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纪要

・专家论坛・
编者按水随天去春无际,约期寻梅共聚,又是玉楼清明雨,寄语热点重提。基于倡导合理用药的宗旨,一年一度的《呼吸系统疾病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于6月21日在京举行。出席圆桌会议的呼吸内科专家有赵鸣武、陆慰萱、林耀广、马屿、王丹琪、何冰、夏国光;药学专家有孙忠实、鲁云兰、张石革、林阳等。与会专家围绕着呼吸内科疾病药物的热点和关注热点进行探讨,分别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药物进展、抗感染药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结核病的进展及结核分支杆菌的耐药性、糖皮质激素防治哮喘等问题进行主题报告,并相互讨论,达成合理用药的共识意见,先现整理纪要如下,作为常例以飨读者。
呼吸系统疾病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纪要
赵鸣武1,陆慰萱2,林耀广2,马屿3,孙忠实4(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市100083;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市100730;3.北京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北京市101149;4.海军,总医院,北京市100037)
中图分类号R974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672—2124(2006)04—0193—04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及进展1.1流行病学报告
作为一种常见病,COPD的患病率至今仍居高不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近期值得关注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有以下几方面。
NHANESDI(NationalHealthandNatritionExaminationSurvey)报告,美国1988年~1994之间,25岁一75岁的COPD患病率为16%,其中轻中度患者,男性>女性,白人>黑人。
而PLATINO(PmyectoLatinoameficanoparalaIvestigaciondeOaEnfermedadObstructvaCronica)报告,在拉丁美洲5个城市,2001年~2004年间,患病率>8%(Mexicocity)~19.7%(Monterideo),男性>女性,低教育者>较好教育者。我国近期对6个城市及农村的调查表明,40岁以上的患病率为8.2%。1.2指标及相关因素
COPD是一种伴有全身表现的肺部疾病。通常认为,FEVl是COPD严重性分级的基本指征,它反映气道阻塞的程度。但也发现COPD有关的I临床表现并不一定和气流受限程度密切相关。
FEVl也不是决定COPD病死率和其他危险因素的唯一决定因素。现在认为肺容量在COPD症状的发生和活动受限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证明活动时的呼吸困难和动态肺过度膨胀关系密切。吸气量和肺总量比值(IC/TLC)是反映肺过度膨胀的指标。
和COPD有关的全身异常主要有:骨骼肌功能异常、具有体重指数(BMI)下降的营养不良和肌肉块受损、骨质疏松、贫血、抑郁、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等。
1.3药物
COPD的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根据COPD发病机制的各个环节,可以有各种相应的对策。如针对嗜中性白细胞聚集的LTB4抑制剂,IL一8抑制剂;针对COPD炎症过程的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核因子(NF—kB)抑制剂;针对蛋白酶的嗜中性白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组织蛋白酶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抗胰蛋白酶等;针对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6年第6卷第4期
黏液大量产生的黏液调节剂(如速激肽拮抗剂);针对平滑肌收缩的支气管扩张剂等等。但真正有实际临床应用价值的制剂仍十分有限。
