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习题

脉动测速中心六书
汉代学者许慎在他的汉字研究的巨著——《说文解字》中,为了研究汉字结构,探究汉字本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的“六书”理论,形成“六书说”。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许慎
汉代经学家,为了研究汉字结构,探究汉字本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的“六书”理论,形成“六书说”,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汉字研究的巨著——《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康志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汉字研究的巨著,作者是汉代的许慎,全书的宗旨是通过分析汉字的结构,通过字型来探明汉字的本义,首创部首法和“六书说”。
四体二用说
汉代学者许慎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中 ,使用“六书说”理论分析汉字结构,解释汉字本
义。而清代学者戴震则认为,六书中的前四者,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法,后四者即转注、假借属于用字法。这就是所谓的“四体二用说”。
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是公元前1300多年到前1100多年间通行的字体,迄今是我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因为这种文字是用刀把字刻在龟甲兽骨上,所以称作龟甲兽骨文字,简称甲骨文。它还有另外的名称,从文字的用途出发的,称作贞卜文字或甲骨卜辞;从文字的出土地点出发的,称作殷虚文字或殷虚书契;着眼于书写方法的,则又称作契文或契刻文字。
金文
古人称铜为金,所以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商周两代出土的铜器以钟鼎为最多,钟是古代的乐器,鼎是古代的礼器,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
大篆
大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篆泛指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和金文。狭义的大篆是指小篆以前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
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中国后的规范化字体,也属于古文字的范畴。当时秦相李斯鉴于六国古文的严重分歧,影响政令的推行,上奏皇帝,提出统一全国的文字。在李斯主持下进行这项改革。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其办法是把秦国使用的篆书,加以整理和简化,作为标准文字,推行全国;同时废除那些与秦文不相符合的六国异体。
籀文
籀文是《史籀篇》上的文字。《史籀篇》是周时史官教学童识字用的字书,四字一句,开创了秦汉以来字书的体例。 《说文》在重文里收籀文223字。籀文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国通行的文字。
石鼓文
石鼓文也是秦国文字,是我国迄今最早的石刻,圆顶平底,四面环刻四言诗,歌颂田猎、宫囿的美好,所以又叫“猎碣(jié)”。唐初在天兴县(陕西凤翔县)发现这十个石碣,因其形状象鼓,所以称石鼓文。关于石鼓文的年代,争论颇大,但大致推断它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的作品。
诅楚文
诅楚文三石是宋代发现的,它们是巫咸文、大沉久湫文和亚驼文。这三种石刻文辞相同,都是战国后期秦人诅咒楚人的,合称诅楚文。原石已经亡佚,所传拓本均为翻刻。籀文、石鼓文和诅楚文在风格上十分接近,笔画整齐,圆转匀称,比小篆结构繁复,其它无别。
隶书
隶书分为古隶和今隶。古隶又称秦隶,今隶又称汉隶。古隶承上启下,是古今文字的一种过渡形体,今隶则是今文字的开端。
标本盒草书
“草书”是个总名,里面还有差别,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章草、今草和狂草。章草是从隶书演变来的,实际是隶草,东汉章帝时把这种隶草叫做“章草”。它接近隶书,带有隶意,这是章草具有的风格。今草是由章草演变来的,它去掉了章草的波折挑法,全字楷书化,成为楷书的速写体。 从草书和隶楷的关系看,章草和隶书是一个体系,今草与楷书是一个体系。狂草是由今草演变来的,它兴于唐代。张旭、怀素在今草的基础上任意增损笔画,随势钩连,形成“狂草”。这种字体诡奇,急速,变化多端,竟达到难以辨认的程度。所以“狂草”只能作为一种书法艺术,供人欣赏,而没有交际的实用价值。
隶变
汉字的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剧烈的变革。它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新时期,使汉字形体发生了质的变化。由象形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地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
楷书
楷书又称真书或正书。“楷”是“楷模”、“法式”的意思。晋代就有了这个名称,当时泛指楷模
的书,直到唐以后才专指通行的楷书。楷书是从“八分”汉隶直接演变而来的。汉代盛行隶书和草书,庄重的场合用隶书,日常的书体多用草书。隶书讲究波势挑法,虽较篆文简便,但写起来也还是不省事,所以又有草书并行。草书流畅便利,但体势草率难辨,于是综合隶、草所长,产生一种崭新的字体,即楷书。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一种字体。楷书写得快些,象人连续举足而行,于是便成为行书。所以有“真书如立,行书如行”的譬喻。行书的产生,大约在东汉末年楷书和今草盛行的时候。
行书既受今草的直接影响,又保存了楷书的笔法。凡是收敛笔势而接近楷书的,称作“行楷”;放开笔势而接近草书的,称作“行草”。行书比楷书写得快,效率高,又较草书易于辨认,集中了楷草的优点,其实用价值不在楷书之下,同样受到社会的重视,而被广泛应用,所以晋宋以来一直成为手写体的主要形式。
古今字
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如:“昏”是古字,而“婚”则是后起的分化字,也就是今字;“责”是古字,而“债”则是后起的分化字,也就是今字。
异体字
异体字又称或体字,是指共写一个词的不同的书写形式。换言之,就是所记的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这些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词义不发生歧误。如“蚓”和“螾”,“睹”和“覩”,“凭”和“憑”,就是这样的异体字。
繁简字电暖画
繁简字着眼于字的笔画的多少。异体字中笔画简约的就是简体字,所以简体和繁体是相对而言的。现代规范的简化字一般有三个来源,其一是异体字中笔画简约的,如“灯、燈”;其二是古代意义相通而归并的,如“舍、捨”;其三是声音相同而替代的,如“后、後”。
通假字
通假是本有其字,只是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字。如借用跳蚤的“蚤”记录早晨的“早”。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是什么?
