通管段120与输入输出管路162之间的连接便捷性,便于维修拆卸。
[0274]
此外,设置排水管段140可以包括柔性管段,还能够降低排水管段140与输入输出管路162或者连通接头160发生碰撞的风险,降低排水管段140和连通接头160损坏的风险,提高分液管路100的可靠性。
[0275]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分液管路,所述分液管路包括:管路主体,所述管路主体沿重力方向的端部具有第一端口;连通管段,与所述管路主体连通;分液接头,与所述管路主体连通;以及,排水管段,所述排水管段通过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管路主体连通;所述排水管段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段包括柔性管段。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弯头,所述排水管段通过所述连接弯头连接所述第一端口,以与所述管路主体连通;所述连接弯头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连通部和第二连通部,所述第一连通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连通部的延伸方向相交叉;其中,所述第一连通部远离所述第二连通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口相连;所述第二连通部远离所述第一连通部的一端与所述排水管段的一端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通接头,与所述排水管段远离所述第一端口的一端相连;所述连通接头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排水管段远离所述第一端口的一端。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主体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分液管路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分液管路包括第一分液管路和第二分液管路;所述第一分液管路中的连通管段与所述第二分液管路中的连通管段,沿所述第一方向错开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凝器,具有冷凝器入口和冷凝器出口;所述第一分液管路中的连通管段与所述冷凝器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分液管路中的连通管段与所述冷凝器入口连通。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通信设备,包括壳体和换热部;所述换热部位于所述壳体围设形成的容纳腔内,且所述换热部具有换热部入口和换热部出口;机柜,用于容纳所述通信设备;以及,换热装置,包括分液管路;所述分液管路包括管路主体、连通管段、分液接头和排水管段;所述管路主体沿重力方向的端部具有第一端口;所述连通管段与所述管路主体连通;所述分液接头与所述管路主体连通;所述排水管段通过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管路主体连通;所述排水管段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其中,所述分液管路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分液管路包括第一分液管路和第二分液管路;所述第一分液管路的分液接头与所述换热部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分液管路的分液接头与所述换热部出口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管路包括多个分液接头,多个所述分液接头沿所述管路主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通信设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通信设备堆叠设置,所述管路主体的延伸方向与多个所述通信设备的堆叠方向相同;
所述第一分液管路的多个分液接头与多个所述通信设备的所述换热部入口一一对应地连通,所述第二分液管路的多个分液接头与多个所述通信设备的所述换热部出口一一对应地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分液接头均位于所述管路主体靠近所述通信设备的一侧。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一个通信设备包括多个所述换热部,多个所述换热部相互连通,其中一个所述换热部的所述换热部入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分液管路的分液接头连通,另一个所述换热部的所述换热部出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分液管路的分液接头连通。

技术总结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和电子设备。换热装置包括分液管路,分液管路包括管路主体、连通管段、分液接头以及排水管段。管路主体沿重力方向的端部具有第一端口,第一端口可以位于管路主体的底壁,连通管段与管路主体连通,分液接头与管路主体连通,排水管段通过第一端口与管路主体连通,排水管段的至少部分为透明材质。如此设置,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排水管段,直观地获取到管路主体内是否在存在残留液体,降低在烘干之后,管路主体内残留液体的风险,提高分液管路的可靠性。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可以用于为通信设备散热。例提供的换热装置可以用于为通信设备散热。例提供的换热装置可以用于为通信设备散热。


技术研发人员:

龚心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19

技术公布日:

2022/11/22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4:22: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管路   主体   连通管   排水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