稳定期COPD的主要目的是阻止肺功能恶化、缓解症状、并发症等几个方面。支气管舒张剂是稳定期COPD的中心环节,其作用是使气道平滑肌舒张和呼吸时肺的排空改善.对FEVI增加作用可能相对较小。由于有肺容量较大的改善,残气减小及运动时过度膨胀发生延迟,因此呼吸困难症状减轻。长效的岛受体激动剂沙美特罗与福莫特罗在支气管哮喘取得效果后,也用于C
OPD。长效抗胆碱药噻托溴胺(Tiotropium)对呼吸困难及生活质量改善更为有效(与安慰剂、异丙托溴氨比较)。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包括Cilomilast及Oflumilast具抗炎及支气管舒张作用,临床试验结果有一定疗效,但有胃肠道等不良反应,目前尚未用于临床。Gamble等对Cilomilast(15rag,bid)应用59例进行12周随机临床试验,认为Cilomilast对FEVI无作用,但可引起支气管活检组织中CD8+细胞及CD68+单核/巨噬细胞下降(分别下降48%及47%)。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虽然也有使用,但其疗效并不肯定。
关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有众多的研究报道。对于稳定期COPD吸入皮质激素现在认为:吸入型皮质激素定期应用不能改变FEVl长期下降。但是对FEVI<50%预计值(Ⅲ、Ⅳ级COPD患者)并反复急性加重者可定期应用吸入皮质激素,可减少急性加重频率及改善生活质量。现在也发现在某些患者停用吸入皮质激素可导致症状加重。在吸入糖皮质激素加长效岛激动剂复方上市后,临床试验证明对COPD疗效比单用1种药物更有效。此外近期还有一些回顾性分析提示,吸入型皮质激素可能对增加COPD的病死率有关(SinDD等2001,SorianoJB2002)。因此,需要进行前瞻性研究,以进一步了解COPD患者皮质激素应用的时间和用法。
关于黏液动力药(Mucokinetics),美国有对照的临床试验认为有效的祛痰药只有有机
碘化物。此外基因工程核糖核酸酶,对囊性纤维化有一定效果。欧洲也有作者指出,乙酰半胱氨酸具有抗氧化及黏液动力作用,但是尚缺乏临床试验证明。
 万方数据
1.4手术
COPD的手术主要包括肺大泡切除、肺减容手术(LVRS)、肺移植3类。肺减容手术仍属于临床试验。它可能改善运动耐力、呼吸困难及生活质量,FEVl改善近10%。总的讲,近期效果比较明显,远期效果还有待观察。该手术的适应证主要是不均匀肺气肿及肺过度膨胀者,即上叶肺气肿伴有肺功能明显受损,运动能力受到限制的患者。此外,通过支气管镜放置单向活瓣或生物性装置使肺气肿区闭合的研究也在进行。
高频天线2肺动脉高压药物进展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包括IPAH、FPAH和SPAH,约有30余种病因,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疾病。如不进行有效,大多数预后很差,与晚期肿瘤相似。近年研究发现PH发生不仅与肺血管收缩有关,还与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血管重构有关。针对上述PH发病诸环节的新药研发,使降PH药物进入了多元化时代,不
仅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明显延长了生存期。PH目的不仅是降低肺动脉压力,更要对抗血管内皮细胞无序增生、血管的重构,且诱导内皮细胞的凋亡,进行多靶点。目前PH药物除基础性(如氧疗、抗凝等)外,主要还包括钙拮抗剂、前列环素类药物、内皮素受体拮抗剂(ERA)和第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
2.1PH常用的药物
2.1.1钙通道阻滞剂(CCB):该类药物价格较低廉,可首选,但PH患者中仅有10%的急性肺血管试验阳性适合应用。CCB对急性肺血管试验阴性患者使用后可引起体循环低血压,肺动脉压矛盾性增高,从而加重右心衰竭和低氧血症,诱发肺水肿,甚至猝死,因此CCB不能作为经验性。CCB通常以最佳耐受高剂量服用3.6个月,然后确定其疗效(持续有效定义为NYHA心功能分级I或II级,血流动力学接近正常)。用药初期应重点监测血压、心率。
2.1.2前列环素:主要是通过刺激cAMP的产生、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使血管平滑肌舒张,肺动脉压力和右心房压力下降,提高心排血量,PH症状改善甚至几乎消失。常用的前列环素包括:静脉用依前列醇、口服贝前列素、皮下用曲前列环素和吸入用伊洛前列环素。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面红、低血压、注射部位疼痛、感染等。