唐代学者孔颖达在《尚书•序疏》中说:“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对语言与文字的关系作了精辟的概括。语言是有意义的声音,而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工具。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包括能指(语音)和所指(意义),而文字则是记录语音的,它通过标音的方式来记录和传递语言信息。
由此可见,中外的学者们在文字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上,意见是一致的,那就是:文字是在语言有了记录的需要的时候应运而生的一种记录工具,语言则是被文字所记录和服务的对象,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汉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世界上文字繁多,根据其记录语言的方式和性质,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音体系的文字,一类是表意体系的文字,而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系统。表意性是汉字的基本特征。有人提出汉字具有双重能指性,即:汉字既具有其他文字所具有的表音属性方面的能指,又具有表意属性方面的能指。
这种表意性是被它所记录的汉语属性规定的。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优势,少有形态变化,语序在表意中的重要作用等,这使得单个的汉字就可以是一个独立的表意单位,也便决定了汉字的表意性质。
汉字的表意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汉字的表意性,表现在形与义的密切联系上,即因形示意,意寓形中。这一特点在小篆以前的古汉字阶段尤为显著。商周时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就是以形象的手段表现词义的,具有浓重的描绘物象的彩。它们用直接的或曲折的方式表现词的内涵,视形知义,由义知音,这些都是表意文字的特征。
隶书以下的今文字,汉字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由线条变成了笔画,彻底改变了象形面貌,绝大多数汉字已不能从形体上表现词义,看上去只是记录音节,但实际上还是用个别字来区别词或词素。除了象“災、灾、烖”这样的异体字外,不同形体仍有区别语义的作用。以同音字为例,如“文、蚊、纹、汶、雯”等字,尽管它们读音相同,但由于用不同形体记录这些词,仍标志着它们在语义上的差异,只不过因形示义特点已经消失,进一步符号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表意文字体系。
(2)汉字的表意性还表现在它不直接表示词的读音,而是用特定的符号表示语言中的词或词素。声音相同而意义有别的词或词素一般要用不同的形体来区别,同一个词也可以用不同形体来表示,致使汉字结构繁复,数目繁多,数以万计。
(3)汉字的表意性还表现在它具有超方言(包括口语)的特点。像鞋子、知道、照顾这些词,在不同的方言区里,发音是不同的,但汉字的写法是一样的,说出来可能听不懂,写出来却一看就明白;再比如大街—大街(gāi)、客人—客(qiě)、孔—窟窿、脏—埋汰等,都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分,此时的记录书面语的汉字,就具有超口语的视觉化效果,你可以听不懂“家里来客(qiě)了”这句话的意思,但你却能够看懂“家里来客人了”这段文字的内容。
刻字笔
如何理解形声字声符的标音作用?
伴随汉语复音化的过程,汉字也不断地改进自身,加强它的表达功能。在全面削弱它的形象性的同时,逐步扩大汉字的标音成分,从而推动汉字声化的发展。同音假借(如:后—後、了—瞭、斗—鬬、药—藥)在许可的范围内被广泛应用,表音偏旁与表意偏旁相结合,产生了大量的表意兼标音的形声字。
工装制作
汉代以后,声义结合的形声字取得了决定性的发展,用其它造字法所造的字已大大减少。其结果是汉字的表音作用加强,表意性进一步削弱,尽管如此,标音偏旁还都是采用表意符号,它们在另外场合仍起表意作用。如“沁、芹、吐、沪、沐”中的“心、斤、土、户、木”是声符,而在“想、斧、堆、房、杨”中它们又是意符。足见汉字的声化也没有使它超出表意文字的范畴,并没有改变汉字的表意性质。

如何评价“右文说”?
宋代王圣美的“右文说”认为:“凡文,其类在左,其义在右。”他还举例说:“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è剔去肉后的残骨)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义。”其声符不仅标志形声字读音,而且还标志同源词各成员间在意义上的共同点。再如“巠(经),织布机上的经线。”凡是以“巠”为词根分化衍生出来的同源词都具有“细长”的意思。如花草细长的主干写作“茎”;人或禽兽细长的小腿写作“胫”;人身与头相连的细长部位写作“颈”;河流的主干写作“泾”;狭而长的小路写作“径”等等。它们声音相同,意义相通。
此说有一定道理,对汉字研究具有启发性,但不可以偏概全,公式化套用。
许慎的造字和用字规则是什么?
许慎的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转注、假借是二种用字法。清代以前,人们迷信“六书”,认为是六种造字法。直到清人戴震才提出疑义。他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四体二用说的提出是许慎以后对“六书”说的宝贵贡献,许多文字学家承袭了这一说法。“六书”的前四书是造字法,与汉字结构有关;“六书”的后二书是用字法,与汉字结构无关。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2:05: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167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字   表意   楷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