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瘕积聚的病证范围及探析

太阳能淋浴器
癥瘕积聚属于中医学中的一类病证概念,
当铺网目前对癥瘕积聚病证范围的理解多集中于人类感官可感受到的大型宏观的腹部包块,如《中医大辞典》[1]与《中医内科学》[2]分别将其定义为“腹腔内结聚成块的一类疾病”与“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病证”,本文基于中医文献,对癥瘕积聚的病证范围、病因病机、法则进行探析如下。1 癥瘕积聚的病证范围
1.1 癥瘕积聚的含义 “积”
“聚”“瘕”始见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首载“癥”,均未对其作明确定义。《难经》据积聚的临床表现言:“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
平板直线电机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诸病源候论》阐述癥瘕的形态特征,“块盘牢不移动者,是癥也”,“若病虽有结瘕,而可推移者,名为瘕”,并对“癥”“瘕”进行释义,“癥也,言其形状,可征验也”,“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至此,“积”与“聚”,“癥”与“瘕”之义已明,且文献中“积”与“癥”,“聚”与“瘕”颇相似。故张景岳云:“癥瘕之病,即积聚之别名”,即癥瘕乃积聚别名,因“聚”与“瘕”,“积”与“癥”义近,故有“瘕聚”与“癥积”之谓。
身份认证系统>agps1.2 癥瘕积聚的病位 癥瘕积聚的病证范围与其病位关系密切,自《难经》言“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医家多望文生义,拘泥于瘕聚只累六腑,癥积只累五脏,难有所进。对此,孙一奎于《赤水玄珠·积聚门》中突破性提出五脏六腑都可形成癥瘕积聚,并言其有内外之分,言:“殊不知有形质之物,积滞不行,则为之积,五脏六腑俱有之”,“作于腹中者属内,
作于皮肤四肢者属外”,故将痈疽瘰疬等中医外科疾病归入癥瘕积聚的病证范围中,从而将其病位拓展至全身。而叶天士在久病入络的基础上提出的“癥瘕属络病”理论[3],则将病位扩至经络,除以上宏观病位,相对微观的经络系统亦有发病可能。该理论就病位可从两方面来认识,一则经脉络脉都可发生
癥瘕积聚,
即癥瘕积聚可直接起病于经络;二则癥瘕积聚的后期势必累及位置较深的络脉。随着现代医学发展,人类可见范围大为扩大,远胜四诊,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宏观到微观,从皮肤、肌肉、筋骨、五
脏六腑、奇恒之腑乃至经脉和络脉都可以作为物质载体而发生癥瘕积聚。1.3 “瘕聚”与“癥积”的区别与统一 瘕聚与癥积的共同特征在于“有形”,“有形可见”抑或是“假物成形”。但两者分别作为相关病证的统称,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决定了两者在病证范围上存在一定差异。而目前则将“瘕聚”与“癥积”混称为宏观腹部包块,显得相对笼统,因此,主要可从分布、形态、症状、阴阳属性、病程长短以及预后这六方面进行适当区分。瘕聚多发生于相对浅表的皮肤、肌肉和浮络等,多为直接可见,或形状相对不固定、时聚时散,或游移无常处,或触之柔软光滑;或胀或不胀,或痛或不痛,若痛则无定处,属阳。癥积多发生于相对较为深层的脏腑及其经络等;多不能直接可见、形状相对固定、位置固定不移、或触之坚硬粗糙;若痛则有定处,属阴。《景岳全书·杂证谟
·积聚》曰:
“聚之类,其病多在气分”,“积之类,其摘 要 癥瘕积聚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病证概念。从古代文献入手,探讨了癥瘕积聚的含义、病位、瘕聚与癥积的区别与统一,分析其病证范围:在人体全身范围内,以气痰瘀互结为主,具有“有形可见”或者“假物成形”特点的结块,都有被纳入其病证范围的可能。其中肥胖、痤疮、早期血管病等属瘕聚范畴,恶性肿瘤、脏器末期纤维化、陈旧性梗死灶等则属癥积范畴。根据痰瘀互结酿毒,入络成坚的关键病机,提出软坚散结是癥瘕积聚的首要治则。常用中药包括软坚散结类、针对致病因素类和通络类。
关键词 癥瘕积聚 软坚散结 中医病名 中医病机
中图分类号 R 25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397X (2017)09-0011-03
癥瘕积聚的病证范围及探析
顾思纯1  杨柏灿2
光纤调整架(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 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6:27: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141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积聚   范围   病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