2.1.3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浆ET一1和ETA受体水平升高,且肺血管内皮
细胞ET—ImRNA表达增加以及肺内ET—l生成增加、清除减少,这些异常改变不仅与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流动力学损害有关,而且影响预后。应用ET—l受体拮抗剂封闭ET受体,抑制ET一1的收缩血管和促进细胞增殖作用,是肺动脉高压的较理想的靶点。目前ET受体拮抗剂包括双重ETA/ETB受体拮抗剂波生坦(Bosentan),高选择性的ETA受体拮抗剂司他生坦(Sitaxsentan)、安贝生坦(Ambrisentan),后两者目前还未获得美国FDA批准。不良反应有肝功能异常、头痛及水肿。
・194・2.1.4磷酸二酯酶一5抑制剂:最初被开发用于男性勃起功能障碍,近年来,对其在肺循环中作用认识的深入,使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为临床肺动脉高压带来了新希望,美国及欧洲FDA分别于2005年及2006年批准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地那非作为特殊用药,用于肺动脉高压的。不良反应有头痛、面红。已上市的5一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有:西地那非(Sildenafil)、他达拉非(Tadalafil)和伐地那非(Vardenafil),对于肺动脉高压的只有西地那非有系列临床试验数据。
2.2PH一线药物的选择
对CCB无适应证或无效的心功能仍维持在NYHAIII级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应根据获得的临床经验总结和临床药物观察结果,选用PH的一线药物:(1)NYHA功能分级Ⅲ级患
者推荐长期使用ERA口服制剂如波生坦,其他有效的药物包括皮下注射曲前列环素及吸入依洛前列素和口服贝前列素;(2)NYHA功能分级Ⅳ级患者推荐持续静脉滴注伊前列醇,有研究显示该药可提高这组人的存活率,其他有效的药物包括波生坦、曲前列环素和贝前列素;(3)对NYHA功能分级Ⅱ级目前尚无评价此类随机临床药物观察结果,无法明确推荐一线药物;(4)对无法进行上述或无效者可考虑使用第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口服西地那非,因该药药效价格比有一定优势,有推广前景。上述用药至少3个月,应注意随访观察。
2.3药物的联合
对于一线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或者恶化的患者仍可以考虑联合用药,现有的临床试验结果证明,以下类别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物联合能提高疗效(改善肺血流动力学和运动耐力),减少单剂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目前采用的联合:(1)波生坦+前列环素类药物;(2)波生坦+第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3)西地那非或司他生坦或安贝生坦+前列环素类,总之PH的药物应强调长期、有规律,以达到有效、平稳、长期控制的要求。
2.4针对不同PH类型选择用药
对于动脉型肺动脉高压,新型扩血管药前列环素(PGI:)及类似物、内皮素受体拮抗剂(ERA)或第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一5)均有较好疗效,可使重构的肺小动脉和肺前毛细血管
发生结构和功能变化,但需高度关注的是上述扩血管药物对PVOD和PCH可能产生肺水肿甚至致命。对于左心疾病相关性PH,主要针对原发病,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以及早期手术及时纠正病变引起的血流动力学障碍,PH多可恢复正常。呼吸系统疾病和/或低氧血症相关性PH,长期氧疗,使维持Sa02>90%,对降低PH有效,还应针对病因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由于使用扩血管药可能加重本类型PH的肺V/Q比例失调,因此不推荐常规使用。对慢性血栓形成和/或栓塞性疾病相关性PH,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是有效手段,对不能手术的涉及周围肺动脉慢性血栓栓塞肺动脉高压除终身进行有效抗凝外,还可应用前列环素、ERA和PDE一5药物。
Evaluationandanalysisofdrug-useinhospitalsofChina2006V01.6No.4
 万方数据
3抗感染药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抗菌药物的滥用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许多细菌都存在耐药问题,耐药菌株越来越多,甚至发生多药耐药。另一个问题是真菌感染较前常见。20世纪80年代以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是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和氯霉素,头孢菌素刚刚应用于临床,青霉素联合链霉素或红霉素联合氯霉素即
是广谱,当时痰培养细菌耐药者也不多,主要靠临床医生判断。当时联合用药的最大顾虑是菌失调,发生假膜性肠炎,肺真菌感染相当少见。现在的临床现状与从前大有不同,耐药菌株甚为普遍,真菌性肺炎不是个别病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许多临床医生尚未养成用药前进行细菌培养的习惯,只是等到效果不好才想起来要细菌培养;第二,门诊医生用抗菌药,就造成不少家庭都贮备各种各样的抗菌药,一旦不适,不管是否有感染就自行服抗菌药;第三,静脉给药泛滥,其实有些药,特别是喹诺酮类抗菌药口服的生物利用度很好,如果不是严重的急性感染,一般不必静脉给药。
八音盒制作许多支气管扩张患者,特别是特发性支气管扩张患者,痰培养绿脓假单胞菌的阳性率高,有的甚至出现真菌感染。支气管扩张本身容易合并细菌感染,但与临床医生的不合理用抗菌药有关。其实对这些患者,急性感染期用抗菌药,甚至用强抗菌药是必须的,但在稳定期,的关键是通过体位引流,或超声雾化促进排痰,避免感染并发症,不宜长期持续使用抗菌药。
临床上容易引起细菌耐药的另一个因素是滥用抗生素吸入。实际上只有极少数抗生素可用于吸入,最常使用的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其中妥布霉素作用强,在国外为首选的吸入抗生素,对肺部急性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有一定作用,但很容易产生耐药。
4结核病的进展
4.1全球结核病流行现状
全球新发病例1997年为800万,2003年为900万,2005年为l020万,平均年增长率0.4%。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疫情国家之一,患者总数仅次于印度而居世界第2位。
2005年WHO遏制结核病策略提出的具体目标为:(1)传染性病人发现率至少达70%;(2)治愈率至少达85%;(3)2015年病人患病率、死亡率在1990年基础上各降低50%,即2015年患病率降至≤155/10万,死亡率降至≤14/10万(包括HIV/TB双重感染病例);(4)我国1990年结核患病率523/10万,2000年患病率367/10万,2015年患病率应降至261/10万;(5)我国1989年结核病死亡率20.4/10万,死亡率19.1/10万,2015年结核病死亡率应降至10.2/10万,死亡率应降至9.5/10万。我国结核病的控制工作任重道远。4.2结核病化学
结核病化学是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结核病传染源的有效措施,化学是结核病最基础、最主要的。
结核病化学的三大作用:早期杀菌活性(EBA,earlybactericidalactivity):迅速杀伤结核菌,最大限度降低传染性,主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6年第6卷第4期要有INHRFPSMEMB等。灭菌活性(Sterilization):消灭组织内(包括细胞内)的持留菌,最大限度减少复发,主要有RFPPZAINH等。防止伍用药物的耐药性产生有:INHRFPEMB等,HRZ是抗结核的核心药物。
4.3结核病进展
4.3.1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与实践,确认“早期、联合、规律、全程、足量”的结核病化疗原则是正确的,并证实含INH、RFP、PZA的6月短程化疗对初治涂阳是高效的复发率低的有效方案。同时也认识到6个月短程化疗方案的复发危险因素:(1)前肺内有空洞性病变,病变广泛;(2)前大量排菌;(3)强化2个月末痰培养仍阳性;(4)化疗方案中未含PZA或RFP;(5)未接受督导(DOTs,直接观察下短程化疗);(6)并发肺外结核;(7)原发耐药病例;(8)合并糖尿病、HIV/AIDS、矽肺等;(9)每周1次或每周2次的间歇(BIW、TIW)。
4.3.2耐药、耐多药结核病的严重性:2000年WHO/IUATLD64个国家耐药监测及72个国家预测资料估算,MDR—TB新病例273000病例。2003年我国6个省的耐药监测新发病例中耐多药结核(MDR—TB)占2.1%一10.4%,复治病例中MDR—TB占1
7.5%~36.6%。所谓MDR—TB,即至少耐结核病的最主要的两个药物INH,RPF。
MDR—TB的效果较差,近期治愈率50%左右不等。而新的有效或高效的抗结核药物的研制开发相对滞后。MDR—TB的控制、面临严峻的挑战,更为严重的是2006年CDC&WHO进行的1项调查显示:调查的17690结核杆菌株(2000~2004年)中,MDR—TB占了20%,其中XDR—TB(广泛耐二线药)(extensivelyresistanttoSLDs)占2%;。而这些XDR—TB的疗效比MDR—TB更差。
目前抗结核药物共有十余种。2006年WHO将其分为5类推荐选择:第1类为一线口服药,包括(INH)、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吡嗪酰胺(PZA);第2类为注射药,包括链霉素(SM)、卡那霉素(KM)、阿米卡星(AK)、卷曲霉素(CPM)及紫霉素(VM);第3类为氟喹诺酮类,包括环丙沙星(CPFX)、氧氟沙星(OFLX)、左氧氟沙星(LVFX)、莫西沙星(MxFX)、加替沙星(GAFx);第4类为口服抑菌药,包括乙硫异烟胺(ETH)、丙硫异烟胺(PrrH)、环丝氨酸(cs)、泰立齐酮(双分子cs)、对氨柳酸(PAS)、氨硫脲(TBI);第5类为疗效尚未肯定药,包括氨苯吩嗪(CFZ)、羟氨苄青霉素一棒酸复合制剂(AMX/CLV)、克拉霉素(CLA)、列奈唑酮(LZD)。
4.3.3MDR—TB的策略(WHO,2006):世界卫生组织对耐药性的分类及定义主要有:(1)单耐药(mono—resistance)DST证明分离菌株对1种一线药物耐药;(2)多耐药(poly—resistance)DST证明分离菌株对多种一线药物耐药,不包括同时耐HR者;(3)耐多药(multi—resistance)DST证明分离菌株至少耐HR。
MDR—TB模式分为:(1)MDR—TB标准化:乃是指根据代表性DST(药敏试验)资料而制定的方案。便于操作,其优点为方案简单统一,便于培训,不当较少发生,对高水
 万方数据
平实验室依赖性少。(2)MDR—TB经验性:乃是根据既往用药史及代表性DST资料制定,个人DST结果等待中。(3)个体化:乃是根据既往用药史及个人DST结果制定。个体化需要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实验室进行二线药物的DST;其优点是可根据个人的DST结果进行,避免接受已耐药的药物而发生的毒副反应。
确立MDR—TB方案的基本原则共包括:基于患者既往用药史及考虑到该地区一、二线药物耐药情况;至少含4种肯定或基本肯定的有效药物;每周至少6天用药;如可能PZA、EMB、VQsl天1次,以期达高血药峰值;按体重决定用药剂量;注射药物至少使用6个月;痰菌阴转后最短
持续18个月;按DOTS策略指导,PZA如有效可全程使用。早期诊断MDR—TB、及早开始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4.4新抗结核药物的研制开发
4.4.1利福类药物的RFP、Rbl"(利福喷叮)、RFB(利福布叮)、RFZ(利福拉吉)。现在临床把希望寄托在RFB和RFZ上,从MIC和MBC来看,RFZ有不错的表现。
4.4.2氟喹诺酮类:较多研究表明:将MXFX的MIC最低,早期杀菌活性略低于INH,有灭菌活性,防止突变浓度显著低于INH、RFP,与其它非FQS药物无交叉耐药性,支气管、肺组织、AM浓度高,显示其在结核病及耐多药结核病的优势。大剂量左氧氟沙星也有其明显的优越性。
4.4.3硝基咪唑类衍生物(NiIroimidazopyran):PA一824也有较高的期待值,其作用主要有:(1)抑制MTB蛋白质合成;(2)抑制MTB细胞壁分枝菌酸的合成;(3)与目前已有抗结核药物无交叉耐药;(4)对增殖期和发育休止期结核杆菌均有杀菌活性;(5)厌氧环境下抗菌活性优于INH;(6)对小鼠、豚鼠实验性结核病与INH相同或优于INH。
s100无人机
4.4.4嗯唑烷酮类(Oxazolidinone):共有PNU一100480、Linezolid、Eperezolid等。Linezolid是全新的嚼唑烷酮类化合物,作用于50S核糖体亚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中的“起始复合物”形成,但是骨髓移植和周围神经炎等不良反应比较多。4.4.5有希望的抗结核新药:(1)CaprazamycinB:具有全新的化学结构,抑制分枝杆菌细胞壁合成,只对分枝杆菌有抗菌活性包括MDR—TB、MAI,对小鼠实验性结核病有显效,200mg/kg静注无毒性。(2)R207910(diarylquinoline):为二芳基喹诺啉化合物,其作用机制为抑制ATP合成酶,从而阻止M.tb利用ATP产生能量。
4.4.6抗菌药物的再修饰:(1)LVFX的修饰物Ⅶ对鸟、胞内分枝杆菌及RFPS—TB、RFPR—TB的MIC都较LVFX显著降低。(2)也有作者提出在CPFX分子上加NO--NCX976,在试管试验证明它的菌落形成单位显著低于单纯的CPFX。(3)对WHO认为疗效不肯定的Clofazimine做了修饰,其修饰物B4154、B4157的MIC较CLF显著降低。
4.5MDR—TB的综合
可包括有效的联合化疗方案的建立;免疫;介入及・196・外科。但是争取初治、复治成功,最大限度的预防MDR—TB的发生是最根本的有效措施。大数据广告
5糖皮质激素防治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已成为全球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支气管哮喘患者人数多,被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呼吸系统疾病,在儿童发病率高。近来,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与有突破性进展。1994年WHO及美国NIH共同制定了《全球防治哮喘倡议》(GlobalInitiativeforAsthmaGINA),此后在1998、2000及2002年进行了修定,对指导全球哮喘防治具有重要意义,1997年参考GINA,我国制定了《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02年作了修定。
5.1糖皮质激素在防治哮喘中的地位
糖皮质激素是哮喘的最重要药物。只有吸入糖皮质激素属于哮喘的一线药,口服和静脉注射用糖皮质激素仅在比较严重、吸人糖皮质激素难以控制哮喘急性发作时使用。近年研制的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一受体激动剂联合制剂(氟替卡松+沙美特罗或布地奈德+福莫特罗),除具有两药的叠加作用外还具有协同作用,主要对中、重度持续性哮喘有较好疗效。
5.2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的深化
最新认识:糖皮质激素除具有强效抗炎、抗过敏以及免疫抑制作用外,近来认识到还具有逆转引发、
混凝土泵送剂加剧支气管哮喘的“气道重塑”(Airwayremodeling)作用,它是气道受到慢性炎症反复刺激的结果;气道重塑是顽固性哮喘的病理学基础,因此,哮喘必须与防治气道重塑相结合;糖皮质激素可通过多种途径抑制各种细胞因子、炎症介质以及磷脂酶A2;增加抗炎蛋白和抗炎细胞因子;减少促炎细胞因子;还可抑制转录因子的活化而抑制气道上皮的ET一1的合成。
5.3小儿哮喘的防治
我国哮喘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990年~2000年间上升了64.84%。糖皮质激素同样是儿童哮喘的主要药物,主要应用吸人糖皮质激素。局部吸入后,药物主要分布在肺部,剂量小,不良反应少但疗效高。阶梯性是公认的方法。通常在哮喘控制至少3个月后才试行降级减少剂量,最终达到以最小剂量控制症状的目的。
吸人性糖皮质激素尽管有较好效果,但对儿童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也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除5%一10%可出现局部不良反应如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口腔念珠菌感染、口干、舌体肥厚、咳嗽等外,更多的关注全身反应,即xfJL童生长发育上的影响。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少研究持肯定态度,但亦有认为在第1年可使生长缓慢,但以后亦无影响。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不能改变哮喘患者的自然病史,在期间可控制症状,但不应为控制哮喘病程而使用。因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2岁以下儿童长期应用应慎重,在权衡利弊后采用。boin
(收稿日期:2005—09—01)
Evaluationand
analysis
of
drug-use
in
hospitals
ofChina2006Vot.6No.4
 万方数据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22:32: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141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治疗   药物   皮质激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